宋代鼎形双龙戏珠纹镜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mei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铜镜的制作到了宋代,由于好古风气的流行,使得铜镜的形制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变化,鼎形镜就是其中令人瞩目的镜种。笔者藏镜三百余面,唯独对此鼎形镜情有独钟,爱不释手。前年,经著名的天津泉镜斋主人赵春安先生的惠让,使我得以拥有此镜。
  此镜高15.9厘米,宽11.5厘米,厚0.8厘米。古鼎形,象鼻形钮,素缘。鼎形为上部双耳,口为椭圆形,中部呈圆形,边缘由凸起棱线表现出层次。上宽下窄梯形圆镜腿,腿上三条棱线。鼎颈部饰勾圈云纹。镜钮设置在鼎身中央,呈象鼻形(此类镜钮一般缺损丢失较多,难得完整无缺),起到支撑镜体的镜架作用。
  镜体纹饰为传统的双龙戏珠纹。双龙对称分列于镜钮两边,龙体屈颈昂首,神态威严,舞肢扬身,隔钮对望。一只张口,一只闭口,龙尾对称状弯摆于上部。钮上方双龙头间有一宝珠,钮下方为海水纹,整个纹饰厚重大气,布局严谨,神态自若,栩栩如生。
  宋代以此为题材的铜镜很多,形制丰富多采,有圆形、葵花形、菱花形、带柄形、鼎形、钟形、宝瓶形、长方形等等。鼎形镜初创于北宋,到了南宋时期,亦流行沿用不绝。但与此鼎形镜相同的镜子存世量却较少,在已公开出版的各类铜镜书籍中,所见甚少,在我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一面,但镜钮是普通的方廓圆钮。
  长期以来,宋以后的铜镜的研究是我国铜镜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故导致国内的铜镜主流收藏群体对宋以后乃至辽金元明清的铜镜认识不足,成规模涉猎的较少。近年来由于宋辽金元铜镜的大量出现,填补了人们认识上的空白点,更有一些精美的宋辽金元铜镜在各类拍卖会上有令人鼓舞的表现,使得关注宋辽金元铜镜的收藏爱好者越来越多。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宋辽金元铜镜的研究和收藏必将会大放异彩。
其他文献
明代民窑青花瓷器中的婴戏纹饰,最早出现于永乐、宣德糊。成化至嘉靖期间,此种纹饰逐渐增多,到天启、崇祯时已成为一种主要纹饰,较多地表现在青花瓷器上。    一、明代青花婴戏纹饰的承继源流    瓷器上的儿童纹饰最早出现于唐代长沙窑,但为数甚少,且题材单调,绘画简约。宋代时的定窑、磁州窑、耀州窑等窑口的瓷器都有婴戏纹饰,如磁州窑白釉黑彩儿童垂钓图、蹴鞠图、戏鱼图,耀州窑刻印花婴戏梅、婴戏牡丹、群婴戏缠
期刊
古钱的命名、读法,断代与定性,是一件牵涉到诸多方面学科的复杂而慎重的课题,有一些出谱品和争议品,作为钱币收藏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是正常的。甚至是应当提倡的,有不同看法,引起争议也是促进钱币学发展的好事。  但是,发表意见一定应当事先多作研究与考证,多与泉坛诸友商榷,特别是形成文字,公开发表,一定要言之有据。持有理,否则会造成误导。引起不必要的纠葛。
期刊
事出偶然。一直苦苦寻觅关东“龙洋”的我,却在辽西的一家古玩店里遇见了“江南”。当店主将全套九枚“江南”龙洋向我展示时,我竟不屑一顾,自恃藏币之路须“咬定青山不放松”,岂可见异思迁,移情别恋?回到宾馆入睡,却见那“江南”们列队向我走来,一个个启齿张唇大声疾呼:“君错矣!岂不闻一念之差,失之千里?岂不闻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乎?”辗转一夜,天刚破晓,便去叩响古玩店大门,将“江南”们置于掌中,逐一“望闻问切
期刊
●文怀沙  中国有句老话:与人剃头者,头亦被人剃。那么经常有些活动让我颁奖给别人,经常让我念些赞词去赞美一些尊敬的比我年轻的朋友,今天反其道而行之。  我首先要更正,这个98岁不可靠,因为我认为人的寿命,人生七十古来稀,七十以上要按公岁计算,70岁就是35公岁,今年我不到50公岁。在昨天以前,我填的表都是1910年1月15日,我觉得这个很可怕。刚才人家问我是不是98,我一听吓一跳,这个事情阎王爷知
期刊
(接上期)  (四)明晚期青花题记、款识和笔画特征及其演变  例1,嘉靖青花龙凤纹尊(故宫藏)双圈款“大明嘉靖年制”(图4-1)。例2,嘉靖青花云龙纹梨式壶(同上)双圈款“大明嘉靖年制”(图4-2)。例3,嘉靖青花婴戏图方盒(上博藏)款“大明嘉靖年制”(图4-3)。例4,嘉靖青花婴戏图大罐(天民楼藏)款“大明嘉靖年制”(图4-4)。例5,隆庆青花团龙纹提梁壶(故宫藏)双圈款“大明隆庆年造”(图4-
期刊
天下奇事无处不在,而这样的奇缘也会降临到我的身边。2008年6月,我去广西南宁参加“全国文物修复及研讨会”。会议结束时,由于南宁连续多天的暴雨,空中、地面的交通都严重受阻,我被老天滞留在宾馆。桂林的同学秦保义赶过来看我,说他有位朋友好收藏,问我有没有兴趣去看看,我由于天气原因暂时也回不了家,索性安下心来听他安排了。当我们冒雨驱车赶往时,天已经很黑了,刚一进门我就很是失望,满屋子堆的都是一些从当地河
期刊
“淳熙元宝”为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所铸。面文多楷书,也见隶、篆,有小平、折二铜钱,背有星月纹及“泉”、“春”、“正”字等,背字为钱监名。淳熙七年(1180年)铸钱时背开始铸纪,品类繁茂,版式近百种左右。  这枚“淳熙元宝”铜钱,径3.1厘米,厚0.22厘米,重9.2克。钱文楷书,右旋读。背面穿上仰月孕二星,是为折三。此钱与昔年罗伯昭“当三淳熙铁母”属同一版式。  此钱历经流通,铸
期刊
孙衣言、孙锵鸣是晚清重臣,孙诒让是清末朴学大师。孙氏两代人晚年回乡重振“永嘉学派”,影响深远,但同为儒林中人,闲暇之余,也喜弄翰墨丹青。故他们传世的作品,既有《东瓯金石志》《周礼正义》《契文举例》《墨子间诂》等皓首穷经式的煌煌巨制,也不乏养闲之用的雕虫小技。如在温州博物馆的馆藏作品中就有三通出自他们之手的玲珑可爱的团扇之作。  其实说到团扇,大家脑海里马上会闪现唐代大诗人杜牧笔下那首耳熟能详的《秋
期刊
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鉴宝”节目里介绍了一件罕见的宝物:柄似鹿角,尖头扎一长毛帚子(图1)。持宝人自称此物是家中世代相传,名叫“甩子”,当是掸尘之物。专家介绍:此物叫“拂尘”,柄是麋鹿的角,帚系用马尾类物做成。并说,麋鹿角像鹿,尾像驴,蹄像牛,颈像骆驼,也叫“四不像”。  遗憾的是,专家没有再提升一步,称“甩子”为“麈尾”。据汉许慎《说文解字》:“麈,麋属。从鹿,主声。”我推想,“麈”应是
期刊
●记者:中国玉器没有品牌,缺乏品牌意识。在这种情况下,玉器未来的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下去?  唐克美:长期以来,中国的玉器市场缺乏大品牌,只有小品牌。比如说东方金钰、恒昌、七彩云南等还是做得蛮好的,但是放在整个国际上来看,没有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现在这个市场很好,人们愿意花钱买玉,愿意在这上面投资,而且越是高档的,销路就越好。但是买玉的人,更多的是看重材质、做工等传统的东西,而不是这个玉是从那家买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