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和塑造教师的人文精神

来源 :辽宁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jin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教育、人文情怀、人文修养、人文精神等这些字眼儿,对我们这些中国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基础教育的任务归根结底是培养人的问题。使学生具有高尚的精神世界和美好心灵,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而高尚的精神世界需要人文精神的培育。教师“人文”一词中所内含的文化现象自古有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文精神的内容也不完全相同,但这种不同,实际上并不妨碍人们对其共同本质的领悟和认同。教师的社会责任感、人格、处世哲学、价值观念等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因此,塑造教师的人文精神十分重要。
  教师的人文精神内涵
  高云凤在《廊坊师范学院学报》上的观点认为: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人本理念, 反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就是把学生作为真正意义上的 “人”来对待,具体说来,就是制定教学计划、 设计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对象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包含着两个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构建。所谓价值引导,就是指教育是蕴含着教育者主观意趣的引导活动,教同一篇课文,有多少位语文教师,就会有多少种教学风格和教学过程,教什么内容,如何操作,都体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对教材的认识。教师的教育行为、 价值引导,只有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轨迹的深切了悟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高屋建瓴的观察上,对学生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的关注和欣赏上,才能真正担负起引导学生建立建康人格的任务。而所谓“自主构建”,就是指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是自主的、能动生成的,而非外部力量模塑而成,因为任何一个学习过程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有选择地接纳外在信息,建构新的事物的意义,通过这种内在活动和自主构建,个体的创造潜能、天赋、审美、个性等才得以表现。
  开放与民主的理念。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前者着重于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升,后者着眼于一级级的教育测量;素质教育相对于选拔教育,前者体现了“全民教育”这样一个特质,而选拔教育则是精英教育。从素质教育出发,教学行为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结构。学习中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环节的一步步向前推进,不能仅仅由教师调控。教师应该切实树立起课堂教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理念,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教学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
  自觉的道德修养意识。自觉的道德修养应该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的教育行为,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史的有意义的构成。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活动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和态度、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课堂教学行为对教师而言,不只是对学生成长所做出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与任务的完成,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發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自己学生和自己生命的教师,都不会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教学行为。
  北京市第四中学刘长铭在新浪博客上的观点认为:
  人文精神首先体现为对生命的尊重。“博爱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这是北京四中历史教师赵利剑曾对学生说的话。如果一个人出于变态而残害某个生命,施尽手段折磨,故意增加痛苦,以欣赏死亡前的痛苦挣扎为乐趣,那只能暴露他或她人性的残忍与扭曲。在这里我要说,尽管我们都有生的愿望,但死是我们每个人无法规避的结局。然而在今天,我们从文化层面或哲学意义上对死亡的研究与认识还相当肤浅,学校教育中也没有任何这方面的内容。如何面对生命和死亡,反映出的却是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人文修养。
  人文精神还体现为对人的关注与关怀。人文修养与个人生活密切相关,我始终怀疑物质充裕而缺少关怀的生活还是否算得上是幸福。其实,即使是在今天的商品经济中,从纯粹赚钱的角度讲,一件商品能否赢得消费者的青睐而占有市场,恐怕除了产品的科技含量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设计者对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心灵与精神的追求倾向、消费心理需求的洞察与研究。没有对人的关怀就没有成功的市场,甚至可以说,赢得市场的前提是赢得人的心灵。影响一个电冰箱购买者最终决定的因素,往往不是电冰箱的制冷原理,而是冰箱的容积总量、藏室结构设计、使用是否便捷、甚至是外观形状与颜色等等,当然,品牌信誉也是重要因素。品牌信誉归根到底是生产者团队的职业素养、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的体现。从这个角度讲,道德修养是可以兑现成财富和价值的。购买时装的消费者也许更为典型。款式、品牌对消费者的决策具有更大的影响。这说明,我们不仅需要发明新衣料的科学技术,还需要研究消费者的需求,在商品中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以此来满足消费者超越物质需求之上的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然而,知识经济时代对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个体工作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学校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于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学校普遍开始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关注学生性格、心理、青春期和人格的发展过程,学校教育中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当然,学校并不是要废止严格的、统一的管理,但是个体发展越来越得到关注。许多教师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能够科学地将学生的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区分开来,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例如今天,我们不会简单地认为男女孩交往甚至早恋是道德问题。这无疑是教育观念的巨大进步。
  培育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北京市第四中学刘长铭在新浪博客上的观点认为:
  退一万步讲,如果我们认为人类作为灵长类高级生物是天生优越的种群,有权漠视其他物种的存在或有权随意剥夺它们的生命的话,我们暂且不去论证这种权力的合法性如何,那么,漠视乃至残害同类生命的行为则是我们无法理解和容忍的。   我们的学校不曾教过杀人,不曾教过如何制造有毒食品,也没有学校是为监狱培养罪犯的。但是,无法否认,几乎所有的罪犯都曾是学校的学生。
  究竟为什么教育的结果会与我们的愿望背道而驰?这难道不应当反思吗?我们的教育中究竟缺少了什么?究竟为什么使这些人视他人生命如草芥?所以我认为,忽视养育人文精神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是危险的。开展人文教育,培育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是学校不可推卸的责任。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北京市第四中学刘长铭在新浪博客上的观点认为:
  在肯定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时,还必须反思我们教育的不足。
  我们告诉学生要努力拼搏,但他们不一定有坚定的信仰;我们让学生掌握了知识,但他们不一定热爱知识;我们让学生努力学习,但他们不一定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我们严格地约束学生的行为,但他们不一定能恪守道德底线;我们教育学生追求美好,但他们不一定具有价值判断的能力;我们希望学生获得幸福,但他们不一定懂得什么才是高雅的和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教育学生追求成功,但他们不一定懂得怎样去实现自身价值和回报社會;我们强调集体主义教育,但他们不一定懂得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和生命;我们号召学生学雷锋做好事,但他们不一定懂得同情弱者和如何去帮助他人;我们培养学生聪明,但是他们不一定懂得如何去造福社会;我们让学生掌握了技术,但他们不一定懂得如何与运用技术改善我们的生活和使社会变得更加美好,甚至他们可能运用这些技能来危害社会。
  想想那些被发明出来危害我们生命的技术,三聚氰胺苏丹红也好,瘦肉精地沟油也罢,哪一项不是出自经过训练的大脑?这一切折射出了我们学校里人文教育的不足甚至缺失,反映出我们的社会中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的缺失。
  如果将社会的发展比喻成一台汽车的话,那么科技就是发动机,人文就是方向盘。只有在一个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社会里,每个人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因此今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的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这是道德行为习惯与能力形成的重要基础。未来的学校道德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为前提。
  教师要具有人文精神的基因才能教育学生
  北京市第四中学刘长铭在新浪博客上的观点认为:
  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教师首先要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从社会媒体披露的学校教育中的极端事件中,以及因学校教育价值观迷失或扭曲所产生的种种现象,都说明了我们的教育者本身就缺少基本的人文修养,而今天教师的教学方式不可避免地带有他或她过去受教育的痕迹。
  因此教师需要重新学习。如果我们不能够充分认识这些,那么其结果很可能就是海涅用诗句发出的感叹:“我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
  人文精神的养育不同于知识的教学与传授。精神养成的基础是人对知识或文化价值的认识与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确信的观念和行为准则。
  在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说教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但只有教师的说教是不够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将人文教育的课堂从教室拓展到社会,鼓励和号召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去全面体验社会生活。
  我们认识到,开展人文教育,实践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形式,如人文游学、经典诵读、文化交流、读书研讨、道德实践体验等等。
  新理念下如何塑造教师的人文精神
  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教师的人文精神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社会责任感及奉献意识逐渐淡漠。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商业化社会中,一些教师以能否带来经济效益作为自己是否成功的标志,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缺少起码的人格尊重。作为教育者,教师人文精神的失落必然影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因此,塑造教师的人文精神十分必要。
  钱钦胜在《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上的观点认为:
  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校园。校园是教师最主要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亭台楼阁,器材图书、操场房舍以及各种规章制度、教师和学生群体的人际关系、教学常规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营造健康和谐的人文校园,除了将学校自然环境、教学条件进行人文化的设计、配置外,更重要的是学校各种规章制度人文化。比如,聘任制度、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学习研修制度等,都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利益出发,真正尊重教师,充分体现教师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创造一种学术自由、人际和谐、环境温馨的校园氛围。
  加强书香校园建设,增强人文底蕴。人文经典是人们长期以来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状态、意义的认识与描述,是人类思想的精华,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教师人文读本》,精读《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追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义为上的理想人格,倡导忠、孝、友、悌等人伦价值,探索勤劳、朴实、诚信、和谐的道德观念,崇尚适应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等等。还要精读西方人文典籍,比如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莎士比亚、雨果等的书,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张扬人的理性。汲取营养,开阔视野,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丰富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增强自己的人文底蕴。
  不断反思教学实践,强化人文熏陶。人文素养的培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理解和观念的确立上,要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在师生的各种活动中加以感悟,揣摩,研究和反思,从而内化为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素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多给学生一点关爱、一点理解,一点自信和宽容,保护学生的自尊,尊重他们的人格和权利,给他们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教师要站在人文的高度,用人文的观点研读教材、运用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要和其他教师密切合作,积极参与教学研究活动,不断创造健康和谐的人文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熏陶。
  张胜春在《辽宁教育》上的观点认为:
  树立全新的价值信仰目标和终极关怀意识。无论是西方的教育学说还是中国的教育学说,都把人的终极意义的发现、人性本身的发展和完善视为人类教育活动的首要关切和根本内容,具体地说,就是以人类发展、社会进步这一终极关怀作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基础教育时期正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通过尊重人、理解人、进而教育人、塑造人,致力于人的素质、民族素质与人类素质的提高,致力于人自身全面地充分地可持续地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人生价值观,克服“自然人”以及社会历史进程中必然产生的弱点,避免其误入歧途。不要只顾眼前成绩,不顾学生未来发展,要通过对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最大限度地完善人的生命,使人性的光华在教育中得到闪现,促成人类与个体全面、自由地发展。
  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本,尊重人的价值,开发人的潜能,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作为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服务,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要把学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有不同的个性和需求,要承认个体之间的差异,绝对不能以个人的好恶来排斥和压抑学生的个性,要在可控制的合理范围内,充分尊重个体的自由选择,让学生自由地展示个性风采,追求思想的独立,也要用对学生的民主平等去激发学生的自尊、自重与自强。只有如此,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积极向上、开拓进取意识。在成长的道路上,怀抱坚定的信念是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教师不管其主观上是否故意,客观上他就是学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在生活中,要有坚定的信仰,有执著的追求;要不因遭受挫折而沮丧,不因生活优越而没落;要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失败面前展现出坚定、乐观、执著的精神;要有建功立业的雄心、主动有为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一个人活在世上,支撑自己不断前进的是信念,保证人生完美、精彩的也是信念。同时也会激起学生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力量,使他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中,有着追求真理、坚韧不拔的精神。
  (责任编辑:杨强)
其他文献
会议
该文以果树营养诊断为主线,以农业专家系统为模板,以关联分析为手段,以精确农业为目标,进行了苹果营养管理决策系统的研究。以期对果树管理的标准化、合理化,对果树的数量化、指标
中年级习作起步中,小学生在描写人物对话时,主要会出现格式不规范、内容不具体等问题.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对话描写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立足“文本”,着眼对话,提炼描写的训
会议
没有好的种质资源,就不可能育出优良的品种。当今,包括果树在内的植物育种事业,其每一重大成就几乎都是和种质资源的重大发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有不少育种家提出育 Withou
果树盆栽施肥试验,证明果树对N、P、K化肥的利用率远低于作物。N、K肥对果树只当年有效,P肥第二年仍有效。施肥第二年果树N肥利用率为25.2℅,而P、K肥较小。N、P、K肥混施较单施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