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校园欺凌规治日趋常态化、法治化和规范化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bin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营造绿色健康的成长环境,新西兰欺凌防治咨询小组开展了欺凌规治工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欺凌规治图式。
  新西兰将校园欺凌界定为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权力失衡的重复性故意施害行为,并将其划分为身体欺凌、言语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四种类型。为便于识别,新西兰区分了攻击、烦扰以及欺凌三种行为,确认了校园欺凌的单向性、故意性、伤害性、反复性以及失衡性五个特征。在此基础之上,新西兰采用全校参与模式、开发无欺凌框架以及绘制校园欺凌规治学校路线图三种主要方式开展校园欺凌规治工作。全校参与模式包括“思考学校的方式”和 “改变学校环境的过程”两个关键部分,该模式通过安全、包容的学校氛围创设,凝聚了学校工作人员、学生、家长、家庭和更广泛的社区,最终大大降低了校园欺凌的发生率;校无欺凌框架提出了成功预防校园欺凌的九个核心要素,即强有力的领导支持,积极的学校、教室氛围和文化,数据收集和分析,学生的领导力和发言权,有效及支持性的政策,家长、家庭和学校共同体共同协商,全校专业学习与发展,包括通用方法在内的教与学,有针对性的方法;校园欺凌規治学校路线图包括准备和计划、收集证据、计划行动、采取行动、审查和维持五个步骤。经过长期的实践,新西兰校园欺凌的规治呈现出常态化、法治化和规范化的价值取向。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1年第4期)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明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习近平主席又提出的实现“中国梦”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要进入世界行列,就必须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那么外语越来越显示其特殊的作用,作为现在的初中生将来的二十一世纪的栋梁就必须现在打好英语基础,将来才可能做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才,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乡村人口占我国人口四分之三。所以乡村学校的教育显得越来越重要,现本文笔者在甘肃会宁头寨中
摘要 品德课堂中的“意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价值。突破教学预设的拘囿,巧妙接住儿童“抛过来的球”,课堂会生成“无法预约的美丽”。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预设;教学生成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5)04-0058-02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和见解,由此产生了许多“
摘 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地理知识只是德育的载体,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才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地理题材教学需要教师理解教材内容,找准德育定位;将知识性学习和价值性学习相互融合,彰显地理知识学习的育人价值;变知识地理为生活地理,以教学方式创新激活学生的生活与情感体验;从学生的兴趣、认知、情感出发拓展学习资源,提升其道德情感,从而以彰显“德性”的教学发挥课程的德育价值。  关 键 词 道
摘 要:“难忘教育”是江苏省南通中学新世纪以来创立的教育品牌。通过对“难忘教育”源头及其发轫与创新过程的剖析可以发现,学校应该循着自身的文化根脉,发现并与时俱进地拓展和丰富文化内涵;在学校教育实践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的理性梳理,是学校以及学校文化获得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而更高境界的学校文化是学校精神,由此透射出的独特的感染力、凝聚力和震撼力才是全体成员的精神纽带。  关键词:难忘教育;活的教育;学校文
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培养什么人”既是特定社会一定历史时期的特殊要求,也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共同要求。对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而言,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是必然要求。这是时代赋予中国教育的重大使命。  “公民”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公民思想的理论演化、实体形态都在西方,因
“师道尊严”是一种深入到中国老百姓骨髓当中的观念。我们习惯以这副正经的面孔来教育孩子,来施加我们所谓的爱。而今天的孩子接受的信息量非常大,有时候比我们老师知道的还多。倘若我们采用惯常的说服教育方式,“好心”未必得到“好报”。身为教师的我们又必须坚守这份“好心”,坚守对学生的爱,坚守我们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师爱是一种有目的、有条件的爱,它以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为目标。要想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只有“潤物
幼儿挑食、不爱吃蔬菜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只有在开展系列活动的过程中提升幼儿经验,帮助他们逐步产生行为共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本次活动只是拉开了“我和蔬菜做朋友”系列活动的序幕。原方案中发放调查表的形式不错,若调整为系列活动前的摸底调查和系列活动中的阶段调查,效果可能更好。另外,原方案中选用的蔬菜品种多、数量大,不利于操作。从小班幼儿认知特点出发,建议本次活动
英国在环境教育上取得的绩效举世闻名。这既源自于英国是环境教育的发源地之一,也得益于其在环境教育上的积极作为。英国重视通过环境教育的形式和措施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时刻捕捉和充分挖掘环境教育中的道德价值,并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第一,引导个体树立环境教育特别是环境道德的价值理念。  英国的环境教育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具有环境意识和科学的环境价值观念,而且还要求他们将这些因素传授给受教者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本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性,课程评价应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态度,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和日常行为,以促进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这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立足学生实际,采用多元评价方式,优化评价功能。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教材在每一课后都设有《我的成长册》,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考虑学生兴趣,通过一定的评
【摘要】童本课堂,就是以儿童为本位,或者说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童本课堂里的“童本”不同于“生本”,也不同于“学本”,“生本”中的“生”可以是儿童,也可以是成人,而“童本”中的童指的是正处在学习中的儿童。另外,“童本”也不同于“学本”,“学本”指的是一切教学都要坚持以学为本,遵循学习的要求和规律。由此可见,“童本”既要坚持以生为本和以学为本,同时还要尊重儿童的心理属性和儿童的年龄特点,让课堂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