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比我更重要吗?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dou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本应该是孩子的保护伞,是孩子人生路上的引路人。从小到大的朝夕相处不但没有让小李感受到和父母的亲近,反而让他感到疏离和困惑。
  小李推门进到咨询室的样子,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穿着干净、整齐,衣服搭配得很好,看上去是个阳光大男孩。和外表不符的是,他神情紧张,坐下来后一直低着头,十指交叉互相摩擦着,在和我对话时基本没有眼神交流,语气也十分怯懦。他说他一直是一个谦和顺从的人,担心别人生气,更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
  小李来咨询的导火索是女朋友有几张在清华大学演出的门票,她想让小李邀请父母前来观看。小李却拒绝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父母很抠门,即使票是免费的,父母还是会嫌多花了车费而不来,所以并没有问父母。虽然女友鼓励小李邀请父母,但他依然不愿意。女友对此很不理解,和他大吵一架。小李也十分沮丧、难受。当我问及他为什么执意不肯邀请父母,连问都不愿意问时,他说,有一次他得到两张免费的话剧票,想邀请父母来观看。为了赶时间,父母在路上买了饭,没有来得及吃,但是话剧院不让携带食品进入,只能丢弃。父亲为此对他说:“就因为你让我们来看这个话剧,还得花钱买饭,最后还没吃上,真是浪费钱。”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他。小李陷入了苦恼:钱,有这么重要吗?比我还重要?

生活费不够,花完了,我不敢问家里要


  父亲总让小李在假期找兼职,而自己想回去陪陪父母,可他们似乎从来都不需要陪伴,只需要他赚钱。小李曾经和朋友们一起旅游,钱不够问家里要,妈妈背着爸爸给了他三次钱,分别为400、400、200元,妈妈最后一次给了钱,还说了一句:“你别忘了你还是个学生。”钱在小李心里不只是物质更是一种内心感受,父母对于钱的过度在意和把控,造成了小李失去了对自己的生活的掌控感。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钱是小李在与父母的关系中获得肯定的方式,如果自己有钱了,或许父母能多爱自己一些。自己如果不在金钱上给父母添麻烦,父母就会觉得我是好孩子。钱已经变成了他衡量自己价值的标尺,变成了他获取爱的方式。

我的家庭有点复杂


  之后的咨询,小李告诉我,他的父亲和母亲均各自离异后再婚,生下了小李。父亲原有一儿一女,母亲原有一个女儿。他与父母带来的哥哥姐姐们都有隔阂,平时很少来往。父母经常因为给孩子财产的分配而吵架。虽然小李是孩子们中最幸运的一个,从小和父母一起生活,直到初中开始上寄宿学校,但他说,他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幸福。父母总是在他耳边说自己多不容易,有这么多孩子要养,家里只是做小本生意,生活不景气。这让小李从小就知道,要懂事,不给爸爸妈妈添麻烦。他说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虽然他们不是完美的父母,但也是合格的父母了。”说这话的时候,小李微笑着,但我却看到了笑容背后的一丝苦涩。我试着与他澄清:“你觉得你可以用这种理解的方式让心态平和一些,但你的内心真的认同吗?”小李想了想,摇了摇头。之后小李认同了我的诠释:他是在用讨好的方式,获取多一些的关注和肯定。

我是一个自卑的人


  小李说父母很节俭,自己也很节俭,还养成了买打折便宜货的习惯。小时候他学习还不错,每天都认真上课,总拿回满分的卷子,努力准备演讲比赛。可似乎父母对他获得的成績都不够满意,每次都草草地回一句:挺好,可是有些方面做的还不够好,下次努力。小时候他想用好成绩让父母高兴,长大了他才意识到,只有钱能让他们高兴,不管自己怎么在学习上努力都不能让父母多看他几眼。小李和父母很少沟通,每一次的试图沟通都会以父母的说教而结束。父母这种严苛的、拒绝的态度对小李的性格产生了严重影响:他自卑又容易紧张,不敢有自己的主张,习惯于迎合别人。

我究竟在害怕什么


  在咨询前期我试图帮助小李理清他和钱的关系,他关注的并不是钱本身,而是钱带给他的感受。他想要获得父母对于他的关注和肯定,钱是夺回对自己控制权的方式,他把钱当作了竞争对手。之后我开始帮助小李寻找自己总是自卑、紧张和顺从的原因。由于父母从小对于小李的教养方式是拒绝和冷漠的,这使得他对父母对他评价的关注多于对自己的关注,父母的评价和态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小李对于自己的看法。而这种模式同样重复在了他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中:如果我顺从别人,别人就会开心,就会觉得我是一个不错的人。同时父母的不肯定也内化在了小李对于自己的评价模式里:他在做事之前总会想自己做不好怎么办;我是一个没有用的人;我一定会搞砸的;即使我做得还可以,如果不是最优秀也没有用的。小李在咨询中逐渐理解自己做出那些行为的原因,那些焦虑和担心的来源是哪里。
  半年的咨询中我逐渐看到了小李从紧张地低头搓手不看我,到用从容的目光和姿态与我进行讨论的由内到外的变化。也许他目前还是无法不去在意父母的行为和看法,但是他能更平和地对待自己内心的感受,更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知道自己想做一个怎样的人。当我们理解了自己,找回对自己的掌控感,才能快乐地生活,做自己和生活的主人。
其他文献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撒谎行为不能容忍,认为孩子从小就要养成诚实的品德。那么孩子永远不可以撒谎吗?  前几天在亲子活动中有一个小插曲。在袋鼠跳的环节中,一个孩子没有按规则跑到比赛终点,但是他却说自己跑到了。另一组的小朋友就指责说:“你撒谎了,你是不对的。”  说谎的孩子有些不好意思。其中有位家长匆忙圆场说:“嗯,游戏而己,跑到了。”指责的小朋友有些迷茫,不知道为什么大人会支持那个撒谎的孩子。  在分享讨
期刊
我的特别标签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中生,但我有一个特别的标签,叫做“爱看杂志的男生”。以至于不少刚认识我的人,还记不清我的名字,但会知道我就是那个传说中的爱看杂志的男生。对于这样的称谓我也乐于接受。在这个绝大多数人日常休息或娱乐时,都会捧着手机盯着电子屏幕的时代,我的休闲方式是阅读纸质的杂志,有这个名号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与杂志结缘  别看我现在只有16岁,我和杂志结缘已经有10多年了。从我刚识字
期刊
王女士是名企业高管,工作压力一直比较大,年近40的她不仅要积极学习新知识不被企业淘汰,还要背负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近期的她更是为了新项目忙得焦头烂额,而且还经常熬夜。渐渐的,王女士感觉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大把大把地掉头发,偏头痛更是家常便饭,每天都神经紧绷。令王女士更难受的是,她总感觉自己的半边脸麻木,像总有只手在摸着自己的脸,嘴角还会时不时地抽动一下。这下可把她吓坏了,难道是要面瘫吗?她赶紧
期刊
新手教师遭遇“个性学霸”  我入职接班时,孩子们刚升入四年级。前班主任一一给我解说每个孩子的特点,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位“个性学霸”了。不同于大众熟知的“学霸”,这位“学霸”是因为太过随性、自我和不守规矩而得此名。  刚开始的一周他对我这位新班主任还很好奇,可以说是十分有亲切感。但没过多久,他的问题就暴露无遗。课堂上随意下座位,随意说话,时常打断老师和同学的谈话,如果老师不停下来讲他提及的事情
期刊
商场购物季,服装店里、化妆品柜前出现一双双闪亮的眼睛。她像猎人穿行于漂亮的时裝、缤纷的化妆品之间,而一件件衣服与一双双鞋子就是她的猎物。购物从最初满足基本需求的简单行为,逐渐演变成她很热衷的休闲活动,甚至是强烈的心理需求。无论是逛街还是在网上购物,只要见到喜欢的东西,必定要立刻收入囊中,否则就会寝食不安。就算再贵的东西也在所不惜,有了它人生就完美了。  林小姐,24岁,每个月,她要买一些昂贵的东西
期刊
成为学校的一名心理老师后,我接待了很多职高学生的来访,发现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自我认知上存在着偏差,急需指导。有一位小董姑娘的案例比较典型,经过辅导获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特意做了记录,可以作为今后工作的参考。  小董长得清秀文雅,可是她的神色中有一点忧郁。由于她是第一次来访,我先询问了她的睡眠饮食等方面,排除了精神病和严重心理问题等可能,确定是在我的咨询范围之内。明确目标,理清情绪  我温和地询
期刊
最近看了一部治愈系的电影《海蒂和爷爷》。电影讲述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  海蒂从小是个孤儿,被姨妈收养长大,当海蒂长到8岁的时候,姨妈嫌她累赘,便把她送去与独守小木屋的爷爷生活。爷爷被当地人称为“牧场大叔”,脾气古怪,喜怒无常,人们害怕接近他。爷爷最初也不喜欢她,最后海蒂用自己的热情与善良,治愈了爷爷。  我喜欢海蒂,她虽身世不幸,但乐观善良、无拘无束、真诚,充满着勃勃生机,她属于山川和草地,带着朝
期刊
在心理门诊经常会遇到很多自觉儿女孝顺,吃喝不愁,却总感到心情不好、睡不着、吃不下、身上多处不适的老年人。他们有的生活在子女身边,尽享天伦;有的由儿女出钱,到全国各地旅游。无论是自己还是外人看来,都是晚年幸福,实在没什么可烦心的。可看似如此幸福的晚年为什么就是不开心呢?  王阿姨的女儿在北京工作,收入可观,安定下来后就把王阿姨接到了北京生活。最开始王阿姨夫妇俩非常开心,不但可以跟女儿生活在一起,一解
期刊
我们今天来谈谈关系里面的一个重要的毒素—怨气。  它平常是隐而不现的,暗藏在表面和谐的关系之下,隐身在日常生活的琐碎中,蠢蠢欲动但又不真露相。就像细小的针头,时不时探出头来戳一下对方,有的时候擦枪走火引发轩然大波。  很多夫妻离婚,表面上是因为非常鸡毛蒜皮的小事,外人不懂,但是他们自身的感受是:我已经受够了。  这就是婚姻中的怨气在作祟。  为什么会有怨气呢?  很简单,对方的一些惯常言行,其实是
期刊
Q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爱孩子的父亲,平时工作繁忙,但是只要有时间我就会陪儿子。可是最近发生的事情,让我觉得跟孩子相处很累。比如,我喜欢打篮球,我也觉得这项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非常有利,但他却一点兴趣都没有,我的热情也随之减退了,甚至很失望。而面对儿子喜欢种植物这一爱好,我却觉得无聊单调,当儿子一遍遍地要求给他讲故事时,我感到很疲惫。老师,请问如何才能跟孩子愉快地相处呢?     小磊的爸爸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