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 新突破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每年参加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工作,我对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与中学语文教师的接触亦逐渐增多。胡兴桥就是我接触过的一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学语文教材和教学状况,确实是解决目前中学语文阅读和作文教学存在问题的一条新思路。那么,地域文化以何种方式关涉中学语文教学,确实是我们首要探讨的问题。我认为,《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有三个方面值得关注:
  第一,带领中学生回归地域生活之源去阅读理解。人生活在一定的地域生态环境之中并获得真切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生活是文学阅读与写作的源泉,但是,目前在高考指挥棒下的应试教学,恰恰是远离生活,阅读与写作不重真切的体验和内心的感悟。兴桥兄认为:“在这个时代迅速变迁的当下,当读图与读频正在走进学生常规生活的当下,我们的阅读与写作将何去何从?我们如何能激发起学生的内心,就像当初的我一样,能将写作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甚或迷恋乃至痴迷文字带来的愉悦和感动呢?”为了让学生获得阅读和写作所带来的愉悦和感动,兴桥兄在教材中充分挖掘地域原生态生活的课程资源的价值。
  如他讲朱自清的《背影》时,有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作者单单选取浦口车站“买橘”送别这一场景。原来,“买橘”是扬州一地特定的文化习俗。每年大年初一清晨,扬州主妇须将事先准备好的橘子分发给全家老幼,这是新年第一件庄重又愉快的事。扬州话把碰上好运叫“走局”,好的运气叫“橘气”。“橘”和“局”谐音。橘子的清新鲜爽的气味,俗称“橘气”,故而赠人以橘便意味着把好运气赠予对方,希望吃了橘子的人,处处走运,事事遂心。《背影》中的父亲失业,在“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的境况下,临别前为儿子翻越月台去买橘,不仅寄托了一个迂执的父亲对儿子的良好祝愿,而且蕴含了深沉的父爱。因而这一“背影”打动了“我”,深深烙在“我”的心田。正是通过“买橘”这一扬州特有文化风俗的揭示和分析,使学生能更好地领悟文中人物的内心情感,更好地感受到“背影”所包含的浓浓的父子的深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就明确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兴桥兄认为:“以语文教学的视角,关照地域文化,是每个具有前瞻意识的语文教师的教育使命和文化责任。地域文化以何种方式关涉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我们首要探讨的问题。”这种认真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教改精神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
  第二,引领中学生回归文化之根去探究阅读。我认为,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语文教师历史文化知识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善,教学多照本宣科,缺乏学术探究精神。《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章学诚《文史通义·文德》“: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因而,读一篇文学作品,即读其人,即读其世,即读其文化。兴桥兄讲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能结合密州的民风及文化传统说明这些与苏轼词风转变的关系。“首先,密州儒学相当兴盛。其次,密州一带的民风朴鲁纯真‘不知嬉游’,而且在北宋这一带的人们以强悍勇武闻名。深沉厚重的儒学传统,会促使作者在词中更多更深地寄托自己的政治抱负;纯朴而‘不知嬉游’的民风,也会促使作者进一步减少词这种体裁中固有的脂粉气;而以习武知兵为目的的围猎活动,慷慨悲歌的文学传统无疑更有助于作品豪壮风格的发扬。可见,密州特定的文化环境直接影响了苏轼词风的改变,并由此而开创了宋代豪放词风的先河。”读书的目的是明理,在于明心见性。这种结合地域文化资源对作家作品的学术解读,是作者经过认真查阅文献资料并进行探究后得出来的,与那些照本宣科或者无“根”臆测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从最熟悉、最喜欢的地域人物事件入手,调动中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内驱力。兴桥兄觉得高考指挥棒之下的作文教学,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老师们大都忽略了作文最本质的引领,而常常在技巧与方法上层出不穷地落实,以至于高考作文常常似流水线生产的产品,而鲜有上品。学生害怕作文甚至讨厌作文,这对于我们的母语教学和习得,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在最能体现自身情感世界的作文方面有所建树,而不是凭着某一种或几种模式,进行空洞麻木的‘仿套抄’和‘假大空’式的写作。”因而,《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尝试从孩子最喜欢的东西入手,去调动他们写作的内驱力,将写作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变害怕作文、讨厌作文为喜欢作文。我认为这种通过阅读和写作教学引领中学生回归地域生活之源的语文教改,让中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有了源头活水,能够“展示语文学科的生命能量”。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随着文本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必然会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
  我认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四个基本条件:第一,他应该是一位严谨的学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勇于探索,自我完善;第二,他应该有尊崇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注重人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围绕高考指挥棒照本宣科地进行教学;第三,他应该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具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第四,他应该具备牢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目前,我们更多的是强调教师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的内涵就值得怀疑。教育理念不正确,对教学的内容没有独立的思考和批判精神,人云亦云,照本宣科,这种“责任感”越强危害反而越大。这一点,我想兴桥兄是有深切体会的。他早年曾担任某中学文学社的辅导工作,一干就是七年。他觉得自己并不快乐,“因为文学社的文学作品直指心灵,性灵而自由无碍;而另一方面,作为一名要出教学业绩的语文老师,我不得不结合当时湖北的高考优秀例文,不厌其烦地教导学生怎样写好高考作文,当我2004年将学生的高考成绩教得出类拔萃时,我已然失去了一个语文教师应有的文学心态,我于是去寻找一个关于语文教师梦想、关于语文教师尊严的未来”。我高兴地发现,《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兴桥兄试图寻找语文教师梦想和尊严的有效突破。
  作为《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第一个读者,我读后获益良多。然而我同时觉得,作者较为注重单篇作品的教学实录,多停留在语文教学经验总结的层面,还需一些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层面的探索,在寻找语文教师梦想和尊严的征途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唐人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云:“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我想,兴桥兄应当经常邀请酒朋诗侣宴集,“辨”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名酒的“味”,如果将各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名酒的“味”都“辨”明了,那么,对“地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内在关系的体悟也会更深刻了。
其他文献
二、作为诗人和诗论家的王子——  王力先生不止一次地说自己“是一个不会写诗的人”,“不是诗人”,这自然是王力先生的谦虚。《龙虫并雕斋诗集》表明,王力先生不是“不会写诗”,而是很会写诗;王力先生哪里“不是诗人”?他乃是一位经常诗兴大发、出口成章、才华横溢的诗人。当然,他不是一位专业诗人,而是一位业余诗人。如前所说,他的专业是他的语言学,他的翻译、诗歌、散文统统都是“业余”,都在“龙虫并雕斋”中占据从
《孔乙己》最初发表于1919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处于思想容量膨胀期的鲁迅经由对文化、传统、时代、历史的进一步思考,在芥川龙之介《毛利先生》的直接启发下,创作了这一凝聚着复杂思想和充盈着美学张力的经典作品。然而,如今的中学语文课堂对《孔乙己》存在诸多误读,教师或抽离历史语境,仅凭自身对于文本的表层认识,将孔乙己的形象简化为“应被批判的、深受封建科举制度荼毒的迂腐童生”,或直接引用孙伏园的叙述—
连中国老师的《语文课Ⅲ》,是继《语文课》和《语文课Ⅱ》后的又一部语文教学力作,这本书的副标题是《隽永的兴味与坚强的思考》。在我看来,此书在“兴味”和“思考”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让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身,让阅读和写作与人的内在世界息息相关,水乳交融。也可以说,这本书所呈现的,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成长,人的心灵世界的丰富,需要通过阅读和写作(语文)来完成。  一、抓住语言的根  语言文字应该是语文教学的
这是一篇自荐文章。对象是枢密院首长,掌管着全国兵事,相当于秦汉时期最高军事首脑太尉,称其太尉,以古称今,以秦汉称宋,庄敬有加。  自隋以来,莘莘学子要进入官员阶层,最基本的途径是科举考试。到北宋时这种方法已经实行了几百年,其生命力在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便于社会阶层上下流通。于是有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夸张说法。后来英国的文官考试学的就是这种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并不绝对理想,在同一地点,用
张岱《陶庵梦忆》里的《湖心亭看雪》,不足二百字,回忆大约二十年前的往事,创造了深文隐蔚、含蓄蕴藉,“颇似唐人绝句”的意境,是小品中的精品,散文中的奇文。细读此文,探微发幽,可以不断获得新的发现。  一、文章拟题有奥妙  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却没有写湖心亭上看到的雪景。为什么?以看雪为线索,回忆湖心亭上的奇遇,才是写作的重点。因而,作者在到湖心亭之前,就已经将湖中雪景写到了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理解能力是古诗词阅读能力的核心。古诗词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若无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很难把握其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境,更难把握其所包蕴的人文特征和精神内涵。当前在小学古诗词阅读教学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教学中“重机械记忆,轻理解品味”的现象严重,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比较粗浅,在诗意、意境、诗情、诗艺、诗风的理解引导上缺乏有效的策略,致使古诗词阅读教学目标不
张继的《枫桥夜泊》( “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在日本据说也是“妇孺皆知”。(陈衍《石遗室诗话》)关于最后一句中的“夜半钟声”四个字的争论,从宋朝到清朝,持续一千多年, 不是中国人对诗特别执著,特别呆气,而是因为其中涉及诗歌意象的“虚”和“实”、“兴”和“象”,以及“情”与“境”的和谐统一的根本理论观念。  争论长期聚焦在“夜半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孙绍振先生正式发表出版的不重复的完整解读作品(不是作为观点例证的片段解读)近六百篇(部),堪称学界第一人。且其十余部解读专集几乎都是一版再版的畅销书,其中最多的重印十七次。实践出真知、出理论,孙先生由此产生的文学创作及解读理论,体系庞大,卓见纷呈,仅与语文教学最有关的解读方法,笔者拙著《孙绍振解读学简释》介绍为十二法:三维法、三层法、艺术形式法、错位法、感觉法、关键词语法、
一  和以往相比,2013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题有三个变化。一是材料作文占了大头,命题(话题)作文大为减少。材料作文一般只给出一些文字材料,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内容自己命题写作。这比命题作文的自由度更高,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但不见得就比命题作文要容易,因为阅读分析材料、寻找自己适合题目的过程,就是在考查发现问题和破题的能力了。这几年高考作文采用的材料作文方式越来越多,几乎是一边倒,也是一种值得注意的
【摘要】语文教育界在讨论教科书时往往以“范文”来代称选文,导致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出现盲目和混乱。从教学功能来看,只有当选文作为写作例子时才能称其为“范文”。教科书中的课文还可作为识字、写字、阅读、口语教育的凭借,所以应以“选文”统称之。重订“范文”概念有利于确定教学目标、选文的教学功能和选择标准等。相应地,在编写教科书时应将课文分类、课本分编,在实施教学時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重新确定教学内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