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靶心”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rtle09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教育在当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关系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民族复兴的重大课题。传统文化内容庞杂,传统文化教育如何把握其中最有价值、最具传承意义的精魂?古代哲人常用射箭比喻对事物本质的把握。例如,老子说“天之道,其犹张弓与”,孟子说“仁者如射”,射中靶心意味着不偏不倚、恰如其分的中道。那么,如何确定传统文化的本质并展开恰当的教育?如何把握传统文化教育的中道,亦即射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靶心”?
  第一,分辨出传统文化的负面内容,以免使传统文化教育错失方向而“脱靶”。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繁多、体量庞大、历经久远,犹如黄河长江,在灌溉中华大地千里沃土的同时,也难免泥沙俱下。例如,被戴震批判为“以理杀人”的宋明纲常伦理,被鲁迅揭露出“吃人”本质的旧礼教传统,以其压抑人性、禁锢人心的负面影响阻碍了近代中国文化走向自由和开放。还有一些以权谋斗争为内核的传统文化颇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常常出现在流传广泛的影视剧作品中,如近些年深受观众喜爱的各类“宫斗剧”。这些影视作品充斥着权力斗争、阴谋暗算,实质上播撒着一种晦暗冰冷的生存逻辑,对于大众文化心理来说,尤其是对尚未形成成熟理性心智的青少年观众来说,极有可能造成心灵的某种扭曲。权力斗争文化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传统温柔敦厚、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在今天的传承和发扬,应为当下传统文化教育所警惕。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避开这样一些很可能戕害人心的内容,以免手中之箭脱靶飞出,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
  第二,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排序,区分传统文化教育的“靶心”和“外圈”。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秦始皇的生卒年是什么时候?李白一生写了多少首诗?这些知识是不是传统文化的正面内容?当然是,但它们远远不是传统文化的精魂所在。从整体上看,作为传统文化的知识层面的内容,它们固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若要对传统文化作出价值排序,这类知识就应该退居次要地位。尤其对于不需进行相关专业学习的青少年来说,此类琐碎文化知识并不重要。因此,就传统文化教育来看,这类文化知识的教育远远不是其“靶心”,而是非常边缘的“外圈”。那么,“靶心”是什么?是教材中最常见的古代经典思想、文艺作品吗?表面上看的确是。是否知道李白一生写了多少首诗,不会被当作一个人有无文化的标识;是否熟悉或会不会背诵《静夜思》《将进酒》《蜀道难》等李白名篇,则常常被当作判断一个人是否有文化的依据。于是,对传统文化经典是否熟悉,在谈话或写作中能否信手拈来,似乎是一个人有无文化、文化程度如何的判断标准。然而,经典作品是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部分吗?与此相应,教人熟读经典的教育是最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吗?恐怕尚且不是。一个对李白诗作倒背如流的人,可能丝毫不具备李白那种诗化的生活追求和人生境界;同理,一个对儒学经典深有研究的人,可能个人生活全然背离儒家修身之道。经典作品仅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而已,传统文化的精魂固然寓于这些载体之中,但对载体的把握却不必然意味着对文化精魂的内化吸收。所以,教学生记诵经典作品,依然只是射中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圈”,而非“靶心”。
  第三,文化最终沉淀为人格,因此传统文化教育的“靶心”应为教化人心,成就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光辉、温煦的高尚人格。中华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最大意义不在于积累了多少典籍、文物、制度,而在于它对民族文化心理的塑造,其最终成果即为人格。在漫长的中华文化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以儒释道互补结构为主的文化心理。从《诗经》中先民的淳朴情感、《山海经》中“填海”“追日”“射日”的抗争奋进意志,到儒家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价值意义系统、道家自然无为的精神追求、佛家善待众生的慈悲胸怀,再到唐诗宋词的诗意栖居、明清小说的人性回归,等等,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人格。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和人格难以诉诸简要的概括,但可以肯定那是一种既有光辉又有温度的高尚人格。常见的比喻说“孔子是一盏灯”,灯是有光辉的,指引行人以方向;灯又是有温度的,给予行人迈步前行的力量。以孔子为代表的无数先贤为中华文化确立了自己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最终沉淀为代代相传的人格典范,教化人心,成就民族文化性格。人格与通常所说的文化知识意义上的“文化水平”并无必然关系,因此,一个人是否真有文化不取决于其知识水平,而在于他是否为文化所“化”,是否人格高尚。即便毫无“文化水平”的农民也可能因接受并内化群体所奉行的精神价值而成就高尚人格,在这个意义上他依然是有文化的;相反,那些高学历高“文化水平”却人格低劣的“文化流氓”,事实上玷污了文化的人格内涵,不配称为文化人。
  所以,射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靶心”意味着把握传统文化所沉淀下来的人格内涵,引导并帮助青少年学生通过学习各类文化典籍、文化习俗、道德规范等内容,理解其中的精神价值并加以认可、接受和内化,以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人格。严格说来,只有上述以成就人格为目的、以精神价值为内容且以道德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当下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既要防止某些不良传统的流毒人侵,又要避免陷人知识灌输的陷阱。只有坚守传统文化的人格内涵,挖掘其中蕴藏的光亮和温度,将其融入青少年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体验,才是真正富有意义的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将中华民族的文化性格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
  【彭文超,安庆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讲师】
  责任編辑|李敏
其他文献
某厂办公楼工程为框架结构,由于该办公大厅平面布置要求比较灵活,受框架柱及框架梁的约束,使用功能受到了限制,考虑到该建筑的跨度比较大,荷载比较大的特点,为了节约投资,改善使用功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我圉劳动教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反观劳动教育现状,重行轻知者有之;以劳动任务取代劳动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影响,割裂了知、情、意、行的整体发展者有之;对劳动教育短视,致力于一次性或短期的劳动项目,忽视了学生坚持长期劳动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者有之;以活动代替劳动,忽视了在劳动中磨砺学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进行全面战略部署。  广州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遗产。近年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深入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活动,将红色文化遗产作为极其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固本培元、凝
基础力学课程在工科专业课程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以基础力学课程为例,分析传统闭卷考核方式的弊端、学
教师给学生写操行评语是其工作的必选动作。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生表现……”等样式的传统操行评语已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无法满足孩子们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需求。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创新的诗意化、脸谱化、趣味性的“小清新”操行评语。  作为评价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方式,操行评语是学生成长的一面镜子,也是撬动学生发展的杠杆,更是增强学生学习存在感、获得感、成就感的关键抓手。同时,操行评语也是教师、家长、学生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