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税小传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kk3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8年前的冬天,天气非常寒冷,可我心里却是暖融融的,因为我参加了邹县(现为邹城市)公开招干考试,并顺利考入了税务系统,被分配去了邹县西南部山区的古路口税务所,从一位农村小学民办教师成为了一名国家税务干部。
  元旦过后,自己一个人去税务所报到,我是第一次去那里,也是第一次出远门,算是我一生远征的开始吧,更是我扎根基层奉献青春踏踏实实干税务的起点了。铁棱大门内,青石的院墙里东西向坐落着四间石墙青瓦屋,院落不大,办公室门前是用红砖铺成的走道。会计穿着标准税服在办公室门口迎接我,显得是那么的潇洒英俊。从那时起,我开始学习“税收”,掌握税收的定义、特征、用途,熟记着税种、税目、税率等要素。春节过后,拿着25份一本的32开手写税票,骑着很不容易买到的“泰山牌”大轮自行车,沿着用地瓜石铺就用土填缝的山路,迎着山涧里吹来的徐徐春风开始征收税款路。那时,有的个体纳税户月纳税额只有几块钱,按次征收还有几毛钱的,可我还是不论风天雨天雪天,一周至少两趟,来回近40里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坚持着早出晚归13年。记得第一次去最远的辛甫村征收一户个体小卖铺一月9元税款的事,由于先前带我的同事有事,想自己试试去收税,左问右问才找到村东南角的小卖部,铺面确实不大,还好女店主在家,搭上话后我说明了我的来意,店主不相信,那怎么办?没穿税服又没有身份证明,我就给她讲起我是怎样干税务的,我家在哪。先前的税管员是谁,他家在哪里,有什么特征,今天为什么没有来等等说了一大通。从早上9点多一直说到11点,我还说不能因为你这9块钱,大老远跑来敲诈你吧,况且还有税票作证。女店主见我也实在,家里也是有些钱的,就说“我不怕你,不过就是9块钱呗,就信你一回”,她拿出了税款我开了税票,一路上很是高兴,自己真正可以收税了(当然了,是定额征收)。
  1994年,国家税务机构分设,我分配到了地税系统。组建初期,我一个人主持邹城市地税局古路口地税所的全面工作。好几个月,集所长、会计、征管员于一身,还要和当地党委政府、国税所等协调好关系,忙的不亦乐乎,家是顾不上了,老婆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娘。有一天夜里下大雨,由于邻居家盖房子太高,雨水不断地往我家里灌,继而向屋里灌,老婆一个人看着孩子没有办法。二哥过来连忙召集家里其他大孩子,拉来一台“高抽”向外抽水,直到下半夜雨停了才抽完院子里的水。周五晚上回到家,老婆“夸”我工作积极,孩子直瞪瞪地看着我,那神色惊喜中还依然带着些许惊恐,母亲站在门口苦笑了笑没说什么,我知道她懂我。
  千禧之年来临了,邹城市地税系统成立了农村基层分局(其实就是两三个所的集中办公),我调到了位于沂蒙山区三市交界的邹城市城前地税分局。那是一所刚盖好的二层办公楼,已经完成了“五小建设”,配备了办公用车,建起了征收大厅,装上了两台微机,实现了税票不出门的集中申报征收管理模式。也就是那一年,在刘局长的带领下我积极参与创建了全市农村基层分局第一个“市级精神文明单位”;承办了邹城市“民情恳谈”东部片区的现场会。会后,依据税务行业特点提出了“税情恳谈”新理念,得到省地税局的充分肯定并向全省地税系统推广,进一步推动了由管理型机关向服务型机关转变的工作理念。不久,分局贯彻总局提出的“纳税服务”理念,变“征收大厅”为“服务大厅。办公硬件建设也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优美的办公环境趋于完善,人手一台电脑配备逐步升级,随着全国金税工程的进一步推进,实现了办公自动化、相关部门涉税信息共享、内部管理视频化,实现了税收收入连年几十个点的增长速度,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我调到了新的單位,山东地税新一轮基层建设继续将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经验、科学发展观的践行、经济建设的不断增长、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升级、网络的进一步普及,给地税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给地税人带来了不懈的追求。网上申报、委托代收、电子划款等涉税事项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山东地税系统工作平台”180、188把涉及地税内部的8个工作单元32个小项融为了一体,税收业务操作自如轻松,“汇算通”的开发利用简便了所得税汇算清缴,减轻了纳税负担,“济宁市地方税务局税收数据管理平台”进一步减轻了纳税人的工作量,“金税三期”和“执法360系统”的上线,更是提供了广阔的税收征管空间,所有这些已显示出信息时代的到来。已是五十的人了,又是半路“出家”,电脑对我是新家伙,网络对我是新事物,网上操作对我来说是天方夜谭,怎么办?一个字“学”,培训时按程序记,运用中遇到难题向身边的同志问,有时宣传课件的编辑发送、汉字的输入、文书制作送达,都要向年轻人学习,积极自学大学本科计算机课程,不断充实自己的计算机知识,别人一小时能做好的事情,我力争两个小时做完,加班加点不让问题积压。现在的我能轻松地驾驭各个“平台”了,淘汰旧观念,充实新思维,将全身心投入到信息化的地税事业中,走实我都税务人生。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初秋的皖南,天空疏朗,阳光灿烂。  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九华山传统庙会节日,据说是地藏菩萨降生日,我随朝拜进香的人流,来到这名闻遐迩的莲花佛国,平生第一次被她博大精深,钟灵毓秀与大气雄壮的美所折服。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南接黄山山脉,东望太平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第四季冰川活动,造就了一个莲花佛国,天下名山。现已摘得国家五A级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四项桂冠,是几乎与黄山齐
期刊
每次面对黄昏里渐渐淡去的云霞,都会徒生一种莫名的惆怅,总感觉这朵朵看似绚烂的风采多多少少都带了些落寞和孤独。其实,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孤独的,这黄昏中的落霞便是孤独的一种渲泄吧!这个时候不由得想到原本孤单的母亲。  一  每当天气明朗的日子我都会陪她出来散散步。  母亲精神好的时候走路也就稍微远些,路边草木已很是苍翠,一处屋舍篱墙看上去却是萧条衰落,满目疮痍。此处是旧街道的一隅,显然是久无人居了。母亲
期刊
齐国有八百年的历史,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临淄是世界足球起源地。在齐国故都临淄城东2公里处,有一条美丽的河叫淄河,又名淄江。淄河东岸有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这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皇城镇,皇城镇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古齐临淄的土地上。  皇城东临青州,西连齐都、敬仲,南接齐陵,北依广饶,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过去交通不便,相比之下经济比较薄弱。现在皇城北有济寿路,南有张皇路连接309国道,皇城南不远
期刊
“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夏至,伴着袅袅荷香走来。  这个夏至,我的心情却是因为秀莲的忧喜而忧喜。一大早收到秀莲发来的短信:“妹妹,我想通了,愿意放下,一切随缘吧!”我顿觉释怀舒畅,翻身下床,拉开窗帘,朝霞已红遍东边天际。  秀莲是我儿时的玩伴,大我几岁。她出生时正值盛夏,门前一池荷花开得正欢,所以她爹给她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秀莲。秀莲也似一朵荷花,亭亭玉立,清丽脱俗,孤傲不群。  秀莲家沿塘而居
期刊
偶然里听闻有人轻声细语:“一去二三里。”总觉着有七分熟悉,很久不读诗词了,却在恍惚的路上顺口接了下去,如同与老友对话一般,从初见的生疏到相识后的畅所欲言,一切的遗忘和回忆都那么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也不多不少。  美好的东西从来不知道去同其他事物去争,去抢,即使知道这是万物生存的法则。但静守是它们的天性,它们有着最坚韧的弹性,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除非拥有它们的人想要彻底地从记忆里按下删除键
期刊
北纬38度,东经108度,千古疆城鄂托克前旗  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7万年前古河套人繁衍生息于此  这里有见证大唐开元盛世的宥州古城  策马,领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欧亚大陆的起点  驻足,象征炎黄子孙勤劳智慧的明长城就在你脚下  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孕育了鄂前旗人独有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这也成为鄂前旗人建设大美前旗最有力的文化支撑  如果说德善草原、大美前旗是崇尚自然的善和天人合一的美的完美
期刊
从青藏高原富饶的青山上流淌出来的雪水,浩浩荡荡,几经回转,来到黄土高原一个名叫壶口的地方。  不管曾是白河、黑河,还是湟河,不管那里的土地肥沃,还是贫瘠,生息着多少儿女,埋藏着多少宝藏,它们都听从黄河母亲的召唤,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默默地融入身边的土地,从容地面对各种考验,在强烈的撞击与跌宕起伏中,用豪情和大气谱写出一首荡气回肠的大歌。  站在古渡口远远望去,上游的河水宽阔而平静,像柔软的绸带缠
期刊
春天来了,禁闭了一个冬天的花花草草,此时都争先恐后地跑出家门,走上田野,把充满朝气的绿洒向人间,让娇艳的花儿装扮大天世界。  一直以来,我始终认为,花草是自然界中最纯净、最姣美,也是最朴实的生命了。她们像一个个精灵,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又在安然淡静中去,不表功、不喧哗,呈现给大自然的,无不是朝气和美好。不信,你看看吧,那些花草,或雍容华贵,或淡雅质朴,或生于富丽人家厅堂,或长于山野悬崖边上,都怀有
期刊
恰逢狗年,我竟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曾经养过的狗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着小笨狗,颜色以黄色、灰色和黑色居多,黑白相间的很少。我家养的第一条狗是阿黄,听母亲讲是二哥从姥姥家抱来的。这条狗从小到大,看家本领不小,特点就是光瞎汪汪,从不咬人,深受左邻右舍的喜爱。阿黄最好的狗友就是堂哥那家的大黑狗,两条狗天天粘在一起,关系特别的好,并且结为同盟同仇敌忾,所以大多数的狗都不敢欺负它俩。但
期刊
寻访山间,是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的幽静,也是对自我心灵的一种放逐。阳光很刺眼,空气很闷热,是炎炎夏日惯有的标志。然而,在溪野山林,可并非如此。  似乎是一种常态,又或者说叫做惯性,我总爱到山中寻幽问水。听灵雀在枝头轻唱,看山石草木的荣枯有定。偶尔携带一壶野茶、一卷书册,端坐于岩石上,细品宁静致远的真谛。一俯一仰之间,皆是世相百态。林间风穿竹而过,石边花尽情地盛放。碧潭清澈,入眼处尽是水中云;杯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