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忆狗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1990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恰逢狗年,我竟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曾经养过的狗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家家户户都养着小笨狗,颜色以黄色、灰色和黑色居多,黑白相间的很少。我家养的第一条狗是阿黄,听母亲讲是二哥从姥姥家抱来的。这条狗从小到大,看家本领不小,特点就是光瞎汪汪,从不咬人,深受左邻右舍的喜爱。阿黄最好的狗友就是堂哥那家的大黑狗,两条狗天天粘在一起,关系特别的好,并且结为同盟同仇敌忾,所以大多数的狗都不敢欺负它俩。但是有一条狗是它俩最惧怕的,那就是邻居军军家的那条体型威猛的大长毛黑狗。因为这条狗打斗特别凶猛,下嘴就往死里咬,所以即使几条狗联合起来也战不过它,最后别的狗只能遍体鳞伤,落荒而逃。如果谁从它家门口经过,它就会猛地窜出来咬你。有一次,母亲串门,结果被这条大黑狗咬到了腿,幸亏阿黄及时赶到拼命抵抗,再加上狗主人的及时制止,才没伤到肉,不然后果不堪设想。相似的事情发生,我就没有那么幸运了。那年正是黄叶飘飘的季节,我和小伙伴两个人带着阿黄去村外杨树林里捡树叶,用一根长长的细木棍把树叶串起来煞是好看。傍晚当袅袅的炊烟升起的时候,看着满满的收获开心极了,两人领着阿黄高高兴兴地回家。在经过胡同口快到家门时,一只流浪狗突然窜出来,直接向我猛地扑过来,吓得我丢掉树叶串连哭带跑。就在这紧要关头,阿黄冲了上来,死死地咬住了流浪狗的耳朵,但是因为晚了一步,我的膝盖处还是被流浪狗叼了一下,我哇地一声大叫起来。父母及邻居听到叫声都迅速围拢过来。母亲连忙挽起我的裤腿一看,在膝盖上有一处明显的牙印。这可怎么办?大伙儿用剪子从阿黄的身上剪下几撮,把狗毛烧成灰用酒精搅成膏状涂在患处就行了。那年代根本没有打狂吠疫苗这一说,都是用这样的土法儿治疗,虽然没有科学依据。现在每当看到腿上伤疤,我就会想到阿黄。
  阿黄在我家没有享什么口福,通常吃的是玉米面拌麸子蒸的窝头,逢年过节时我常常偷偷给它丢几个饺子或几根鸡骨头。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忠诚地看家护院,是一条非常聪明机灵的狗,这一点全家人都认可。它是我童年的玩伴,给我带来了许多欢乐。那时候,看露天电影是经常的事。当我们全家都去看电影时,它就会老老实实在家看门儿从来没有偷过懒。看完电影,当我们快走到家门口时,它就兴奋地出门迎接,一个劲儿往我们身上扑,那个亲热劲甭提多么让人感动了。
  冬天如果下了大雪,有些人就会用猎枪打野兔子。他们三五成群,带上几条狗,在村外闲置的柴草堆里寻觅野兔。几条狗轮番钻入柴草的缝隙里搜索,有的兔子受到惊吓嗖得逃出来,这时打猎的人们齐声呐喊,群狗嗷嗷叫着一起追赶,刹那间就把兔子逮着叼回来了。阿黄也曾经逮过一只野兔,给我们全家带来一顿难得的大餐。因此,谁家的狗会逮兔子成了一件令人自豪的事。
  没有想到的是阿黄却因一场“砸狗运动”,被我们亲手结束了生命。我依稀记得,八十年代后期,乡里、管区、村里的干部挨家挨户搜狗。家里的狗一旦被发现,便难逃被棒杀的命运。管区里有个人成天提着棍子见狗就砸,我们小孩子都恨死他了,但见了又怕他,只能暗地里骂他。虽然我们全家人总认为阿黄之前打过疫苗,并且也发了一个黄色的狗牌戴在脖子上,应该无碍,但是还是不放心,便带它出去躲避了几天,却终究逃不过厄运。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我们只好选在一个清晨,让村里几个年轻的小伙儿帮忙,在村边自家的大柳树下事先拴好一根儿绳子,下面系好圆套。然后,用一个馒头引诱它上套,用那根儿绳子结束了它的生命。我不忍心目睹它痛苦的样子,赶紧跑到房间里抱着枕头大哭起来。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我可怜的阿黄,它不是病死的,也不是老死的,却是被我们自己害死的!我忠诚的阿黄再也不会在门口迎我了,再也不会回来了!从此,我便发誓不再养狗。
  1994年的狗年,我正在念中学,写了一篇名叫《阿黄》的作文,因为写得好被语文老师选作范文。我也被请到讲台上朗读,读着读着就哭得一塌糊涂……
  由于砸狗运动的原因,农村养狗数量锐减,基本上都消失了,好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听到狗叫的声音。直到九十年代中期,才慢慢地出现几户养狗的人家。可能受上次砸狗运动的影响,养狗的人都小心翼翼,生怕别人知道,都是圈养着。喜欢养狗的人渐渐的少了,都觉得不如养家禽更为合算一些。于是,養鸡、养鸭、养鹅的趋势逐步形成。而且,鹅的看家本领一点都不逊色于狗,逢见生人就嘎嘎叫个不停,老远就伸长脖子拧人。我不太喜欢鹅,没有好感,嫌它光瞎叫唤又拧人。于是我就又萌生了养狗的念头。期间接连养了好几条狗。最为中意的是黑箭和小虎子。
  黑箭,这名字是从一本叫《黑箭》(也是介绍一条狗)的连环画书名借来的,寓意它能够跑得像箭一样快。黑箭是堂哥阿宏在一个冬天送给我的,当时两、三个月大,油黑发亮的毛,细条的小腿可爱极了。它的到来,为我增添了几分快乐。每天一放学,我就逗它玩,和它形影不离。不管我走到哪里,它都跟着。它最大的优点就是“狗拿耗子”。每年的秋后,院子里圈起囤,剥去外皮的玉米棒子就集中堆放在里面。狡猾的老鼠瞅准了时机,把洞打在了囤下,一到晚上,就出来偷吃粮食。虽然人们能清晰地听到它们吱吱叫的声音,但是只能干着急就是逮不着它们。这时,黑箭总会静悄悄地一动不动的趴在地上,趁老鼠一个不注意逮住了他们。它把咬死的老鼠全都“一”字排开,好像在炫耀自己的战果。这样连续几天,老鼠基本消失怠尽,再也不敢光顾。黑箭命短,好像被收狗人下了毒药,死在一个黑夜。
  小虎子,是我2011年抱养的一条几个月的小灰狗。小家伙长得灰色长毛,身材短小,像头小狮子。我抱回老家时,母亲一开始比较烦,嫌我又养狗。不过日子长了,父母都喜欢这小家伙了,因为它特别听话。只要父母骑自行车或脚蹬三轮车去地里干活,它都会跟着。它从不到处乱跑,总趴在车子旁边守着。它最大的缺点就是爱跟脚。2012年的一天清早,上初三的侄女骑自行车去镇上中学,结果它也跟着去学校了。到了学校一直趴在侄女的自行车下。中午,侄女给它喂了一个馒头。结果到下午放夜校时,学生全都涌出了校门。小虎子估计是跟错了人,迷路走失了。第二天早上,母亲给我打来电话说小虎子丢了。我放下电话赶紧回去,开车到学校附近一带,边呼唤着小虎子,边沿路寻找。而且,当天晚上,我就写了一份“寻狗启示”,连同狗狗的照片一块发布到当地贴吧上,结果也是没有找到。女儿为狗狗的丢失伤心了好几天,天天念叨,祈求狗狗能找到一个好人家收养,千万别被人炖了吃了。几天后,我还往老家打电话询问小虎子是否回家,总期望它能自己突然跑回来。我想,如果是现在,利用微信发布或许能找到。但是一切都不可能了……
  后来,养了几条狗总感觉不太满意,也不喜欢。有的狗甚至还咬伤了别人,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那些曾经养过的狗来了又走,却永远走不出我的回忆!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一个二十出头的青年谈论“老”这个话题大抵是很不合适的,但我觉得,我需要记录点什么。  若是等到老去再写“老”,那么我有可能就不能写此命题的文章了,毕竟世事难料;若是有幸成为了老人,着实有了资格写这篇文章,那么文章的风格与此相比定大不相同,所蕴含的思想也一定是天与地的区别,纵使万般思考,也定写不出刚二十出头写的文字了。单是这两点来看,当下写“老”倒是有一些必要的。  人,老了是可怜的,但又是难得的。
期刊
“我……我……还没喝上我……我老生胎的茶叶呢,我要等着喝上我……我老生胎的茶叶……才……才走呢……”父亲去世前说的最后一句话,一直回响在我的耳畔,铭刻在我的心里。  1979年的农历二月二十六日,处在弥留之际的父亲,不时呼喊我的乳名。大概是下午学生放学时刻,我骑着借同学的自行车从县城走了80多里路赶回家中。哥哥们看见我从大门口推车进来,惊异地说:“这老人家心里惦记着他的老生胎,刚在口里还念叨着名字
期刊
初秋的皖南,天空疏朗,阳光灿烂。  农历七月三十日,是九华山传统庙会节日,据说是地藏菩萨降生日,我随朝拜进香的人流,来到这名闻遐迩的莲花佛国,平生第一次被她博大精深,钟灵毓秀与大气雄壮的美所折服。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长江以南,南接黄山山脉,东望太平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第四季冰川活动,造就了一个莲花佛国,天下名山。现已摘得国家五A级景区,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国家地质公园四项桂冠,是几乎与黄山齐
期刊
每次面对黄昏里渐渐淡去的云霞,都会徒生一种莫名的惆怅,总感觉这朵朵看似绚烂的风采多多少少都带了些落寞和孤独。其实,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孤独的,这黄昏中的落霞便是孤独的一种渲泄吧!这个时候不由得想到原本孤单的母亲。  一  每当天气明朗的日子我都会陪她出来散散步。  母亲精神好的时候走路也就稍微远些,路边草木已很是苍翠,一处屋舍篱墙看上去却是萧条衰落,满目疮痍。此处是旧街道的一隅,显然是久无人居了。母亲
期刊
齐国有八百年的历史,是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临淄是世界足球起源地。在齐国故都临淄城东2公里处,有一条美丽的河叫淄河,又名淄江。淄河东岸有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土地,这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皇城镇,皇城镇如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古齐临淄的土地上。  皇城东临青州,西连齐都、敬仲,南接齐陵,北依广饶,是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过去交通不便,相比之下经济比较薄弱。现在皇城北有济寿路,南有张皇路连接309国道,皇城南不远
期刊
“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夏至,伴着袅袅荷香走来。  这个夏至,我的心情却是因为秀莲的忧喜而忧喜。一大早收到秀莲发来的短信:“妹妹,我想通了,愿意放下,一切随缘吧!”我顿觉释怀舒畅,翻身下床,拉开窗帘,朝霞已红遍东边天际。  秀莲是我儿时的玩伴,大我几岁。她出生时正值盛夏,门前一池荷花开得正欢,所以她爹给她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叫秀莲。秀莲也似一朵荷花,亭亭玉立,清丽脱俗,孤傲不群。  秀莲家沿塘而居
期刊
偶然里听闻有人轻声细语:“一去二三里。”总觉着有七分熟悉,很久不读诗词了,却在恍惚的路上顺口接了下去,如同与老友对话一般,从初见的生疏到相识后的畅所欲言,一切的遗忘和回忆都那么恰到好处,不偏不倚,也不多不少。  美好的东西从来不知道去同其他事物去争,去抢,即使知道这是万物生存的法则。但静守是它们的天性,它们有着最坚韧的弹性,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除非拥有它们的人想要彻底地从记忆里按下删除键
期刊
北纬38度,东经108度,千古疆城鄂托克前旗  这里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7万年前古河套人繁衍生息于此  这里有见证大唐开元盛世的宥州古城  策马,领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欧亚大陆的起点  驻足,象征炎黄子孙勤劳智慧的明长城就在你脚下  各民族文化大融合,孕育了鄂前旗人独有的文化特质和人文精神,这也成为鄂前旗人建设大美前旗最有力的文化支撑  如果说德善草原、大美前旗是崇尚自然的善和天人合一的美的完美
期刊
从青藏高原富饶的青山上流淌出来的雪水,浩浩荡荡,几经回转,来到黄土高原一个名叫壶口的地方。  不管曾是白河、黑河,还是湟河,不管那里的土地肥沃,还是贫瘠,生息着多少儿女,埋藏着多少宝藏,它们都听从黄河母亲的召唤,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默默地融入身边的土地,从容地面对各种考验,在强烈的撞击与跌宕起伏中,用豪情和大气谱写出一首荡气回肠的大歌。  站在古渡口远远望去,上游的河水宽阔而平静,像柔软的绸带缠
期刊
春天来了,禁闭了一个冬天的花花草草,此时都争先恐后地跑出家门,走上田野,把充满朝气的绿洒向人间,让娇艳的花儿装扮大天世界。  一直以来,我始终认为,花草是自然界中最纯净、最姣美,也是最朴实的生命了。她们像一个个精灵,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来,又在安然淡静中去,不表功、不喧哗,呈现给大自然的,无不是朝气和美好。不信,你看看吧,那些花草,或雍容华贵,或淡雅质朴,或生于富丽人家厅堂,或长于山野悬崖边上,都怀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