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辉:愿洒清辉在人间

来源 :今日华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w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爱因斯坦曾说:“对一个人来说,所期望的不是别的,而仅仅是他能全力以赴和献身于一种美好事业。”香港浸会大学吴清辉校长多年来坚持不懈、专心致志于高等教育事业,为社会造就大批栋梁,令人钦佩;与此同时,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通达的社会、国家和民族意识,积极参政议政,关注香港和内地各项事业的发展,倾注了满腔热情、一片真心。“明月何曾惜高洁,愿洒清辉在人间!”——这句话便是对厚德、博学、求是、笃行的吴清辉校长生动、真实的写照。
  —— 题 记
  2005年11月26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礼宾府隆重举行了2005年度授勋典礼,这也是香港回归以来第八次授勋。香港社会各界菁英济济一堂,气氛非常热烈。特首曾荫权先生向261名杰出人士颁授勋章或奖状。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吴清辉教授就是五位金紫荆星章勋贤的获得者之一。
  特首曾荫权先生在为他授勋并宣读嘉许语时称:“吴清辉教授在公共及社会服务方面,表现卓越,尤其在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建树良多。作为浸会大学的校长,吴清辉教授有明确的理想,锐意把大学发展成为一流的学府。此外,吴清辉教授亦参与教育和与科技有关的社区服务以及推广《基本法》的工作,贡献良多……”
  勿庸置疑,吴清辉校长获此殊荣,既是特区政府和香港民众给予他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许,更是他自身多年来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诸方面所做努力的回报。但面对荣誉,吴校长依然澹然自若、平和谦厚……
  
  奋进之路:上下求索成就斐然
  
  吴清辉教授1939年11月20日出生于上海,曾先后在湛江、广州上过小、中学,可以说他的基础教育是在内地完成的。之后,他迁居香港,转到著名的培正中学继续学习。由于从小在内地接受教育,吴清辉先生对祖国、对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回忆说:“那时人人都很有理想,都希望为国家尽一份力。我到香港培正中学后,同学们很以做中国人为天公地道,几乎没有人用英文名字,而且,我们那一代对钱并不看重,没想过要做医生、律师赚大钱。那时杨振宁、李政道教授获得诺贝尔大奖,我们很多同学都要读理工科,想以他们为榜样,希望科学兴国。”
  从培正中学毕业后,吴清辉教授远渡重洋、负笈海外,前往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学习,于1963年取得化学工程学士学位,1965年又取得化学硕士学位。但他并没有就此中止求学之路,而是再次飘洋过海,赴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深造。他于1969年顺利取得化学哲学博士学位之后,即转赴美国加州大学进行研究工作。
  1970年代开始,吴清辉教授回到香港从事高等教育工作任教于香港大学,并于1985年,加入香港浸会学院(香港浸会大学前身),担任化学系系主任,从此与浸会结下不解之缘。1989年,吴清辉教授升任香港浸会学院理学院院长。2001年7月1日,他接替谢志伟博士出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
  吴清辉教授治学严谨,博学而不炫露,踏实苦干。他做研究,不墨守成规,选题不步人后尘,而是勇于创新,勇于挑战自我,因此在科研方面成就卓著。其研究领域是多相催化、表面科学、环保科学与工艺、薄膜科学与工艺,特别是在“多相催化”和“薄膜科技”等有关课题上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成为一位颇有建树的科学家。到目前为止,吴清辉教授已在国际杂志发表论文六十多篇,撰写及主编了六本学术著作,深得海内外学术界称誉。
  
  领航浸大:“全人教育”化育栋梁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崇高的知识殿堂——大学,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一所优秀的大学,必定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而率领这支队伍的,必定是一位优秀的校长。我国著名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校长就是学校的灵魂。其实,某种意义上,一个优秀的校长,本身就是一所好学校。
  吴清辉教授自2001年7月出任香港浸会大学校长以后,带领全校同仁共同努力,即使是在香港政府减缩了对该校资金投入的情况下,仍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成绩,足以说明吴校长治理有方。然而他本人却非常谦逊地表示:“我个人并没有做出什么成绩,学校的发展应归功于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
  香港浸会大学是一所具有基督教教育传统的公立大学。浸大创校于1956年,是香港第二所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教育学府。五十多年来,浸大以“全人教育”为其教育目标及理想,并致力培育同学在学问、专业技能和身、心、灵各方面取得均衡发展。为此,浸大社群及校园着力提供一个优良的学术环境,这不但有助学生的个人发展,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具备终身学习、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能力,及提升他们的自信和专业技能。
  目前,浸会大学设有六个学院:文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中医药学院、传理学院、理学院及社会科学院,另设有持续教育学院。为配合社会需要,浸会大学近年陆续开设视觉艺术文学士(荣誉)课程、中医学双学位课程等多项全港首创的学位课程。
  吴校长介绍说,浸会大学锐意促进校园国际化,通过各种活动和交流计划,让同学接触及认识不同文化、拓展他们的国家视野、国际视野。自香港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各方面的人才交流日趋频繁,高等教育界也不例外,不少内地学者来港访问甚至担任全职学者。就浸会大学而言,实践了多年的短期研究交流取得很好的效果,双方都对这种交流形式感到满意。与内地的多层面,多类型的学校交流合作,是香港近年的学术水平急促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充分发挥海内外联络广泛的优势,浸会大学把高水平、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引入国内,与北京师范大学在珠海合办了联合国际学院。学院颁授香港浸会大学学位,经国务院教育部批准,获国际、国家及香港认可;在内地、港澳及邻近地区招生,已于2005年9月正式开课,迄今已有1200多名学生就读。
  吴校长强调,开办联合国际学院的主旨在于探索一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实践多元化的办学理念。这是一所“博雅”教育形式的大学,强调合适的师生比例,强调关怀学生成长,而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这些方面都和内地其它院校不同。据了解,学生家长、北师大同仁和国家教育部都很认同联合国际学院这一办学理念。吴校长表示,有信心使这一办学模式在内地扎根。
  
  治校理念:教研并重文理互通
  
  谈到治校理念,吴校长再三强调“教授治校”的观点。他认为,没有教授就没有大学,教授才是学校的灵魂。而且在大学里面,一定要按学术规律办事,教授与教授、教授之间不应存在任何偏见。他还指出,大学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类型,不同的类型就会有有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管理模式。而浸会大学作为一所中等规模的综合性的大学,强调的是教研并重、文理互通,而不会一味注重研究,或者完全偏重教学,二者的结合才是浸大的必由之路。
  吴校长作为一个学者型的教育工作者,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强调研究的价值中立和描述的客观。因此无论是从事科技研究还是教育工作,他都表现出一种理性精神的自我观照。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吴校长对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他认为,科学技术本身没有价值观。科学技术发达确实减低劳动强度,令更多人短期享受科学成果,但如今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经济全球化令贫富差距越来越严重,有大量的人失业或者在贫困线以下挣扎。因此,单纯靠科技并不能保证社会一定进步,有很多环节需要人文科学解决。
  作为一位已拥有30多年高等教育工作经验的践行者,吴清辉教授对香港社会的现实有着非常清醒、客观的认识。正如他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所说:“长期以来,香港是一个以经济挂帅、比较强调功利主义的城市。社会各界普遍偏重实用性知识,而缺乏对整体人文素质的追求。这种风气非常不利现代人才的培养。”
  吴清辉教授认为,在人才的培养上,大学应以培养通识博学,具有创造性、高度教养和全面发展的通才。简言之,现代大学功能是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培养人才、专研学术、教化社会,不是人才工厂。
  吴清辉教授出掌浸会大学校长后,把加强人文教育作为办学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就职讲辞中就强调,我们的教育应有经济价值,也应有非经济价值;应有科学价值,也应有人文价值。针对今天香港的现状,我们更应加强人文教育——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吴校长渴望教出香港自己的优质人才,不仅要有好成绩、好体魄,还要有一颗为国为民的心。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浸会大学以推行“全人教育”为宗旨,采取一系列措施,强调学生身、心、灵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学校在丰富校园文化、加强人文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以中国近代在教育、文学、科学及社会活动方面有卓越贡献的蔡元培、鲁迅、杨振宁、宋庆龄的名字命名的学生宿舍相继落成启用,希望透过每个舍堂独特的舍堂文化,使学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并以这些伟人作为榜样,争做既有智慧又有使命感的社会栋梁。
  吴校长深知科学知识重要的同时,强调人文知识同样是不可缺少的。他提出文理互通,教研并重,认为学生的知识面要宽阔,念理、工、医的要念人文学科,念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的要懂些科学,这不仅为了改善同学的思维结构,而且要所有同学具备人文价值观及高尚情操,因为这样才能确保他们真能对社会有所贡献。他所指的高素质人才,不是拿高分数的学生,而是要有创意、有社会承担、有献身精神的人才。他还希望香港的大学生应多懂些中国历史,多接触内地事物,加强民族认同感。
  吴校长谈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历史上几个最灿烂的古老文明唯一能够延续至今的文明。我们希望见到一个文化多元、和平共处的国际社会。要达到这个目标,各民族都应有文化自觉运动,而要真正做到文化自觉,除了要有忧患意识外,也需要对自己文化有信心。他认为,近年来,我们国家综合国力显着提高,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大可以怀着充分自信,以平常心审视我们深层的文化结构,分清哪些是有利于我们民族复兴、促进人类和谐共处的文化基因。与此同时,也能以平常心分辨哪些先进文化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为我们民族复兴,也为缔造一个文化多元、和谐共处的国际社会发挥应有的贡献。
  吴清辉教授立足香港,心系祖国,钟情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充满信心。他在就职典礼上说:“经过无数仁人志士百多年的坚忍奋斗,中华民族终于从苦难中走出来了,并重拾自信,稳步迈进民族复兴的新纪元。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二三十年,香港能出现一个文化群落,与神州大地的文化群落结成一个巨大的新中华银河,在人类文化的太空中发出璀璨光芒。”吴清辉教授用科学的比喻表达了他的坚定信念。
  真诚爱港:一片公心如秋月明
  
  正所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吴校长在科研、教育界工作期间,也一直在见缝插针地做一些社会工作。到了九十年代初,他的这个愿望更加强烈。而此时也正是香港社会面临着重大考验的时期,吴校长感觉到自己必须通过更合适的途径最大限度地为香港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994年,吴校长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委员会委员。1996年为筹委会成员。1997年7月1日,获选为香港临时立法会的选举委员会界别议员。1998年,他又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区代表。1998年7月1日及2000年7月1日分别获选为第一届及第二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选举委员会界别议员。此外,他曾于2000年7月1日出任香港政府研究拔款委员会委员,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港事顾问等职。最近几年,吴清辉教授还担任香港工业科技中心公司董事局成员、香港科学会会长、创新科技顾问委员会成员、香港科技园公司董事局成员、香港教育研究学会会长等多个社会公职和社团职务。
  鉴于吴清辉教授多年来为香港社会所作出的积极贡献,2005年11月,他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的金紫荆星章。对此他非常诚恳地说道:“能够为香港做一些实事,为民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他们争取应得的权益,这是我应尽的本分,也是我最大的满足。民众对我所做工作的认可与肯定将激励我更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尽一己之绵力。”
  这让笔者不禁想起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一句诗:“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了果实,却并不要求树枝对它有什么回报。”这种奉献精神正是吴校长先生真诚为香港、为祖国所作努力的核心内涵。
  情系祖国:扶贫重教尽心履职
  
  对于吴校长来说,爱香港与爱祖国、爱民族的感情是不可分割、高度统一的。
  作为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吴清辉教授始终不忘自己的职责所在。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更本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留心身边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小情,并就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他与其它代表就司法、执法、环境、建设、新闻法、教育、香港与内地合作等方面联署建议,其中包括尽快制订新闻法,让新闻工作者能发挥潜力,有效地以舆论监督,与政府配合,打赢反贪反腐这场硬仗。他还曾提出补充立法,完善立案监督程序,强制公安机关要及时对检察院提出应否立案的意见作恰当回应,非法羁押涉案人员的公安机关要受行政处分等一系列真知灼见。
  吴清辉教授对国家扶贫开发事业十分重视,多年来始终在关注和支持着内地的发展。
  有一次,吴教授与其它几位香港科教工作组团来内地访问,在国家科委的安排下,到大别山区作实地考察,见到有一批科技工作者不计报酬、不辞劳苦,在这些贫困山区进行科技扶贫。吴教授一行非常感动,并切身感受到: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只能造血不能输血,同时他们也开始思考自己能做点什么。
  第二年,他们又到陕北贫困地区访问,当了解并亲眼看到原本荒凉贫瘠的黄土地,经过一批科技工作者近十年的努力,竟然变成生意盎然的小区时,访问团成员都不禁为之深深震憾。于是在大家的精心组织和推动下,建立了“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奖励大别山、井冈山、陕北地区的科技人员投身扶贫开发第一线,有力地促进了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此后,除国家科委已向有关各企业单位和全国星火企业募集资金外,有些省也相继建立了科技扶贫奖励基金,使“振华科技扶贫奖励基金”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其实,这个基金可以提供的资金很有限,只能算是为那么默默耕耘的扶贫工作者打打气而已,但没想效果却非常好,这让我们感到非常欣慰。也希望我们的基金能够不断扩大,为更多有志于内地扶贫事业的工作者提供支持。”吴校长说。
  作为一位学者,吴清辉先生十分关注人才培养问题,尤其是开发西部人才资源问题。他指出:“开发大西北,不仅是经济上的投入,还有教育的投入,是否有足够专才,是大西北开发的成败关键之一。”因此,他建议政府注意西部人才的培训,增加教育方面的投入,提高西部居民的素质,让他们可以以主人翁的身份,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
  具体而言,他认为目前东、中部大多数省份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而西部则仍然落后,特别是西部偏远少数民族地区,普及教育更加困难。因此,政府应考虑在这些地区提供特别教育经费。另外,有关部门应根据西部的特点及大开发的需要,发展各类中、高级教育,如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及培养实用人才的大专院校,甚至可以鼓励民间办学,目的都是提升他们的科技、文化及思想素质,从而更好地为地区服务。
  过去几年间,吴清辉先生曾亲自到内地西部地区视察。他视察新疆大学时,发现该校颇具规模,但教职员与外界接触较少。“其实,香港院校现时也有与内地院校合作,可否把手伸长一点,伸到西部与他们合作?”他本人就很希望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让浸会大学与西部的大学展开合作交流。他建议香港高等教育界人士多到内陆地区走一走:“现时香港商界已掀起一股西部投资热潮,很多热心人士组团到这些地区考察,拓展商机。但是,教育界似乎还没有起步,所以,组织高等教育界人士到西部考察是值得考虑的方案之一。”
  说到未来几年的工作目标,吴清辉先生说,会继续关注西部的科教问题,希望尽快缩短地区差距。其它的工作重点包括:完善法制,提高内地立法质素,加强人大监督功能;加强两地沟通,促进珠三角地区成为一个经济共同体。
  
  后记
  
  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汗水总是多于鲜花,付出远远大于收获。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吴清辉校长的生活几乎都是以工作为轴心,在永不疲惫地旋转,从不间歇地在追求,在探索,在至善的希望中永远无畏地向前远眺。
  “事业是人生的价值,人生的欢乐,也是幸福之所在。”这是大艺术家罗丹留给世人的金玉良言。只有为事业不懈奋斗才能体会到咸涩的汗水中蕴含的甘甜,风雨兼程中蕴含的喜悦,艰难困苦中蕴含的幸福。体现和实现人生的价值,或许这正是吴校长所追求的境界。“其实我个人的能力极其有限,不会奢求太多,不会对自己有过高的期望,但我会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该做的事,做一个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人而已。”——“尽力而为,无愧于心”,其实,这正说明了吴校长胸怀之坦荡、心境之豁达。
  话别吴清辉校长之际,脑中忽然想起宋代诗人陈宗远的一首古诗:“北斗三魁夜吐芒,竞传胪唱擢王扬。遥知天上轮光满,先放人间桂籍芳。失笑月乌空绕匝,那知云雁不成行。姮娥留取十分好,万里清辉分外彰。”诗中情境,不正是对吴校长情怀与风采的摹写吗?
  
  【人生格言】
  尽力而为,无愧于心
  
  吴清辉
  香港浸会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校长。港区全国人大代表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策略发展及生活质素委员会委员。参与创立香港学者协会并任第二、五、九及十届主席,曾获选为第一届“中国十大扶贫状元”。曾任港事顾问、历任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及第一、二届立法会议员。
其他文献
圆一个几代人的“美国梦”,  树一座华人丰碑;  布什总统内阁,  那里,是不凡的起点,  也是探索的起点;  曾经的梦想只是希望自己能够生存,  而今的目标变成了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  她,创造了执掌美国部门权利中心的奇迹,  她,刷新了美国政坛的记录,  她,铸就了华裔参政的高峰,  她,成为了全球华人女性的典范,  品读她,就如同品味一场思想的盛宴。    1953年3月26日,母亲朱木兰终
期刊
爱,不是实体,却有超越实体的力量,  在岁月的打磨中,晶莹剔透,耀眼夺目;  似火,虽如星星般大小,却终成燎原之势,  如结,牵动着这头,也连接着那头;  眼睛,凝视着前方,流露出一股浩然正气,  心里,装着民众,是最简单、最朴实的感恩之情;  此情,此行,怎能不让人动容?    从弥漫的硝烟中走了出来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在弥漫,惨淡、肃杀充塞着世界,社会民不聊生。出生在这一时期
期刊
是什么?  让他一头扎进了投资领域?  是志向的高远?  还是勇气和智慧?  是什么?让他十年如一日,  奋战在环保事业上?  是信念的执着?  还是对选择的无怨无悔?  这一切,都离不开心中那个美好的愿景——  对社会未来有贡献,  能为人类谋幸福,  因此,他站在了最具创造力华商领袖的领奖台上,  因此,他成为了财智人物的典范。    舍辉煌,再创辉煌  李鋈麟先生曾在保险金融行业服务长达15
期刊
贾庆林向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发贺信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贾庆林21日向在港开幕的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发来贺信。贾庆林在贺信中说,欣闻全球华侨华人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在香港举办,我谨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会和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向此次大会表示热烈祝贺。  贺信说,长期以来,广大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和海外侨胞心系祖国统一大业,是反“独”促统的重要
期刊
迎着晨曦和微风,  是谁穿越时空,  高举五千年前轩辕黄帝的圣火照亮香江南北?  伴着童歌与笑语,  是谁跋山涉水,  将无私的爱如星星之火般燎原在红色的土地?  在那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  是谁丹心一片,  用高瞻远瞩的英姿投向母亲的怀抱?  在那无数英烈倒下的地方,  是谁热血沸腾,  用润物无声的行动诠释爱国的真谛?  是他,一位以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为己任的仁人志士;  一位为弘扬传统文化、
期刊
  
期刊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业,是职业的升华。职业于人而言,为安身立命之本,人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一生可以尝试不同的职业,但是,专业必须具备持续性,当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行业并形成一定的行业影响力时,方可称之为专业人士。   ——采访札记  放眼香港的金融商业领域,专业人士之多、专业程度之高,可谓是中国之最。国际金融中心这顶桂冠加冕于香港,与专业人士的贡献密不可分。试想,如果没有很多一流的
期刊
翻开中国波澜壮阔而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有这么两个地方,它们历经风雨、饱经风霜却依然璀璨夺目,一个是弹丸之地却汇聚举世繁华,一个是流离之岛却溢满桃源美景;她们有着相同的文化背景,相近的地理位置和相同的血缘,她们对于所有国人来说都是特殊而亲切的,她们就是“东方之珠”香港和宝岛台湾。  港台两岸,一直维系着所有人最美好的期望。回归后的香港拥有了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与台湾的关系亦是一步步稳定而健康地发展。有
期刊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时光荏苒,九七回归的狂欢余音未绝,跨越千年的钟声犹在耳边,蓦然回首已是站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末段遥望。不知不觉,香港回归祖国已经十周年。  这十年,从陌生到熟悉,从隔阂到圆融。香港和祖国大陆的交流沟通日益紧密。国内经济进一步攀越腾飞,香港这枚璀璨的东方之珠亦不断放射异彩。而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生机背后,各式各样的问题也一直存在。如何解决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
期刊
大型纪实文献《今日华人》入编稿:    现今社会,读书看报都能眼遇“和谐”,国家都确定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对于论“和谐”而言,实践“和谐”则更为重要。如果在某一领域内,透过建言献策和求实力行,达成这一领域的整体和谐,那么这样的实践者功不可没。因为和谐社会的建立,正是由社会各领域的和谐所组成,就如同完美的和谐旋律里的每一个音符。   —— 题 记  众所周知,推动某一领域和谐的实践者,往往是这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