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视野下的明代宗藩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cpaccp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起源于分封制下的“宗藩”,发展至明代,已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本文以山西为例,以财政为视角,考察了明代宗藩的起源、形成、发展及危害。
  关键词: 财政视野 山西 明代宗藩
  “宗藩”一词的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分封制度。彼时,为拱卫王权,夏、商、周三朝皆采取册封制度,主要针对宗族成员和功臣。《左传·定公四年》载周朝即“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其中对同姓皇宗成员的册封,即后世“宗藩”一词指称的对象。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正式出现“宗藩”一词:“汉既谲谋,禽信于陈。越荆剽轻,乃封弟交为楚王,爰都彭城。以强淮泗,为汉宗藩。”
  迨至明初,为了“慎固边防,翼卫王室”,明太祖分封诸子为藩王,一方面是为了维护朱氏王朝的江山永续和边防稳固,另一方面“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以防宗藩土地兼并、拥兵自重。朱元璋在位期间,共封亲王24人,建藩就国者23人。就山西布政司而言,晋王朱棡,洪武十一年(1378)就藩太原;代王朱桂,二十五年(1392)开府大同;沈王朱模,二十四年(1391)受封,永乐六年(1408)就藩潞州。
  明初所封诸王权势虽大,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即藩王不直接占有土地,不参与治理地方政事,封地内的百姓也并非宗藩的子民,而是国家之编户。《明太祖实录》卷一〇四载,洪武九年(1376)定岁贡之制,亲王岁支禄米5万石,钞25000贯,郡王禄米6000石,钞2800贯,“郡王诸子年及十五每位拨给赐田六十顷,以为永业,并除租税。诸子所生之子,唯世守永业”。宗室亲王、郡王禄米由国家直接供应,并依据其爵级高低享有不等的待遇,所谓“丧葬予费,禄之终身”。为了显示皇族的高贵,规定“仕宦永绝,农商莫通”。既不准宗室从事农、工、商贾之业,又不许参加科举考试,选授官职。
  最初上述举措确实取得一定的成效。晋王封太原,代王封大同,是为了“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不仅将兵出塞,而且筑城屯田。晋王朱棡多次督率大兵到长城脚下开展屯垦,开种面积数十万亩;代王命藩兵在雁门关外进行军垦。通过加强边镇军事力量,以震慑蒙古军事残余,而且通过屯田,减轻国家财政和百姓的负担。此时明朝立国未久,政治还算清明,对宗藩的奢靡尚有节制。《万历会计录》卷三二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明太祖对大臣郁新曰:“朕今子孙众盛,原亲王岁禄五万石。今天下官吏、军士多,俸给弥广,其斟酌古今,稍节减,以资乏用。于是更定亲王一万石,郡王二千石,嗣郡王者比始封郡王减半禄。”
  尽管明初对诸藩有许多政治、经济方面的约束,宗藩阶层从一诞生便具有的高度寄生性确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宗藩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是完全由国家财政所供养的,并且“分封而不锡土”亦难以做到。《明会典》卷一七《田土》称:“凡各王府有庄田,在京王府有养赡及香火地。”洪武五年(1372),朱棡尚未受封就藩太原,明太祖即赐其苏州府吴江县田百顷。分封到藩地的朱棣直接受赐土地,成为拥有大量土地的地主。而起初赏赐和后来占有的王府庄田,多是沃野,坐落在汾水流域的太原、大同、平阳、蒲州、忻州等地,而交通不便、土地瘠薄的山陵及沿边地带,却没有或极少王府地土。随着王府庄田不断兼并土地,至万历时期,晋府庄田仅在太原就据有七千二百余顷。
  传统农业社会,土地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财富,土地的多寡决定了财富的多少。分封就藩,虽然不是分封建国,但随着时间推移,土地兼并将不可避免,虽然这并不是朱元璋的初衷。山西三藩府以各亲王为首,与郡王钦赐、奏讨、夺买、侵占等方式聚敛土地,成为拥有超强剥削能力的大地主,王府通过自行管业和变相自行收租对其佃户实行超强剥削和压迫,而广大劳动人民却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流民。
  有明一代,整个山西三藩到底攫取了多少土地,今无定论。山西万历清丈后形成的丈地记录《山西丈地简明文册》,对山西王府庄田的具体数额亦是付诸阙如。王毓铨先生在《明代的王府庄田》一文中,估计山西王府庄田在14,087顷以上。康熙八年,实行“更名田”,雍正《山西通志》卷三九记载山西全省有14,194顷。由于民人“隐占”,起义军摧毁“晋府”、“代府”,农民趁机夺占,以及方志隐漏等原因,明代王府庄田数肯定远远大于此数。
  除了占有、攫取土地以外,宗藩及其子孙还凭借特权役使百姓,聚敛财富,方式有四。其一是大兴土木,强迫百姓负担府第、陵墓建造及其他杂费、杂役。成化二十年(1484),山西左都御史奏曰:“山西所属府、州,三府散居,其间郡王、将军、县主、乡君仪宾吉、凶礼费皆出于民,至修造府第尤费财力,今连岁凶荒,民不聊生。”其二是采用非法手段,分割地方盐课、商税。明前期,诸王或乞请、或恩准,侵占商税的事例日渐增多。天顺元年(1458)赐陵川王长子县税课局课钞一年;清源王、辽山王奏求商税钞,英宗命于“潞城、屯留二县岁额内各拨一年赐之”,平遥王奏请山西黎城县岁额商税钞,“上命以一年之入给之”。其三是使用黑社会手段,公然抢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玉阳沈公墓志铭》载:“晋宗室多不法。阳曲有三四鸷虐者为之魁。略民间子女,夺民财产。不服者至用火炙蝎螫等毒刑劫之。”其四是巧立名目,鱼肉百姓。《万历会计录》卷三二载:“成化元年,大同各郡王禄米,因无监督官员,以致教授、厨役人等,或先用大斗盘量加倍折算,或各带家人出入任意包撮,或不收本色勒要银两,或巧立名目逼取财物,负累边民。”
  所有上述行为,严重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所谓的“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成了过眼烟云。随着土地的不断兼并,寄生阶级的队伍也日益膨胀。晋王系有郡王24位,代王系有郡王24位,沈王系有郡王25位。各郡王又分别繁衍、传承若干代,其下的将军、中尉、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等后代,更是不可胜数。查继佐《罪惟录》列传卷四载晋府庆成王朱钟锰“妃妻可二十人,四十四子,及女可百人,皆长育,百六十三孙,五百有十曾孙。当王之身,子孙百人,多不能相识”。《汾阳县志》卷五《藩封》亦称,朱钟锰“有子四十七人,皆封镇国将军;女四十四人,皆封县主”。明人王世贞更在其笔记《?弇山堂别集》卷一中载:“庆成王生一百子,俱长成,自封长子外,余九十九人并封镇国将军。每会,紫玉盈坐,至不能相识,而人皆隆准,极异事也。”可见宗藩繁衍之盛。   《明孝宗实录》卷一九二云:“山西分封宗室,独繁于他省,亲王郡王将军至郡县等主毋虑千余。”隆庆五年(1571)六月,河南巡按栗永禄、礼科给事中张国彦奏称:“国初,亲王、郡王才四十九位,今则《玉碟》内见存者二万八千九百二十四位,岁支禄粮八百七十七万石有奇,郡县主、君及仪宾不与焉,是较之国初,殆数百倍矣。”据统计,隆庆初年时,山西有亲王3位,郡王46位,将军2606位,中尉3760位,郡县主君3117位,庶人333位,合计9865位。
  如何供养如此庞大的寄生集团呢?明代统治者首先要做的是不断增加财政支出,而财政支出的来源则主要是农民缴纳的田赋,可是田赋不可能无休止地增长。嘉靖八年(1529)六月,詹事霍韬上《修书陈言疏》颇感忧虑:“再按天下藩府。洪武初年山西惟封晋府一王,岁支禄米一万石。今增郡王、镇国、奉国将军、中尉而下,共一千八百五十一位,岁支禄米八十七万有奇。由一万石增而八十七万石,则加八十七倍矣,……举山西而推知天下可也。”
  十三年(1534)九月,《明世宗实录》卷一六七载户科都给事中管怀礼的上书:“查天下粮额岁率不给,如山西晋、代、沈三府岁用禄粮九十五万六千有奇,而岁派不过八十四万二千余石,即此一省,天下可知!”从嘉靖八年到十三年,仅仅五年的时间,山西宗藩的岁用禄粮就由872,306石,增加至956,000余石,较原来禄粮数增加10%。
  由于“宗室蕃衍,禄米日增,岁征不足用”,嘉靖五年(1526),巡抚山西右副都御使江潮建议,将各王府禄粮,夏税按每石六钱,秋粮按每石八钱折银征收,但在支放时每石折银五钱,这更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山西行省在田赋由州县代为管收之后,剥削和勒索仍然不减。成化十六年(1480),市场粮价一石值银三四钱,但闻喜县农民“岁输阳曲、灵丘、怀仁、山阴四王府并各镇国等将军禄米,每一石勒银三两”。
  不仅如此,由于山西近畿临边,其田赋收入还要供应大同、宣府、山西三边镇的粮饷,面对如此财政窘况,《万历会计录》卷三二说:“山西一省,地当中原之脊,山冈居半,民俗尚俭,率重本业。然以四府四州之民,供三藩三镇之赋,百司岁用,又复丛焉,其繁重可知矣。今边饷日广,宗室日蕃,一切供亿自民输外,则仰给于河东之盐课,不足岁发内帑百余万,以充边储费用孔殷,后将难继。”
  查《会计录》卷七、万历《明会典》卷二十四可知,洪武二十六年(1393),山西夏税秋粮为2,800,937石,弘治十五年(1502)为2,274,022石,万历六年(1578)为2,314,802石,田赋收入不增反降。宗藩禄粮,由洪武初年的10,000石,增至嘉靖初年的872,306石,万历初年的4,637,318石。可见由洪武初占田赋岁入的0.36%,变为弘治时的约40%,至万历初年的200%。虽然数据可能夸大,但财政之困窘,百姓之重赋可见一斑。
  无疑,嘉靖时山西财政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境地。而财政枯竭,后将难继,当然是张居正万历时期推行清丈和一条鞭法的主要原因。而在此之前,更为大家熟知的重赋之地苏州,则大胆进行了赋役合并、役归于地、统一征银的财政改革。显然三藩当道的山西彼时并不具备条件。
  今人在总结明亡的原因时归咎于财政的匮乏,是有一定的道理的,然其根源则是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以致形成了以皇室宗亲为主体的特权阶层和特殊利益集团。特权阶层和特殊利益集团的寄生性质和贪婪奢靡,不仅使民生凋敝,国库空虚,更使得官民对立,阶级矛盾空前扩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正是特权阶层和特殊利益集团这一毒瘤,才是明代封建王朝的掘墓人。张居正改革亦只是延续了明朝灭亡的些许时日,因为他不能从根本上割除产生这一毒瘤的灶体,更不能走出历史三峡和历史周期律。因此无论对历史人物、历史群体,还是历史事件的研究,在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认清其背后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张学彦.万历会计录[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8.
  [2]明实录[M].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
  [3]明史[M].中华书局,1974.
  [4]王圻.续文献通考[M].现代出版社,1986.
  [5]万历明会典[M].中华书局,1989.
  [6]王毓铨.莱芜集[M].中华书局,1983.
  [7]侯官响.明代苏州府徭役折银考论[J].明史研究论丛第12辑,2014.
  [8]侯官响.假作真时,真伪谁知——对历史人物研究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0(33).
  [9]安介生.明代山西藩府的人口增长与数量统计[J].史学月刊,2004(5).
  [10]万明,侯官响.财政视角下的明代田赋折银征收——以《万历会计录》山西田赋资料为中心[J].文史哲,2013(1).
其他文献
摘 要: 长沙师范学院在开发利用闲暇德育资源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有效发挥了闲暇德育的作用。开发利用闲暇德育资源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结合学校特色优势,注重挖掘学校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 高校教育 闲暇德育资源 开发利用  随着大学生闲暇生活的日益多元化,加强大学生的闲暇德育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平台[1]。高校德育闲暇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达到高校闲暇德育目的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加强高校闲暇德育
摘 要: 《城堡》是一部内涵丰富的小说,具有不断被解读的可能。本文将眼光集中于城堡与居民的关系,通过文本细读法深入分析文本,分析以K为代表的居民对于城堡权威的屈从与反抗。本文通过快速入侵的城堡权威、含糊不清的希望信号和无法把握的生命状态三部分展开论述,得出城堡在K生命中充当的“黑色希望”的本质,其根源在于以K为代表的人类自我抗争的未完成。  关键词: 卡夫卡 《城堡》 意义解读  《城堡》是卡夫卡
摘 要: 《青红》、《我11》和《闯入者》,是王小帅三部具有较强个人色彩的作品,被称为王小帅“三线生活”三部曲。电影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同时是历史情境的再现,本文将三部电影串联起来,分析影片中“三线子弟”人物形象,找寻电影镜头之后,三线建设者后代们的生活情境。  关键词: 三线生活 色彩运用 生存困境 失乡 返乡  作为王小帅“三线生活”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闯入者》不仅让王小帅重新回到公众视野,
摘 要: 进入小学三年级,小学生最大的挑战是开始学习写作,虽然一、二年级的时候练习过写话,但只是片段,三言两语,而“下笔成文”便复杂得多。文章从大量进行课外阅读、训练说话表达能力、加强实践积累素材三方面进行探索与指导,逐步摸索出几点指导学生习作的做法。  关键词: 小学中段 习作教学 策略指导  一、读读,是学生习作之门  这里所说的“读读”,是指让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因为通过阅读,可以
摘 要: 《秋水长天》是我国青年作曲家胡廷江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该作品在思想、技术和艺术层面都达到一定高度,将中国传统的民族特色与现代作曲创作手法相结合,在取得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引导演唱这首作品的歌手提升艺术修养和驾驭演唱、处理作品的能力。作者结合自身的演唱实践,分析了《秋水长天》这首声乐作品的演唱心得,希望对民族声乐教学有所启发。  关键词: 中国民族声乐 《秋水长天》 演唱心得 教学导向  近年
摘 要: 提高办学水平、增强办学特色是当前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着力打造办学特色,创建“五型”领导班子、凝练专业特色、彰显教改特色,经过长期努力,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办学特色 专业特色 教改特色  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特色化办学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以特色促办学质量提高、竞争力提升和影响力扩大达成共识。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
摘 要: 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刘勇、邹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有两处值得商榷的表述。分别是关于《小说月报》的停刊时间和郁达夫的被害真相,学界对这两个问题一直存在论争。教材中的这些微小的瑕疵再次提醒我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史 教材勘误 《小说月报》 郁达夫被害  由刘勇、邹红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的本专科中文专业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
摘 要: 文学影视化是当代文学作品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文学影视化在不断推广文学作品的同时,也使文学作品在题材、语言上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粗糙化、平面化和娱乐化的消费品。严歌苓的小说作为“文学影视化”现象最为明显的代表之一,在不断探索表现形式的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床畔》在情节设置、时空观念和电影技巧的使用上都与《金陵十三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放弃了以往熟悉的电影写作模式,但《床畔》无论在叙述
摘 要: 《金瓶梅词话》的创作背景为封建男权社会,本文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以女性对“母亲”身份的价值观为切入点,以波伏瓦《第二性》中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选取吴月娘和李瓶儿两位母亲形象,分析《金瓶梅词话》中的男性意识。在“传宗接代”这一女性的“自然”使命背后体现的是男性的心理需求,他们有意强调母亲形象的神圣,但最终指向的依旧是家族的传承,女性实则沦为生育的工具。  关键词: 母亲 吴月娘 李瓶儿 男性
摘 要: 在探讨审美和艺术的起源中,“游戏论”以特有的形态征服了众多的哲学家和美学家,并且在艺术创造和审美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弗洛伊德的游戏观就有个人的鲜明特色,对传统美学的很多观念进行了解构,他认为艺术是作家幻想的游戏,是性本能的冲动。而在游戏中,作家通过创作表达幻想,使得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可以得到缓解,从而也使得主体的潜意识在对象化中得到显现。  关键词: 游戏 对象化 弗洛伊德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