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重组·表达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y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考作文在多年的“阵痛”之后更趋困难重重。考生们被长期灌输下的虚夸性的表达技巧所拘,足以消弭了他们的创造灵感,导致大量的高考作文新意缺失、生命意识淡薄与学养观念疏陋,而大量在宿构、默写、套用下的程式化与假大空的文章却铺天盖地。本文针对高考作文的种种“乱象”,提出在高考作文中结合主旨继而渗透经典文化,并尝试了渗透的具体步骤—— 追寻、重组和表达,不仅起到精练的“诗化”阐释,而且深融文化气息和书卷韵味,把语文的“人文性”层面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高考作文 经典文化 追寻 重组 表达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140-03
  时下总能听到高考阅卷老师们的叹息,高考作文真正能写出考生们心灵深处的东西已经越来越少。笔者翻阅了最新的高考满分作文,也总感觉这些所谓的“满分作文”只不过是“矮个中的长个”,细甄文本,觉得真正能经得起咀嚼的不多。究其原因:升学的压力只能让样板、套话作文在“急功近利”的高考作文辅导面前显示了“捷径”之功效。在这样的现实面前,考生们无论从题材的选取还是内容的表达上均显示出贫乏与淡漠,大有跌人眼镜之感。学生缺少生活内容的真实体验,反映在他们的笔下只能出现“矫情而远胜于真情”的凑合文章。即便有些表面看来有点新意的文章,明眼人一看也会显得错误百出,至于简单地引用一些名人名言,也常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显然这跟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归类识记能力低下有关。然高考作文呼唤经典文化,以此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真才实学。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重视经典文化的学习、积累、整合和渗透,使他们学以致用,试图达到人格的历练。本文是笔者经过多年的高考阅卷与课堂实践之后得出的一些思考与探索,期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诺奖获得者黑塞曾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中指出:“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1]实际上高考作文是一种综合考察“你的教养”的命题形式,尽管没有条框的限制,且能彰显个性。纵观历届高考作文评分结果,笔者得出一个毋庸置疑的结论:有教养的作文获分高,反之,无教养的作文则获分低,历年各地莫不如此。
  那么何谓“经典文化”呢?据《辞海》解释:经典文化是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流传下来代表某一时期的的精髓的思想、理念以及相关的作品。然无论以何种形式承载,它必须包含深邃的思想性,如我们所说的文学(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影视等)、艺术(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篆刻等)以及所有的能反映思想性的包括哲学、思想、政治、经济、科学、体育、宗教、教育、历史、美学等各个领域里的作品,均是经典文化所体现的范畴。
  1 高考作文中经典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1 高考作文中经典文化的渗透是对传统承续的需要
  古人撰文,强调“无一字无来处”。[2]尽管这种对用典的亦步亦趋现代人并不赞同,可是对传统的继承与考量,在很大程度上确实需要从这些“学养”的显现下才能进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代士大夫们普遍重视读书,他们从浩繁的经史子集中总结归纳出学习方式,并在“用典”上更是把学问做深做透。以其对历朝传统通过自身的“体验”之后,“中得心源”,创造出了大量的旷世杰作,代代在演变,代代在承续。我们知道的一些经典文化也总是在历代文人的承续中幻化推衍而成,尽管成就高下不一,尽管文学成就也并非是随年代的靠后越发显现辉煌,但文人们并没有在“高山”之下“望而却步”,“崔颢诗句在上头”式的敬畏也只能是一时一地的特例。博览历代文人的作品,一部中国文化的继承发展流变史明确地告诉了我们:没有继承的文化只能是死水一潭,文化只能在继承中发展与创造,我们现代人应该“穷源竟委”,在不断地对古典文化的发掘中汲取精神和养料,使得中国文化不在断裂的痛苦中艰难地救赎。高考作文最能检验考生们对传统经典的继承与否,当然我们不必定要像古人对“八股文”之规范恪守,但我们需要倡导文章中的学问与教养。高考学子们经过了十二年的语文学习,必定掌握了大量的经典文化内容,设若一篇高考作文中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形式表达技巧上均没有对经典文化继承渗透的话,那究竟会是一种怎样的教育悲哀呢?然而,现实是,笔者在多年的高考阅卷过程中发现,考生的作文极大部分还是千篇一律,形式上也均是套用,并且即使有文化典籍的内容,极大部分亦较为固定,在解读上没有自己的新意,更是不能结合相关领域的人文典故了,阅读面的狭窄由此可见一斑。让我们痛苦地想象一下,假如这种现象长此以往,若干年之后,我们的传统文化典籍还有谁会去真正去关心、揣摩?学生们是我们未来文化的守护者,他们对经典文化的漠视让我们情何以堪,因此倡导高考作文的经典文化渗透并非“小题大做”,今天的重视就是为了明天的延续。
  1.2 高考作文中经典文化的渗透是文章自身内在发展的需要
  其实从文章自身考量,那种“言简意赅”的形式表达就是对文章章法的最本真的体现。章法是一个词语,其意思是指文章的组织结构,比喻处理事情的规则和办法。古人作文倡导“起承转合”,这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章法的最好遵守。文章的章法所显现的组合结构关系是有一定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具体要求的,更是不能乱来的,这犹如中国画的笔墨层次一乱,那些物象就不能确凿地表现一样,章法乱了文章也就显得杂乱无章、不堪卒读。反之那些严格遵守章法的文章,不仅笔墨简省,同时能化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大限度的内容,而且其安排在文本字里行间的布置、呼应和照顾关系就显得大有深意,是一种学问的显现。然而做到章法的要求,则需要写作者有严格的教养,设若一个没读多少书的人,他会注意这种内在的章法布置吗?显然不能。只有那些长期被经典文化所浸淫的作者,才有可能受到文化的启迪,才能严格按照章法行文,这也似乎应验了德国哲学家盖奥尔格的“只有那些严格遵守艺术原则的超人,才有资格进入艺术殿堂的大门”[3]这句话,在这种严格遵循之下,高考作文中对经典文化的渗透表现在文章自身内在发展的要求上,更是不言而喻了。一篇高考作文,要在规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写出,这要求其有严谨的结构和充实的内容,章法的限制已是毋庸置疑。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不注重章法的作文往往体现在考生们笔下往往存在着入题慢,用语铺张,不注重运用过渡句等弊病,而“套话”等程式化严重的作文更是对文章章法的歪曲理解,这些就是曹丕所谓“力强而至”的产物。刨根问源,这些林林总总的罪魁祸首就是对经典文化渗透意识的淡薄。缺少了曹丕所说的“气”,显现在作文中的则是“才气”,而这种“才气”表现在字里行间的就是一种“文势”,更是一种“学养”。因此,在高考作文中进行经典文化的渗透,就可以用最紧要的词句表达“以一当十”的内容,显示出“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优点,同时学生作文的文笔显现在很大程度也上跟这种章法的布置密不可分。   1.3 高考作文中经典文化的渗透是便于学生抒情达意的需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作要言之有物,并能置身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来抒情达意。著名作家赵丽宏说过:真情是散文的灵魂,没有真情,便无以文。鲁迅先生也曾说:“真正的现实主义是什么?真正的现实主义是将自己的灵魂亮出来给别人看。”[4]可见,文章中的真情抒发是何等的重要。仔细分析高考作文的八大基础等级和四大发展等级的评分标准实际上都需要彰显“经典文化的渗透”,尤其是“感情真挚”这一等级,更是对经典文化的渗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没有作者与经典文化的碰撞,哪会有真挚情感的抒发?那些套话作文实际上就是“冷冰冰”的材料的堆砌物,而高明的写手却是能把安静的材料复活为经典文化,并作为自己抒情达意的突破口,继而来转化成自己对现实的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看法而“点铁成金”的。对于那些“纯天然”的几乎没有任何引用和笔法借鉴的文章,尽管天真可爱,但缺乏成人气息,稚拙无章,也理应不是高考作文所欢迎的。高考作文无论是论述类还是叙事类文体的写作均要有经典文化的渗透,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只写为叙事而叙事的文章,反之只有那些把经典文化结合自身的真切理解继而幻化成自身抒情达意的文章,才能撇开“套话作文”的藩篱,把经典文化材素材通过自己的头脑整合过滤的文章才尤其能从骨子里透出真情,不至于落到“套话作文”的田地,有时套话作文还是满分作文仅仅只有一步之遥,关键看你是否有真实的体悟。
  2 高考作文中如何渗透经典文化
  2.1 搜集经典文化的相关素材
  经典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宽广,几乎每个领域中具有经典文化所代表的人事,均可锻造成经典文化之素材,并且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1)从教材中直接搜集,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包含的经典文化内容不但量大而且意味深厚,如果说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理解透彻、记忆深刻的话,那么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源库,不愁在高考作文中面临“无米之炊”的绝境。如翻看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或必修(二):毛主席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食指之“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欧亨利之“最后一片叶子”;余光中之“冷雨”;沈从文之“边城”等等,我们几乎能从文本中找寻出一大批极具文化意蕴的材料,并且我们也完全可以从文本内容、课文注释、作业题等大量的材料中发掘这些文化意味,像“杜鹃啼血、庄周梦蝶、兰亭修禊、屈子行吟、泪湿青衫”等等,把最富有文化意味的人和事贯穿起来,以营造千古传诵的经典文化意蕴。当然文本中浸透融融诗情的文句更加具有经典文化的质地,我们可以不断地积累并化用之,像:杨柳岸晓风残月;碧云天,黄叶地;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等等。
  (2)名著(配套读本、语文选修教材)中寻找搜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一年内课外自读五部以上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⑤当然,由于浙江高考没有单独出现名著阅读的考点,实际上这个考点主要隐含在作文之中来进行考查的,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会提升其个人学养,阅读量的多寡和阅读理解程度的深浅将直接显现其文句表达的深度和内涵。教师要充分依照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确定名著篇目(读本、教材重点篇目),并定期进行品味阅读,尤其要加强对有表现力的语句的解读与摘抄积累,把其中显示出来的经典情节和人事典故进行归类。一般每人可以根据喜好由教师进行推荐准备一本名著(古今中外的大师经典之作),题材以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传记五类为主,教师可组织学生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定期进行阅读指导和交流搜集。
  (3)高考试卷阅读写作材料、报刊杂志及其网络传媒中搜集,高考阅读选文已经逐渐趋向于对经典美文的选编,综观《2009—— 2013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汇编全解》,我们惊奇地发现,所选的阅读理解题无论是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还是散文小说阅读70%以上都蕴含着美学、哲学、文学、艺术、历史等富有文化意味的文章。比较典型的如:朱光潜之《谈美节选》、(2009江西卷);叶朗之《说意境》(2011全国卷);吴晶之《画之大者—— 黄宾虹传节选—— 下笔不觉师造化》(2011课标卷);蒋孔阳之《美学新论节选—— 美和美的东西》(2011广东卷);徐志摩之《想飞》(2011湖南卷);梁思成之《中国建筑的“文法”》(2011湖北卷)等。
  写作材料:如2010年山东卷根据托尔斯泰的经典名言“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这则材料进行作文;又如2010安徽卷要求以阅读清代诗人阮元的吴兴杂诗蕴含的哲理引发的思考或联想作文;再如2013浙江卷引述丰子恺、赫胥黎、戈尔丁的话作为材料来进行撰文等等。
  当然期间有些文章则是小说文本、人物传记,而有些尽管没有署名作者,但所选的则完全是反映艺术、美学、哲学、历史、国学等诸多领域,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璀璨而夺目,这些内容引出了一泓泓文化的清泉冽水,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学生们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概括收集摘抄借鉴并化用之。当然学生们在学业之外,更要有意识地在报刊杂志及其网络传媒中搜集相关资料,以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积累,为进一步进行材料归类作准备。
  2.2 怎样归类经典文化素材
  (1)按“人物”归类,一部世界史,即是人与事的历史。世界因为有人的活动而变得异彩纷呈,变幻不定,放眼历史,各种领域的发展体现着世界的多姿模样,很多可歌可泣的典章故事总是感动和温暖着阅读的人们,他们时常在历史的洪流中感悟到爱与恨、情与仇、生与死等矛盾又统一的多对范畴,在自我的头脑中演绎着比历史更加精彩的片段,古典与现代、历史与现实交互映衬。作为高中学生,应该侧重于累积影响文化历史发展的人群,根据古今下中外的次序相关涉及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美学等领域里的名人们,外国文学如:但丁、荷马、莎士比亚、拜伦、雪莱、歌德、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普希金、阿赫玛托娃、、帕斯捷尔纳克、米沃什、里尔克、叶芝、福克纳、博尔赫斯、马尔克斯、川端康城、、聂鲁达、希姆博尔斯卡、史蒂文斯等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开列名单,不必统一,其他如中国文学部分,中外哲学历史艺术美学领域众多的名人完全可以自由决定,可参考一些人名辞典进行选择归类,了解摘抄名人传略,传奇经历等。   (2)按“名句”归类,关于经典文化的名句学生们可以依照自己适合记忆背诵的方式来摘抄收集,或按名人分类,亦或按话题分类。如维特根斯坦:“不要玩弄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东西”;索尔仁尼琴“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布罗茨基“一个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梁启超“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卡尔维诺“阅读就像丛林中前进,对于经典不是说你读过没有,而是说你读过几遍”[6]等等,当然,所摘抄的这些名句必须显示巨大的思想哲理意蕴,引用后起到能以少胜多的表达效果,更能令读者回味无穷。
  (3)按典故归类(不朽“意象”),古今中外,经典典故(意象)不胜枚举,如屈原之于香草美人;埃斯库罗斯之于俄狄浦斯情结;加缪之于西西弗斯推石上山;[7]戴望舒之于“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闻一多之于“死水”;郭沫若之于“涅槃的凤凰”;芒克之于“阳光中的向日葵”(以诗人曼德尔斯塔姆为原型);波德莱尔之于“恶之花”与“信天翁”;艾略特之于“荒原”;埃利蒂斯之于“疯狂的石榴树”;庞德之于“黑树枝上的数点花瓣”;希尼之于“挖掘”;帕斯之于“太阳石”;蒙塔莱之于“乌贼骨”[8]等等。在作品中根据文意适当点缀经典典故(意象),诗意感顿然升起,令人心灵由此而激荡,品味之心久久而不能平静。
  2.3 如何结合高考作文的主题选择与重组表达经典文化
  (1)标题:化引名句,巧设隐喻,高考作文对标题的要求很高,除了命题作文以外,高考作文的标题要尽力取得富有意味,切中文章主题,要在直率或含蓄的表达中给人有无限的文化味、诗情味。因此在为高考作文取标题时,学生要尽力以名言为题、化用诗句为题、巧设隐喻为题。
  ①引用名言为题;如:2013年江西一考生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直接引自鲁迅先生的名诗《自题小像》中的句子;2012年山西一考生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则直接引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一文之名句。②化用诗句为题;如:2013年四川一考生的“在平衡的生活中诗意地栖居”化用了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9];2013年内蒙一考生的“理解,‘洽’同学少年”是对毛主席《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化用而出之。③巧设隐喻为题如:2013年河南一考生的“心中的碎钻石”;2013年浙江一考生的“心墙”;2013年宁夏一考生的“将友谊之帆扬起”中的“友谊之帆”;2012河南一考生的“善存指间,青灯不灭”中的“青灯”等,这些隐喻从某种角度来讲把其主旨凸显无疑,同时也增加了文化含量。
  (2)题记:引文点题,增强内涵,题记往往能起到点题和进一步深化中心之作用。恰到好处的题记为行文的开篇定下基调,不但进一步深化文章意蕴,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文章的品格。一般有名望的作家在这方面不会忽视,但切忌“千篇一律”,要根据文章本身的要求而定,也应该符合写作者的个性喜好而定,万不可画蛇添足。如2013年安徽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有梦想,就有希望》一文的题记是引用了丁尼生的“梦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为现实。我们不就是生活在梦想中吗?”然而纵观全文,我们可以明晰地看到,作者紧紧围绕题记进行阐述,把自己的思想情怀全都寄托在丁尼生的名言之中,散文的感情基调此明朗,主旨也很好地得到了凸显。
  (3)开篇:开门见山,渲染氛围,文章开篇的几句话最好具有经典性,应该让读者马上进入你构筑的文本视线,绝对不可“千呼万唤始出来”,犯下考场作文之大忌。因此,在开篇这几句经典的话语中,作者理应彰显浓郁的文化意味,让阅卷老师感觉到这是一位有素质有教养的考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如2013江苏考生的满分作文《蝶失》开篇一句“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中有多少生物,就有多少中心”;再如2013浙江考生在《童心之殇》的开篇这样引述:蒋勋先生在《不忍》中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这样的文化感,怎能不让阅卷老师为之心动呢?
  (4)行文:调动积累,行云流水,在一篇文章的正文部分,作者若能充分调动文化积累,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围绕文章主旨结合阐述,将会使行文行云流水,充满着历史文化气息,无论在文句的表达,还是哲理性的思考层面上都将是生动而深刻的,文章的含金量将由此得到了显现。例如:2012年广东卷的考题是根据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和居里夫人写给外甥女的信中之言引发思考,继而作文。一学生以里尔克在《安魂曲》中的“因为现实与美好的理想之间/总存在着一种/古老的敌意。”开篇,采用“博引作论法”,旁征博引,纵横捭阖,用里尔克的诗句引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指出超脱时代才能成就时代,然后结合柳永、苏东坡、巴尔扎克、秋瑾、马寅初、张炜的例子,说明如何超越时代,让敌意成为背景,创造闪亮的人生。考生的这篇文章之所以拿高分,是因为其能充分而恰到好处地援引经典文化,并把这些经典文化转化为其说理的事实论证和引用论证,一方面使得文章有理有据,另一方面也显现出浓郁的文化气息,一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使人倍感清新。
  (5)结尾:卒章显志,言尽旨远,结尾的文句更应彰显表现力,这不但是卒章显志的需要,更是首尾呼应、画龙点睛、言已尽而意无穷的需要。因此,一般高手撰文,总是以最具影响力的文句来综合概括,或以抒情性笔法的运用凸显一种无尽之意蕴,显然给读者留下无限的遐思和深度的思考,那样“言志”的任务可算是完成了。如:2013湖北高考满分卷《舍园取方》一文的结尾:“‘不论是黄昏,还是晨曦初露,茉莉花,总是洁白的。’人生路上,坚守自己的方正,不圆滑,不取巧,你就是那‘芬芳美丽满枝丫,又香又白人人夸’的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里考生引用希腊诗人乔治·赛福斯的诗句和《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歌词,使得文句更具表现力,并具备了表达上的张力之美。再如:2013浙江卷高考满分作文《童心之殇》结尾写道: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说:“‘人生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这两个词中—— 等待与希望。’等待孩子点滴的成长吧,切莫剥夺那美好如珍珠的童心,用自己的行动带给孩子们希望吧,他们的未来就是世界的明天。我们正饱含希望地等待孩子成长,莫出现童心之殇”。这里考生的卒章显志并非空穴来峰,较为突兀,而是引用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中的两个关键词等待与希望,再由等待再演绎到希望的内容,最后顺其自然地得出结论,可谓一气呵成,言近旨远。
  3 结语
  总之,在高考作文中,要根据作文主旨,按照一定的线索或顺序,选取较多的较集中的显现经典文化的名人言论或事情,以此显示考生们丰厚的文化积淀。当然我们所说的“积淀”乃是考生们将长期的大量的阅读思考所积累的经典文化,在追寻的基础上重组内化为自己的智慧的一部分,并在写作表达时自然地涌出,贴切地组合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融合,是考生自身的思想与情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偶然间看过张小娴的文章之后,时常会在我的耳畔响起一句话掷地有声的话“德国人在任何地方都会给经典文化留下一角的”,这句话禁不住让我们以小窥大,看到了德国人对经典文化的尊重与热爱达到了何等的程度。然而联系我们的中华民族,泱泱文化大国,我们定然要给经典文化留下显赫的位置,以高考作文经典文化的渗透作为重要突破口,培养好一代文化骄子,继而高举文化大国的旗帜,把中华民族最辉煌的一面展现在世界人民的面前,这样我们的未来才大有希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想才会最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赫尔曼·黑塞.黑塞散文选[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7).
  [2] 傅璇琮.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N].中华书局,1978(8).
  [3] 廖星桥.外国现代派文学艺术辞典[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10).
  [4] 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
  [5]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1).
  [6] 祁志孝.中外名人名言大辞典[M].北岳文艺出版社,1990(3).
  [7] 王前程.中外文学经典导读[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0).
  [8] 王家新.中外现代诗歌导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
  [9] 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商务印书馆,2000(12).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英语作文写作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学生能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表现。而话题作文更能体现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话题作文的锻炼,小学生更能树立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本文通过一些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通过一些教学策略希望在话题作文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英语 话题 写作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c
期刊
摘 要:嵇康在其短暂而略显悲美的人生中,其率真的个性又着实和而不同。然而他留给后人的却是无限璀璨的精神食材,他作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当之无愧。他不但在文学领域树立了不朽的丰碑,而且在哲学领域、医疗养生领域、音乐领域等方面也卓尔不群。本文拟从其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出发,梳理对嵇康的别样解读,以期从其悲美的人生华章中给人以一丝新的启示。  关键词:嵇康 率真 悲美  中图分类号:G63
期刊
摘 要:通过课后活动、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用所掌握的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并真正内化行为规范,为现实生活服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教学 思路 品德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208-01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指出了《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
期刊
摘 要:音乐无处不在,它带给我们的是放松,是愉悦的心情,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罗丹曾经说过:“艺术就是情感”。然而,对于中学音乐的教学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以不同的方法带学生去感受不一样的音乐世界,享受音乐的美,音乐教育对于陶冶情操和提高審美能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以我们国家现在的经济发展条件下,还是有一定的能力从小培养孩子的音乐审美能力,开启对音乐世界的神
期刊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阅读教学几乎构成了全部的语文教学,它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解读“新课标”对作文的要求、改革作文课堂教学、广泛阅读三个方面介绍自己对作文教学的点滴体会。  关键词:新课标 课堂教学 关注生活 广泛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c)-0230-02  作文
期刊
摘 要:教育局组织了“张力课堂”征文活动,正好是我们八坼幼儿园踏实开展“张力课堂从我做起”的研究节活动后的梳理、反思的好时机。本文通过一个教学案例,从现象入手详细剖析了“张力课堂”在幼儿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和必要性,并且阐述了今后“张力课堂”的方向。  关键词:张力课程 幼儿音乐 教学改革 八坼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051
期刊
摘 要:汉字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作为一名一线语文教师,应遵循孩子的身心特点,培养其识字兴趣,让学生喜欢汉字,会识字,多识字,养成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为更广泛的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低年级 识字兴趣 识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083-01  汉字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认识汉字是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基
期刊
摘 要:课堂评价活动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进行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语文起着至关重要的激励作用,也直接关系到儿童对语文的兴趣、激情和自信,关系到学生自身人格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课堂评价 语文教学 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072-01  “你能带着问题去倾听,倾听中去思考,你的学习很有特点”,“你富有
期刊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课件已经悄然地走进我们的教学生活。它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积极地调动学生情感,快速地激发学生兴趣。  关键词:教材内容 考虑课型 学生特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123-01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多媒体课件已经悄然地走进我们的教学生活。它可以更好地营造课
期刊
摘 要:在即将过去的2013年,旨在“挽救”汉字书写危机的央视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打响了“汉字保卫战”,唤起了全民文化自检,引发持续关注和热议。在这次汉字听写大会中我受益匪浅,对识字教学有了自己的认识。下面我结合本教育管理中心实际谈几点有关识字教学的粗浅看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识字方法 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c)-01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