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视角下“善恶一如”人性的深度剖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guo1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芥川龙之介的很多作品都是基于“善恶一体论”的条件下创作的。“善惡一体论”是芥川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他认为善恶都来自人的本质,善恶为一如,并不相反而是相承。芥川生活的时代正逢新旧社会体制的交替时期,人们开始对现有知识理论体系产生怀疑。芥川龙之介是一位带有怀疑主义色彩的作家,这种怀疑主义倾向体现于其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对宗教、死亡、人性的矛盾和分裂的态度。
  芥川龙之介擅长短篇创作,取材角度灵活独特,常从中、日两国的历史典籍中寻找素材进行再创作,描绘僧侣、武士、盗贼、贵族、平民等各色人等的离奇故事,以旁观者的角度展现人间百态。他笔下的人物少有可爱之人,连平常百姓也心怀不足为外人道的隐秘心思。从早期的《鼻子》《罗生门》到晚期的《河童》,始终贯穿主题的是对人性的剖析,对生存的不安,直视人性中善恶相互交织、博弈的真实本质。但芥川作品中又常流露出对善的憧憬,小说《橘子》中渲染的温情,《杜子春》中少见的没有道德瑕疵的主人公都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善的期待,但他仍以悲观主义的态度去描述人性的善。
  一、独特创作风格的形成原因
  (一)时代背景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文明的开始,日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均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大正时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一战后,民主自由的浪潮席卷日本,大正时代社会思想主流是“大正民主主义”。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三大派别: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20世纪初,具有影响力的现实主义文学社团有白桦派和新思潮派,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新思潮派兼具白桦派的善和自然主义的真,处理题材冷静务实,注重创作技巧的革新,人物心理刻画细致入微,一改江户时期劝善惩恶的文学观,以写实的手法创作文学作品,作品中的人物再不是以前的好人和坏人泾渭分明,而是转向剖析暴露人性中隐匿的善恶交织的本质、真实反映社会现状。产生了大量优秀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其中,芥川龙之介的作品极具代表性。他着眼于中日古代典籍,以独特的视角进行再创作,借助时空转换,讽喻当时的社会现状、暴露人性深处隐匿的利己主义,可谓一针见血、酣畅淋漓。
  (二)成长经历
  芥川龙之介于1892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本姓新原,出生8个月后,他的母亲精神失常,于是被他的舅舅芥川道章收养。母亲的发疯使芥川从小笼罩在一个巨大的阴影之中,养父母虽然养育教导了芥川,但他从未享受过真正的母爱。母爱缺失、身体孱弱,他感叹命运的不幸。于是他将对母爱的渴望转移到了恋爱中去。芥川在他22岁的时候恋爱了,但由于门第悬殊以失败告终,芥川的养母因为害怕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会有损家族声誉而坚决反对他们的恋情,失败的初恋让芥川体会到了人性的利己和自私。
  虽然芥川在成长过程中承受了爱的缺失,但他的养父母却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芥川家族是旧式的封建武士家族,门风高尚可谓书香门第,身处这样的环境加之本身聪慧,芥川阅读了大量的中日书籍,他是大正时期少有的汉学修养深厚的作家,同时,他对欧美文学更是兴趣浓厚,这为他日后成为大正时期日本文坛的领军人物奠定了基础。
  二、矛盾的人性观—以《鼻子》为例
  (一)芥川龙之介的善恶观
  芥川龙之介在他的作品中,总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理性地去描述人性的善恶,从来不对此进行评价。他认为一个人有美好的一面,必然也有的丑陋一面。他曾说过:“我看到了善恶一如的东西。”道德立场的复杂性是芥川龙之介的历史题材小说的重要特征,在他的小说中,矛盾时时在人物与事件中纠缠,读者很难确定人物或事件的倾向性。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而在芥川看来,人性与善恶密不可分,在危难关头的选择,善与恶、生存与道德该如何抉择?走投无路的家将,长鼻子的禅智,被流放的贵族等都展现出了人性的根本。在《鼻子》中,禅智和众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体现了人性的摇摆和人在善恶中的徘徊。
  1.禅智长鼻子时众人的同情心
  在小说《鼻子》中,禅智是一个内道场供奉,他的长鼻子使他在池尾无人不知,鼻子五六寸长,从上唇的上面一直延伸到下唇的下面。禅智在平时的谈话中,最怕提到鼻子。禅智厌恶自己的长鼻子,因为这长鼻子给他的生活中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自己一个人是没有办法吃饭的,如果自己一个人,鼻子就会垂到饭碗里面去。所以,吃饭时需要有一个弟子帮他把鼻子掀起来。其次,他太过在意别人对自己的鼻子的看法而感觉伤到了自尊,他的愿望就是想让自己的鼻子在别人看来要短一些。
  众人对内供禅智的长鼻子感到同情,吃饭时,弟子们会帮他托住鼻子并积极地为他寻找方法缩短鼻子,劝他使用秘法治疗鼻子,这种种行为出于对他的同情,展现出人性善的一面。
  2.禅智鼻子变短后众人的嘲讽
  当禅智的鼻子如愿变短后,人们却开始嘲笑他,他发觉众人看他的眼神,比之前鼻子长着的时候更加怪异。众人前后的态度截然相反,在他的鼻子还长的时候,众人对于他人的不幸出于善的心理,对其感到同情,积极为其寻找治疗的法子,但是当他的鼻子真的变短,摆脱了不幸,人们又开始觉得不满足,出于恶意对那人带有了敌意。如芥川所言“人的内心有两种感情互相矛盾。人肯定会怜悯同情处于弱势的、不幸的人。然而当那个人想方设法摆脱了不幸之后,人们又会感到不如意,会对那个人抱有敌意”。简单来说就是当别人比自己不幸时,人们大都会有一种高人一等的情感,会对其不幸遭遇表示同情,但是当原本不如自己的人摆脱了不幸,跟自己站在同一个位置的时候,人的心理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对这个人原本不幸的人抱有敌意,这正是旁观者的利己主义。
  (二)人性的利己主义
  在芥川暴露人性之丑陋的作品中,无论历史或是现实题材,都有他对利己主义的深刻揭露。利己主义是人性丑恶的一种体现。芥川早年的经历,让他看透了人性的自私和利己,芥川在跟朋友的通信中曾有叙述,认为自己包括周围的人都很丑陋的想法,然而尽管如此,他并没有回避而是强迫自己面对这些丑陋,用理性来看待周遭的丑陋和善恶。相对于人性的善,芥川面对和思考更多的是人性的恶。他在创作时,对人性的恶以及恶的产生进行了准确的刻画,不同于浪漫主义对人性的善的赞美,现实主义针对的是对于人性之恶的批判,芥川作品中更多的是对人性的善恶一如的辩证关系的探讨。   三、多角度剖析人性的善恶
  (一)独特的叙事视角
  芥川龙之介在创作中运用的叙事视角类型主要有三种:零聚焦视角、多样化的内聚焦视角、戏剧式外聚焦视角,而最经常运用的是以下两种。
  1.零聚焦视角
  所谓零聚焦即无聚焦,叙述者置身事外却无所不知,可在不同的角度自由切换观察人物和事件发展,时间和空间不受影响。如《杜子春》,叙述者在文章开始交代了时间,后面的叙述中按照空间的变化描述了杜子春的经历,从一开始的落魄开始,到他两度挥霍仙人给的黄金,欲修道成仙而无法如愿,直到最后愿意成为凡人、得到仙人的茅屋和田地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正是运用了无聚焦视角,叙述者全盘掌控,甚至能够了解杜子春的想法和思维。正因为观察位置自由,使得从时间到空间的转换灵活自如。
  2.多样化的内聚焦视角
  热奈特把内聚焦视角分为固定式内聚焦型视角、不定式内聚焦型视角、多重式内聚焦型视角三类。把焦点放在一个固定的人物身上的是固定式内聚焦,故事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参与叙事的则是不定式内聚焦,多重式内聚焦就是故事中的人物全都用自己的角度和立场来看同一事件。在内聚焦型视角中,叙事者和聚焦者统一于故事人物上,即叙述者即为小说中的一个或几个人物,在叙述过程中,带有人物的主观意识。固定式内聚焦就是叙述者是小说中的一个固定的人物,如《来自丈夫的第四封信》就是采用这种视角。而当叙述者以故事中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人物观点来参与、描述事件时,则是不定式内聚焦。如《毛利先生》。当故事中的人物全部都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同一事件时,就是多重式内聚焦。在小说《竹林中》中,芥川把多重式内聚焦视角运用得出神入化。小说取材于《今昔物语集》的一个故事,故事始于一个凶杀案的审讯现场,叙述了强盗多襄丸的供词,砍柴人、行脚僧、捕快、老太婆四人给审讯官的证言,展开了一个扑朔迷离的凶杀案,武士金泽带着妻子真砂经过一片竹林,遇到强盗多襄丸,妻子被奸污、武士被杀。樵夫、行脚僧、捕快、老妪、多囊丸、忏悔的女人、武士的亡灵七个与凶杀案相关的人物,众人分别以自己的立场、思维意识描述这件凶杀案,出现了七个视角聚焦同一事件,众人的各执一词使得真相无法浮出水面。芥川的用意并非要抛给大家一个解不开的谜团,而是利用这种独特的多重式内聚焦叙事视角剖析人的利己主义,暴露人性之恶,人的利己之心彰显无遗,作品在无边的虚无中透露着黯然的悲哀。
  采用内聚焦型视角叙事手法,作品的真实性、亲切感较强,利于直观表达人物的内心和情绪,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得到读者的同情和理解,使故事更显真实自然。
  (二)零聚焦视角内部的视点切换
  芥川深谙热奈特的聚焦视点变换原理,以零聚焦视角内视点切换运用得最好,如前文所述,零聚焦视角不受时空限制、便于视点的切换,芥川常用的手法先以俯瞰全局的全知视点开篇,然后渐渐过渡到平行与人物的限制视点,根据情节需要两种视点自由切换,以其扛鼎之作短篇小说《罗生门》为例,总体上叙事者采用俯视视角,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一个被雇主解雇的家将面对生存与守善的抉择时,历经内心深处善与恶的博弈,最终成为一名强盗的心路历程。小说结尾处家将拿着抢夺来的死人头发、剥下老妪的衣服扬长而去。之前对于老妪描述的视点来自家将,以家将的视角来叙述老妪如何拔死人的头发去换钱,待家将走了以后,叙事视角又转回到全知全能的俯视视角,继续叙述老妪的惨状,“过了一会儿,如同死人般赤身裸体的老妪从死人堆里爬起来,嘴里发出呻吟般的嘟囔”,芥川自如地转换聚焦视点,在有限的篇幅中完美地构建情节脉络,结构紧凑,无懈可击,芥川被誉为短篇小说的大家当之无愧。
  四、独特叙事视角选择的主要原因
  据统计,从1914年在《新思潮》上发表第一篇作品《老年》开始,到1927年在家中自杀为止,芥川龙之介创作的短篇小说一共有148篇,其中,采用无聚焦视角的作品86篇,占比58%,内部聚焦型视角的作品有54篇,占比36%,外聚焦型视角有8篇,占比6%,导致芥川龙之介选择如此独特的小说视角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
  (一)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芥川被收养后,生活在人文气息浓厚的东京本所区,加之养父芥川道章汉学修养深厚、博学多识,日、汉典籍收藏颇丰,并且他对芥川龙之介的教导非常严厉,在这样的环境中,芥川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为其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将没有固定视点的全知叙述视角深深地植入芥川的脑海中。
  (二)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的影响
  中国山水画特色之一就是自然景观的画作中“散点透视”的广泛应用。运用“散点透视”,画家的观察点完全不受时空的限制,从各个方位、各个角度看到的风景都可以把它巧妙地融合到画里面去,这恰恰与零聚焦型视点的叙述方法不谋而合。而芥川龙之介自幼在其养父的熏陶下,对中国的山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进入大学学习之后,更是沉醉于中国山水画的风格、技法及所表达的精神境界。他在进行文学创作时,巧妙地将在中国山水画上的造诣运用到写作中去,所以,中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对芥川的叙事视角的选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五、结语
  在短短12年的创作生涯中,芥川龙之介写了148篇小说,55篇小品文,66篇随笔,以及大量的评论、游记、札记、诗歌等。芥川龙之介的文学可以看作是大正期小市民知识阶层的良心、感觉、神经、趣味等经提纯而获得的结晶。他的大部分小说的主题围绕着“善与恶”,“我觉得善恶并不相反,而是相承,此为性格和教育所致,总之,这两种相互矛盾的东西对自己都具有同样的诱惑力,我觉得如果热爱善,也就能够热爱恶”,在这段文字中,芥川龙之介提出“善恶一如”的观点,认为善恶是来自人的本质,他认为更高的艺术应跟人的“本质”联系在一起。他并不是站在道德的高度来描绘善恶,而是以独特的视角、从艺术的角度,客观冷静地叙述他觀察到的人性深处善恶交织、博弈的本质。
  芥川的作品中描述的不只是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而是他所处那个时代的社会写照,冷峻文字背后隐藏着黯然的悲哀。芥川创作的小说虽然篇幅很短,但取材新颖,风格诡异,情节新奇,蕴含交织着人心的利己主义和人性良善的博弈,他并不进行任何评价,只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描述这些现象,引发读者的思考,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芥川通过多元化聚焦视角以及高超的叙事手法构建完美的故事情节脉络,彰显其作品高度的艺术感染力。笔者认为应从艺术层面和人性的思考方面切入,研究分析芥川龙之介的作品,从而引发我们对人性道德的反思,对善恶本质进行思考。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这样评价芥川龙之介:“他的创作是他学识与才华的化身,不应把芥川只当成是改写的作家。其中有些宝贵的东西,如不被芥川发现或许将永眠地下。”他赞颂芥川有更深一层意思,芥川不只是改写故事,而是借助古典中的历史素材,以其独特新颖的创作手法阐释近代的问题,深度剖析人性的本质,引发我们关于人性、关于善恶的深度思考。
其他文献
摘 要:“批评家”是“知音”的现代话语转换,也是最贴近于《文心雕龙·知音》原旨本意的概念指称。《文心雕龙·知音》对“批评家”的资质水准、审美路径、责任使命作出了界定性探讨,并通过与一般读者对比突出了“批评家精神”,其内在合理的精英主义倾向对大众化的读者中心主义进行了适度驳反。将“知音”和“批评家”两种称谓对应比合时,表层是想要打破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的语言壁垒,深层次的是要寻求不同时代同一身份间的精
指尖上的光阴  春色萦绕  馥郁且香馨  是谁将酥雨唤醒  注定让季节  与思念结伴而行  轻柔的音乐 浪漫柔情  在心灵深处跌宕回旋  踏着林荫小径  与春天一样怡情  逝去的过往  渐渐凝成最美的风景  是偶然 还是缘分  引你翩翩而来  在我的生命中烙印出  那沾满柔情的爱意  留下永不凋零的诗句  你的温暖 透着花儿的芬芳  始终与魂魄伴舞  随着岁月长河流淌  沉積浓郁花香的美好  一转
摘 要: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女性爱情观念的变化总是处于一个特别显眼的位置,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并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之中。虽然中日两国在不同社会时代背景下,国情、社会环境等因素有所不同,但在两国的社会发展史中,女性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的变化和对突破社会常规、封建礼教的反抗也有着共通之处。本文通过对中国晚唐时期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和日本平安时代《源氏物语》这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
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学批评的助力。文学批评能折射出方方面面的信息,是帮助读者进入深层精神空间的重要一环,也是作家把握其文字是否抵达预设场域的参照。文学批评的理念众说纷纭,有共通的质素,也总有不尽之言。文学批评需要温度、沉潜与思辨,有效推动文学创作质的提升和文学的社会影响力。  一、文学批评与“温度”  什么是文学批评?韦勒克认为“狭义的文学批评是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重点是对它们的评价上”
摘 要:本论文以朱生豪和曹禺两个人的汉译本《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总结二者处理不可译性的方式,继而为文学作品汉译中的不可译性给出一些补偿策略的建议。语言层面将具体从语音层面、语义层面、修辞层面进行研究。文化层面将具体从生态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最后探讨不可译性的补偿策略。  关键词:不可译性;补偿策略;对比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文化交流 
山山翡翠盤,岭岭果花园。  来岁邀春日,杜鹃红欲燃。
简媜作为台湾新生代女作家,其作品备受国内外关注,她一直深切地关心着女性书写,这本身就具有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台湾女性文学发展迅速,与社会发展的步调是一致的。虽然女性文学主要体现在小说中,但是伴随着文学的普及和散文的发展,女性文学逐渐蔓延到散文中。女性意识逐渐显现,尤其是在女性写作的主题和她们希望通过文学表达的力量上。从简媜的散文集《女儿红》入手,可以探索女性内在世界,听其声,探其情,窥其挣扎的行动。
1  在心底 镌刻一幅水墨丹青  工笔 写意 随心随性  青涩的季节 浓墨重彩的风景  匆匆 技法不必炉火纯青  2  风吹草动 月色朦胧  操场上 绿荫中相逢一笑  心跳怦怦 彼此一脸绯红  3  钟声 还是钟声  一次次在校园响起  黑板上 白色的粉笔书写着风和日丽  书桌上 枯燥的习题  总让我想到故乡的小路 布满荆棘  4  其实 我最在意的是你的目光  和老师的评语 那些平淡的日子  每
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活跃于明治末期到大正初期,因为过于反叛和追求享乐,后期唯美主义逐渐走向衰落,颓废堕落的风格变得更加明显。作为大正时期的活跃作家,佐藤春夫被称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最后亮点。佐藤春夫纤细敏感的神经使他的作品充满了世纪末的感伤颓废。佐藤春夫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起点后转向散文,他的作品大多感叹人生的空虚和命运的无奈,并运用西方唯美主义的风格来描写日本式的风流和颓废。佐藤春夫的忧郁颓废意识贯穿
遥望乌江 那承载苦难的乌江山体  将古老纖道 挤压成一线缝隙  我眼中反复幻现  是你弓形弯曲的身姿  拽着 长长的纤绳  背负 沉重的苦难和巴盐  攀爬绝壁 缓缓喘息  亦步 亦趋  苍凉悲壮的船号  漫浸 一船一船盐巴里  苦涩 乌江之水变咸海的汹涌浪袭  深沉 低吟  时而闲云 时而野鹤的你  信步于乌江浪滩 行吟乌江  召唤 漫天飞翔的群鸟  宛如 乌江翻卷跳跃的肥鱼  衔着花开花落 已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