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沉潜与理论思辨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deda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学批评的助力。文学批评能折射出方方面面的信息,是帮助读者进入深层精神空间的重要一环,也是作家把握其文字是否抵达预设场域的参照。文学批评的理念众说纷纭,有共通的质素,也总有不尽之言。文学批评需要温度、沉潜与思辨,有效推动文学创作质的提升和文学的社会影响力。
  一、文学批评与“温度”
  什么是文学批评?韦勒克认为“狭义的文学批评是指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重点是对它们的评价上”。文学批评是在对具体作家的作品阅读感知基础上,依据文学理论对作品所拓展的精神空间的论断与界说。评价的有效、准确、客观,需要批评者具有理论的穿透力以及历时和共时性的观照视野。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研究的样态之一,是一门要潜心研究的学问,“‘神以知来’,学者之才识是也;‘知以藏往’,学者之记诵是也。”通过记忆与背诵获得“知”之原始积累从而得“神”之助。学养既成,人格之立,文学批评才会呈现“神”采。这就需要批评者积累丰厚的理论,厚积薄发,并不断自我颖悟,非一朝一夕之功。只有文学批评者将生命体验与研究对象结合,才有助于进行个性化的理论阐释。在个体生命与作品激荡的对话中,呈现其思想内涵和美学意蕴,并经历一段阅读、思考和沉淀的过程,方呈现为批评文字里的斑驳温度。
  文学批评的成熟需要一个过程,文学批评者要做一个自我实现者,何为自我实现者?他们“通常有一些人生的使命,一些有待完成的任务,一些需要付出大量精力的他们身外的问题”。自我实现者摒弃享乐和安逸,以追求精神创造和意义生发的永恒快乐为指归。精神层面的追求得到的是探索的愉悦,是高级趣味的满足,而没有一种自我实现的使命感推动,就容易落入平庸的无聊中,无法获得真正的持久的动力,无法真正有创获。文学批评也是需要一种使命感的,在批评前,要了解批评的理念及要到达之地,批评者有心灵富足的温度,方呈现有个性魅力的文章。
  文学批评呈现的温度彰显着文学批评者的个性与学识。文字是思想的外形,批评者在进入文学欣赏时是带着人性体温的,摒弃刻意,尊重自我真实的阅读体验。文学批评文字的背后应立着一个鲜活的人,他秉持正直修养的温度,具有开阔的胸怀与平和的心态。心态可以托举个性化的阅读之旅。“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自然而然发乎于内、出乎于外的文学批评才最有贴近文学本真的说服力。当然好的文学批评还应基于丰富的学养之上,不流于俗,彰显个性的温度。文学批评需要人性之温度,这种温度也表现在有一颗恻隐之心。推己及人,才能更贴切地理解作品,理解作家的核心表达。文学批评是批评者在作品中钻探人性,既理解别人,又找到自己,拥有恻隐之心,会有利于换位思考与体验,贴近语言,增强对作品的感受力。文学批评者就是那个用自己真实眼光探察的人,他(她)遵循自然之道在文字里拨动思维之弦。
  二、沉潜中的问题引领
  沉潜是一种“入思”的能力,“入思”的前提要有所观察、感受和体验。有效的文学批评需要批评者深入沉潜,不断思悟,并领会阐发,理性升华。沉潜是一个孤独的心路历程,需要批评者基于生活阅历、理论积淀,进而敏锐、缜密思考。批评者在沉潜的过程中,往往萦绕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会导向作家创作之初的灵感触发。这个过程会帮助文学批评者与作者站在同一个起点上,但他又能作为旁观者,跳脱出来清醒地思索、回望,使得阐释更接近真实准确,评论更具有创造性和深刻性。林东涵认为“理想的文学批评家,更应该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创作者,具备独有的创造性”,他强调了文学批评的创造属性,批评家应有对自身批评语言表达阐释的新颖性的追求,具有可以辨认的批评格调。南帆的文学批评即是如此,他形成了一套个性化的评论话语,集感性与理性于一体。
  沉潜需要问题意识的引领。文学创作本身也在追寻着问题,文学批评者循着问题,更有助于贴近文本。沉潜应有强烈的当下意识。当下时代的问题是入思的重要切入口。因为文学创作基于所处的时代,作家的语言思维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文学批评是立足当下,与过去对话,是作品外的生命与作品内的生命的思想互生,是一颗心激荡另一颗心。在文学批评的实践中,批评者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质,还要借助社会、哲学、经济、宗教、民俗、美学等多学科的把握,发觉当下时代人们的精神走向,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性生发阐释。批评视域的选择需要敏锐的眼光,所以文学批评者需要眼光,贴近作家的内心,抵达文学现场。
  形象是作家眼光的聚焦点,也是文学作品凝结了审美生命力的所在。对于文学作品,形象的创造是衡量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今天无论是古典文学的研究或现代作品的评论,都常常不是从作品的形象出发,而是从某个先定的教条、逻辑思维出发,他们完全违反了艺术批评的这个基本原则,而弄得一无是处。”文学批评要着眼于塑造的形象,揣摩其内涵,才能捕捉到言外之言。文学批评不应是理论的空中楼阁,也不应成为作品出版商业化运营之噱头。文学批评应呈现为一种沉潜后阐发的创造性,形成语言的论说质感。古典文论具有穿越时空的经典性魅力,与文学批评者的个性学养和文学性言路也密切相关。刘勰《文心雕龙》天地物象,皆纳于胸;钟嵘《诗品》列比众多,高下自现,无不气韵浩然。当下的文学批评要借鉴传统的精华,注重沉潜润泽,这是优秀的文学批评者“质”之所在,借此方可呈现为“文”的人格肌理。
  三、思辨性的理论建构
  思辨更多指向文学批评的语言特质。文学欣赏伴随着感性,而升华所思必然要通过理性,思辨弥合了感性与理性的言说交接。批评者个性不同,语言的理路也有差异。王先霈基于历史的和现实的考察,他倡导的圆形批评是“感性与理性融合的、适合文学的审美特性的文学批评”。他从古典文化、宗教禅意里发掘灵感,新颖独到,兼顾理性和感性,凸显文学批评的文学性,是非常具有理论建设性的。“圆形批评”看似形成一个闭环,实则是容纳了感性与理性的两方面。我认为其中感性和理性的占比不是均衡的,应更侧重于理性。理性表现为一种思辨,这样的语言呈现理性、抽象的概括性。
  文学批评呈现思辨性,需要批评者逻辑清晰,阐述明确,使用专业性的术语,雅正语言。“辨物正言,断辞则备”,中国古典文学批评本身也是一种创作,是理性升华和感性体悟的共舞。当代文学批评家王鸿生在批评相关作品与问题时有着清醒的理论自觉,“在涉及史铁生、韩东、迟子建、虹影等一批作家的文本时,他通过细读式的叙事分析,提炼出诸如祈祷、观察、反讽、默想等语态范畴,在当代文学批评中或许是第一次明确将‘叙事语态’与存在姿态关联起来研究” 。
  对于文学批评,有的质疑者将矛头指向了“表扬化”。傅谨认为:“毋庸讳言,无论从戏剧界的角度还是从其他文学艺术门类的角度看,文艺评论似乎都被捆住了手脚,诸多评论家从‘批评家’异化成了‘表扬家’。”他抨击了批评的表扬性泛滥。谢有顺认为“维护批评尊严,不该以贬低写作者的地位为代价,批评者与写作者之间应该是平等的,而批评者更应是谦逊的,要与写作者取对话的态度”,他强调了文学批评者的态度的平等对话性。文学批评应根据具体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文学批评要考虑鲁迅说的“剜烂苹果”的目的,也要保持一份对话的平等与真诚性。李敬泽认为“文学批评家理应是一个更专业、更有经验、更有发言能力的读者,他看出我们这个时代想象和写作中的才华和创造,阐扬和澄清那些扩展了我们的精神空间和表达空间的珍贵因素,简单地说,就是帮助那些探索和发现被充分地意识到,帮助它们留存下去”。文学批评者要着力提升专业性,成为更有经验、更有发言能力的读者,同时也要去发现那些关乎时代想象和写作创造的珍贵因素。当下,文学批评更多停留在用已有的理论对作品进行分析,对作品中创造性的写作的领会阐释停滞不前,缺乏理论性创新。
  文学批评的主體应具有创造性的理论采撷的能力,通过批评实践充实当代文学的理论。当然,文学批评不是一味枯燥的理论堆砌,是带着人性之体温的,内于沉潜,外乎思辨,进行理论的升华。好的文学批评,应该呈现出文学批评者个性之体温,在文字的质感上尽力将古典文论的节奏感和内蕴美与现代白话的畅达相交融,并形成具有思辨性的文风,批评的整个过程应注意理论空间的延展、具体概念的提炼和理论性升华。
其他文献
摘 要:伊朗电影《樱桃的滋味》是导演阿巴斯的大作,影片探讨极端自由情况下,人有没有力量对自己的生命做出终结。这是一部讨论自杀的电影了,整部剧情采用悬置的手法,主人公从求死的开放式结局又给人留下悬念,作为伊朗获得最高殊荣的电影。本文将探讨主人公由死向生的这个过程,揭示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关键词:自杀;悬置;生命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
摘 要:班宇作为当下备受关注的东北青年作家,他的写作将关注点放在了历史进程中的创伤者,当下城市中的边缘人身上,发现了巨大的物质废墟之上,更存在着无言的精神废墟。他的书写见证了工人父辈所经历的理想幻灭、信念丧失的失落感,也展现出年轻一代对历史的态度。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班宇小说集《冬泳》作具体阐释。  关键词:班宇;《冬泳》;历史感  作者简介:常爱心(1995-),女,汉族,辽宁锦州人,硕士,沈阳师
摘 要:电影《一次别离》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伊朗普通中产阶级家庭的事件。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循序渐进地向观者展现了试图化解故事核心矛盾而进行的种种社会制度和人性的探索,最终让观者看清故事中这个无解的困境并陷入深深的思考。  关键词:《一次别离》;困境;矛盾化解;故事架构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03--02  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用3
作者简介:  高发奎,80后,青年文学家作家理事会邹城分会主席、山东省作协会员、邹城市作协理事。作品散见《青年文学家》《诗选刊》《诗潮》《延河》《岁月》《作家天地》等刊物,出版诗集《我从孟子故里来》《左手孟子右手梦》《高家胡同》、散文集《孟里梦外》。  那诗人仰起头来  目光 落在桧柏的突起处  像乌龟爬行  像灵蛇出洞  那圣人仰卧起坐  背影 落在碑刻的凹凸处  像月光漫步 像松针耳语  诗人
莫名地爱上了玫瑰  捡一颗玛瑙来栽培  忘却了世间所有的花卉  只浇灌她的盛开  我向往捕捉花的一段灵魂  来填补失落多年的虚空  我向往搜寻花的一段幽情  来温暖冰凉已久的心胸  花是我唯一的爱物  扎根在我的心中  在我的身上蔓延  哪里有瓊浆玉液  来教她玉骨冰心  哪里有洁净土壤  来教她温婉清纯  抚之以典雅, 教之以文静, 育之以温存  花已经开了, 花已经开了  世间最明亮的那双眼睛
风和日丽鹤城游,美景盈眸眼底收。  画栋雕梁楼宇秀,飞檐翘角古风稠。  桃红柳绿荷塘碧,燕舞莺歌百鸟啾。  屹立望江楼近水,风光锦绣诱人留。   题残红断句  残枝未向东风泣,抖落春氤半点神。  香斷红消归故土,可怜愁煞葬花人。
摘 要:复仇,是文学作品中经典的题材之一。中国古有赵氏孤儿劫后余生为家族复仇,西方有唐代斯和希斯克利夫蛰伏多年归来报复仇人。西方复仇小说就是复仇题材和小说体裁的充满火花的碰撞的产物。本文以西方十九世纪经典复仇小说《基督山伯爵》和《呼啸山庄》为例,通过对两者复仇的主题和关键情节的分析对比,对十九世纪西方复仇小说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十九世纪;西方复仇小说;《基督山伯爵》;《呼啸山庄》  作者简
摘 要:“批评家”是“知音”的现代话语转换,也是最贴近于《文心雕龙·知音》原旨本意的概念指称。《文心雕龙·知音》对“批评家”的资质水准、审美路径、责任使命作出了界定性探讨,并通过与一般读者对比突出了“批评家精神”,其内在合理的精英主义倾向对大众化的读者中心主义进行了适度驳反。将“知音”和“批评家”两种称谓对应比合时,表层是想要打破古代文论与当代文论的语言壁垒,深层次的是要寻求不同时代同一身份间的精
指尖上的光阴  春色萦绕  馥郁且香馨  是谁将酥雨唤醒  注定让季节  与思念结伴而行  轻柔的音乐 浪漫柔情  在心灵深处跌宕回旋  踏着林荫小径  与春天一样怡情  逝去的过往  渐渐凝成最美的风景  是偶然 还是缘分  引你翩翩而来  在我的生命中烙印出  那沾满柔情的爱意  留下永不凋零的诗句  你的温暖 透着花儿的芬芳  始终与魂魄伴舞  随着岁月长河流淌  沉積浓郁花香的美好  一转
摘 要:在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女性爱情观念的变化总是处于一个特别显眼的位置,受到广泛关注和讨论,并体现在文学作品创作之中。虽然中日两国在不同社会时代背景下,国情、社会环境等因素有所不同,但在两国的社会发展史中,女性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念、心理因素的变化和对突破社会常规、封建礼教的反抗也有着共通之处。本文通过对中国晚唐时期唐传奇小说《莺莺传》和日本平安时代《源氏物语》这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