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质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hu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们应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创设质疑氛围,激发学生的质疑欲望,教授质疑方法,有疑可质,明确目的,正确处理质疑和释疑的关系。教师要发挥主导地位,恰到好处地处理质疑。
  关键词: 小学数学质疑质疑氛围质疑欲望质疑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有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今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开始。因此,我们要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质疑”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呢?
  
  一、积极创设质疑氛围,激发学生质疑欲望。
  
  小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多多少少会有疑问,但是能将自己的疑问明确提出来的学生却很少。原因在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还是一边讲一边问,领着学生走,控制着学生的思维方向,这样留给学生积极思考的空间就会显得异常狭窄,学生也就没有多少疑问可以提出了。不仅如此,传统观念认为只有不会的、学习较差的学生才总是有很多的疑问,他们是不被大家称赞的。
  要将“质疑”引入课堂,使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清代学者陈宪章曾强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中有疑问是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积极上进,获取知识的表现。对于敢于质疑的学生,教师这时候不能批评抱怨,而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用温和的话语消除学生畏惧心理,并给出合理的答案,进而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激情。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大胆质疑,积极探索。由于学生间存在个体差异,在质疑问难时,教师往往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如果遇到学生没有问题或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有意识地与学生转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同时发挥小组协作精神,让学生自由讨论,尝试解答。如果遇到提出质疑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一来该生会感到自己很优秀,今后会更加积极地质疑,而其他学生也会以这位学生为榜样,向他学习,参与质疑。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宽松、活跃的质疑氛围,学生自然就会有疑必质,寻疑而质。
  
  二、教授质疑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从心理学角度说,好问和好学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求知欲的表现。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这份天性,交给学生质疑方法,让学生学会把学习过程中有价值的疑问提出来。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从以下方面思考、尝试质疑:
  1.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质疑。数学概念为何这样表述?能否增加或删减一些字词?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笔者引导学生对分数含义的关键词质疑:为什么单位“1”的“1”要加引号?在讲授“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对“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除数不能为0),等式仍然成立。”中“同时”和“同”能否删除进行质疑。
  2.在“理”字上下功夫质疑。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一定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而不是把被除数转化成整数?”在教学“分数工程问题”时,教师可问“为什么可以用单位‘1’来代替具体的数据?”
  3.在有没有其它方法或更简单的计算方法上质疑。例如在计算78 156 99时,除了按顺序计算,是否有更加简单的算法?
  4.应用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例如,在解决相遇问题时,可以运用质疑的是什么等量关系,你有什么样的方法?
  在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有所怀疑的问题都去探索,即使提出与众不同的看法,甚至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一时也想不通的问题,也不能否定学生的疑问态度,这是让学生会质疑的关键。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显得“多而杂”。这时候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问得好,哪些问题问得不着边际,引导学生由“多而杂”变为“少而精”。只要引导得法,学生就能有所发现,逐渐积累质疑的经验,学会质疑。
  
  三、明确目的,处理质疑、释疑的关系。
  
  质疑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发现问题来增加知识,然而“疑难”对学生来说是暂时还不可能甚至是完全没有能力排除的。“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发现、提出了问题,怎么样解决问题?这是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质疑是手段,释疑才是目的。如果对学生的质疑置之不理,将压抑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会有“疑”不质;释疑的方法不对、不妥,也将影响质疑问难的作用。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更不能轻易否定,如果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教师起组织作用,得出正确结论会产生更加深刻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概念时,学生问:“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师(若有所思):“是啊,这正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研究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谁来回答?”教师的话既肯定了这个学生的质疑,又唤起了全体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
  
  四、发挥主导地位,积极做好“质疑”的处理。
  
  要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并非一朝一夕的问题。课堂教学毕竟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以大多数学生为主,教师不能顾此失彼。这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同时,发挥教学主导地位,积极地做好质疑的处理。
  1.质疑时间。首先,要把握质疑时机,教师在授课开始时和新课结束后,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质疑。其次,质疑时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才能发现疑问,找准疑问。切忌匆匆结束,流于形式。最后,准许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
  2.质疑对象。质疑问难要面向全体学生,“好、中、差”兼顾,尤其要鼓励差生质疑。学困生有自卑感,即使不懂,一般也不敢问,这样一来就得不到及时补救,以后问题越积越多,也就更是无从问起了。
  3.质疑范围。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综上所述,我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让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会问,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从而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其他文献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许多方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几点尝试,它包括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鼓励创新等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
学好高中数学仅仅有主观上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高中数学出现差生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听课效率主要来源于科学的学习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以及及时总结、独立作业、质疑解难和课外练习等几个方面。制订计划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合理安排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课程评价改革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目标,这为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阐述所折射理念是,数学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
摘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地探求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本文从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推进学生顺利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深入进行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探究式自主学习学习潜能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学习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传统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
介绍了用于客车、容船的复合型空气净化装置的设计原理。其集预过滤、静电集尘、活性炭吸附以及负离子发生于一体的分级净化装置,能高效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状污染物及气态污染物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激发其内在潜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学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其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说的是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说数学还要训练出其他学科中所需要的清晰的思维智力,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关系极大,中小学数学教育担负着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这个使命尤为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
介绍中型客车三段式车架与纵梁式车架在功能、工艺上的差别,通过JT6770客车车架的设计实例加以说明,提出行李舱的设置对豪华中型客车的重要性。
阐述如何应用KJ思维方法,将国家汽车创新工程、绿色文化、横断科学、机电一体化等技术与原理进行组合归纳,供客车车身电气设计参考。
简述影响弹性粘接强度的主要因素,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