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zfczf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其一,“数学是科学的语言”说的是数学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其二,“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说数学还要训练出其他学科中所需要的清晰的思维智力,这对青少年的成长关系极大,中小学数学教育担负着理性文明和科学精神的启蒙使命,在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中,这个使命尤为重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不断增强探索的信心和积极性。教师应以教会学生思考、学习、应用为目标,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培养学生具有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创新的学习能力。《新课标》要求:要改变课堂教学中学生默默观看,教师忙忙碌碌地操作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教师要适当地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探索。教师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的确,让学生在多种感观的协同下有所发现,有所收益,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产生自主探索欲望
  
  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联系或者差异,这种联系或差异经过适当的引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人一旦对某种事物发生了兴趣,就会产生一种求知的内驱力,甚至可以达到为此废寝忘食的地步。教师可以采用“从生活中提炼”、“从复习旧知识中孕新知识”、“从疑点中设置”、“从趣味中激发”等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比如:七年级“平行线的性质”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复习部分以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来判定两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作为铺垫,然后设问:如果先已知两直线平行,你可找到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什么数量关系。笔者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主动探索,得出结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有效地全面复习了前面“平行线的识别”,还使学生发现将“两直线平行”作为条件时出现了新问题,产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在此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相互质疑,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由学生通过自主创造得到的知识,比被动得到的知识掌握得更深、更牢。
  
  二、拓宽解决途径,张扬学生个性思维
  
  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鲜明个体,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这一规律,集百家之长,充分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要把认识成果转化为个体经验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是一个再生产、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做法和想法,这时教师不能搞“一刀切”,喧宾夺主,这样做会大大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展现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是多种的,探索问题的方式有所不同。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的思维的多样性,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比如:在八年级“相似三角形的识别”一节中,由于在上节课学生已认识了相似三角形,知道用定义识别相似三角形比较麻烦。有没有更为简单一点的识别方法呢?笔者在此设置悬念——引入课题:你是否能够通过动手探索得出识别相似三角形的简便方法呢?笔者首先让学生去猜想,不直接指出可行性,要求学生分组讨论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对一些小组进行提示:比如少一些角对应相等或少一些边对应成比例,让他们尽可能地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笔者将学生分成七个小组,有的小组利用剪刀或小刀工具得到各种情形的三角形,通过比较得到不同的想法,有四个小组在课堂内根据定义验证了三种不同的识别方法。有的小组还得出和课本上不同的识别方法。通过小组的中心发言人的发言,在课堂上进行辩论,学生在辩论中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收获很大。其余三个小组没有完成,笔者鼓励这些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看他们还有没有新的发现。笔者在本节课不忙于下结论。通过这样自主探索两个三角形的“两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这一识别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完成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升华,而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设计探究层次,放飞学生创新翅膀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掌握提问的一些基本技巧。教师不要为了问题而提问,或者随心所欲地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要用“有教育意义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促进其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数学规律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教师既要注意问题的结果,又要重视探索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显著特征是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的开放性。因此,在实施数学探索性教学中,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比如:在对梯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探索时,笔者先让每一个学生在草稿纸上任意画一个梯形ABCD及其中位线MN,然后问学生中位线MN等于什么?学生用刻度尺度量后得出。
  
  四、培养综合素质,迈向素质教育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一直都是广大师生关注的问题。一般认为,素质教育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考试能力,思维的开发训练往往忽视了学生对类型化的试题的解题方法的训练,忽视了对现实需要的培养。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所谓素质教育,势必包括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一个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其实是并不畏惧考试的。教师应通过中学数学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降低教师“填鸭式教学”的压力,将素质教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真正贯彻新课标迈向数值教育的精神理念,使得素质教育和考试能力相和谐。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大胆教会学生自主探索,既轻松了教师,又解放了学生,不失为双赢的举措。
其他文献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前教育的制高点,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探讨多媒体教学模式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话题。数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有它自身的特点、体系和规律,本文就从事数学多媒体教学的收获谈几点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数学课的开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对一堂数学课的成败与
主攻优质高产,推动油菜生产再上新台阶伍昌胜,段志红(湖北省农牧业厅粮油处430070)油菜是我省重要的油料作物。为适应市场农业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在近几年农业内部种植结构调整中,我们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许多方面,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数学探索能力的几点尝试,它包括培养兴趣、指导方法、鼓励质疑、鼓励创新等几个方面。    一、让学生学有动力    兴趣是动力的源泉,要获得持久不衰的学习数学的动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在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能接近数学。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我们
学好高中数学仅仅有主观上的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提高学习的效率。针对高中数学出现差生的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加强学法指导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良好的听课效率主要来源于科学的学习计划、课前预习、专心听课以及及时总结、独立作业、质疑解难和课外练习等几个方面。制订计划以明确学习的目的,合理安排时间以提高学习效率,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新课程评价改革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目标,这为新课程的评价改革指明了方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这样的阐述所折射理念是,数学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
摘要: 根据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地探求知识,体验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本文从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动性,推进学生顺利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深入进行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探究式自主学习学习潜能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学习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传统教学过程是一种教师
介绍了用于客车、容船的复合型空气净化装置的设计原理。其集预过滤、静电集尘、活性炭吸附以及负离子发生于一体的分级净化装置,能高效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状污染物及气态污染物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而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的阶段,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认识的具体形象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参与,激发其内在潜力,使学生真正进入学习状态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体,以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和提高能力的目的。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