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j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引领”,以典型问题为教学的主线,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引发学生的深层思维,进而在师生互动中读懂学生,促进思维优化发展.“深度思考”是在问题引导下,层层推理,深入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认知、提升认知的探究过程.深度思考要求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锤炼.多年实践表明,教师采取优化设计的问题引领,能有效诱发学生深度思考,达到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如何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本文通过一些教学案例剖析,希望对同仁们有所启迪.
  1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1 【压力】
  师:压力大小就是物体重力大小吗?
  生:不是.
  师:什么时候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
  生: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大小.(教师画图配合学生分析,如图1所示)
  师:为什么?
  生:因为此时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而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和水平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也相等.所以此时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大小.
  师: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若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或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但物体仍静止于水平面上,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还等于其受到的重力大小吗?
  生:不相等,因为物体受到的拉力与支持力总的等效力才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即支持力小于重力,而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压力大小也小于其所受到的重力大小.
  师:很好,请归纳一下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生: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两者是根本不同的.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上(不论静止还是运动)且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时,压力的大小才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
  点评 计算压强时,许多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往往理解不深,因为一般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大小刚好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故造成许多学生不加思考便认为压力大小就是物体重力大小的误区,导致解题混乱.本案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层层深入,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把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压力的模糊认识,通过二力平衡及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分析,从理论上分清了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这种问题引领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只会死记硬背重复做习题式的浅层学习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该概念的数学公式和图像意义?怎样测量?有没有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等等.对概念的理解,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和概念之间的辨析,深入思考,才能达到深刻理解.
  2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2 【电磁感应】
  师:如图2甲所示,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导体怎样运动才能使导体中产生电流?为什么呢?
  生:闭合开关,导体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运动.因为此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
  师:很好.导体一定要水平运动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生:不一定,导体斜向上或斜向下运动也切割了磁感线,导体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不错.若导体不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生:能,导体不动时,把马蹄形磁铁水平向左或向右运动.
  师:很好.若导体和马蹄形磁铁同时运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生:能,当导体和马蹄形磁铁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时,导体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很棒.你能归纳一下如何判断导体中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吗?
  生:先把磁体磁感线画出来,若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相对运动,导体中便会产生感应电流.
  师:聪明.如图2乙所示,当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时或从闭合线圈中拔出时,电路中能产生感应电流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演示实验验证,加以说明.
  点评 本案例通过问题引领,层层递进,拓展提高,有效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从而让学生对电磁感应产生的关键条件——导体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通过创设“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学生的思考习惯可以得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形成.
  对基本规律的理解,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如何”:该规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如何确定该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如何进行规律的表述?如何应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基本规律要熟悉,对规律的理解,也应抓住规律的本质特征,注意条件,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深入思考,才能深刻理解并灵活应用规律.
  3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的应用
  案例3 【液化】
  师: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汗水”,这是什么样的物态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生:这是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液化现象.
  师:对.那么,“汗水”发生在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呢? 为什么?
  生:发生在玻璃的里面.因为室内的温度高,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降温便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汗水.
  师:真棒.那么在夏天空调车里,有时汽车玻璃窗上也会起“汗水”,此时“汗水”发生在汽车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呢?为什么?   生:此时“汗水”发生在玻璃的外面,因为外面温度高,车内温度较低,外面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降温便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汗水.
  师:好,思路非常清晰.“汗水”到底出现在玻璃的哪一面?你能从液化产生的条件加以说明吗?
  生:液化产生的条件:其一是降低温度;其二是压缩体积.若降低温度,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的物体如玻璃,水蒸汽才会液化成汗水,故“汗水”应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
  点评 本案例通过问题引领,举一反三,诱导学生紧扣从液化产生的条件进行分析,探究玻璃上“汗水”形成的原因,达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深入思考,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动脑子”的机械学习方法的弊端.
  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其应用十分广泛.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问题引领”,使学生从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开动脑筋,提炼出物理模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去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在应用中可以纠正对概念的错误理解,逐步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特征,让物理知识充分地为我们服务,同时提高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高物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4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案例四 【测量花生油的密度】
  实验室提供了下列器材:烧杯一个(无刻度)、弹簧测力计一个、实心物块(密度大于水)一个、细线、足量的水和花生油.请你写出测量花生油密度的实验步骤及ρ油表达式.
  师:题目中需要测量花生油的密度,需要用到什么知识?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生:因为没有天平和量筒,故不能直接测量.而题目提供了弹簧测力计,故需要用到浮力知识.根据ρ油=F浮油/gV排油,需要知道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所受的F浮油和物块排开花生油的体积V排油,也即物块的体积V物.
  (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把学生思维分析过程板画
  出来)
  师:思路正确.那么如何求出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所受的F浮油?
  生:利用称重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G,再把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1,则F浮油=G-F拉1.
  师:对.如何求出物体的体积V物?
  生:把物块再浸没在水中,物体的体积V物转化为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水.
  师:巧妙.那如何求出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水?
  生:利用浮力知识,V排水=F浮水/ρ水g, ρ水已知,故只需要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F浮水.
  师:真棒.那如何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F浮水?
  生:利用称重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G,再把物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2,则F浮水=G-F拉2.
  教师充分肯定后,引导学生观察完整分析的思维导图(图3),“悟”出测量的解题方法,进而按分析思路的反过程(逆向思维法),写出ρ油表达式.
  点评 本题条件分散、隐蔽,若从已知直接求出结果是非常困难的.本案例解题时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结合思维导图,老师利用问题引领,从所求结果倒过来分析,一直推至已知,结果过程豁然开朗.解题时只要从后一直往前写出各步骤即可,条理清晰,思维严谨,学生的思维达到深度优化.
  对于综合题,部分学生总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表现.良好的解题习惯养成,首先要仔细审题,挖掘隐含条件,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要重视做题时的分析思考习惯,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分析,学会分析解题方法,才能找到最佳解题方案,同时有效锻炼了思维,这才是物理学习的关键.
  深度思考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只有教师的深度思考,才会有对学生的有效引领.故教师在促进深度思考上要先作好表率,提高自己这些方面的科学素养:发现问题的眼光、设计问题的程序、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引导、归纳问题的深刻、反思问题的习惯、捕捉问题的敏感、生成问题的智慧.
  推进深度思考,首先要培养问题意识,能够根据平时教学,及时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成为思维探究的对象,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从而把问题意识转化成一种学习探究的驱动力.深度思考的重要方法是批判性思维,故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强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同时拒绝思维定势,追求创新成果.深度思考的价值,不是以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给予一个学习的机会,提供一个论证的机会,捕捉一个发展的机会,创设一个感悟的机会.
  教学中只有优化的问题引领,才能真正诱发学生深度思考,故教师教学中问题的优化设计是关键.问题设计要满足下面要求:(1)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根据平时教学观察,善于发现教学问题,问题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问题设计方向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设计的问题能为下一部分作好准备,要有梯度,体现层次,由浅入深;(3)知识的内化需要宁静的思考,深度思考需要足够时间,故问题要预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生成性,要注意适时的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5)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驰骋远思的空间.
  问题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思考的深度,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好问题设计关,让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性学习.“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探索中,经历深度思考,促成深度学习,这是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
其他文献
测量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基本方法,几乎贯穿整个初中物理教学的始终,所以利用基本仪器对物理量进行测量是解决物理问题的试金石.本文以液体密度测量为例,利用密度公式对液体密度进行间接测量,也可以利用液体密度计直接测量.  1 液体密度计的原理  如图1中甲图是一种简易液体密度计,它是由一个密封的玻璃管,其下端嵌入铅粒,上端刻有刻度,将其放入待测液体中时,能够漂浮在液面上,此时液面所对的刻度值就是待测液体的密
在液体压强的起始课教学中,教师们最常用的方法是切去矿泉水瓶底部,再蒙上橡皮膜,用来演示液体对容器底部有压强;用侧壁带孔的玻璃管演示液体对容器侧壁有压强.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两种情况下实验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为该实验效果与液体深度有直接的关系.对于50人左右的班级,教室后面的同学几乎看不到明显的实验现象.笔者利用生活中的器材设计并改进了演示液体压强的实验,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实验效果.  1 教具
每年九月,我校都会组织“金秋颂祖国”诗歌朗诵会,会后都会组织每班的全体学生与学校领导班子、指导教师合影留念。  今年的朗诵会结束后,大家照例准备合影留念。六年级的队伍整理完毕,学生叫我下去照相。我看到师生分成四排,第一排当中留着九张凳子。班主任郑老师指着当中的凳子说:“校长,您坐过去吧,这个位置给您留着呢。”这时,我眼前浮现出去年朗诵会的合影照片洗出来后,六(2)班一个小女孩看后撅着嘴,很不高兴的
期刊
美国航空航天局用开普勒探测器在2011年9月15日发现距地球200光年的地方有一颗行星在绕两颗恒星旋转,被命名为“开普勒 -16b”,如图1所示.rn行星绕单一恒星运转,如太阳系,人
一般而言,在名校林立的大中城市,普通学校的发展与提升空间往往比较有限,师生的自我效能感也较为一般.如何提升普通校师生的自我效能感,激起师生生命成长的精气神,是许多普通
期刊
1教学分析rn探究精神是科学的灵魂,探究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研究思考问题的程度.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活动是研究物理问题的根本方
1676年,牛顿在一封写给胡克的信中谦虚地说道:“如果我看得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么具体到作为动力学基石的牛顿第一定律上面,牛顿到底整合了哪些科学家的研究
农村学校的空巢危机,是确保教育底线公平亟待应对的问题.作为当今世界一种重要的教学改革思潮,翻转式教学模式在农村学校使用具有突出的优势:它有利于缓解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
很高兴能有机会站在我心仪多年的学校的讲台上,与各位同学分享我的所思所悟。这里我主要通过几个故事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想法。  ★ 要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容貌气质  你们作为北京四中的学生,尤其是初一和高一的同学,“要好好读书,取得好成绩,要做一个有志气的人”,这是家长、老师和学校经常对你们说的话,我不用再多说。但我今天还是想举一个例子,来证明读书有多重要。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中国诗词大会”,在这个
期刊
物体在空间特殊形式的运动,有可能是单向直线运动,还可能是折返式的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抛物线或圆周轨迹的运动.这些运动由于轨迹的曲线性或运动的折返性,有可能导致二物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