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在需要谈激励

来源 :人力资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dire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那些关于激励的理论


  如何有效地激励人,是困扰每一个组织的重大问题之一。管理学史上诞生过很多激励理论,大抵可以分为三类:
  ●研究人的需要有哪些
  代表观点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奥德费的ERG理论等,把人各种各样的需要进行归纳分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就是行为背后的动机。
  ●研究哪些东西可以满足人的各类需要
  比如物质回报、人际关系、工作本身、掌握权力等,这一理论体系最后将激励分成了激励、保健两大因素。
  ●研究激励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比如关注期望值、注重心理感知、运用好正反向强化等。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主张从源头上就要选对人,如果选用了心智成熟、自驱力强、自我管理的人,在进行管理时就能更简单省事。但是话说回来,这样完美的人毕竟是极少数。
  激励的核心是围绕人的需要。在此,我们在物质回报基本合理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人的内在需要有哪些,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内在需要进行激励,引导员工工作行为的改善。

认识内在需要的客观存在


  首先来看几个情境,并判断出在以下情境中,主人公的内心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1.小孩子拿着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去找爸妈;
  2.写作爱好者把自己的原创文章投给报社;
  3.员工跟领导提申请,希望在部门内接触不同类型的工作;
  4.一个外向活泼的人,轮岗期结束默默祈祷不要被分配到审计部门;
  5.通宵熬夜查资料,为同事解决技术难题;
  6.消费者被无良商家欺骗,为了10块钱在店里大吵大闹;
  7.担心失业还不起房贷,中年大叔被迫成为斜杠青年;
  8.女朋友隔三差五作一下,非得好好哄她才行。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自己置身上述情境中,我们最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
  我认为,情境1和情境2中主人公的内在需要是想得到“重要他人”的认可;情境3、4、5中主人公的内在需要分别是能够快速成长、发挥所长、战胜困难,这些也可以概括为希望获得成就感;情境6中被欺骗的消费者为10块钱而大闹特闹,其实是希望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情境7、8当中,两位主人公是希望获得内心的安全感,而这些都不是外在的物质所能给予的,需要内在的心理营养。
  为什么内在需要很重要呢?因为当我们的内在需要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愉快舒畅、充满力量、斗志昂扬等正面情绪;反之,当我们的内在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自我怀疑、焦虑迷茫、心烦意乱等负面情绪。
  我工作的公司,团队里曾有一位学历高、能力强的成员,他的信息收集、归纳分析能力都很强,据说经他手做的项目方案,三稿之内基本上都能通过内审。但是,这样一个很有能力的员工却只在我们公司待了不到半年就离职了。什么原因呢?说起来理由简单得让人难以置信——每次项目落地执行之后,项目经理都要求拍几张照片,或者做一张海报,再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方便大家发朋友圈进行宣传。就是这样一件“小事”,让这位同事颇为头痛——问题不在于他没有做这件事的能力,而是他的审美和项目经理的审美不同,于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宣传海报总被要求改来改去,占用了他大量的精力,甚至耽误了他的主业。终于有一次他忍无可忍,提出辞职。在工作中既不能发挥所长,又无法就问题进行及时沟通,导致这位优秀的同事落寞离职,也给公司造成了很多不便。
  人心是复杂的,又是敏感的,激励是否得当,是否出于真诚,很容易被员工感知到。不是有句流行语说“惟有真心不可辜负”吗?那么作为企业管理者的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激励真的是“给予”而非“施舍”吗?你给予的真是别人需要的吗?或者你“给予”了之后就要求对方被你予取予求?所以,内在需要真的不是通过物质就能完全得到满足的。
  大家可以尝试概括一下,自己能够意识到的内在需要有哪些。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将其分成了两类:
  ●源于社会关系
  被认可接纳:比如自己做的方案得到客户的认可,自己的工作受到领导的公开表扬或同事的感谢,在团队内部有归属感。
  被理解关心:比如希望合作的双方都能换位思考,自己对于事业、婚姻、家庭的想法有人能懂,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关爱。
  被信任包容:比如获得充分授权主持某个项目,而不仅仅是命令的被动执行者;犯了错误得到的也不只是批评和指责,而是有建设性的建議。
  被尊重重视:比如自己说话的时候别人能够认真倾听,能够成为团队内部的明星,发言讲话分量更重。有一个成语特别能体现这种内在需要,即“好为人师”。
  被公平对待:比如希望领导能够处事公平,决策都能放在阳光下,让人心服口服。
  能超越他人:比如考试得了全班第一、工作中评上了技术标兵,往往能够激发出更大的动力;第一次跟人打牌赢了,还想着再打一轮,希望享受这种获胜的快感;再比如两个人吵架吵到最后,争的无外乎就是一口气,要让对方先服软。
  ●源于自我满足
  能发挥所长:比如工作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淋漓尽致地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得好;反之,可能会让我们的内心产生挫败感、恐惧感。
  能快速成长,未来可期:比如有清晰、明确的规划,能够快速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技能、解锁新人脉,可以通向理想中的自己;反之,可能会让我们麻木、彷徨、焦虑,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能解决问题,战胜困难:比如经过努力终于解开了一道技术难题,完成了一个让自己非常满意的作品。
  满足好奇心:比如大家都围在一起看天空,那么大概率会有其他人好奇地抬头看一眼,看不到东西可能还会问一句。
  能符合内在价值观:比如负责任是一个人的内在价值观,那么如果一件事情只做了一半,另一半没了下文,或者虎头蛇尾,就会令他感到非常难受。

  能获得安全感:比如父母都期望子女能考上公务员或在事业单位工作,觉得比在社会上稳定多了;有时候家长或领导的控制欲强,往往也是为了获得安全感。
  所以,我们不妨反躬自问,在什么样的具体工作情境下,能让我们自己感到内在需要被满足呢?

找到内在需要的个体表现


  不同的人即使在做同一件事情时,满足的内在需要也是不一样的。
  ●针对同一种行为,激励不同人的内在需要是不同的
  之前看过一则幽默故事,说一个成绩不太好的男生想要追求一位名列前茅的女生,女生提了一个要求,如果男生能考到全班第一,就答应做他女朋友。于是男生奋发图强,期中考试进了班级前二十,期末进了班级前五,下个学期就考到了全班第一。此后女生主动约男生去看电影,却遭到男生的拒绝,理由是不想耽误自己学习。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发现激励这位男生奋发图强的内在需要前后是不一样的,起初是为了得到心仪对象的认可,但随着成绩的提升,最后这个内在需要已经不重要了;激励他继续努力的内在需要,可能是超越同学的成就感,也可能是失去第一名位置的不安全感,也可能是攻克难题带给他的成就感。
  ●针对同一种行为,激励人的内在需要也会发生变化
  经济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边际效用递减,也可以套用到内在需要对人的影响上。比如某位员工第一次斩获销售冠军,上了公司光荣榜,一定是非常兴奋的,会感觉全身上下充满力量,感觉全世界都掌握在自己手中。但是,如果他连续得了3次、5次销售冠军,对公司给予的这种认可就无感了,上光荣榜对他也就起不到激励作用。
  那么问题来了,是“被认可”这种内在需要完全得到满足后,人就再也不需要被认可了吗?并不是。被认可的内在需要依然存在于这位员工的内心深处,但是需要换一种表现形式来满足,例如换一种全新类型的荣誉称号、赠与五连冠的特别纪念奖杯、请他作为特邀嘉宾分享经验、内刊采访报道、得到更多外部交流露脸的机会、得到公司一把手的亲自接见等。
  ●针对同一种内在需要,使用同一种形式的激励,其效用也会变化
  管理者要时不时地问团队成员或自己两个问题:什么样的工作场景最让你/我感到满足?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哪些工作场景能够产生同样的满足效果?
  曾经有一位朋友的回答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那是公司组织的一场大型活动,活动组织过程中虽然非常累,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特别幸福的一件事情。不仅是因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见到活儿就主动去干,完全感觉不到职级、部门的差别,那种氛围让人感觉特别好。
  于是我追问他,“除此之外,工作中还有哪些具体场景能够让你感到满足?”
  他回答道:“还有一次印象深刻的,就是搬校服,当时是从旧的办公楼搬到这里,校服也是上个月从行政移交到我这里来负责。当时打开仓库,看到堆积如山的校服腿都软了,下午我一个人在那里搬,心里越来越堵,想着今天通宵搬完第二天就走人。但是下午快下班的时候,部门的小伙伴都过来了,当天晚上大家一起忙活到九点多,收工后又一起吃了一顿宵夜,感觉太幸福了!”
  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判断,让这位朋友感到满足的是团队归属感,这也是对他影响最大的内在需要。那么针对他,企业还可以有哪些备选的激励方式呢?比如参与其他大型活动,参加团队配合的团建活动,不定期的小聚,突如其来的生日或入职周年惊喜,让他负责跟新成员谈心,或者让他主导新工作并为他搭配靠谱的队友,让他感觉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等。
  团队管理者要了解员工,不仅仅要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学历背景、工作经历,更应当了解其内在需要,知晓通过何种方式满足其心理需要,这能够帮助管理者引导员工的工作行为,还能帮助员工找到前进的方向。

创建满足内在需要的情境


  在了解员工内在需要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创建满足这些内在需要的情境。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内在需要,都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获得满足。
  举例来说,营销型的公司为了激励业务人员,喜欢搞团队PK,还设立了各种荣誉,比如季度銷售冠军、最牛新人、首周开单、最快增长等等,而且不仅仅是一句口头表扬,还有具体的奖杯、证书,甚至很多公司还会将获奖名单做成海报张贴,或在公司微博转发,还会做成优秀案例进行后续报道等。这种奖励,不用领导下命令,大家都很乐意在朋友圈晒图传播,毕竟这是自己的荣誉。
  又比如社会上贩卖成功学或微商发展下线,其实就是借用人希望未来可期、有所成就的内在需要,通常会请一位看上去非常成功的人士过来现身说法,给你树立榜样,晒出各种对话截图让你相信风险小收益高,打消你的各项顾虑,增加安全感,甚至会限制报名人数,人为制造稀缺性,让你害怕自己抓不到机会,还会请“托儿”到现场报名烘托氛围。如果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些措施其实也很值得企业在激励员工时加以借鉴。
  再比如,现在推出的各类游戏,一般都有一个详细的教程,还会设计新手村专门给人练手,就是为了避免玩家因为不会操作、不够熟练,在游戏中产生挫败感而放弃;还有经验值、等级、荣誉称号、排行榜,都是为了想法设法给玩家认可鼓励;甚至还会组织建立各地区玩家公会,从一个人玩变成大家一起玩,让人找到志同道合的归属感。
  这些做法都是通过创建情境,满足人们不同的内在需要。

注意三类无意识的打击行为


  ●激励一个,打击一片
  有些打击是无意识的,前段时间我们团队内部就出现过类似事件。因为团队扩编,单位晋升一位老师担任校区的校长,但是这在无形中给团队的几位老教师造成了打击,倒不是他们心里不服,而是觉得比自己年轻的都担任校长了,而自己干了这么长时间仍原地踏步,每天所做的事情差不多,能力和收入也没有什么增长,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这就是第一类无意识的打击行为:激励了一个,打击了一大片。
  所以在激励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明星员工,也需要多关注其他员工,照顾他们的感受,帮助他们分析不足,找到进步的方法,做好心理建设,让他们看到前进的希望。
  ●吝于表扬,只抑不扬
  有时候我们花费心思做出来的东西,自己非常满意,也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但是每个人评判的标准不同,自己觉得好的别人并不一定觉得好,甚至亮点会被瑕疵掩盖。这时候,如果没有听到别人的夸奖,期望落空,就会产生失望的感觉。这种心理不仅存在于孩童身上,在成年人当中也很普遍。
  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擅长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且不吝于真诚地肯定别人的成绩。
  ●肯定之后,还有“但是”
  什么样的表扬听起来让人开心?就是立足事实,夸到点上,真诚干脆。有时候我们听别人的肯定和表扬,语气有些迟疑,言辞比较谨慎,你明显能感觉出后面一定还有个“但是”。于是,前面说了什么并不重要,“但是”之后才是重点。何必这样呢!该表扬的、该肯定的,不如就果断给予表扬、肯定;该指出问题、该提建议的,不如就果断提出,这样才简单、真诚。
  最后,希望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企业管理者的激励,都能够直指人心。责
其他文献
坎儿井历史悠久,它是一种特殊的水利工程,见于我国新疆,以及伊朗、阿富汗、叙利亚、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摩洛哥.新疆的坎儿井主要在吐鲁番和哈密,另在奇
期刊
  Many properties and functions of inorganic materials can be ascribed to their crystal growth behaviors [1-3], for example, the growth morphology is a direct
会议
文冠果在幼果期和果实膨大期出现两次落果高潮,脱落果实大约分别为雌花的75%和15%.本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了两次落果期间不同状态果实的内源脱落酸(ABA)含量.结果表明:幼
“女士,您好.您的跑腿订单已到楼下,请您帮忙按下电梯.”rn好熟悉的声音,电梯门一开,我发现,给我送“跑腿”订单的正是我家楼上的邻居.rn“您什么时候改行了?”我一脸疑惑地
期刊
在传统国家走向现代国家的历史进程中,现代国家的诸多要素逐步配置到位,其过程大致可以区分为“三级台阶”.依照“三级台阶”的分析框架,斯蒂芬·哈尔西、王柯、孔飞力的相关
一些国家和地区吸收跨国公司投资的经验王学真(山东工程学院)在当代世界经济中,跨国公司及其对外直接投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自己全球经营战略发展的需要,跨国公司通过自
  Pseudocapacitors, different from conventional capacitors or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store energy based on Faradaic reactions.1,2 As transition met
会议
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的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rn机关、企业、学校等单
期刊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这部法律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化的法律.
期刊
采用叶分析技术进行果树营养诊断指导施肥,在生产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叶分析结果是否准确,能否指导施肥,将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即所用诊断指标和采样技术是否合理。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