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构建活泼开放的语文课堂

来源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教研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hame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的实施为语文课带来了活力,它使得语文课灵动而充盈。真实的释放、愉悦的汲取、个性的学习、自觉地思索、有益的合作、深入的探究、突出学生的学习本位、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思想基础。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既要克服所谓的“教材中心主义”,又要在构建开放而有弹性的语文课堂中使学生在语文能力基础、思维基础、素质基础等方面得到提高,使语文课更具活力。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为使语文课更具活力、个性、开放,更具魅力,在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上更需要积极探索。
  
   一、重视语言的学习,并进行语言材料迁移延伸
  
  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字词积累更能突出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教学任务需教师合理优化,将有限的课堂时间合理分配。需要学生做的,教师万不可越俎代庖,大包大揽。比如:课前预习,教师做过一次有关预习的要求之后,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典故等,凡有疑义的都需要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或书籍查阅,有价值的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教师定期检查记录,以督促学生,使之养成好习惯。教师更需比学生做得还要好。有充分的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嘛。例如,学习《春》前,我要求学生搜寻表现和描写春天的成语。学《狼》时,学生积累了抱薪救火、卧薪尝胆、釜底抽薪、杯水车薪、瞻前顾后、顾此失彼、顾名思义等词语。
  学《口技》一文之前,我指定学生准备“鸡鸣狗盗”的故事作课前演讲;学《孙权劝学》讲了三国的崔琰和苏洵“大器晚成”的故事;学培根的《谈读书》便涉及到匡衡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的苏秦、江泌囊萤映雪等经典故事以及名人对读书的体验。
  例如:我说到学生学习不够踏实和深入时,用到“浅尝辄止”,学生不解,我就继续说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等这些意思相近的词语。像“门庭若市”的反义词“门可罗雀”……大量的成语、歇后语、俗语、谚语、传说、古诗词名句、典故、时尚用语、广告语等的自然引出让语文课更加充实。课前对字词的预习,极大地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大了字词量。
  课上或课后,就文中精彩的语句我要求学生仿句、造句,迁移训练。例如学生仿“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个张满了的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仿造出“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个梦,梦里现出灿烂的笑脸,笑声在林间回荡……”多美的想象!这种方式让学生在模仿中养成了锤炼语言的习惯,久而久之,会提高能力。
  另外,由于各种原因,上初中的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差异表现得十分明显,在语文学科上,也是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这是语文教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为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课后布置作业尤其要注意迁移拓展,比如:形近字,“藉”与“籍”之类;同音字“贯”与“惯”的区分;多音字“呱呱坠地”的“呱”之类;易读错的字词,如蕴藉、提供、给予、着落等。
  语文课不仅是字词的积累,凡需了解、凡遇精彩,都需适当引申。
  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关于作者莫泊桑,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到了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被誉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就作者而言,我觉得中国文学史上的好多文人大家,他们凭借飞扬的文采、洞察的敏锐、通达的胸襟、深邃的哲思让人铭记,他们闪耀的人格光辉流芳百世,其教化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我要求学生对这些人做到尽可能多的了解,通过客观的评价进行语言表达训练,像陶渊明、李白、杜甫、王维、刘禹锡、李清照、苏轼、鲁迅等。此外,各朝各国、各领域的领军人物该了解的都需查阅记忆,从而为议论文的写作打基础 。知识好比海洋,教师只有以文本为依托 ,旁征博引、广泛迁移,才能极大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
  
  二、相关背景的迁移拓展
  
  学《杨修之死》,对于“杨修之死”的真正原因进行辩论时,有生直言是由于“曹操嫉才”,一名熟读“三国”的学生立即反驳:“官渡一战,曹听许攸来投靠他时,匆忙间只穿了一只鞋去迎接他,对郭嘉、关羽、徐庶及夏侯渊等或文或武之将,我只能说他思贤若渴。杨修傲物无人、自作归计,他恃才轻狂,妄加揣度主公之心,更不知深浅,干涉曹家内政,他被杀纯属个人的性格悲剧。”由此可见,相关历史背景是写文章的重要论据。
  相类同的如《香菱学诗》,我觉得不能以静止的眼光定格于这一回,要了解她的过去、将来,才会对痴迷学诗的她有所发现。将这个有着美好资质,却又有着坎坷经历、不幸命运的女子置之《红楼梦》的大背景中,指导学生对《红楼梦》哪怕是肤浅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意图。
  对一些小说、诗歌、散文背景的交代,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深入理解和对作品的欣赏。
  
  三、扩大文本意义,向生活延伸
  
  教材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个发光体,四射的光芒引领学生向更广的空间拓展前进。
  散文是抒情写意的文体,它借景状物叙事,表达的是情感和思想。有的作品,作者用意或含蓄浅出、淡然惹人深思,或深邃耐人寻味、给人遐想的空间。如若深入挖掘,浅出举例,把文本与个人体验、生活、社会联系起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语文资源,适当迁移,学生就会收获得更多。《行道树》中,作者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敞开奉献者的襟怀,他们以奉献为神圣,甘愿自我牺牲,以苦为乐。教学时我调动学生的生活體验,要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来说明理解“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一句。诸如《珍珠鸟》中“信赖,往往创造美好的境界”一句让学生结合在校、在家及在社会的所闻所见深入探讨。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广阔的社会生活学语文符合“新课标”的“生活有多广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广”的建议。
  
  四、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是就语文阅读教学中某一素材的相关内容或形式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感悟,从而加深对课内教学材料的理解。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提高得益于阅读量的加大、汲取的知识多;语文素质差,一定是读得少。因此,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读物,还要就课内素材进行拓展性阅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1.横向延伸,对比阅读
  学完《范进中举》要将之与《孔乙己》进行对比阅读:同样醉心于功名,孔乙己没有进学,潦倒一生,结局凄惨;不同的命运、相同的主题,但都是令人叹息的人物。
  《范进中举》的“胡屠户”与《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的“变脸”绝技真的需要学生探讨一番。
  作者鲁迅对《故乡》中“闰土”和“杨二嫂”的态度一样吗?
  2.想象迁移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自私贪婪、庸俗虚伪、势利冷酷,设想一家人在船上遇到的是发达了的于勒,情形会如何呢?假如破了产的于勒敲开菲利普家的门时,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皇帝的新装》一文的结尾给人遐想的空间很大,那小孩子的命运如何,皇帝后来怎么样了呢?
  3.同题迁移
  相同的事物,在不同人眼里,感觉就差得很远,尤其是诗歌的学习。例如写“乡愁”的诗人那么多,古有崔颢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席慕容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细读后,要品味、体悟、比较、吸收,有了广度,就会有深度。
  总之,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还会不断再生。拓展延伸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作为一线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更要有整合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为学生构建活力开放的语文课堂。
其他文献
为减少合格证培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降低船员资金和时间的投入,达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的目的,在当前船员合格证培训的大环境下,结合STCW公约的相关规定和建议,提出将船员适任
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南方地区皆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其气候特征比较特殊。在这些地区采用绿色建筑技术有着比较大的挑战。本文以这些区域的气候特征为出发点,
众所周知,给排水施工是整个建筑项目施工活动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行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提高,对建筑行业当中的绿色环保的要求也越发强烈。因此,节
识字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进行阅读和作文的基础。小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识字量,才能比较顺利地进行阅读和写作。《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低年级学生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一1800个。为省时高效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们改进教法,寓教于乐,在切实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主动、积极识字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巧设情境,创设轻松识字氛围    心理学实验表明,儿童只有在心
节能建筑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使用是当前一种比较流行的建筑的类型和建筑的要求,也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一种新的趋势。节能建筑材料就整个建筑工程而言,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探讨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时代背景和航海类专业的特殊性,分析武汉理工大学航海教育的比较优势与相对劣势,提出深化航海教育改革、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语言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语感,即人对语言的领悟感应能力,是语言训练到熟能生巧的表现。人们在语言运用程中有时感到看起来顺眼、听起来顺耳、说起来顺口,但又说不清原因,这实际上就是语感在起作用。英语语感对于促进英语学习者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提升和发展,有着神奇的推动作用。而语感必须以大量的语言实践为基础,经过长期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形成。    一、广泛阅读,善于积累——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