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个性化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vin09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发展,实际上是关注人性的发展,关注人的个性的发展,这正如巴班斯基所言:“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和相互联系是教育过程的规律。”语文教育是传递以语文课程形式组织的人类生活经验、并以掌握语言为中介进行文化创造来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教育活动。将“教育”与“教学”机械地分离,把教学变成孤立于教育之外的智育甚至是轻视或忽视能力培养与智力开发的知识传授,把教育变成狭隘的唯功利性的德育,甚至是某项具体政策的教导,都是处在一定历史时期偏颇片面的观念。这种观念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将学生异化为物或工具,成为专制政治的附庸,而不是发展为具有创造性的人。笔者在此使用“语文教育”这一概念,正是为了打破这种狭隘的功利观念,以完整的全面的大语文教育观念来审视语文学科的问题、研究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及其规律。
  随着教育时空的拓展,学校与学生都无可回避地面临着语文教育个性化的问题——即把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语文教育个性化的真正实现,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实现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学校语文教育具有个性特色。
  
  一、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
  
  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其英语对应词是personality或humanity。其内在含义是,语文教育要高扬人性,遵循人道的原则,既是理性的,又是充满人类情感的;既依据学生的生理规律,又满足其心理需求;既促进当前的语文学习,又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发展;既满足个体需求,更是通过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来促进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而非人道的语文教育,则漠视学生作为人的存在,并不把学生视为生命与精神的统一体,将学生的语言发展等同于机械加工,不顾其内心要求,不讲情感交流。
  从根本意义上说,人是实践的人。人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改变着客观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同时又在改变外部客观环境的过程中改变着自己。人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关系。客体主体化指人通过实践将人类历史与现实中已有的文化成果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质与心理结构;主体客体化系指人在实践中将自己的能力与精神外化为客观成果,即创造文化。只强调客体主体化而忽视主体客体化的教育,将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仅仅是对现有文化的机械临摹与简单复制,无形中使学生成为仅仅适应社会并被社会所奴役的婢仆。只有当教育既强调客体主体化又重视主体客体化,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以适应社会为手段来主动促进社会发展的具有能动性和自主性的人,以及在内化一切优秀文化的基础上能够创造新文化的人,这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才是实现了人性化、人道化的教育。
  人既是自我存在(自然存在),又是社会存在,是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体。马克思说:“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地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要实现人的双重存在的统一,其中介就是通过交际表现出来的精神存在。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从这个意义来说,人主要是以语言交际所获得的精神存在作为中介来沟通连结其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同时,语言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诚如萨丕尔所说:“言语是一种非本能性的,获得‘文化’的功能。”语言总是负载、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任何处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都不可能只是一些声波或文字符号的简单交换。文化是什么?答案为:“文化——人性的外衣。”因而,我们可以说,人主要通过语言进行交际以实现其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在这种交际过程中人既内化先前已有的文化又创造出先前所没有的新文化;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人对于文化的内化与创新,实际上就是对自己人性的或隐或显的展示与呈露。
  因而,语文教育除语言交际教育(认知教育)的功能外,还有审美教育与伦理教育的功能,培养人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品质。真、善、美的终极指向是人性,是人的精神自由。“教育就是把人培养成为具有求真、求善、求美和求自由的主体精神的人”。语文教育作为人的精神自由的外化,既有利于实现客体主体化,更有利于实现主体客体化,对于实现人的自我存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与作用。只有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双向建构,实现了人的双重存在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语文教育通过实现个体(学生)发展来实现共体(自然、社会)发展,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社会对人的奴役,这种语文教育是人性的、人道的。
  
  二、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
  
  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其英语对应词是individualization。其内在含义是,学生作为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具有差异性,个体与个体之间具有差异性,所以,为了尽量开拓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必须给他们的个性以发挥的余地,在语文教育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对待,使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其实,语文教育是最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在上世纪70年代末编拟的《发展语言教学大纲》认为:“语言——这是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使学生的语文水平整齐划一,让所有学生都变为优等生,而是使优等生与差等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发展。因而,要实现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就必须注意个体在不同年龄的个性差异与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这两个方面。
  学生作为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那么,语文教育就要根据这种特点来进行,使语文教育呈现出相对的阶段性。乌申斯基对儿童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作过心理学的阐释。他说:“幼年时期,从6岁或7岁开始到14岁与15岁止,可以称为机械记忆最强烈的时期。到这个时期,记忆已具有很多痕迹,而且利用词的大力支持,儿童可以迅速地和巩固地掌握新痕迹和新联想;但是内心活动即阻碍这种掌握的联想之重新组织与改造,还很微弱。这就是为什么幼年时期可以称为学习时期,而教师就应当利用人生的这一短促时期来丰富他的内心世界,使能运用思维能力所需要的表象和表象的联想。”乌申斯基所说的“幼年时期”的后期,即13岁到15岁阶段,相当于我国的初中阶段。初中学生,机械记忆力强,作为保持在记忆中的具体事物的形象——表象逐渐丰富起来,再现与重构表象的联想能力开始发达起来,而抽象概念较少,对抽象概念的联想能力不是特别强。因而,初中语文教育应当以学习形象性较强的记叙类课文为主,以诵读背诵的学习方法为主,以写作记叙文为主,而不可过分拔高地让初中生去大量阅读和写作深奥玄远的论说文。关于青年时期的心理特点,乌申斯基写道:“在想象发展的历史中,没有一个时期会有青年时期那样重要。到青年时期,一些个别的、或多或少丰富的表象联串,组成一个网。到这时候,青年已积累很多的表象联串把他的心灵占据住,而也正是在这时候对这些表象联串进行着强烈的改造。我们认为人生中从16岁到22岁~23岁的时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时期。”乌申斯基所说的青年时期的早期即从16岁到20岁,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在初中基础上,高中学生的(含义宽泛的)“想象”能力日益发达与成熟。所以,高中语文教育除了继续学习形象性较强的记叙类课文外,还必须加大论说文的阅读与写作训练,在诵读背诵的基础上泛读广览,博观约取,最后达到能说善写,真正体现高中语文教育的“高”来。
  语文教育个别化或个体化,还必须注意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提倡“自由选择”。自由选择并非漫无目的胡选乱择,而是在实践中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为目的。“课本里所附的问题和作业题,其用意并不在于要求每一个问题都得到直接的透彻的回答。我们的意图在于激发学生的多种多样的思想和感情,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并且在课堂上结合所读的东西展开生动的谈话。我们不是把文艺作品的阅读看作是简单地感知和理解作品,而是看作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的源泉。”“我们避免两种极端的作法:一种是关于课文的意思一定要让学生说出来,另一种是教师一个人解说课文内容,说明艺术形象,却没有给儿童留下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的机会,而儿童的这些思想和感情正是能够反映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的。”阅读教学如此,作文训练亦应如此。题目不必死板统一,可以同时出几个练笔题目让学生任选一个,也不必规定学生去怎样开头、过渡、结尾、取材立意、布局谋篇等,写一些千人一面的八股文,而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度。提倡让学生自由选择,还应该鼓励“超前”,正确对待“滞后”。对于语文学习水平不高的差生,老师应有意地教,学生是在无意地学,增强其学习信心,而不是采用无休无止的补课,更不必以惩罚性的多做习题来增加差生的负担。对“行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超前学习内容更深刻、范围更广阔的语文材料,如四书五经、《史记》、《老子》、《庄子》、《红与黑》、《哈姆莱特》等,鼓励他们超前投入创作实践。
  
  三、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
  
  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其英语对应词是individualization。它要求学校尤其是高中学校作为实施语文教育的集体,应该使语文教育从过去封闭、单一的学科类课程转变为开放、多元的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共同组成的复合体,即使是语文学科类课程也必须从过去整齐划一的必修课转变为由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三者共同组合的复合体。高中学校应开设好语文选修课与语文活动类课程,选择那些与学校周围生活息息相关或更及时更深广地反映当代社会现实生活的语言材料作为语文教育的内容,以更灵活多变的教育方式方法来切实有效地实现语文的运用、交际目标。
  学校语文教育应重视课程建设。建设语文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学科类课程与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语文活动类课程两大类。
  所谓语文学科类课程,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强调语文学科内部的系统、结构与规律,并通过系统化、逻辑化的教材形式出现的。为了让学生更系统的接触文化遗产、更深入地了解汉语文的内在规律,语言学科类课程应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三种形式。语文限定选修课是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高中生的社会志向与职业选择的需求来开设的,分为文科限定选修课、理科限定选修课与就业限定选修课。而语文任意选修课是为了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如乡土文学、民俗文化、中外文化史话、影视欣赏与评论等。语文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属于选择性语文学习,这二者尤其是后者有助于改变语文必修课的比较完整而封闭的内在结构性。
  语文活动类课程主要包括阅读活动、写作活动与听说活动等,主要以读书报告会、朗诵会、故事会、语文小组与文学社团等形式来组织。语文活动类课程应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开设。天津市南开中学在解放前的话剧演出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文活动类课程,成为该校语文教育的一大特色,培养出了曹禺这样的戏剧大师。语文活动类课程也属于选择性语文学习。
  语文学科类课程的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开设符合学生实际与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已逐步淡化了课内与课外的区别,实行课内与课外的交叉渗透。同一类学校的语文教育中,一个学生只学一类课程的大一统局面即将成为历史,寻求统一答案的时代也将逝去。一个学校要想使自己的语文教育获得成功,就肯定要在选择性课程上花力气、下功夫,以自己独到的个性特色跻身于众多同类学校的语文教育之林。
  综上所述,学校语文教育的个性特色化是基础,语文教育的个别化或个体化是途径,语文教育的人性化或人道化是归宿,终极目的是通过语文教育来培养与发展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三位一体,共同奏出语文教育个性化深沉激越的旋律。
  [作者通联:山东莱阳柏林庄中心初中]
其他文献
一些学生作文,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写出的文章缺乏令人涵泳的韵味,令人见出其情感的苍白与思想的肤浅。而“文格出于人格”,“诗品出于人品”,汉代扬雄亦云:“言,心声也;字,心画也。盖谓观言与书,可以知人之邪正也。”可见,提升习作者的审美品质,不仅是在提升文章的文品与文格,也是在提升习作者的人品与人格。  厚实审美感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艺术如果没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引起人们感情深处
建国以来,中国现代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制约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探索建立中国现代史的新的学科体系已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必需。中
训练在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张志公先生曾经把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主要特征概括为“四线并进,分线合击”,也就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四条线各有自己的训练体系,最终融合起来形成一个人的语文能力。识字从“三百千”开始,写字从“上大人”开始,读书从韵文到骈散的吟咏背诵,作文从对对子到八股,都是有很强的训练成分的。国外的母语教育也普遍重视通过训练形成学生的语文能力。法国1995年的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欣赏书法艺术,就要欣赏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真正体会书法之美,应知晓古今之书法演变,知晓古今之书法家背景;有鉴别碑帖之能力,懂书写技巧,才能有艺术涵养;用心去看,才能真正的感受到骨力、姿态、神韵、气魄,鉴赏书法才有意义。  1.书法作品的布局之美。一幅书法作品大都包括正文、题款和印章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创作时,必须统筹安排,使三者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的整体。正文是作品的主体,可以是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
要反思的教学课很多,选定这一篇是因为它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从备课到讲课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2005年有幸参加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比赛,我选了《月迹》这篇课文,它具备了我喜欢的文本气质:优美、平淡、寓涵深刻。因为是本区唯一的名额,学校很重视,我也不愿辜负众人期望,所以备课时心理包袱重,加上对大奖赛的规则不熟悉,我在准备过程中过多参阅同题教案,过多听取各种指导意见,弄得最后面对这篇课文时都有
深层结构分析的关键是把握作品的内容关系.这就决定了深层结构分析是一种文本分析.因为所谓深层结构就是内容关系.而内容关系当然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深层结构分析又是一种文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