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梦”之解读和“中国梦”的联想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兰斯顿·休斯的诗作《梦》(Dream)其实直接影响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的黑人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的那篇脍炙人口的《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演讲。“梦”是个寄托,“梦”也是个精神家园。有梦的地方就会有理想,就会有奋斗,也会有希望。“梦”可大可小,也可被视为国家民族的振兴之梦。细阅兰斯顿·休斯的《梦》(Dream)后, 发现诗人更多的是寄托他本人对于黑人族裔在美国期盼自由、平等和民权之“梦”的追求。这与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解放黑奴》里的宣言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林肯更是在其《葛底斯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中说:“一旦有了自由,有了平等后,那么如此政府就是一个人民的政府(government of the people),是人们控制的政府(by the people),也是为人民谋利的政府(for the people)”,“这样的政府将永远矗立于世上。”如此豪气的演讲,其实也是根植于废除黑奴制的最强音。为此兰斯顿·休斯赋诗一首,题为“梦”,实为理想和憧憬,为美国黑人继续,维权和争取更大的权益而做文学的呼喊。而我们的“中国梦”,也可找寻到本作品诗人所赋诗的涵义。
  关键词:兰斯顿·休斯 “梦” 解读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在美国文坛被誉为“黑人民族的桂冠诗人”。 其诗作《梦》(Dream)只有短短的两节律,但是折射出的思想光芒却是熠熠生辉,令人浮想联翩。该诗以“Hold fast to dreams”祈使句起头,句中的“fast(紧紧地)”一词就深刻地预示着诗人对追求“梦”的态度。对于“梦想”,诗人的呼吁就是紧抓不放,而且还要保持“握住永不放”的状态,这种毫无杂念的生存方式意味着诗人告诫世人有梦的时机稍纵即逝,必须不顾一切代价地抓住“梦想”去实现心中的理想。同时“梦(dreams)”的复数形式,暗示了诗人怀揣着各式梦想,试图去改变当时美国社会对待黑人的种种不公,这种梦想的燃起是因为需要唤醒黑人争取自我权益的意识以及整个社会需要关注黑人被不公对待的现实。联想起美国建国者在《独立宣言》中所宣示的“人人生而平等”,基于建国理念和伟大的美国建国实践,虽然该国建国历史短暂,但在“人权、自由和平等”等信仰的驱使下,该国通过二次世界大战迅速成为世界一流强国。该国通过强大的国家宣传机器和高额的利益诱惑,吸引着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来美发展科技、文化和教育等事业,从而使得美国一度成为世界各国的仿效榜样。美国随之在美洲大陆开启了第二轮“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美国文学在20世纪的兴起和崛起,事实上离不开众多美国移民的贡献。其中美国黑人对于文学的贡献往往被忽视。美国建国时就处于底层的黑人群体自始至终都在为自我权益在挣扎。以白色人种为社会主要族群的美国始终有着“黑白分明”的界限。“美国梦”的宏伟蓝图并非所有美国人都能同等享受其利。美国黑人的边缘化现象日益严重,导致美国黑人自视为最需争取少数族裔权益的族群,于是通过非暴力形式来实现自我人权维护就成为美国黑人精英的主要维权方式之一。文学就是一个可利用平台。兰斯顿·休斯事实上是个黑白混血儿,这在他的另一篇诗作《混血儿》(Cross)中得到了印证。所以他有天然替黑人维权的意识,通过自己勾画的“美梦”来唤醒众多美国黑人自我争取平等权利的意识。诗人在《梦》(Dreams)一诗中的“fast”一词可达到传神般地呼吁黑人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合情合理、合规合法的梦想的效果,在追梦的过程中,更要表现出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态度。紧接着诗人突然走向了“梦”的对立面,他设想如果人们放弃梦想,放弃自己本可以享受的权利,或者不愿无谓地争取权益,此时诗人话锋一转,警示人们,这时候生活就像断了翅膀的鸟儿,永远“飞”不起来,看不到远方的希望,更是把自己蜷缩在自我痛苦的原地,永远饱含着苦痛,却又不能振作自拔,更不会与不公的命运去主动抗争,这也许是绝大多数美国黑人的遭遇和困惑之处。梦想断翅之后的人生又犹如贫瘠的荒野,在冰封大地的时候再也看不到春暖花开的季节,迎来的是冰霜酷雪。兰斯顿·休斯通过“梦”的幻想结合诗中两句的比喻,把“失梦人”的凄惨处境刻画得淋漓尽致,意图唤醒麻痹的人们,不能把平等和自由等权利视为理所当然,而要积极争取,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就在不久前,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前白人警察拘捕黑人嫌犯时过度使用压颈等拘捕术,最终导致该名黑人窒息而亡,随后发生了近乎全国的黑人暴动。由此可见,美国梦终究还是美国一己之私的美梦,全然不顾他人的梦想,必将有梦碎的一天。
  那么兰斯顿·休斯在其诗作《梦》(Dream)中传递的信息是否已注定此“美梦”的结局?这固然需要美国人自我反省,也需要世界去做同样的反省。如果没有美国梦的纷扰,是否有更好的国家“梦”出现?“中国梦”可能就是在这个不确定的年代里诞生的一个最好的回答。
  众所周知,世界难以大同,我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人类历史已证明,任何欺霸行为终将被击毁。这个世界需要多元化的要素去构建。每个人、每个家庭和每个国家的梦都大有不同。我们不应该也绝无可能把自己的梦凌驾于他人之上,有梦就会有希望,有希望就会有和平,有和平才能和谐相处,如此世界才会美好。梦是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和每一个国家之凝聚力所需,有梦的人会主动去自我奋斗,有梦的国家就会有希望,我们筑梦不是为了炫耀和显摆,相反的,有梦就应放在心底,甚至掩藏起来,默默地为着自己的梦想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夯实梦想,紧抓梦想不放,了然于远方的召唤,那将是我们梦想的圣地。
  兰斯顿·休斯的“说梦”,其实并无多大的余地让诗人自己去尝试,诗人给读者反而留出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去做自由引领的梦之遐想,在这梦幻般的自由王国里,我们如何不迷失方向,不纸醉金迷,其实就是要思考一个严肃的人生问题,人为什么活着?活着的意义又是什么? 事实上这已构成世纪之问,要想回答好这个问题,需从大时代发展背景来考量。如果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沃尔特·惠特曼的《草叶集》打动人们心弦的是,诗人对于美国资本主义初期发展的感叹和赞美的话,就有同时期的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对于“死”的无畏思考和联想,而美国现实主义时期的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却把惠特曼的美国“美梦”逐一打碎,通过《火与冰》(Fire and Ice)把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尔虞我诈以及野蛮侵略他国等恶劣行径做了无情的揭露,最后通过现代主义时期的黑人诗人兰斯顿·休斯的临门一脚,把赤裸裸的美国梦展现在世界读者面前,让世人从此明白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美国梦其实不是每一个普通美国人之梦,是少数美国白人精英之梦,是构建美国社会金字塔塔尖精英式人物之梦,而这梦与其他平民百姓无关,更不关乎少数弱势的美国族裔人群。这对《独立宣言》中宣示的“人人生而平等”的誓言,其实是一个天大的反讽。如今沐浴在改革開放春风中的中国人,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在中国梦尚未完全实现的阶段,所有中国人的全体梦想如何去实现?如何去争取?答案就在每个有“梦”的中国人心里。
其他文献
摘 要: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的过程中,将苏轼诗文灵活地融入小说中。现将其中引用苏轼诗文的十七處以列表方式呈现出来,结合语境与文本,从人物、情节、旨意等方面分别加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苏轼诗文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本文认为,《红楼梦》中的苏轼诗文和小说文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增添了小说的抒情色彩,而且对于展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暗示人物悲剧命运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使小说的情节结构与主
摘 要: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市场呈现出中产阶级崛起、大众化媒体兴起等显著特点,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小说家,如哈代,以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为例,从外部看,哈代为使其发表,反复与报纸杂志编辑、出版商、读者等人群周旋,多次修改。这种影响也逐渐深入到文学创作内部,突出体现为哈代小说中多种暗示手法,以意象、景物、典故等作为载体,使其作品表現出独特的艺术美感与深厚的思想张力。  关键词:维多利亚时代
摘 要: 《聊斋志异》是明末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备受大众喜爱。《聊斋志异》故事多以女性故事为原本,或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其作品中仍然存在封建主义和男权思想,但明末清初期间,反封建思想开始萌芽,中国开始逐步探索转型,这一背景下又使得该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更
摘 要: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胡适清晰地表明了文学改良的具体做法,称为“八事”。除了“须讲求文法”之外,胡适对其他的七事都做了详尽的举例和解释,对文法的表述只用“今之作文作诗者,每不讲求文法之结构。其例至繁,不便举之,尤以作骈文律诗者尤为甚。夫不讲文法,是谓‘不通’。此理至明,无待详论” a带过。胡适到底为何认为文法一事不需过多解释
有的遇见是美妙的,与《白纸黑字》这本书遇见,就可归为美妙之列。素净的底色上,只有一幅作者黑白的半明半暗的普通肖像,然后就是手写体的“白纸黑字”书名,及“悦殊著”的交代,素淡得不够引人注目。然后,再多看一眼,似乎又传达出了一份有别于这个喧嚣世界的淡定与从容、独特与疏离。初遇印象独特,而称得上美妙的却是在捧读之后的点头会心一笑。  翻开书的序言“书写的意义”,就被开篇之问“我们为什么要书写”吸引住了。
摘 要:“五四”时期的娜拉是女性解放的最高代言人,文学作品中“娜拉出走”的故事层出不穷,“女性出走”成为新的文学想象,是女性摆脱传统束缚、追求女性独立自主与个性解放的反抗利器。陈谦笔下的“出走”有的沿袭着现代文学中女性解放的传统,有的则生发出了新的变化,但陈谦小说《望断南飞雁》中南雁的“出走”基本上了沿袭了现代文学中女性出走的脉络,体现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对传统男权思想的反抗。  关键词:出走
摘 要: 网络文学借助互联网为平台和载体,并凭借着自身的交互性较强、可选择性较大等特点,成为目前受大众欢迎的文学形式,但逐渐出现的付费模式、版权售卖等多种商业化倾向使得网络文学备受争议。许多人认为较之传统文学,网络文学过于浮躁和零散,且存在過度商业化的现象,这使得网络文学作品大多数追随潮流与娱乐性,服务于消费者的口味,失去了文学本应拥有的纯粹。实际上经过网络文学这些年的发展,网络文学的商业化对传统
摘 要:近年来关于网络文学的研究颇具规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研究却凤毛麟角。文章基于文化融合理论视角,分析了短篇网络小说《枣知道》中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提出网络文学与文化遗产的价值互动关系:文化遗产元素能够为网络文学提供丰富的想象资源,丰富其文化价值,提升其内涵与品格;网络文学的大众传播及改编又能够提升文化遗产的受众增量及影响力
摘 要: 莎士比亚的喜剧充满了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莎士比亚的喜剧勇于打破传统喜剧风格,开创了以歌颂性为主的抒情喜剧;且善于描绘理想生活,宣扬人类之爱,提倡妇女解放,塑造了一批优美绝伦的风雅女性形象,从而开创出喜剧艺术的新篇章,也使他的喜剧焕发出明媚娇艳的独特光彩。除此之外,莎士比亚的喜剧情节丰富生动,戏剧矛盾冲突独具特色,大量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富有抒情意味和浪漫色彩。  关键词:抒情喜剧 浪漫
摘 要: 赵思运和韩金玲拥有强烈的文化历史感,在其合著的《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中,以诗人的激情与学者的理性,将文学史与思想史融合一体,勾勒了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以及所蕴含的思想史意义。全书追求灵魂深度和诗意宽度的写作,其文学精神和诗意追求得到了鲜明的体现。  关键词:汉诗 民刊 边缘精神 思想史视野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