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chaoguo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瑞士的心理学家荣格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有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及行为。而荣格的“原型理论”研究在艺术研究领域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在艺术作品中原型意象的存在为心灵无意识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次,艺术作品中要表现出更加深层次的涵义需要对人类集体无意识做出说明。运用荣格“原型理论”研究和分析艺术作品中的原始意象的象征内涵,研究“原型理论”如何渗透到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者以及艺术作品受众等各个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阐述体系,实现在艺术研究中的一大主题。也是要求现在的艺术创作者要创作带有原型的优秀艺术作品。
  关键词:原型理论研究;艺术;受众
  一、 荣格“原型理论”在艺术作品的运用
  在荣格“原型理论”提出之后,与“原型相关”原型研究法起源来自人们对“寻根意识”的探索,原型批评的产生,与人们孜孜以求的原始文化的精神相关联的本源是分不开的。而在人类不断探索过程中,宗教、神话等在人类学研究中的地位逐渐提高,以神话学中的人类学家研究为代表,认为“万物有灵”是原型方法的主要来源,而在人们现实生活中运用原型研究法来解读某种现象,描述某种潜在的人格特性。
  1. “人格面具”原型意象
  人格面具这种原型意象,亦如在人们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一样,人格面具不是真正的自己,而在人格面具下隐藏的才是人的本质的存在。
  2. “阿尼玛”原型意象
  荣格把反映男人的心情、反应、冲动以及任何自发的心理生活中都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某种既定的作用的现象定义为“阿尼玛”。“阿尼玛”是一个男子身上具有少量的女性特征或是女性基因。
  3. “阿尼姆斯”原型意象
  同样的在反映女性心灵内在中也具有男性的一面,其存在的方式和特征与“阿尼玛”现象基本一样,这样的意象被称为“阿尼姆斯(animusi)”。这两种现象都不可能随着时间的前进而主见的消逝,也不可能随着发展而减弱,因为人类的繁衍和发展不可能单一地依靠女性或者单一的依靠男性。这也充分说明了一点,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异性的原型意象。
  4. 无意识心理意象“阴影”
  在荣格的研究中他用阴影来描述人们自身内心深处隐藏的或无意识的心理层面。所谓的阴影就是隐藏在人类心中最深处的那一部分人格。荣格对阴影给出的定义:“它是个体不愿意成为的那种东西。”阴影的组成或是由于意识自我的压抑,或是意识自我从未认识到的部分,但大多是让我们的意识自我觉得蒙羞或难堪的内容。这一部分内容是人们自己不愿意去面对的,正常的人们都不愿意生活在阴影的影响之下,这就是为什么阴影一旦在生活中就会引起个体人格突然变化的原因。
  二、 激发“原型理论”中原型意向的条件
  每一步艺术作品中都有相对的原型,这就要求作者在创作中对原型意象进行加工。艺术作品中原始意象并不是轻易能显现出来的,一般需要通过一定的条件才能激发出来,总的来说有两个方面——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
  1. 激发“原型理论”中原型意向的外部条件
  就外部条件来讲,当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和外部条件突然改变,会激发起人们的潜在意识,激发起隐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原始的意象。在影片《七月与安生》中,安生在经历过许多年的漂泊之后,回归了家庭,回归了自己一直向往的安逸的生活,而安生本人也非常的快樂,不再是那个坏女孩儿。然而七月却相反,带着人格面具生活了许多年之后,她经历了种种事情之后选择了与之前生活完全相反的一种状态,她开始四处漂泊,寻找自己所谓的自由,而在这个时候她也不再有心理负担,过得轻松自在。两个人都是因为外部生活环境的变化而真正的找到了自己原本应有的本真面孔。
  2. 激发“原型理论”中原型意向的内部条件
  就内部条件来讲,就是人们在没有具体规定的条件下由自我潜意识控制做出的反应,这种潜意识不是人们刻意为之的,是人们思想最深处的本能意识所操控的一种能力,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能力。
  3. 情绪也是激发“原型理论”中原型意向的重要条件
  情绪是刺激人们加速表现自己隐性人格的最重要的因素,电影《疯狂的赛车》中,胆小糯软的药品推销员,在妻子不断的侮辱和欺凌之后,突然的爆发出强烈的恨的情绪,从而让他在不理智的情况下做出了过激的行为。
  三、 原型研究的应用与受众的互动
  原始意象的激活,作为一种象征,与文化艺术有关。在每一件艺术作品中都有它在现实生活中相对应的原型存在。这也就是有一些艺术作品非常受到人们欢迎的原因,因为再好的艺术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非常生动、非常现实化的原型意象,更多的人会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相像的原型,这样的艺术作品使人们能够接受,人们在接受原型的前提下,就是受众与原型有了共通性,从而使人们能够主动地与原型互动。
  1. 原型受众对原型的接受
  受众对于艺术作品原型接受的程度无非两种结果。一方面受众在了解原型之后,通过与原型的互动将自身的经历、经验与之相结合,从而能够在原型中找到共鸣,在之后的生活中如果出现于艺术作品中相同的原型事件之后,作为受众本身就会利用在原型中得到的一些经验和办法解决困难,借助于原始经验使现实生活中的偏颇得到拯救;另一方面是,受众因为本身条件与艺术作品中原型各方面相差太远,无法做到与原型沟通互动,对艺术作品认识浅薄、不到位。也就无法达到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原型的效果。
  2. 原型受众接受原型比较深入的影视作品
  《七月与安生》和《羞羞的铁拳》两部电影对原型研究的表现很全面,也很具体。《七月与安生》中七月最终选择了像年轻时的安生一样去追寻自己渴望的,一直未能得到的自由。而最后安生却选择了像年轻时的七月一样,过着安定生活。
  3. 原型受众接受原型比较深入的原因
  这就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人们在作为受众接受艺术作品中原型这一类存在的时候,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观性,欣赏那个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总结经验,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客观的评价,艺术作品中原型的刻画至关重要,不仅仅是因为作品本身的需要,更是一种通过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现状的必然要求。
  原型研究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运用,不仅仅是在影片当中,通过影片折射出的人物原型,都是说明原型研究存在的价值。通过影片结尾主人公的结局,对原型的重新塑造,也突出了原型研究更深层次的需求和价值。
  作者简介:
  刘熹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疆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阅读就是一种发现,阅读教学就是一段奇妙的发现之旅。我们要让孩子们在阅读中练就一双慧眼,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文本世界,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在《花钟》一课的教学中,笔者聚焦发现的主题,引领孩子开启发现之旅,在阅读中感受汉字的文化,了解构篇的特点,发现表达的秘密,学习语言的表达。  关键词:阅读与发现;《花钟》;教学设计  王小妮教授在自己的著作《上课记》中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得出:在阅读
摘 要:错误可以引人深思,让人吸取教训,帮助人们不断成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犯错,主要表现在作业上。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题,找出学生错题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帮助学生改正错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本文主要论述了,有效纠正小学数学作业的错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错题纠正;习惯  由于阅历和生活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在面对错误时难免会惊慌失措,不知道该如何思考。这种情况下
摘 要: 中学解析几何是将几何图形置于直角坐标系中,以方程的观点研究曲线,体现了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优越性,但有时运算量过大,或需繁杂的讨论,这些都会影响解题速度,以至于被迫中止解题过程.特别是高考过程中,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解题任务,计算能力是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探索减小运算量的方法,合理简化解题过程,优化思维过程显得非常重要.  关键词: 解析几何 减少运算量 高考模拟题  笔
摘 要: 目前学生身上广泛存在这样一个问题: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甚至有时同一习题或知识点反复错误。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透彻,对自己的错误没有认识清楚。所以如何认清自身错误,从错误出发,弄清楚知识点,就显得尤为重要,而整理错题集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化学学习 错题集 重要作用  许多老师和家长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解,自己一听就懂,但到自己解题时,却感到困难重重
心理学家赫洛克曾做过一个著名的“反馈效应”的心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及时对学习和活动结果进行评价,能强化学习和活动动机,对工作起促进作用,且即时反馈比远时反馈所产生的效应更大.教学反馈是教学系统有效发展的关键环节,如果教师能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反馈,就可有效改进和优化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情境创设、探究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丰富了我们的课堂.教师应善于在第一时间内捕捉到学生准确
摘要:拟定计划是数学解题的重要步骤,主要是要根据题目的信息特征,通过联想、代换、构造等方式引入辅助元素或式子,将原问题转化为新问题,然后对新问题做出解答,来实现对原问题的解答。  关键词:弄清问题;拟定计划;代换  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指出解题有四个环节:“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回顾”。“弄清问题”是认识并对问题进行表征的过程,是成功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拟定计划”是解题的关
摘要:在阅读训练中,PQ4R法可以让学生形成循序渐进的阅读思维,并能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有效完成阅读任务。在课文Notes on Venice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备课和授课方法、学生的课文学习都借助于PQ4R法可以达到较好的阅读要求。但在实际操作中也产生了诸如预习准备不充分、阅读材料复习的方法单一等问题。本文以Notes on Venice为例,探讨PQ4R法在阅读学习中的实践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摘 要: 词汇教学是整个外语教学的中心环节,当前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与大学生的词汇水平是不平衡的,即“输入与输出”不对称。大多数教师和学生都把精力集中在扩大词汇量上,忽视词汇输出能力的培养,重输入轻输出的现象普遍存在。输入的作用在于用来扩充学习者的词汇知识,输出可以帮助学习者巩固、检验并激活所学知识,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词汇量的基础上,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词汇输出能力的培养。复述和写
摘 要: 创新能力是当今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技能训练课程是发挥创新性的重要平台,我国很多高校已在专业技能训练中实施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作者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通过集体讨论和参考其他院校成功经验,初步探索了能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专业技能训练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评价形式和方法,并展开了实施。实践证明,改革后的专业技能训练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专业技能训练 大学生 创
摘 要: 分数与发展,孰重孰轻?高分与人才培养有没有必然联系?现行的教师、社会教育评价机制有何弊端?要做到“高分不低能”,我们需要改变哪些评价观念?作者谈谈对分数作为教学评价的教育观。  关键词: 分数 发展 教学评价 教育观  “教育者很容易为了分数、为了眼前的教育利益舍本求末。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阶段性的分数作为评价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比如,为了升到好一点的学校,不惜一切代价。全中国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