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读了这样一个已不算新鲜的故事,但还是让我产生了很多的遐想。
在赤道,一个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孩子们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孩子们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
孩子们就猜测:雪是像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
孩子们就猜测:雪是像冰激凌一样。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
孩子们就猜测:雪是像砂子一样。
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考试的时候,他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孩子这样写道:“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子。”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有一些事物用言语是无法表达的。对于没有看过雪的人,我们很难让他知道雪,像雪这种可看的、有形象的事物都无法明明白白地讲,那么对于无声无色、没有形象、不可捕捉的心念,如何能够清楚地表达呢?
我们要知道雪,只有亲见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和茫茫的雪原。
我们要听黄莺的歌声,就要坐在有黄莺的树下。
我们要闻夜来香的清香,只有夜晚走到花的庭院。
读了这个故事,大家肯定深有同感,好像这个故事说出了我们习作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这一难题呢?只有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我以为我们必须最大程度地把阅读、实践活动和诗意凝视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从语言的给予到习作素材的积累,再到诗意的凝视,使我们的习作教学能在一个主题中完成。
我以一节中年级习作指导课《美丽的秋叶》的教学设想来展现快乐作文的三步曲。习作课《美丽的秋叶》有如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观察自然,聆听自然,用美的心灵发现美的事物;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诗情,引导他们对自然的诗意凝视,从而外化为语言的表达;放飞心灵,展开想象,进行有灵性的写作。
要让中年级的学生对秋天的树叶产生感情,这需要智慧的点燃,能否燃烧就在于划火柴的瞬间摩擦的点是否选对。
一、 阅读摇篮,语言积累的源泉
习作课开始,我给予孩子们的是动情的诵读:
这枫叶林,是凉秋中的盛花,是衰败中的盛开,是土黄中的鲜红。枫叶,是热情开朗的姑娘,她不管自己的未来如何,只要她在,就红火奔放,格外灿烂,格外浪漫,格外热情,格外美丽。下起了温情的秋雨,那火红的枫树林,身影婉约,仪态婀娜,蒙蒙雨色中,越发娇媚,优雅而清纯……
落叶,她曾是一片绿叶,赢得过多少爱慕、赞美的歌,送给人间多少嬉笑和欢乐。如今,她终于枯黄了,被秋风吹落。她不愿随风漂泊,她不甘寒冷和寂寞。她是那样舒展潇洒,没有一丝蜷缩,一丝皱褶;又是那样柔韧光洁,没有一点尘垢,一星斑驳。她安详地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通身闪烁着牙雕般透明的光泽;她在飒飒秋风中轻轻抖动,似乎振翅欲飞,还要在天地之间去上下求索。
我将落叶珍重地捧到胸前,贴在心窝。落叶,诗人对你说:“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哲人对你说:“来自自然,回归自然!”在这丰美的金秋,我特别喜爱这飘飞的落叶,她从不自耀,不求赞美,无声地来,无声地去,走完了自己该走的路,做完了自己该做的一切,或化为灰烬,或为明年更加绿树葱葱而甘于沤为黑土,依然是一片沉默、安详……
此刻呈现给孩子们的是与本周习作同话题的优秀作品,既起到范文引领的作用,更是对孩子们语言的润泽滋养。
二、 活动乐园,素材生成的天地
我精心挑选的朗读片段和动情的朗读只是一个铺垫,是捡拾柴火,是升温的前奏。孩子们已有的语言储备为孩子们的作文作了较好的准备,但是语言的储备是沉寂的,它只是一种内在的存在,要使之成为学生可以用来表达的载体,必须激活它。活动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于是我设计了一系列轻松、愉快,甚至走出围墙圈囿的开放性活动。比如捡一捡——走进秋天的野外捡拾落叶;贴一贴——选择、构思、修剪、粘贴一幅叶画;念一念——大声吟诵描写秋天的古诗;唱一唱——哼唱有关秋天事物或特征的歌曲等。当这些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快乐地完成了,这既是无痕地提供学生习作素材,更是学生自我素材的生活化积累,有了生活,原本丰富但冷却着的语言便被激活了、苏醒了,变得灵动,变得生机勃勃。
三、 浪漫想象,轻松表达的舞台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儿童文化具有超现实的想象性,而这种想象性正是人类先民与自然相融合的一种折射,是人类文化得以萌发的种子,是人类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种财富正深藏在儿童文化的想象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彩的想象融情于自然,从而努力达到诗化的表达,这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情意的积累,是人文素养的积淀,而且完全可以达到。于是在教师细致入微、不着痕迹的点化中,孩子们的浪漫想象开始燃烧直至光焰夺目。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秋游时搜集的各种树叶,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并用几句话说一说。
生1:这是一片精巧的银杏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它已经有些枯黄,拿在手上,像一把小小的扇子。
师:有补充吗?
生2:老师,我接下去说吧。拿在手上,像一把小小的扇子,可我却不忍心用它扇风,因为它是那么小巧,那么脆弱。当我看到它静静地躺在树下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一件古朴的艺术品。
(全班掌声雷动)
师:你们俩“双剑合璧”,创造了如此美丽的语言,老师为你们骄傲!言由心生,如果心中无美,心中无情,口中笔下又怎会有情呢?因为你们真正做到了用心灵去观察这些树叶,爱它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它们,那么在瞬间,它们已成为你关注的事物,成为你的朋友,你自然地对它们产生了感情,或怜爱,或珍惜,于是有了很多美好的联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意的凝视”。谁再来介绍你喜欢的一片叶子?
生3:多美的一片枫叶!红得炫目,红得娇艳,红得令人心醉!
生4:我拿着这片火红的叶子久久地凝视,迷醉了。是谁不小心打翻了秋的颜料?是哪位仙女落下的胭脂,还是杜鹃鸟飞过时悲啼的血泪?(教室里一片安静,接着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学生如此有生命质感的语言表达来自于教师的语言素养,来自于学生的大量阅读,来自于教师用心地把自己的情感融成蜡烛,再以趣味点燃学生情感,提升学生语言质量。这是一个伟大浩瀚的工程,不是通过一堂作文课的训练就可以达到的,但我们可以从这样的一堂课中努力把握作文教学内核——积累内化到诗化表达的生命形态。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语文教师。
在赤道,一个小学老师努力地给孩子们说明“雪”的形态,但不管他怎么说,孩子们也不能明白。
老师说:雪是纯白的东西。
孩子们就猜测:雪是像盐一样。
老师说:雪是冷的东西。
孩子们就猜测:雪是像冰激凌一样。
老师说:雪是粗粗的东西。
孩子们就猜测:雪是像砂子一样。
老师始终不能告诉孩子雪是什么,最后,考试的时候,他出了“雪”的题目,结果有几个孩子这样写道:“雪是淡黄色、味道又冷又咸的砂子。”
这个故事使我们知道,有一些事物用言语是无法表达的。对于没有看过雪的人,我们很难让他知道雪,像雪这种可看的、有形象的事物都无法明明白白地讲,那么对于无声无色、没有形象、不可捕捉的心念,如何能够清楚地表达呢?
我们要知道雪,只有亲见那漫天飞舞的雪花和茫茫的雪原。
我们要听黄莺的歌声,就要坐在有黄莺的树下。
我们要闻夜来香的清香,只有夜晚走到花的庭院。
读了这个故事,大家肯定深有同感,好像这个故事说出了我们习作时遇到的种种困难。
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囿于课本本身,忽视了教学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学生视野狭窄,词汇贫乏,认识水平低,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如何解决作文教学中这一难题呢?只有激发作文兴趣,把学生引入有话要说的境地。我以为我们必须最大程度地把阅读、实践活动和诗意凝视融合在一起,由浅入深,从语言的给予到习作素材的积累,再到诗意的凝视,使我们的习作教学能在一个主题中完成。
我以一节中年级习作指导课《美丽的秋叶》的教学设想来展现快乐作文的三步曲。习作课《美丽的秋叶》有如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观察自然,聆听自然,用美的心灵发现美的事物;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诗情,引导他们对自然的诗意凝视,从而外化为语言的表达;放飞心灵,展开想象,进行有灵性的写作。
要让中年级的学生对秋天的树叶产生感情,这需要智慧的点燃,能否燃烧就在于划火柴的瞬间摩擦的点是否选对。
一、 阅读摇篮,语言积累的源泉
习作课开始,我给予孩子们的是动情的诵读:
这枫叶林,是凉秋中的盛花,是衰败中的盛开,是土黄中的鲜红。枫叶,是热情开朗的姑娘,她不管自己的未来如何,只要她在,就红火奔放,格外灿烂,格外浪漫,格外热情,格外美丽。下起了温情的秋雨,那火红的枫树林,身影婉约,仪态婀娜,蒙蒙雨色中,越发娇媚,优雅而清纯……
落叶,她曾是一片绿叶,赢得过多少爱慕、赞美的歌,送给人间多少嬉笑和欢乐。如今,她终于枯黄了,被秋风吹落。她不愿随风漂泊,她不甘寒冷和寂寞。她是那样舒展潇洒,没有一丝蜷缩,一丝皱褶;又是那样柔韧光洁,没有一点尘垢,一星斑驳。她安详地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通身闪烁着牙雕般透明的光泽;她在飒飒秋风中轻轻抖动,似乎振翅欲飞,还要在天地之间去上下求索。
我将落叶珍重地捧到胸前,贴在心窝。落叶,诗人对你说:“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哲人对你说:“来自自然,回归自然!”在这丰美的金秋,我特别喜爱这飘飞的落叶,她从不自耀,不求赞美,无声地来,无声地去,走完了自己该走的路,做完了自己该做的一切,或化为灰烬,或为明年更加绿树葱葱而甘于沤为黑土,依然是一片沉默、安详……
此刻呈现给孩子们的是与本周习作同话题的优秀作品,既起到范文引领的作用,更是对孩子们语言的润泽滋养。
二、 活动乐园,素材生成的天地
我精心挑选的朗读片段和动情的朗读只是一个铺垫,是捡拾柴火,是升温的前奏。孩子们已有的语言储备为孩子们的作文作了较好的准备,但是语言的储备是沉寂的,它只是一种内在的存在,要使之成为学生可以用来表达的载体,必须激活它。活动无疑是最好的方式。于是我设计了一系列轻松、愉快,甚至走出围墙圈囿的开放性活动。比如捡一捡——走进秋天的野外捡拾落叶;贴一贴——选择、构思、修剪、粘贴一幅叶画;念一念——大声吟诵描写秋天的古诗;唱一唱——哼唱有关秋天事物或特征的歌曲等。当这些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快乐地完成了,这既是无痕地提供学生习作素材,更是学生自我素材的生活化积累,有了生活,原本丰富但冷却着的语言便被激活了、苏醒了,变得灵动,变得生机勃勃。
三、 浪漫想象,轻松表达的舞台
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儿童文化具有超现实的想象性,而这种想象性正是人类先民与自然相融合的一种折射,是人类文化得以萌发的种子,是人类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而这种财富正深藏在儿童文化的想象中。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彩的想象融情于自然,从而努力达到诗化的表达,这对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情意的积累,是人文素养的积淀,而且完全可以达到。于是在教师细致入微、不着痕迹的点化中,孩子们的浪漫想象开始燃烧直至光焰夺目。
师: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秋游时搜集的各种树叶,仔细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并用几句话说一说。
生1:这是一片精巧的银杏树叶,在秋风的吹拂下,它已经有些枯黄,拿在手上,像一把小小的扇子。
师:有补充吗?
生2:老师,我接下去说吧。拿在手上,像一把小小的扇子,可我却不忍心用它扇风,因为它是那么小巧,那么脆弱。当我看到它静静地躺在树下的时候,我觉得那是一件古朴的艺术品。
(全班掌声雷动)
师:你们俩“双剑合璧”,创造了如此美丽的语言,老师为你们骄傲!言由心生,如果心中无美,心中无情,口中笔下又怎会有情呢?因为你们真正做到了用心灵去观察这些树叶,爱它们,发自内心地喜欢它们,那么在瞬间,它们已成为你关注的事物,成为你的朋友,你自然地对它们产生了感情,或怜爱,或珍惜,于是有了很多美好的联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意的凝视”。谁再来介绍你喜欢的一片叶子?
生3:多美的一片枫叶!红得炫目,红得娇艳,红得令人心醉!
生4:我拿着这片火红的叶子久久地凝视,迷醉了。是谁不小心打翻了秋的颜料?是哪位仙女落下的胭脂,还是杜鹃鸟飞过时悲啼的血泪?(教室里一片安静,接着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学生如此有生命质感的语言表达来自于教师的语言素养,来自于学生的大量阅读,来自于教师用心地把自己的情感融成蜡烛,再以趣味点燃学生情感,提升学生语言质量。这是一个伟大浩瀚的工程,不是通过一堂作文课的训练就可以达到的,但我们可以从这样的一堂课中努力把握作文教学内核——积累内化到诗化表达的生命形态。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