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社会资源创建学校德育实践基地研究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建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其实质是在中小学校德育目标的指导下,以学生为德育主体,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纽带作用,整合社会德育资源。构建学校德育实践基地,开拓学生社会实践、课外活动的时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育德作用.营造德育大课程环境,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实践系统化、基地化、社区化、制度化建设。一、创建学校德育实践基地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一)理论基础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1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探索建立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
其他文献
同情是一种涉及关心、责任、尊重与理解的心灵关怀,是教育的内在品性。同情的蒙蔽与教育内在价值的偏离不无关联。要彰显同情品性,教育的实践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关键点:教育者身
幼儿时期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幼儿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互动,潜移默化的接受着教育,并逐步将所见所学内化为自己的个性、行为和品格。从男园长的自身角度出发,园长专业发展是指园长在业务水平、管理结构、知识储备等方面的不断吸收、更新、丰富的过程。  一、男园长的职业角色特点  物以稀为贵,幼儿园男园长在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的同时,更承载了更多的期望。幼儿园从某种角度来看,是儿童成长的一个虚拟家庭环境,环境的适
作业设计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  一、巧设“课前大冲关”,激发学生课前学习的热情  1. 自学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可一旦在课堂让学生探究起来,常出现时间不够用,探究不充分等现象。如果让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他们就有更充分的时间、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具有思考价值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因
不同的国家建设模式对公民权利和义务有不同的界定,因此对国民教育中知识传承方式也有不同的制约。苏联式的国家建设模式缺乏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全面认识,导致国民教育中知识传
当前中学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厌学是困扰体育教学的一大问题。所以,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更新,都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运动兴趣。因为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在一堂体育课中参与体育锻炼,所以在体育课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关键。  一、中学生缺乏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原因  1. 教学手段落后,教学方法生硬  在中学体育课上,教学手段的单一、简单、形式化、成人化,大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