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脉宽1 064 nm Nd:YAG激光联合含滇山茶和三七等提取物的外用乳剂治疗黄褐斑的疗效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评估长脉宽1 064 nm Nd:YAG激光联合含滇山茶和三七的外用乳剂治疗黄褐斑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收治的80例黄褐斑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采用长脉宽1 064 nm Nd:YAG激光治疗,每2周1次,6次为1个疗程;观察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外用含滇山茶和三七的外用乳剂,每天2次,3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黄褐斑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MASI)、临床疗效、患者满意度以及安全性。

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4周、8周MASI评分分别为(14.57 ± 3.22)分、(10.00 ± 2.94)分,对照组为(14.74 ± 3.11)分、(11.31 ± 3.00)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伴大细胞转化的蕈样肉芽肿(TMF)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20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诊治的24例TMF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其中11例患者的16份外周血样本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结果24例患者中男11例,女13例,诊断TMF时年龄平均为50.0(18~77)岁,早期(9例)及肿瘤期(15例)患者分别为44.8岁和52.6岁。诊断MF至发生大细胞转化的时间间隔平均为3.7年,其中8例初诊时即为TMF(经组织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组织病理显示,20例患者大细胞呈弥漫分布,4例呈
目的初步探究circIGF2BP3对光老化皮肤成纤维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方法取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6例儿童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组织,分离培养成纤维细胞,以每日10J/cm2长波紫外线(UVA)连续照射14d,建立UVA诱导的光老化成纤维细胞模型(UVA处理组),未经处理的正常成纤维细胞作为对照组,β半乳糖苷酶染色、Western印迹法检测P21蛋白表达,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验证建模是否成功。Western印迹法检测光老化成纤维细胞中自噬相关蛋白P62、LC3-Ⅱ、LC3-Ⅰ表达,qRT-PCR验证光
目的探索长链非编码RNA(lncRNA)068对黑素瘤细胞系A375迁移的影响及潜在机制。方法2015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经病理确诊的皮肤黑素瘤患者21例,采用定量PCR(qPCR)检测其黑素瘤组织与相邻癌旁组织中lncRNA068的表达。通过慢病毒转染在A375细胞中过表达或敲降lncRNA068,过表达实验分为LV-GFP组和LV-lncRNA068组,低表达实验分为LV-LacZshRNA组和LV-lncRNA068shRNA组,其中LV-GFP组和LV-Lac
目的分析4例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V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2020年1-11月行皮肤组织病理确诊的4例IVLBCL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4例患者年龄57~76岁,男2例,女2例。4例出现神经系统症状,3例发热,3例运动耐量下降、憋气,3例躯体凹陷性水肿。例1背部出现0.2cm大小樱桃状血管瘤样丘疹,例2左侧乳房及上腹部见毛细血管扩张。4例患者取材6处行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其中樱桃状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2处阳性,余4处正常皮肤中2处阳性。组织病理均提示真皮血管管腔内单一核
目的比较308nmSQLED光与308nm准分子光治疗面部白癜风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理疗科采用308nmSQLED光(LED组)或308nm准分子光(准分子光组)治疗的稳定期面部白癜风患者。每周治疗1次或2次,纳入治疗8次以上的患者,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ED组纳入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25.01±13.37)岁,90处皮损接受治疗;准分子光组纳入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27.15±
目的优化盐裂皮肤-间接免疫荧光方法(IIF-SSS),评价其在大疱性类天疱疮(BP)抗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调整试验条件,利用正常人包皮或非包皮皮肤制备盐裂底物,分为3组:传统组在4℃旋转皮肤48~72h;低温浸泡组在4℃浸泡皮肤48~72h;室温浸泡组在室温25℃(23℃~27℃)浸泡皮肤24h。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确诊的20例BP患者血清,采用倍比稀释法,利用上述3种试验条件制备的盐裂底物、未盐裂底物进行IIF检测。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进行两配对样本的比较。结果低
目的探讨Meyerson痣临床及组织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皮肤医院确诊的6例Meyerson痣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患者中,男3例,女3例,年龄7个月至28岁,中位年龄10.5岁。3例皮损位于四肢,3例位于躯干。4例发生于先天性色素痣,2例发生于获得性色素痣。色素痣出现时长7个月至18年。4例近2个月自觉瘙痒,2例无瘙痒等伴随症状。中央色素痣形态为丘疹5例,斑块1例,形状规则,皮损颜色为褐色或黑色,色素均匀,边界清楚。6例色素痣周围均可见红晕,4例皮损
报道1例皮肤化生性滑膜囊肿。患儿男,14岁,因额部囊性肿物6月余就诊。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囊腔样结构,囊腔内见宽带状绒毛状突起,囊壁由类似增生性滑膜的多种细胞结构组成,部分区域覆盖纤维蛋白样透明结缔组织,而部分区域高度细胞化,排列着多层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免疫组化示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弥漫表达波形蛋白和组织细胞标记CD68,细胞角蛋白及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阴性。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结果,诊断为皮肤化生性滑膜囊肿。
目的体外检测小檗碱对酵母相马尔尼菲篮状菌(TM)的抗菌活性。方法TM标准株(ATCC22019)1株,临床分离株10株,野生竹鼠分离株10株。TM以(1~5)×103菌落形成单位/ml菌悬液接种于用微量稀释法制备的小檗碱、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药敏板,在37℃下培养48h后观察结果,同时设阳性对照(仅加TM和培养基,不加药物)和阴性对照(仅加培养基,不加TM和药物)。参照M27-A3方案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质控株(ATCC22019)MIC均在参考范围内,阳性对照孔T
目的探究1例复发性念珠菌性颈部淋巴结炎患者的遗传学病因及抗真菌免疫功能。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筛查患者及父母真菌病易感基因,提取患者及6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及中性粒细胞,与白念珠菌进行体外共培养,采用Western印迹检测患者PBMC中胱天蛋白募集域蛋白9(CARD9)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7A、IL-1β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分泌水平,菌落计数法检测中性粒细胞处理后白念珠菌存活率。两组间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