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重要里程碑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FEI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新中国下一个70年进行“制度奠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障
  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延长线的京西宾馆,庄严而静谧。这里,曾是一系列改变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诞生地”。在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又一场历史性盛会一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四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是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明确提出实现总体目标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0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用一次中央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并且,这是继“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这样的制度安排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一一既是着眼新中国下一个70年的发展,为其进行制度奠基,也将是人类制度文明一段富有勇气的征程。
  天下大治,是古往今未无数治国者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追寻。金秋时节,走进“伟大历程,辉煌成就一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沿着波澜壮阔的时光隧道,人们纵览新中国70年来改天换地的巨变。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党的选举制度……一块块展板、一件件展品,勾勒出70年发展奇迹背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初步确立到逐步完善、从探索前进到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跃升曲线。
  “判断一个国家制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是老百姓日子过得好不好。”巴基斯坦国立科技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泽米尔·阿万如此表示。有一张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拍摄的照片:湖南龙山县翻身村村民李红云在展示自家的储蓄卡。“你们叫翻身村?翻身了吗?”51岁的村民李红云曾经窘迫于这个问题。如今走在街上,已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李红云昂着头:“我现在就盼着别人问呢!”
  小康路上的一张张笑脸,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脱贫攻坚进发出的巨大能量,更源自以人民性为鲜明特质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从“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义务教育制度,到“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的收入分配制度,再到切实兜牢民生底线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度并非冷冰冰的工具,而是蕴含着暖心的温度。曾几何时,审批环节多、材料多、往返多,企业有意见,群众多微词。2019年1月1日,《浙江省保障“最多跑一次”改革规定》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放管服”领域改革中的一部创新性立法,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实践样本。身份证办理,看似小事,却是习近平总书记挂在心头的民生大事。从身份证必须在户口所在地办理到异地就近随到随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一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写下最好的注脚。
  全会公报发布后,迅速引发国际社会热议。“全世界都在关注中国。”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罗伯特·库恩在北京这样感慨。对世界而言,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成功探索无疑是振奋人心的。尽管现代化发轫于西方,但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巍然屹立东方的中国,不仅意味着一个发展中大国崛起给世界创造无限发展机遇,而且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各国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所谓“终极模式”根本就不存在。“治国者,圆不失规,方不失矩”。正是因为打破照搬照抄的盲从和冲动,从实际出发探寻自己的道路,才使中国注定成为创新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重要参与者。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近14亿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迈向强国之治,中国充满活力的制度文明与治理转型,必将成为21世纪人类影响最为深远的变革。
  11月1日,共青团中央召开书记处扩大会议,对全团学习宣传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进行部署,特别强调要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洒进广大青少年心灵。
  媒体评点: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把握中,在时与势、破和立的思考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发出了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豪迈誓言。一位外国学者说,如今的中国,有理由更自信从一个“有能力国家”成为“有魅力国家”。的确,继续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走下去,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张晓松、仲田,人民网)
  话题拓展:中国道路;开辟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创新人类文明发展模式;求索与追寻;战略眼光和历史担当;影响深远的变革;一切为了人民;坚定制度自信,迈向伟大复兴……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报》、新华社、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等)
其他文献
博士生被骗10万,却被质疑?  2020年3月9日,一张落款为武汉市公安局铁箕山派出所的《警情通报》显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博士生接到自称是银监会工作人员电话后,于3月8日13时至15时之间将贷款金额共计10万余元分多次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意识被骗后,随即报警。  该《警情通报》在社交媒体流传后,引发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到:“博士生也被骗?是法学博士吗?”甚至还有人嘲笑其“书白读了”。对此,学
亚力克斯·齐内克是一名建筑艺术家,他常常脑洞大开,设计出许多有趣而又超现实的作品。有一回,英国伦敦考文特公园展出了齐内克设计的建筑雕塑,名叫“撕裂的房子”。这个作品长15米、高12米,整个建筑看上去像是从中间断裂开了一样,柱子、墙壁和大门都被分裂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稳稳地立在地上,上半部分却毫无支撑地漂浮在半空中,看起来十分诡异。  “撕裂的房子”的神奇之处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所有人都百思
48岁的蔡伟在贵州安顺学院教三门课,看到学生,他会想到自己。他被知识改变命运,他希望他的学生也如此。  蔡伟是普通人家里的孩子,上学时,他通过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篇优秀古诗文,喜欢上了古文字。高考落榜后,他先后在工厂里打工、在商场摆摊,但日子再艰难,蔡伟的自学一直没中断。他熟悉锦州所有的旧书店,有些书无法外借,他就坐在图书馆里抄。他沉浸在古文字的孤岛里,有人说他饭都吃不饱还琢磨“闲书”不务正业,他从来
在纪录片领域,有这么一部堪称“神作”的片子。豆瓣评分9.6,常年居于纪录片推荐榜榜首,中文译作《人生七年》,每隔七年更新一集。从1964年第一集《7up》开播,到2019年最新一集《63up》,时间跨越整整半个多世纪。  为什么叫人生七年呢?因为在英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具有滿满传统元素的美食让李子柒广受欢迎;配上现代曲调、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古诗《琵琶行》在网上走红;3D打印技术在一些传统建筑的设计上大显身手……互联网时代,传统并没有退出我们的视野,而是被新方法创新传承着。  青少年作家协会举行以“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的作文竞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约翰·F·肯尼迪访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时,看到一个拿着扫帚的看门人。于是他走过去问这人在干什么。看门人回答:“总统先生,我正在帮助把一个人送往月球。”崇高的目标,就如美国作家安吉·托马斯笔下“黑暗中的星光”,不断引领着我们在岁月青白相间的台阶上缓缓跋涉,哪怕如蜗虫般,也终将让我们伫立于生命的庙堂中央。  “你的心灵状态决定了你所看到的世界的面貌。”岁月蹉跎,不改沧桑,酿就了哲人周国平惯有的沉静与思
面对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恶意造谣,被害女生拿出了较真的勇气提起诽谤罪的自诉,  为所有遭遇网络诽谤的女性探索一条维权之路,“为权利而奋斗就是为法律而奋斗”。  前段时间,一段年轻女子出轨快递小哥的视频在网上被疯传,其中还配上了露骨的聊天记录。流传的故事中,视频中的吴婕(化名)被描绘成独自在家带孩子的“小富婆”,是两次主动勾引快递小哥偷情的“风骚少妇”。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吴婕承受了许多难以忍受的恶意
我24岁研究生毕业到一所大学就职,学校把我分到了一个集体教工宿舍住。摆在我眼前的是一间四人间没有光线的宿舍,里面堆满了旧而不够旧的家具,屋顶因为霉烂脱皮而斑斑驳驳。在沮丧和愤怒渐渐平息之后,我做了一个决定:我要“装修”我的床所贴着的那堵墙!  那时候没听说过“装修市场”,不懂得可以去买油漆木板壁纸,只是突发奇想买了几大张深蓝和金黄色的纸,然后把它们剪成大块方格,再一格一格地贴到墙上。终于,我有了一
豪华游轮何以抛弃中国市场?一个微信号的文章通过“实景展示”的方式,得出了一个结论,豪华游轮是被中国大妈“吃垮”“吃退”的。这篇文章,再次将“中国大妈”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说“中国大妈”很丢人,有人说“中国大妈”没素质,有人说确实是老人变坏了也是坏人变老了。一盆盆的污水泼向了“中国大妈”。  当然,吃相不好,并不代表心底不善良或者没文化。刘姥姥带着板儿初进大观园,范进刚刚中举的时候,吃相也都不
作家王开岭说,无论教育如何“现代”,都别漏掉一点:培养孩子的“身世感”。什么是身世感?就像是作家木心笔下“五十年未闻乡音,听起来麻痒痒的亲切感”。古诗有云“乡音未改鬓毛衰”,可是那些远离故乡,不再讲方言的人,还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吗?  记得小的时候,家乡地处偏僻,左邻右舍,一条街都是当地人,除了偶尔碰见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货郎,很少见到外地人,也听不到外地话。我们自小说的、听的都是老家方言,舒服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