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并无标准答案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xia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纪录片领域,有这么一部堪称“神作”的片子。豆瓣评分9.6,常年居于纪录片推荐榜榜首,中文译作《人生七年》,每隔七年更新一集。从1964年第一集《7up》开播,到2019年最新一集《63up》,时间跨越整整半个多世纪。
  为什么叫人生七年呢?因为在英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谚语:“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给我一个七岁的孩子,我可以看到他成年后的样子。)和我们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一个意思。1964年,BBC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以此为切入点,挑选了14个7岁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这些孩子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导演每七年对他们进行一次回访,倾听他们的梦想和生活,纪录这些人生故事的新篇章。
  尽管导演的初衷是期望通过这部纪录片验证一个猜想:一个人出生的社会阶级,决定他的未来。然而随着故事的推进,人们渐渐发现,社会地位固然是决定个体命运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影响、决定幸福感的唯一。并非人人都奢望物质的极大富足,有的时候,成就感和生活境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如果说最终要得出一个结论的话,大概就是:人生并无标准答案,百态人生都值得一过。
  人生·典型
  阶层·上
  来自上层社会的约翰对自己的一生有着清晰的规划。7岁时就已经每天在读《泰晤士报》,并且能够对学校不收费的合理性发表清晰简洁的经济学分析。14岁,他就想好了以后要从事法律工作。21岁时,他如愿考上了牛津大学法律专业,28岁去了法庭。35岁时,他娶了前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为妻,婚后夫妻二人一起致力于保加利亚的慈善工作。42岁,他已经成为英国王室法律顾问。63岁时,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很多人觉得是因为约翰先天条件优越,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才让他的人生这么顺利完美,但这一切并不是理所当然的,看似顺风顺水的人生背后也会藏着残酷的现实。
  在《56up》中,约翰说出了他隐藏多年的秘密: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个人撑起整个家。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只能拼命读书拿到奖学金。正如他在21岁时说过的:“人们总是以为我们这个阶层的人生就是顺风顺水,想去哪所大学读书就去哪所大学读书,一切看起来就是顺理成章,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那些挑灯夜战的日子,那些刻苦努力的日子。”
  人生小结:有人说:“你只有十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只是平日里,我们往往会因为别人的优势,轻易抹掉他人为此付出的努力。约翰起点很高,但真正帮他进入富裕阶层的,依然是背后优秀的教育以及早早地认识自我,树立人生目标,保持务实的打拼态度。倘若缺乏这段“向上攀登的日子”,再华贵的人生也可能高开低走。
  适用主题:孜孜不倦的进取;奋斗;打破偏见;认识自我;人生目标……
  阶层·中
  中产阶级出身的尼尔曾是全片里最可爱的小孩,7岁刚出场时,眼睛里泛着光。他说长大后要当宇航员,当不成的话,做个旅游大巴司机也不错。14岁时,他依然是一名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的灿烂少年。21岁,他申请了梦想中的牛津大学,却在考试中失利,最终来到阿伯丁大学,一个学期后,他辍学做了建筑工人。
  28岁时,他住在废弃在荒郊野外的房车里,患上了重度抑郁,领着政府救济金四处漂泊。他说:“21岁之前,我的生活太平顺,28岁,我面临崩溃。”先天一手好牌,最后却打得稀烂,这是对尼尔前半生最好的写照。
  40岁的时候,在朋友的帮助下,尼尔的生活开始步入正轨。42岁时,他有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后来成功当选议会顾问。曾经的流浪生涯帮了他大忙,他几乎走过每个地方,对各行各业都有所了解,很适合做顾问。56岁时,尼尔甚至被邀请去澳洲做政治演讲。虽然他依旧要靠救济金生存,并没有取得传统意义上的成功,但看到他脸上露出笑容,你就知道,他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意义。
  人生小结:许多人说,尼尔给人的共鸣最强,他遭遇的挫折让他们想到了自己的某段彷徨挣扎的时期。可贵的是,涉过这段至暗时刻后,尼尔成功了,尽管不是寻常意义上的成功,却过上了他自己喜欢的平静日子。他的经历证明,只要你愿意,即便被所有人“判了死刑”,也依旧可以改变命运。
  适用主题:做真实的自己;不放弃;人生意义;成功与失败……
  尼古拉斯是一个乡下农场主的儿子。7岁时,他被问及梦想,害羞得不敢正视镜头,他的理想是研究月亮,了解飞机的构造,但他似乎离它们很远。他所在的村庄小到一所学校都没有,他每天都要走4英里(约6公里)的路,才能到距村庄最近的一所小学上课。在当时那种艰苦的条件下读书,换别人可能早就放弃了,但尼古拉斯坚持下来了。
  14岁那年,他更害羞了,戴着厚厚的眼镜,从不直视镜头。但令人惊异的是,21岁后,尼古拉斯变得外向且擅长表达,这大概是他强迫自己不断练习的结果。这一年,这个对自然科学有着强烈兴趣的男孩考上了牛津大学,还一口气拿到了博士学位。
  7年后,28岁的尼古拉斯在威斯康星大学从事核聚变研究。35岁时尼古拉斯成为副教授,42岁时晋升为正教授。49岁那年,尼古拉斯长达7年的研究课题宣告失败,他自嘲地對导演说:人们总说我是个成功者,我成功了什么?我唯一的成功就是拍摄了这部纪录片。56岁时,尼古拉斯说他更希望自己能够因为学术成就而出名,而不是纪录片。
  63岁时,尼古拉斯患上了喉癌,看起来很憔悴,可他仍在一丝不苟地准备着新一年的课程。他说,他喜欢他的学生。
  从穿着带泥巴靴子的乡村小子到西装革履的大学教授,他用努力改变了自己的阶层和社会地位,也成为了教育改变人生的最好例证。
  人生小结:人人都喜欢逆袭的故事,但逆袭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就。有人说,农村孩子尼古拉斯是一位幸运儿。然而,与其说幸运,不如说教育比物质的影响更为深远。当一个人拥有了知识,他的视野变得开阔,必然会拥有更多的机会。   适用主题:逆袭;打破壁垒;教育的力量;奋斗改变人生……
  阶层:下
  苏是普通工人阶级家庭的女孩。她没有上过大学,24岁就嫁人做了家庭主妇。35岁时,她離了婚,成了一名单亲妈妈,生活的压力像山一样压了过来,但她没有退缩,勇敢面对,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好心态。她开始步入社会,在建筑公司做兼职。42岁时她重新做回全职,而她的人生也从42岁开始,愈发精彩:她进入伦敦大学法律系的行政部门工作,最初只是负责安排课程,她做得很认真。49岁,她被提拔为整个学院的研究生项目主管;56岁时,她已经可以对着500名学生做公开演讲,丝毫不怯场。“有些人会觉得怕,但我不会,因为不管他们提什么问题,我都知道答案!”
  “你是否希望有机会读大学?”导演问。“不会,为什么非得往回看。”苏的脸偏长,在前几集里她梳刘海,现在亮出了脑门。63岁时,苏仍在大学工作,依然年轻充满活力,她喜欢唱歌和表演话剧,经常发出爽朗的笑声。虽然自始至终她都没能跳脱她的阶级,也没有挣到很多钱,但她乐得其所。或许她早就不在乎“工人阶级”这个标签了。
  托尼是来自伦敦东区底层穷人家的孩子。他从小有个当马术师的理想,14岁辍学去马场做学徒,无奈水平有限只能放弃。21岁,他染上和父亲一样的恶习,赌博。导演由此推断他接下来可能要坐牢;谁知他不仅没有“蹲大狱”,反而还走上了正轨,28岁这年,他结婚生子,并如愿成为一名出租车司机。而着迷于当演员的他,还在这段时间参加了表演课。35岁的托尼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我是一个乐观的人”是他的口头禅。他说:这辈子想干的事没有哪件是干不成的,想当赛马师,有了一次和偶像同台竞技的机会;想当演员,客串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导演说:可是你没有当成骑手,也没有当成演员。托尼笑了笑:可是我体验过了。
  依靠出租车生意,他与妻子养育了三个子女,甚至一度在西班牙买房置业,尝试开酒吧挣钱。虽然由于经济不景气,他们并没有保住西班牙的房产,但他从不会在挫折面前仰天叹息,反而更加珍惜生活中的小小幸福。
  人生小结:苏和托尼与影片中的许多主人公一样,最终都没有取得身份地位上的突破,但他们的晚年生活都平静幸福。他们的共同点就在于积极乐观的性格。他们在自己的位置上稳扎稳打,认真生活,遇到问题,积极面对,时刻保持着积极的心态。这正是平凡人的生活哲学。
  适用主题:乐观;体验人生;平凡中的不凡;抓住眼前;清醒……
  后记·思考
  《人生七年》系列纪录片就像是一卷可以不断快进和后退的录像,让我们有机会最近距离地观察到不同生命的不同阶段的展开方式,也促使人们开始思考,到底是什么在决定我们的人生?
  导演艾普特问过每一个人:“你后悔自己没有……吗?”他得到的回答是清一色的“不后悔”。即使是那些在世俗意义上失败的人们,也能通过各自的方式,找到“让自己感到舒适和开心的事情”。“我一开始习惯于扮演上帝的角色,不带感情地预言他们的发展。但几十年后,我发现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错误。”艾普特回忆道。
  毫无疑问,阶层、教育、环境、朋友这些都很重要,富裕的家境、良好的教育确实会让人生轻松一些,而更多人的满足感,源于付出,源于奉献。这些人生经历证明着,生活其实有无限种展开方式,而且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自己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影片最初想探讨的仅仅是阶层的固化,最后却让人纷纷感叹起人生的脆弱、不凡与珍贵。
  模拟考场
  文题
  如果说人生头七年,奠定了我们的生命基调,那么之后的每一个七年,你做的事情、你的态度,都决定了你未来人生的走向。回想一下过去的7年,14岁时:你是在用功学习,还是经常旷课、逃学?21岁时:你会选择继续考研,还是进入社会?28岁时:你是给自己放了长假,还是转行?35岁、42岁……56岁……你是否发现,时间过得越久,你的变化、你与别人的差距也越大。可你是否认真想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你现在的样子?又是在哪个关键时期拉开了你们的人生轨迹?
  人生的每一个七年,我们的选择与把握,都是自己与别人一次又一次差距的分水岭。我们要怎么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呢?作为即将步入高考的你,对未来是否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规划?假若你是“十八而志,请做好人生的选择”校成人礼活动的学生代表,请就该活动写一篇发言稿。(江西会昌中学 任秋祯)
  写作片段
  胸怀寰宇,让理想绽放风华 一考生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很荣幸能作为学生代表在成人礼上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胸怀寰宇,让理想绽放风华”。
  在不知不觉中,时间渐渐地走远,恍惚间,我们已经步入了成年人的行列。回首过往,十八岁的我们,失去了很多很多:我们失去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失去了儿时的棒棒糖和玩偶,失去了幼稚与懵懂,也失去了童年的无忧无虑。但失去的并不只有遗憾,因为我们深知,所有的失去,都是为了更大的收获。如今,即将高考的我们站在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面临着第一次真正的选择,在选择的路口上,一旦决定,便无法回头。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生。”人生苦短,日月如梭,要以有限人生烨无穷价值,当以让理想漫步云端之志,做好人生选择。
  人生选择应做好当下,让理想踏于实地。脱离于当下实地,无异于累卵登高,离根浮萍。王继才坚守岗位,数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尽忠职守;屠呦呦一丝不苟,脚踏实地,九死不悔。加缪说:“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当下。”人生选择只有立足当下,着眼当下,才能让理想腾飞天际。
  人生选择应心怀家国,让理想绽放风华。“不为家者,学书学事学志气,枉费七尺之躯;不为国者,图人图民图天下,怎称炎黄子孙?”作为盛世青年的我们,为谋一己之发展,为求理想之实现,为报家国之复兴,定当以立足当下之眼光,用脚踏实地的实践精神来回报家国。
  (编辑:关晓星)
其他文献
在作文研究方面颇有建树的特级教师任富强语重心长地说,高中写作有别于作家创作,更精准地说应该是习作,是在模仿基础上的写作。此番对于高中写作的论断,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有极强的引领意义。好作文是仿出来的,样文效应亟需关注。作文要能够升格,学生就要具备识别各档次作文的能力。手握一把无形的手术刀,剖析各类文字,明了优劣区别,才能扬长避短,使作文品质较以往有实质性的提升。  我们以2020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为
世界辽阔,物质和物质让世界斑斓而丰盈。如果我们把物与物进行区隔,便可以将物质分为自然物与人造物。  自然物,先于人造物存在,先于人类文明存在,但因为人类文明的演进发生变化。它们是大地星辰、春风落雨,是一棵比我们高出很多很多的树,是一条从我们的祖先身旁流过来的河。自然物是自然的,是自然而然的,是有灵气的、是富有智慧的。  人造物,是自然物身后的一道光。城市,人造物的聚合体,其本身就是一个偌大的人造物
一个流动的中国,充满了繁荣发展的活力。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梦人。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〇一九年新年贺词,以温暖而深厚的力量,将人们的情感辐辏于为梦想打拼的每一个场景,让国家的发展进步同你我共情共鸣。  是的,这个时代不会辜负人!让自己变得更好,也是让生活着的这片土地变得更好。
以前看朱耷的荷石水禽图,每每觉得很稀奇。他画的鸟、鱼,无一例外都是体貌怪诞,神情奇特,冷冷地翻着一对不悲不喜的白眼珠。但后来细看,自觉有一种生僻苦涩的美感足以触人,自有满怀愤懑耿介藏焉。  朱耷怪诞奇特的画风明显不符合历代对中规中矩的花鸟画的偏爱。他变古法而为今法,拒绝循规蹈矩地走前人已铺好的旧路,开一代之先河,即使别人都认为这条路远而崎岖,但是,不恨古人吾不见,只有自己用脚走出来的路,才是真正的
本期赛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活在世界上,总要与他人产生联系。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说:“考虑别人比考虑自己稍多一点就是好人。”当代“毕昇”、两院院士王选教授说:“考虑别人与考虑自己一样多就是好人。”孔孟的说法更经典。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当然也有截然相反的说法。曹操有“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言论。  面对这个人人不能回避的
古人云: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因为“艰难困苦”像一块磨刀石,能将我们的人生之“刃”磨得更锋利,从而使我们遭遇的各种障碍迎“刃”而解。  【推荐素材】  名言类  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力,就自然而然地会有能耐、机灵和知识。——陀思妥耶夫斯基  请记住,环境愈艰难困苦,就愈需要坚定毅力和信心,而且,懈怠的害处也就愈大。——列夫·托尔斯泰  在坚强的意志面前,一切都会臣服。——泰戈尔  有百折不挠的信念支
金希的视力不好,但他读书不少。  其实,在近30年时间里,他的视线中只有一点模糊的光亮。他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6岁时已经分辨不出气球的颜色。上学时,他支棱着耳朵听老师讲课生怕漏掉一句话。对他来说,黑板上的字很模糊,眯起眼才能辨认。有时实在看不清板书,就请老师再念一遍。同桌也会帮他给他念字,他“感謝老师和同学们”。中考时他一边举着放大镜,一边涂答题卡,监考老师主动过来帮他涂。  “当时我觉得非常
博士生被骗10万,却被质疑?  2020年3月9日,一张落款为武汉市公安局铁箕山派出所的《警情通报》显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博士生接到自称是银监会工作人员电话后,于3月8日13时至15时之间将贷款金额共计10万余元分多次转入对方提供的账户,意识被骗后,随即报警。  该《警情通报》在社交媒体流传后,引发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评论到:“博士生也被骗?是法学博士吗?”甚至还有人嘲笑其“书白读了”。对此,学
亚力克斯·齐内克是一名建筑艺术家,他常常脑洞大开,设计出许多有趣而又超现实的作品。有一回,英国伦敦考文特公园展出了齐内克设计的建筑雕塑,名叫“撕裂的房子”。这个作品长15米、高12米,整个建筑看上去像是从中间断裂开了一样,柱子、墙壁和大门都被分裂为上下两部分——下半部分稳稳地立在地上,上半部分却毫无支撑地漂浮在半空中,看起来十分诡异。  “撕裂的房子”的神奇之处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所有人都百思
48岁的蔡伟在贵州安顺学院教三门课,看到学生,他会想到自己。他被知识改变命运,他希望他的学生也如此。  蔡伟是普通人家里的孩子,上学时,他通过语文课本上的一篇篇优秀古诗文,喜欢上了古文字。高考落榜后,他先后在工厂里打工、在商场摆摊,但日子再艰难,蔡伟的自学一直没中断。他熟悉锦州所有的旧书店,有些书无法外借,他就坐在图书馆里抄。他沉浸在古文字的孤岛里,有人说他饭都吃不饱还琢磨“闲书”不务正业,他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