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叙事学情节研究的解构、建构与文本批评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ajxha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梳理女性主义叙事学情节研究的主要理论假设和研究方法,追溯其女性主义和叙事学根基,厘清其与经典叙事学情节研究的关系,认为女性主义叙事学情节观继承了心理分析女性主义对女性语言独特性的理解,反思心理叙事学的男性情节建构,聚焦女性创作的反情节特征,建构婚姻情节、生产情节、母女情节等女性情节模式,探索将女性主义叙事学情节研究理论应用于文本分析的方法。无论是解构式或建构式的理论假设,还是结合了叙事学和文体学的文本批评实践都丰富了情节研究的参数,将情节研究拓展到以往未曾被开发的领域。
其他文献
莎士比亚是普希金学习的重要对象,莎剧《一报还一报》即是其长诗《安哲鲁》的直接来源.有研究表明,普希金在该剧中发现了"体裁间性"创作手法,并将之应用于《安哲鲁》的创作中,也有人指出,该长诗借助自由式翻译与选择性翻译改写而成.本文认为,除了"体裁间性"外,还有其他重要因素,其中之一就是普希金很看重莎剧中有关权力、法治、道德关系的主题,而在自由式翻译与选择性翻译的背后,还隐藏着他的独特的创作立意,具体而言,与俄国的政治现实、他个人的遭际及婚姻生活有着最为直接的联系,可以说,普希金借外国的故事,通过自由式
1817版《老水手行》的旁注者长期被认为是一个迥异于诗人本人、备受嘲讽的虚构形象.本文首先聚焦于最重要的几则旁注,结合柯勒律治的写作习惯、阅读主张和哲学宗教观,认为旁注者跟爱写旁注的诗人本人十分相似:看重理性分析,也强调想象认同;博学好古,但并不迂执盲信;是柏拉图主义的拥趸,同时也是从未背离上帝的基督徒.进一步考察诗歌正文和诗人在1817年之前的经历,我们会发现诗人坎坷的人生经历让他对老水手产生了体认,而老水手这个人物形象在酝酿之初就有诗人自己的影子.旁注看似只是在给诗歌正文提供阅读指导,却在不经意间透露
《战争术》是马基雅维利生前发表的唯一重要散文著作.与《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不同,这本书以对话形式写成,文学性极强.主要对话者法布里齐奥·科隆纳,一位著名的雇佣军首领,在书中与几位年轻贵族就古今战争术的优劣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对话过程中,马基雅维利巧妙地利用科西莫·鲁切拉伊的诘问,改变法布里齐奥论述的旧秩序,并引入一种全新的秩序.这种新秩序针对的某种"看不见的敌人",与发源于东方的基督宗教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通过对新旧两种秩序转换处的文本的文学分析,可表明《战争术》以巧妙的笔法,服务于马基雅维利挑战
学界对英美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长期为视觉因素所主导,侧重关注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然而,正如乔纳森·斯特恩在《可听见的过往》(The Audible Past, 2003)中所指出的那样:"声音、听觉和聆听在现代文化生活中至关重要."许多现代主义作家对声音这一媒介都极为敏感.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夫人》中的伦敦就充满着丰富多样的都市声音:门铰链的转动声、大本钟的敲击声、街道上的喧哗声,还有空中飞机的嗡嗡声……声音在该小说叙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借鉴新近的声音研究成果,考察伍尔夫如何成功营造出伦敦的
近年来,关于伍尔夫晚期小说《岁月》中女权主题的讨论引人注意.与一些学者认为小说的终稿弱化了性别批判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小说最终形态体现的不是伍尔夫对女权思想的保留以及政治保守,而是一种更为广阔的历史视角和社会关注.小说首先肯定和确认了女权主义诉求,随后又对其进行了超越.这种视角的转变源于伍尔夫对当时世界形势的深刻关切.面对法西斯势力日益迫近的威胁,伍尔夫重申了她对于变革性努力的内在集体性的认知.因此,小说的最后一章把关注点转移到当下的此时此刻,描绘了一种"情感共同体".人物们在这个基于此刻的共同想象性
第三种人和第三空间构建是多丽丝·莱辛在《四门城》中探讨的主要问题.第三种人指不断超越二元对立、不懈追求个体良心与集体良心交融统一的个体;第三空间指容纳个体差异,个体与集体绵延互动、相互构建的空间.本文针对文本中的内在空间和科德里奇宅以及其间第三种人的形成状态展开分析.内在空间是自我自治空间.科德里奇宅由社会空间的缩影渐变为第三空间,这一动态演变是个体持之以恒地为他者、为集体承担责任的过程,也是个体不断成为第三种人的过程.本文认为这种个体与集体、个人与空间积极的相互构建是《四门城》的重要空间意义所在.在构建
《神秘的河流》是凯特·格伦维尔2000年后回归澳洲殖民史题材的主要成果.小说通过挖掘白人与澳洲土著的"初次接触"来引导读者思考导致殖民暴力的种种复杂因素.小说家对历史材料的处理方式和在"土著再现"问题上的立场,使该作品成为该国文化生活中影响深远的"历史战争"的焦点文本.围绕其展开的论战从不同角度增加了澳大利亚集体文化记忆的广度和深度.这些论战表面上是"挪用"历史题材的小说家和试图维护历史学科纯洁性的历史学家之间争夺历史阐释权的斗争,实则是该国延续几十年的意识形态斗争在新领域的发展和延伸.部
《国外文学》系中文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学主办的一份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评介外国文学的学术性刊物,主要面向国内外国文学研究、教学工作者及广大外国文学爱好者.《国外文学》目前设有如下相对比较固定的栏目:文学理论探讨、综论与评述、文本分析与阐释等等,同时还设有各种专题性质的栏目.
期刊
本雅明在其未完成的著作《拱廊计划》中提出了"辩证意象"概念。在理解本雅明这一概念时,有两个不同的逻辑面相,即意识过程与符号体系。二者分别是这个概念的主体方面与对象方面。从主体而言,这个概念是一种被体验打开的经验;从对象而言,它呈现为一个意指暧昧的符号体系。这一概念的形成既有经验论的奠基,也有着精湛的文化符号学的洞见。这种特性使得这一概念构成了他的历史认识论和历史哲学的共同根基,具有穿梭于本雅明几乎所有思想断片的力量,是他对资本主义鼎盛时代思考的结晶,是理解本雅明思想的一个关键词。同时,这一概念成功地将
2021年7月31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威廉·莫里斯艺术社会主义思想的文献译介与理论阐释"课题组主办,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第三届威廉·莫里斯研究专题会于线上成功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等数十所高校的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威廉·莫里斯的艺术社会主义思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