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受到美的熏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hiao1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是客观存在的,但初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精神领域”不能有丝毫问题。我们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教材对学生美的熏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那么如何给予学生美的熏陶呢?我的教学体会是: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受到美的熏陶是最有效的方法。
  一、赞赏琢磨辞章字句,让学生在语言美的品味中受到美的熏陶。
  语言是传达的媒介,无论什么文章,或叙述事件,或说明特征,或描绘形象都离不开语言。因此可以在语言里发掘它蕴含的美的因素。为此,在教学中,我首先从语言切入,引导学生赞赏、琢磨辞章字句,让学生在语言美的品味中受到美的熏陶。
  在语言中,有的美的因素是外显的,可直接通过赞赏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如《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先启发学生:“这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从中感受到了诗人宁死不降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然后,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像文天祥这样有骨气的人,还有哪些?”学生热烈讨论:“还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蔺相如……”我又进一步激发学生:“你还能说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学生精神更加振奋:“明朝于谦在《石灰吟》中有言:‘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宋朝李清照在《乌江》中有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其熏陶效果不言自明。
  在语言中,有的美的因素是深蕴的,可引导学生琢磨、体会其间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如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问:“什么是风流人物?”“这首词里哪些人物算得上风流人物?”“毛泽东认为真正的风流人物是谁?为什么?”学生联系当时的时局背景,从而体会到毛泽东这里所说的风流人物是指当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你想做毛泽东所说的这种风流人物吗?”在学生有所体会后我再进一步提问。这样,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之中不但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精神的熏陶,还激发了像无产阶级革命英雄那样为祖国奉献的强烈欲望。
  二、调动学生想象力,让学生在图画美的感知中受到美的熏陶。
  纵观教材,蕴含图画美的篇幅颇多。然而,要使学生从文字中感知图画美,得到情感的熏陶,教师就需要以强烈的审美感情为动力,调动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引导学生捕捉丰富的诗情画意。因此,我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别注意用自己的语言调动学生情感,发挥其充分的想象力,把书面语言化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从中感知图画美,受到美的熏陶。
  如《济南的冬天》一课描绘了很多幅济南“温晴”下特有的冬天美景图。为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图画的美丽,我首先激发学生的情感,说:“同学们,初读这篇文章,让人就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作者仿佛是带着我们去看、去想济南冬天的‘温晴’景象。大家能边听老师读边想象出下列语句描绘的图画吗?”“能,肯定能!”学生非常兴奋,且个个自信满满。于是我轻声读道:“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太阳,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经过想象,学生纷纷说:“我仿佛看到老舍先生此时正带着我从济南城的上方俯瞰,济南城正在山围着的摇篮里边晒着太阳,边暖和安适地睡着。”“你看它睡觉的那个幸福的样子,如果春风不唤醒它,它一定不想从这个暖和安适的摇篮中醒来!”又有同学补充道。“从这些话语里,大家觉得济南城喜欢这个暖和安适的摇篮吗?作者喜爱这济南的冬天吗?同学们呢”?“济南城这个美好的环境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济南也只是我国的一个城市,由此同学们可以想象到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怎样?我们伟大的祖国怎样”?紧接着的一系列问话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意境美的体验中受到熏陶。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动“情”是“感人心”的前提,只有先以情感人,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呢?我首先从教材内容入手,挖掘那些可以让学生动情且感心的因素,用以激发学生的感情,与之产生共鸣,使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体验作品中反映出的情感,从而把学生带入作品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并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体会出作品美的意境,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如《最后一课》一文的最后有这样一个特写镜头:(韩麦尔先生说话哽咽了说不下去了,只好在黑板上使尽全身力气用粉笔写了“法兰西万岁”两个大字)“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在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为让同学们体会出其中的意蕴,我先把文章最后一段与前面的“‘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这一段话连起来读一读,想象这个特写镜头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境,里面包含了韩麦尔先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再让同桌一人读,一人把韩麦尔先生这个特定镜头的动作给栩栩如生地表演出来,然后交互读、表演,相互评论动作是否到位,有无把韩麦尔先生的神情及心情给准确体现出来?最后我让学生发言,这样的动作描写包含怎样的意境。有学生说:“通过体验,我感受到了这个动作包含着韩麦尔先生内心深处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巨大痛苦!”又有同学说:“我通过体验,感受到这个动作还包含着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民族的无比热爱和对民族语言的深刻眷恋!”……见此,我又乘势激发学生:“同学们,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字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传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如此变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的意境体验及巧妙的移情,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热情,还唤起了学生强烈的中国心。
  阅读鉴赏可以是多角度的,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也可以是多途径的。如我们可引导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多种表达方式,体会中国语言的魅力,让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引导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品味我国古代诗词的艺术特色,让学生学习与继承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一句话,只要我们在阅读鉴赏中发掘一切积极因素,就能给予学生美的熏陶。
其他文献
摘 要: 文章简析中小学语文教师的阅读状况,明确“阅读”对于语文教师的重要作用,号召语文教师广泛阅读,提高自身文学修养,从而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师阅读 积淀底蕴  “语文,以对话的形式凭着语言负载的意义激活相对沉睡的心灵,使精神的血液流淌,从而获得相对意义上的言语自由。”(刘建琼语)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承担起引领学生拓宽阅读范围,提高阅读兴趣的
摘 要: 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探究性阅读的出现,不仅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更顺应了学生自身素质发展的要求,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大力开展探究性阅读。作者结合实践经验,分析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阅读的问题相关建议。  关键词: 探究性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 实施策略  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探究性阅读的重要性  1.满足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高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审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深有同感,不少高中生在朗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发音技巧和情感等方面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和谐的因素,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一大短板。这一现象与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有一定的联系,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中生朗读能力发展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与方法。  一、当前高中生朗读能力发展状况  1.普通话的发音不够标准。据专项
一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学习。”传统的课堂阅读教学课就是如此,教师片面强调“教”的一面,而忽略了学生“学”的一面,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过于强调分析文学作品中“语修逻、段章篇”,而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事实上,在阅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