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巴西的自然地理、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因素等可以将全国划分为五大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部地区、北部地区、东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前三个地区为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地区,后两个地区为经济社会发达地区。
巴西中西部地区包括三个州和一个联邦区。由于20世纪60年代的迁都,大批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居民迁入,人口迅速增加,该地区经济、特别是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尽管如此,目前这一地区仍然是巴西经济落后的地区之一。东北部地区是巴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落后的地区。农牧业是东北部经济的主体,而东北部海崖则是著名的旅游胜地。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了炼油厂和石化厂,工业有所发展。9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北部地区地广人稀,以森林和矿产出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北部地区橡胶采集业的发展,大批东北部农民移居这里。20世纪20年代以后,橡胶业衰败,移居的农民又重新返回东北部,北部地区再次成为寂静的森林。由于该地区缺乏能源和公路网。工业难以发展。东南部地区是巴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农牧业发达。在历史上,该地区由于采金业和咖啡种植业的发展,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吸引了大批欧洲和日本移民,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巴西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是巴西工业——钢铁、汽车、水泥、飞机制造业的中心,同时也是巴西的金融中心。1995年该地区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1997年人均产值7381美元,居各地区之首。南部地区也是农牧业发达地区。该地区多为欧洲移民。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率也较高,因而农业人口过剩,大批农民向中西部转移。该地区是仅次于东南部的经济发达地区。
为了扭转这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以来,巴西政府下决心通过宏观政策和直接的行政干预,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三大落后地区的经济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区域经济差距在整体上有所缩小。据巴西地理统计局、巴西中央银行统计(《考察》杂志2001年第751期特刊),1999年这三大落后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24.88%;而20世纪70年代仅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6%~17%。虽然巴西区域差距失衡的格局有所缓和,但没有根本改变,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巴西政府在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中。制定了灵活的开发战略:一是制定涉及几个地区的综合开发计划。如巴西政府于1970年制定的《全国一体化》规划,对东、西亚马逊地区的发展均提出了目标,重点是通过“泛亚马逊公路”“实现亚马逊整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与全国的整合”。二是就某一特定区域情况制定的发展计划。如1971年11月制定的“中西部发展计划”“亚马逊增长点计划”及“中部发展计划”等。以“中西部发展计划”为例,其建设重点是该区域几个州的交通一体化,“按照这一计划,到1974年时,应建成一个以公路为主同时又辅以河网的交通体系”。三是为发展某一行业而制定的专门计划,如1971年第1179号法确定的“土地计划”,目的在于鼓励投资者在西部建起牧业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1995年,巴西政府又实施了投资总额13.4亿美元的“东北部旅游发展计划”。此外,还有专门的特定项目计划,如开发西部铁矿资源的“卡拉雅斯计划”、发展内陆河运事业的“巴拉圭河河谷计划”等等。围绕这些开发战略,巴西政府对落后地区实施了积极的政府干预和政策供给,主要体现在:
(一)实行大幅度优惠的财税政策
20世纪70年代,巴西联邦政府规定将全国所得税的30%作为专门用于落后地区开发的全国一体化计划基金,不仅减轻落后地区的税赋,还把东北部地区的联邦税收返还给该地区,返还比例从1964年的13%提高到1974年的68%。此外。据1997年有关报道,1996年12月巴西政府宣布,向在落后地区创办汽车厂的外国企业提供优惠,并将优惠延长到2010年。这些优惠政策包括:机械、设备、工具和模具进口免除进口税,进口生产所需的零配件减免90%进口税,对进口车辆免除50%的进口税,对进口或在巴西购买机械和生产设备免除工业产品税。同时,落后地区各州也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利,通过更大幅度地减免税收的方式吸引外国和经济发达地区投资。
(二)投入巨额资金,实行向落后地区倾斜的公共产品供给政策
首先是发展交通设施。20世纪50年代,巴西修建了三条跨州联邦公路,加强了巴西中部与东北部之间的经济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巴西政府为了实现其全国一体化计划,于1970年通过政府拨款20亿克鲁塞罗,先后修建了三条贯通巴西东西南北的大公路。统一公路网的建设,加强了各州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此外,巴西政府还十分注重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20世纪90年代,巴西政府投资7亿美元实施了东北部教育基础项目,为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等,并于1996年启动了“远距离教学计划”。通过电视卫星向偏远地区播放教学节目,降低落后地区的文盲率。
(三)迁都巴西利亚,带动经济重心转移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往往也是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情感归属和联系的重要纽带,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而巴西政府通过迁都的确达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转移的目的。迁都之前。巴西利亚是一座仅有10万多人口的小城,工农业均不发达。迁都之后,大大刺激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巴西利亚城已变成拥有10多个卫星城,人口达200万的现代化城市,巴西利亚城市的兴建及其相应的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投资,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的经济辐射力,很快在巴西利亚四周建立了汽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基地。成功地将巴西的经济重心从沿海转至中部。目前,巴西利亚已成为发展北部、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中心和一个“增长极”。
(四)实施移民垦殖计划
巴西素以地广人稀并拥有大片荒芜可耕土地而著称。但与此同时,在巴西实施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前。却有400多万农户、1200多万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面积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于是,巴西政府根据自身特点,适时做出了向欠发达地区移民垦殖的计划,并相继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巴西移民垦殖局的“开发中西部计划”、巴西与日本合资的“促进农业发展公司”及“稀树草原合作社”等举措,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从1964—1984年。巴西共实施了289项移民垦殖计划,分配土地5080万公顷。使18.8万户农民受益。可以说,巴西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移民垦殖计划。不仅促进了落后地区农业的发展,而且减少了农村的土地冲突,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原本荒凉的中西部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创设自由贸易区,制定配套政策 为了开发亚马逊河流域,有效地吸引劳动力、资金和技术转移到这一地区,早在1957年巴西政府就颁布法令,正式确立了亚马逊首府马瑙斯作为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享有一系列的特殊政策:一是实行进出口自由贸易,凡符合规定的进口物资可免除产品进口税:二是实行财政刺激,即凡在这一地区投资设厂的企业可以得到投资基金的资助、享受减免所得税、得到信贷帮助等。这些优惠政策引来了大批国内外投资者,相继建立起了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和旅游文化中心,使这里逐步成为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同时,巴西政府还明确规定,自由贸易区每年必须以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无偿援助,以支援周边地区工业、农业、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定自由贸易区有责任和义务支援国内的科研机构,以开展对亚马逊河流域发展问题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研究。这些举措有效带动了整个亚马逊河流域特别是巴西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到1974年,亚马逊地区相继建立了17个规模不等的发展极,形成了这一地区的发展极网络。
(六)实施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对落后地区转移支付比例
巴西足一个联邦制国家,宪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其行政事务权和经济管理权相对独立。因此,要平衡不同地区的财政能力,只有通过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现。巴西政府集中联邦财政收入的21%进行转移支付。一是实行收入分享转移支付体制。指联邦政府建立的两个基金(FPE和FPN)按照各地区的需求因素进行分配的一种转移支付制度。这种再分配是将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分配到落后地区。如按转移支付制度的规定,85%的基金分配给落后地区。二是协商性的转移支付制度。联邦政府通过与州政府协商选择必要的非项目性补助给各级政府,1980年协商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的比重为22%,1988年上升为42%。此后,由于联邦政府削减赤字的要求和协商性转移支付引起的贪污行为,协商性转移支付呈下降趋势。巴西著名经济学家德尔芬·内托曾估计,1970年前后,巴西东南部地区向东北部地区的资金转移总额,相当于同时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资金转移的总和。
(七)设置多层次的区域开发机构,为政府干预提供组织保障
在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中,巴西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能力,设置了专门机构加以管理。首先,巴西政府设置了“全国发展委员会”,统一指导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其次,在专门针对落后地区开发的问题上,巴西政府组建了区域性的指导开发和管理资金的专门机构。如“亚马逊发展管理总署”“东北部开发管理总署”“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管理总署”等,这些管理机构直属联邦政府,在开发方面具有超越州政府的权限,便于协调同一区域各州的利益。这些机构不但负责实施区域开发计划,还有制定开发计划的任务。
综上所述,巴西对落后地区开发进行了积极的政府干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与此同时,巴西在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不顾自身财力、急于求成:没有注重投资回报率:州政府之间的“税收战”,导致地方税收大量流失:没有很好地把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等,这些问题也是我国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应当注意避免的。
巴西中西部地区包括三个州和一个联邦区。由于20世纪60年代的迁都,大批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的居民迁入,人口迅速增加,该地区经济、特别是农业得到迅速发展。尽管如此,目前这一地区仍然是巴西经济落后的地区之一。东北部地区是巴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最落后的地区。农牧业是东北部经济的主体,而东北部海崖则是著名的旅游胜地。20世纪70年代以后,建立了炼油厂和石化厂,工业有所发展。90年代以后,经济发展不断加快。北部地区地广人稀,以森林和矿产出名。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北部地区橡胶采集业的发展,大批东北部农民移居这里。20世纪20年代以后,橡胶业衰败,移居的农民又重新返回东北部,北部地区再次成为寂静的森林。由于该地区缺乏能源和公路网。工业难以发展。东南部地区是巴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农牧业发达。在历史上,该地区由于采金业和咖啡种植业的发展,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吸引了大批欧洲和日本移民,经济迅速发展,成为巴西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该地区是巴西工业——钢铁、汽车、水泥、飞机制造业的中心,同时也是巴西的金融中心。1995年该地区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3%,1997年人均产值7381美元,居各地区之首。南部地区也是农牧业发达地区。该地区多为欧洲移民。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生产率也较高,因而农业人口过剩,大批农民向中西部转移。该地区是仅次于东南部的经济发达地区。
为了扭转这种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格局,20世纪50年代以来,巴西政府下决心通过宏观政策和直接的行政干预,推动落后地区的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三大落后地区的经济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区域经济差距在整体上有所缩小。据巴西地理统计局、巴西中央银行统计(《考察》杂志2001年第751期特刊),1999年这三大落后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24.88%;而20世纪70年代仅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6%~17%。虽然巴西区域差距失衡的格局有所缓和,但没有根本改变,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巴西政府在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中。制定了灵活的开发战略:一是制定涉及几个地区的综合开发计划。如巴西政府于1970年制定的《全国一体化》规划,对东、西亚马逊地区的发展均提出了目标,重点是通过“泛亚马逊公路”“实现亚马逊整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与全国的整合”。二是就某一特定区域情况制定的发展计划。如1971年11月制定的“中西部发展计划”“亚马逊增长点计划”及“中部发展计划”等。以“中西部发展计划”为例,其建设重点是该区域几个州的交通一体化,“按照这一计划,到1974年时,应建成一个以公路为主同时又辅以河网的交通体系”。三是为发展某一行业而制定的专门计划,如1971年第1179号法确定的“土地计划”,目的在于鼓励投资者在西部建起牧业企业。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当地的农业生产。1995年,巴西政府又实施了投资总额13.4亿美元的“东北部旅游发展计划”。此外,还有专门的特定项目计划,如开发西部铁矿资源的“卡拉雅斯计划”、发展内陆河运事业的“巴拉圭河河谷计划”等等。围绕这些开发战略,巴西政府对落后地区实施了积极的政府干预和政策供给,主要体现在:
(一)实行大幅度优惠的财税政策
20世纪70年代,巴西联邦政府规定将全国所得税的30%作为专门用于落后地区开发的全国一体化计划基金,不仅减轻落后地区的税赋,还把东北部地区的联邦税收返还给该地区,返还比例从1964年的13%提高到1974年的68%。此外。据1997年有关报道,1996年12月巴西政府宣布,向在落后地区创办汽车厂的外国企业提供优惠,并将优惠延长到2010年。这些优惠政策包括:机械、设备、工具和模具进口免除进口税,进口生产所需的零配件减免90%进口税,对进口车辆免除50%的进口税,对进口或在巴西购买机械和生产设备免除工业产品税。同时,落后地区各州也利用宪法赋予的权利,通过更大幅度地减免税收的方式吸引外国和经济发达地区投资。
(二)投入巨额资金,实行向落后地区倾斜的公共产品供给政策
首先是发展交通设施。20世纪50年代,巴西修建了三条跨州联邦公路,加强了巴西中部与东北部之间的经济联系。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巴西政府为了实现其全国一体化计划,于1970年通过政府拨款20亿克鲁塞罗,先后修建了三条贯通巴西东西南北的大公路。统一公路网的建设,加强了各州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此外,巴西政府还十分注重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20世纪90年代,巴西政府投资7亿美元实施了东北部教育基础项目,为落后地区培养教师、免费发放教科书等,并于1996年启动了“远距离教学计划”。通过电视卫星向偏远地区播放教学节目,降低落后地区的文盲率。
(三)迁都巴西利亚,带动经济重心转移
首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往往也是经济文化中心,是人们情感归属和联系的重要纽带,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而巴西政府通过迁都的确达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转移的目的。迁都之前。巴西利亚是一座仅有10万多人口的小城,工农业均不发达。迁都之后,大大刺激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今。巴西利亚城已变成拥有10多个卫星城,人口达200万的现代化城市,巴西利亚城市的兴建及其相应的公路、铁路、电力等基础设施方面的大量投资,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的经济辐射力,很快在巴西利亚四周建立了汽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基地。成功地将巴西的经济重心从沿海转至中部。目前,巴西利亚已成为发展北部、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中心和一个“增长极”。
(四)实施移民垦殖计划
巴西素以地广人稀并拥有大片荒芜可耕土地而著称。但与此同时,在巴西实施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前。却有400多万农户、1200多万农民没有土地或土地面积不足以维持家庭生活。于是,巴西政府根据自身特点,适时做出了向欠发达地区移民垦殖的计划,并相继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巴西移民垦殖局的“开发中西部计划”、巴西与日本合资的“促进农业发展公司”及“稀树草原合作社”等举措,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据统计。从1964—1984年。巴西共实施了289项移民垦殖计划,分配土地5080万公顷。使18.8万户农民受益。可以说,巴西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移民垦殖计划。不仅促进了落后地区农业的发展,而且减少了农村的土地冲突,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原本荒凉的中西部发生了巨大变化。
(五)创设自由贸易区,制定配套政策 为了开发亚马逊河流域,有效地吸引劳动力、资金和技术转移到这一地区,早在1957年巴西政府就颁布法令,正式确立了亚马逊首府马瑙斯作为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享有一系列的特殊政策:一是实行进出口自由贸易,凡符合规定的进口物资可免除产品进口税:二是实行财政刺激,即凡在这一地区投资设厂的企业可以得到投资基金的资助、享受减免所得税、得到信贷帮助等。这些优惠政策引来了大批国内外投资者,相继建立起了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和旅游文化中心,使这里逐步成为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同时,巴西政府还明确规定,自由贸易区每年必须以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无偿援助,以支援周边地区工业、农业、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规定自由贸易区有责任和义务支援国内的科研机构,以开展对亚马逊河流域发展问题的综合性或专题性研究。这些举措有效带动了整个亚马逊河流域特别是巴西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到1974年,亚马逊地区相继建立了17个规模不等的发展极,形成了这一地区的发展极网络。
(六)实施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对落后地区转移支付比例
巴西足一个联邦制国家,宪法明确规定了各级政府的职能分工,其行政事务权和经济管理权相对独立。因此,要平衡不同地区的财政能力,只有通过中央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实现。巴西政府集中联邦财政收入的21%进行转移支付。一是实行收入分享转移支付体制。指联邦政府建立的两个基金(FPE和FPN)按照各地区的需求因素进行分配的一种转移支付制度。这种再分配是将发达地区的财政资金分配到落后地区。如按转移支付制度的规定,85%的基金分配给落后地区。二是协商性的转移支付制度。联邦政府通过与州政府协商选择必要的非项目性补助给各级政府,1980年协商性转移支付占转移支付的比重为22%,1988年上升为42%。此后,由于联邦政府削减赤字的要求和协商性转移支付引起的贪污行为,协商性转移支付呈下降趋势。巴西著名经济学家德尔芬·内托曾估计,1970年前后,巴西东南部地区向东北部地区的资金转移总额,相当于同时期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资金转移的总和。
(七)设置多层次的区域开发机构,为政府干预提供组织保障
在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中,巴西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能力,设置了专门机构加以管理。首先,巴西政府设置了“全国发展委员会”,统一指导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其次,在专门针对落后地区开发的问题上,巴西政府组建了区域性的指导开发和管理资金的专门机构。如“亚马逊发展管理总署”“东北部开发管理总署”“马瑙斯自由贸易区管理总署”等,这些管理机构直属联邦政府,在开发方面具有超越州政府的权限,便于协调同一区域各州的利益。这些机构不但负责实施区域开发计划,还有制定开发计划的任务。
综上所述,巴西对落后地区开发进行了积极的政府干预,取得了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些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与此同时,巴西在开发落后地区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如不顾自身财力、急于求成:没有注重投资回报率:州政府之间的“税收战”,导致地方税收大量流失:没有很好地把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等,这些问题也是我国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进程中应当注意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