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教师可把新课开头导入作为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这是一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它是一上课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点明本堂课的重点和中心,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
【关键词】数学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167-0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也是经营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几年来,本人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法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教师可把新课开头导入作为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启发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发展旧知识,获得新知识。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旧知识为桥梁,使知识递进,从而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因式分解”的第一堂课,可以先复习多项式的乘法,并举出几个具体例子,如(x+4)(x-3)=x2+x-12,(x+2)2=x2+4x+4。教师及时指出,把上述的过程反过来,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因式分解。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感悟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开头方法还为新授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类比法
这是一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数学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利用类比的方法开头,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类比。当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都不改变。那么,当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也同时乘以一个不为0的整式,结果会怎么样呢?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动手实践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课前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很快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在上解直角三角形时,课前可以这样提问:“你不过河而能测量河对岸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吗?”这样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伊始教师问:“老师课前给你们思考的问题,你们找到解决的办法了吗?”当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时,教师指出:“当我们学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后,这些问题就难不倒大家了。”这样的开头让人觉得自然、得体。
五、设疑式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把玻璃板带回家能不能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对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CA,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之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刻,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直接法
即课堂伊始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点明本堂课的重点和中心,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迅速使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要探讨的问题上来。如在讲完全平方公式时,大多数学生以多项式的乘法公式推出该公式,因此,不必设计复杂的导入,可直接点明要讲的公式并写在黑板上。
八、强调式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函数是代数的重点,而二次函数是代数中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总之,数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新课导入对不同的班级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根据各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
【关键词】数学 导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2-0167-01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想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课堂开头,是师生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也是经营整个课堂气氛的第一道关卡。几年来,本人一直努力探索和试验,总结出了数学课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温故知新法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和深入,教师可把新课开头导入作为连接新、旧知识的纽带和桥梁,启发学生进行“类比”、“联想”,发展旧知识,获得新知识。温故知新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旧知识为桥梁,使知识递进,从而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因式分解”的第一堂课,可以先复习多项式的乘法,并举出几个具体例子,如(x+4)(x-3)=x2+x-12,(x+2)2=x2+4x+4。教师及时指出,把上述的过程反过来,即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因式分解。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感悟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开头方法还为新授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类比法
这是一种利用知识间的迁移规律,对同类知识进行类比,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数学的很多概念、性质、定理是通过类比推理发现的。利用类比的方法开头,不仅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同时也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讲分式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例类比。当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乘以一个不为0的数,分数的大小都不改变。那么,当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也同时乘以一个不为0的整式,结果会怎么样呢?这种方法使学生能从类比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发现新知识。
三、动手实践法
亲手实践导入法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时,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从而从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为180°,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四、反馈法
根据信息论的反馈原理,课前就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的反馈效果给予肯定或纠正后导入新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很快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如在上解直角三角形时,课前可以这样提问:“你不过河而能测量河对岸工厂的烟囱的高度吗?”这样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课堂伊始教师问:“老师课前给你们思考的问题,你们找到解决的办法了吗?”当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时,教师指出:“当我们学了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后,这些问题就难不倒大家了。”这样的开头让人觉得自然、得体。
五、设疑式法
设疑式导入法是根据中学生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设一些疑问,创设矛盾,设置悬念,引起思考,使学生产生迫切学习的浓厚兴趣,诱导学生由疑到思,由思到知的一种方法。例如:有一个同学想依照亲戚家的三角形玻璃板割一块三角形,他把玻璃板带回家能不能割出同样的一块三角形呢?同学们议论纷纷。然后,我对同学们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三角形的判定。现在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六、演示教具法
演示教具导入法能使学生把抽象的东西,通过演示教具形象、具体、生动、直观地掌握知识。例如:在讲弦切角定义时,先把圆规两脚分开,将顶点放在事先在黑板上画好的圆上,让两边与圆相交成圆周角∠BCA,当∠BAC的一边不动,另一边AB绕顶点A旋转到与圆相切时,让学生观察这个角的特点,是顶点在圆上一边与圆相交,另一边与圆相切。它与圆周角不同之处是其中一条边是圆的切线。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印象深刻,容易理解,记得牢。
七、直接法
即课堂伊始就把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点明本堂课的重点和中心,使学生心中有数,一目了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迅速使学生的思维引向所要探讨的问题上来。如在讲完全平方公式时,大多数学生以多项式的乘法公式推出该公式,因此,不必设计复杂的导入,可直接点明要讲的公式并写在黑板上。
八、强调式法
根据中学生对有意义的东西感兴趣的特点,一上课就叙述本课或本章的重要性的一种方法。例如:函数是代数的重点,而二次函数是代数中重点的重点,它在中考试题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将来学习深造的基础。今天,我们就学习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总之,数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新课导入对不同的班级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根据各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其关键就是要创造最佳的课堂气氛和环境,充分调动内在积极因素,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