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外化过程中的态度研究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ny_li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德育外化过程,是指个体将内化阶段形成的思想、政治、道德认识转化为自身的品德行为,并养成相应品德行为习惯的过程。德育外化是与德育内化相统一并在内化基础上的品德行为实践,在德育外化过程中,态度对人具体的品德实践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不仅决定着人内在心理活动的方向和强度,而且支配并调节着人的外部行为。
  
  一、态度对德育外化的影响
  
  态度是一种较为稳定的行为倾向,对个体的行为具有直接影响和定向作用,它通过个体对具体对象或赞成或反对的情感和行为倾向决定个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同时,态度的积极与否也直接影响到个体自身思想品德行为的表现形式、强度以及持续的时间等。
  (一)个体态度形成的阶段性对德育外化的影响
  个体对某一事物或对象的态度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需要较长时间的孕育和准备,要经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理论,即服从(顺从)——同化——内化。此学说大致反应了态度变化的进程状况,个体所持有的不同阶段态度对个体德育外化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在德育外化过程中,个体若对对象和目标没有一个完整、明确的认识,那么个体将表现出模仿和认同他人的一种倾向,具体到德育外化过程中则表现为更容易从众的行为,并不由自主地趋向于多数人。个体同化阶段的态度,将不再是被动、盲目地趋同,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群体的观点、信念、行为和新的信息,并为与其保持一致性而采取相同的行为倾向。在这个阶段,个体将自觉、主动地模仿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做出与社会要求相同或相似的思想品德行为,在此态度影响之下的行为也有一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个体态度形成的最后也是最高的阶段是内化阶段,个体通过实践,加深了对认知的理解,能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外来的新观点、新情感、新理念和新规范,并将它们与自己原有的信念和价值观联系起来,纳入自己的价值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种态度的影响下,个体的思想品德实践更为积极,个体的思想品德行为由不经常变为经常、由不稳定变为稳定,从而形成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个体自身的个性。
  (二)态度成分对德育外化的影响
  态度成分包括态度认知、态度情感和态度意向,态度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个体行为的选择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态度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有关对象所作出的知觉、理解、评价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信念。态度情感成分指个体在评价的基础上对有关对象产生的情绪反应,表现为一种内在的情感体验。态度的认知成分不仅仅表现为对对象的认识,还包含了个体的价值判断和评判性意见,如赞成或反对。而态度的情感成分本身就是一种对对象的热爱或仇恨、喜爱或厌恶等。在德育外化过程中,当态度的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相一致时,个体实践思想品德的热情相对会比较高。
  (三)态度强度对德育外化的影响
  态度表达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态度表达方向的不同对德育外化的影响肯定有所不同,对此不作过多的讨论。除此之外,当两个人的态度判断完全相同、但所持态度强弱程度不同时,同样会影响到德育外化的效果和德育目标的实现。在这里,个体态度的强度可以理解为个体所持有态度中意向的强弱程度。同样的态度,态度强度较大的个体可能更容易引发相应的行为,同时,与个体经验相关的记忆将更容易形成较高强度的态度。在德育外化过程中,强型态度对个体具体行为产生的影响应看其态度的方向:当个体态度方向与实现德育目标的方向相一致并属于强型态度时,个体实践思想品德的行为就越坚定、越不容易改变,这种态度能直接影响个体行为的持续时间,并有利于个体德育目标的尽快实现;相反,如果个体的态度与德育外化所要求的方向不一致,则会对个体实现德育目标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德育外化过程中积极态度的培养
  
  态度不是一成不变的,经过培养,在旧态度的基础上形成新态度是可能的。在社会生活中,一般情况下,个体在内心深处都会有一种向善至善的愿望,想要通过自己善的符合社会发展和社会规范的行为来获得社会积极、肯定的评价,这便给态度的改变(在此指形成新的积极的态度)提供了动力。
  (一)态度构成要素中情感成分的培养
  态度的情感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一种情绪反应,起主导作用的是个体情感,表现为情感体验的程度,即个体对客体的喜欢、厌恶等心理情感反应。在德育外化过程中,情感因素具有调节作用,人们对事物由认知进而产生一种情绪体验,而情绪体验又调节人的认知。另外,情感因素也驱动行为倾向,具有行为动机的作用。因此,要培养和形成积极的态度,就必须重视态度构成要素中情感成分的培养。
  在个体实践思想品德的过程中,要培养良好的情感成分,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研究表明:良好的心态可以提高个体的坚持性,使人更有耐力和信心;而抑郁和焦虑会使个体在判断、注意等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偏差,影响个体对德育外化过程和结果的判断。因此,要将情感因素与理智认识协调起来,最大程度地发挥个体的潜能。其次,个体要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只有对自我有一个清醒、深刻的认知,才能形成稳定而健康的情感状态,只有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才能真正使自己的行为倾向趋同于社会规范,才能在德育外化过程中体现出对符合社会规范行为的赞同和喜欢,以及对不符合社会规范行为的反对和厌恶。第三,在实践中培养个体的情感调控能力。所谓情感调控,指的是有意识地进行情绪控制。这种有意识的情绪控制将决定思维的定向,并能产生一种顽强的力量,使个体按原有的态度情感去决定自己的行为倾向。在德育外化过程中培养个体的情感调控能力,就是对整个社会有一个准确、全面的认识,用道德准则和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规范来约束自己的情绪。
  (二)态度构成要素中意向成分的培养
  态度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意向)三种成分构成。在德育外化过程中,行为倾向即意向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个体实践思想品德行为的主动性和效果。
  培养态度中的强烈意向,要求个体有坚定的信念和实现德育目标的强烈愿望,相信自己能够通过自身的实践行为完善自身的思想品德。在德育外化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这就要求个体在培养自己强烈意向的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多渠道地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自己的预定目标,积累积极的情感因素。
  德育外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外化行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个体进行思想品德外化的态度只是诸多影响因素中的一种,但仍然不可忽视。态度直接反映实践思想品德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积极的态度能更好地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个体更为积极地践行内化阶段所形成的思想品德认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品德;而消极的态度则会让实践的个体怀疑内化阶段所形成的认知的正确性,进而怀疑社会规范的合理性等。因此,在德育外化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掌握态度形成和转变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使德育外化个体在思想品德实践过程中能对符合社会需要和社会规范的行为保持积极的态度,实现个人思想品德的完善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他文献
摘要:爱,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扉的钥匙,尤其是班主任的一颗爱心,更是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道路上最重要的润滑剂和催生剂;是师生间达到心理相容的接触点,也是教育学生的根本前提。只有付出爱,尊重、宽容学生,多给予学生赞美和鼓励,才能让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正如任小艾老师在报告会上所指出的:“爱孩子是一个老师合格的底线”。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  关键词:教
期刊
摘要:教育要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等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使之更好地适应面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字:人才培养 教育 就业    教育要适应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人才培養模式,对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案与培养途径等
期刊
摘要:在封建文人心目中。灯烛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蕴的艺术形象,更是照亮诗人独特情感活动的经典意象之一。它既可洋溢起快乐壮丽的气氛:又可温暖着诗人的心灵,还可构成的优美意境,给予人安全而温馨之感;有时也可以觊觎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生活。灯是光明,是希望,是智慧,更是窥视封建知识分子内心独白和昭示封建社会秩序的一盏明灯。无灯的世界或暗淡的灯光则暗示着、象征着失望与痛苦的心态。  关键词:灯烛 意象
期刊
摘要: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会话教学,它的成败直接影响到整个英语教学的成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目前英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在会话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听、说、练、用四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  关键字:小学英语 会话 聽说 练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手段的日趋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多地运用到课堂当中,给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改革带来了巨大的生机和活力,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则更好地体现在音乐课堂上,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艺术氛围,发挥着强大的作用,使学生在“音”的进行中得到了情绪的抒发和美的享受,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感受了音乐艺术的美。  关键词:多媒体 音乐教学 音乐艺术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通过声音来打动人的心灵,从而提高
期刊
很多生物教师都反映一堂课下来,教师累得半死,学生却什么也没听明白。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成了摆在广大生物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分析我们上课当中的刻板之处,然后分析学生的心理情况,通过老师的努力改变原来的说教模式,让学生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让他们在课堂上“活”起來,让学生主动参与生物课堂教学。具体的方法可以概括为:    一、减少负担,让学生从内心喜欢    减轻学生负担不等于降低教学要求,
期刊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关系。学校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有机结合、融洽相处,决定着学校的面貌、教学效果和学生人格的发展。不仅如此,师生关系也是教学过程中的纽带,它连接着师生间的交往、互动与发展。学生的发展离不开教师,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教师的发展、职业的完善同样也离不开学生,却是传统教育中常常忽略的问题。现今实施的教学改革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探究性,重视
期刊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今的学生所认知、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广泛了。在这个急遽发展的时代,学校也不可避免地会沾染上狂热浮躁风气,学生心里埋满了“地雷”,一不小心就会被触动。如果教师批评学生方法不当,只会使学生发怒且不听教诲、心怀怨恨,甚至产生报复的念头,无心学习。在常规管理的实践中,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需要冷静分析学生身上的不良言行,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恰当的批评,把自尊、自爱、自信、自我约
期刊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离不开学校党组织的向心力、领导班子的号召力、广大教师的活力与影响力和学生的创造力等诸多因素的推动。若将此“五力”协调统一,形成合力,定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学校前进的步伐。    一、加大学校党组织的向心力    首先,要加强学校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增强党员的辐射力。通过党员大会、党课学习、党小组生活会等方式,提高  全体党员的思想觉悟;通过民主监督机制、评价
期刊
素描写生绘画作为视觉艺术,是通过一定的色彩、线条、形状,构成异常精确具体而又个性化的图景,以传达审美经验并供人感受的艺术。  一张好的写生作业或作品应该做到造型严谨,明暗整体、黑白灰层次丰富,画面响亮,有主次和虚实变化,能表现出质感。要做到这几点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的,要求写生者必须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和较强的表现能力。  做为一名中学美术教师,笔者主要进行美术特长生的教学工作。在十几年教学过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