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前预习的几种方法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shuye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前预习是一种课堂教学具有前瞻性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虽然语文教师经常会布置学生课下预习,但缺少系统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预习方法,笔者试图从课前预习的几种方法入手浅谈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预习通常是指学习主体在正式进入课堂教学阶段之前的准备活动。它既是一种学习形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课堂教学之前的热身运动。预习是学习新课的第一步,只有预习充分,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从语文教学内容来看,它分为作文课的准备、阅读课的准备和综合活动课的准备。从学习主体来看,它包括兴趣与动机的准备、思维方式的准备和知识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准备。其目标直接指向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积极主动的自我构建。而一系列系统的预习问题是做好课前预习的基础。
  一、从较浅问题入手,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探索知识的直接动力,是智力发展的前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课堂提问是唤起学生求知欲的一条有效途径,而问题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人的认知规律就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也是这样。预习一篇新的文章,好奇心让学生走进作者,走进作品,教师的预习问题设计得当,会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进而深入对文章内容的探讨,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如何保持学生的兴趣,就是教师要解决的事情。生字的注音,生词的解释,文学常识的了解,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都是教师在预习设计中必会让学生解决的事,学生完成起来也不会感到太难,但对文本的理解,则需要教师精心准备,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感知作者在文章中要传达的情感,表现的主题。如果预习中设计的问题太难,会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失去继续学习思考的兴趣,即便少数学生迎难而上,对问题思考的结果也会与教师的预想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师应该把预习问题设计浅一些,绝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有事可做,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就有了预习的兴趣,学习的兴趣。
  二、从课文背景入手,深切体会作者情感
  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它产生的背景。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题。教师在设计这类课文的预习问题时,可以从作者反常的行为、脱俗的情趣等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去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了解作者的情感经历,学会“知人论世”,从而能正确的理解判断作者在文章中传达出的思想倾向。如预习《湖心亭看雪》,教师应该要求学生理解作者的出生年代,家庭背景及精神世界:“白雪皑皑的严冬,即使在白天,人们也很少出门或不想出门,这篇文章的作者张岱为什么偏偏会在寒风刺骨的晚上冒着肃杀的冷气独自前往胡姓亭看雪呢?”“他又看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既有一定的兴趣,又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有引导性,为了解开这些疑问,学生就会反复品读文中的语句,主动去揣测作战的思想与经历,这样提高了学生讲作者情感与经历背景联系起来思考的自觉性。当然,教师也可以在学生预习时先给学生简单介绍作者的时代背景,点到为止,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寻找问题的答案,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冷寂、孤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哀愁。
  三、从课文文眼入手,整体把握主题思想
  所谓“文眼”,就是课文中能够揭示主题或是对主题有提示作用的词或者句子。它是文章艺术构思的凝聚点,也是作品外景内情的交融点,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制约全篇的作用。因此,在课前预习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课文的钥匙。如预习《背影》,教师可以让学生反复品读父亲过铁道买橘子一段,本段详细描写了父亲为给我买橘子艰难地过铁道的情景,这里的“背影”是一个聚光点,照彻了父爱子的一片赤诚,集中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在设计预习问题时,可以这样“本段用了一系列的动词表现父亲过铁道的不容易,找出这些动词,并展开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在刻画父亲的背影时应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对此有什么想法?由此展开对课文中父亲背影的四次描写的理解”问题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经验,明白这是通过外貌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这样的问题,学生既不会感到无从下手,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四、从对比学习入手,全面提高学习能力
  相对来讲,说明文由于知识点不多,是学生学起来比较容易掌握的文体。但对初学者来说,仍然会把说明文的一些知识和过去的知识相混淆。比如,不少学生把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混在一起,虽然教师们反复强调,总不能避免学生出错。鉴于此,在进行说明文教学时,教师的课前预习设计就可以先打“预防针”。这里以八年级第一篇说明文《中国石拱桥》的预习问题设计为例:“回忆我们学过的修辞手法,并具体列出;结合课文后有关说明文的文学常识,了解说明文有哪些说明方法?找出在课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比较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的异同”这四个问题的抛出,让学生一接触说明文就知道说明方法和修辞手法不是一回事,从而心理上就有了界定,再经过老师上课时的强调、比较,学生出错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旧知识,而且掌握了新知识,还指导了学生预习说明文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其他文献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不断探索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出“六心”得失。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点肤浅的看法:  一、爱心对待学生——班主任工作的根本  “爱是教育的根本”,作为班主任,面对不同的学生,工作中难免有厌烦心理。但在班级实际管理中,我努力克服这一心理定势,始终做到对每一个学生有爱心,不使他们觉得教师对他们已有厌恶之情。不论学生做了什么,是对还是错,我都以一颗宽爱的心来容纳学生。像我班个别同学不爱做
期刊
一、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中,培育教师文化  1.培育师德文化。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它蕴含的宽容大度、理解尊重、仁爱友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品格,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影响力,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为此,我校在师德文化建设牛,积极倡导教师要以大爱之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厚生之德热爱教育,奉献教坛。让教师时刻比一比爱心付出多少,无私奉献多少,教育成就多少。在教师职
期刊
我们在教育中往往会遇到“软硬不吃”的学生。这些学生常常不做作业、无视学校纪律、好像是专门与学校、老师作对的“人物”。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常常感到教育的无奈和苍白,但是如果换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方式—关爱,效果似乎还真的挺不错。  一、无微不至地关心  扬扬是六年级新转入学生。开校时,他妈妈一再嘱咐我要好好教育他,“不听话就使劲给我打”。这个孩子在原来的学校里,打架闹事、抽烟喝酒是经常的事儿。  虽然在
期刊
六年前,我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放在自己的博客中,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六年后,我才真正对这句话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实践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也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味到别样的幸福。  冬日:涌动在心底的朝阳  ——淇淇的故事  2007年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  那天,我准备给学生上《贺年片》,课前,淇淇送给了我一袋糖。上课铃响了,我高兴地走上讲台说:“元旦快到了,老师这儿有一张神秘
期刊
教育是一项值得倾注全部心血而为之的工作,因为沉甸甸的付出之后,换回的是沉甸甸的爱。作为一名教师要无条件热爱每一名学生,让你的爱在他们身上延伸。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班主任更要懂得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  让我们把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天空中一颗颗美丽的星星
期刊
9月22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了甘肃省第一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暨观摩研讨活动,这次活动由省教科文委工会主办,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  下面我就自己的参赛课和收获做如下汇报:  参赛课目和教学方式:我的参赛课目为北师大版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授课时间为40分钟。(与人教版的区别是《物体的质量》和《质量的测量》是2课时内容。)课前我认真撰写教学设计,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充分
期刊
小学低年级儿童刚刚进入学校不久。这些孩子刚刚从涂鸦期进入了图示期,这是最好的绘画启蒙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对绘画兴趣最浓,他们喜欢随心所欲地去画,不愿意接受技法的限制,没有比例空间的概念,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随意夸张某一部分。例如:孩子想让自己画的小朋友个子很高,就把他的腿画得很长很长;想让小朋友在天空中飞翔,就给小朋友身上画翅膀等等。这是孩子创作才能的萌发。我们不要禁锢他们的思维,应该让他们直接
期刊
新课改的推进,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新课程下的新情况,在课堂实践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积累经验,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感悟、用心去经营。新课改追求地是学生充满激情地自主学、随着课时的减少,学生学习时空的增多,仅仅有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有效率的教学是难以奏效的,下面就高中学生有效学习进行探讨研究。  一、在生本课堂上催生学生的有效学习  生本课堂把学生的学放
期刊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世代相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语文教师,不断挖掘、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并付诸于语文教学实践,使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的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多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
期刊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优点较多,语文教师觉得它好用,好教是主要的。笔者在三年前才接触到这套教材,经过一轮的使用之后,颇觉这套教材的新颖和实用,尤其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更是以往任何版本的语文教材所无法做到的。但是,这套教材在选编方面尚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 选文中相关知识与其他知识链接缺失  1.七(上)《紫藤萝瀑布》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在《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中学习),学生对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