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几点思考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ionw47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优点较多,语文教师觉得它好用,好教是主要的。笔者在三年前才接触到这套教材,经过一轮的使用之后,颇觉这套教材的新颖和实用,尤其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更是以往任何版本的语文教材所无法做到的。但是,这套教材在选编方面尚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
  一、 选文中相关知识与其他知识链接缺失
  1.七(上)《紫藤萝瀑布》的时代背景是文化大革命(这段历史在《八年级下册中国历史》中学习),学生对文化大革命基本不知,谁革命、革谁的命、文化还怎么革命等问题不讲不行,一讲就多了。如果我们的语文教材稍做调整,放在八年级下册来学,让学生拥有这块历史知识之后来学习这篇课文,我想无须讲解学生就会体会到,并能深刻理解。
  2.化石是一个什么样的事物,是怎么形成的,学生一概不知,生物或地理课还没有学习到这方面的知识,光靠课本第77页三幅插图学生是不会认识化石的,而语文课上一下子拉出《化石吟》,这“吟”从何而来,如此,学生能对这首散文诗理解得了吗?
  3.鲁迅的《风筝》在无可抗争的家长制中反映对儿童精神虐杀的反省。现在是和谐社会,家长已经无法在家庭中处于“权威”地位,而作为“小皇帝”的孩子,无法理解中国“封建家长制”的“三纲五常”。而后面学习的《羚羊木雕》中的“我”就是如此,家长算什么,“我”的友谊比“木雕”更有价值。
  二、课文中的四季与生活中的四季不相吻合
  我们的教材在编排时,恰恰把《春》编排在了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沁园春 雪》排在了九年级上册的第一课,在学习这两篇课文时,恰恰是果香四溢的秋天,也就是说我们要让学生在丰收的季节里去回味与想象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冬日的银装素裹。虽然我们的学生已经历了十多个春夏秋冬,对春之花、冬之雪并不陌生,但要在秋季里去体验春之盎然、冬之宁静总有点时过境迁,不如在春天感觉春之生机,夏天感知夏之火热,秋日感受秋之静美,冬日感悟冬之肃穆来理解会更深刻。
  在按体裁和内容编排的同时,注意让课文中的四季与生活中的四季相吻合,让真实的大自然成为学生学习的最佳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景的同时,真正体验作品描绘的情景,体验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描绘生活中的美,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生活。
  三、课文内容与时代的错位
  选文内容要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七年级(上)《短文两篇》中的《行道树》,该文赞扬奉献精神。奉献精神在当代更应该发扬,但当今奉献精神的“形象代言人”好像不在行道树上。就像一提起姚明,大家马上想到篮球,如果提起奉献精神,学生能与“行道树”联系起来吗?如果把这篇文章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也许会将街道清洁工与行道树和奉献精神联系起来。还有《信客》,现在信息和交通飞速发展,谁还会想到和理解信客的不易和诚信呢(加之现在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信客是干什么的,不理解信客怎么去送信和送物)?笔者认为这些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可以换成其他文章(表现同一主题的文章)。
  四、单元设计有错位
  教材编排形式灵活多变,既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变化规律,又切合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就是“人生单元”。诚然,“人生是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示中说)。世纪老人、儿童文学作家冰心也说过“我不敢说人生是什么,我只能说人生像什么……”,既然这样,对于一群十三四岁的刚上初中的孩子,能理解“人生是什么”吗?能“体味人生”吗?能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大问题”吗?笔者认为,这一单元要有,但不能编排在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可以放在九年级(初中毕业前可以思考自己的“人生大问题”),与冰心的《谈生命》放在一起,就像“神九”与“天宫一号”在太空对接,相得益彰。
  五、受多种影响正文有“分家”的错位(编排方面)
  1.七(上)《静夜》最后两句,放在了下一页。全诗放在两页,把一首优美的诗分割开了,翻页的瞬间破坏了读诗的意境。我认为编排时,可以不受“格式”的限制,保留诗的整体美、建筑美(我还有个想法,如果是两篇文章,第一篇文章的注释就放在本文的后面,不要把半篇文章夹在中间,而七(上)第145页正是这样,笔者感觉非常不协调)。
  2.七(上)中《第一次真好》这一短文,可以从第31页中砍去。因为本页只有两行,一行是文章题目与作者,另一行是正文,而第33页还有正文,并有“空位”,为什么要将那两行放在第31页呢?如果是为了追求“格式美”而失去的更重要的“完整美”。同样的,《秋天》一文的第二节第一行放在前一页,而把该诗第二节的其他四行放在下一页(该诗共三节,每一节都是五行),这样有损第二节的整体美。还有,《散步》的最后一行12个字(含标点),也可以放在前一页;《咏雪》共75个字也被放在两页。
其他文献
从当班主任的第一天开始,我的内心就一直在做激烈地斗争:我反复地怀疑和追问自己,真的能将这个班带好吗?  我本不是一个细心的人,也没有很好的耐心去和学生周旋,我的秉性中还有以偏概全的毛病,因此带班伊始,我就时常提醒自己:每个学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些风景里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有着各自的尊严。面对自己的学生,我最担心的就是怕误读了他们的心灵碎语,并可能因为自己的局限性而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损了他们的自尊世
期刊
在多年的工作中,我不断探索班主任工作经验,总结出“六心”得失。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一点点肤浅的看法:  一、爱心对待学生——班主任工作的根本  “爱是教育的根本”,作为班主任,面对不同的学生,工作中难免有厌烦心理。但在班级实际管理中,我努力克服这一心理定势,始终做到对每一个学生有爱心,不使他们觉得教师对他们已有厌恶之情。不论学生做了什么,是对还是错,我都以一颗宽爱的心来容纳学生。像我班个别同学不爱做
期刊
一、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中,培育教师文化  1.培育师德文化。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它蕴含的宽容大度、理解尊重、仁爱友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品格,对学生有着强烈的示范性,影响力,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为此,我校在师德文化建设牛,积极倡导教师要以大爱之心,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以厚生之德热爱教育,奉献教坛。让教师时刻比一比爱心付出多少,无私奉献多少,教育成就多少。在教师职
期刊
我们在教育中往往会遇到“软硬不吃”的学生。这些学生常常不做作业、无视学校纪律、好像是专门与学校、老师作对的“人物”。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常常感到教育的无奈和苍白,但是如果换一种比较特殊的教育方式—关爱,效果似乎还真的挺不错。  一、无微不至地关心  扬扬是六年级新转入学生。开校时,他妈妈一再嘱咐我要好好教育他,“不听话就使劲给我打”。这个孩子在原来的学校里,打架闹事、抽烟喝酒是经常的事儿。  虽然在
期刊
六年前,我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放在自己的博客中,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六年后,我才真正对这句话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实践证明,“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也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体味到别样的幸福。  冬日:涌动在心底的朝阳  ——淇淇的故事  2007年冬天一个寒冷的早晨。  那天,我准备给学生上《贺年片》,课前,淇淇送给了我一袋糖。上课铃响了,我高兴地走上讲台说:“元旦快到了,老师这儿有一张神秘
期刊
教育是一项值得倾注全部心血而为之的工作,因为沉甸甸的付出之后,换回的是沉甸甸的爱。作为一名教师要无条件热爱每一名学生,让你的爱在他们身上延伸。正如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师生交往中的粘合剂,作为班主任更要懂得热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是教育力量之所在。  让我们把班级的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天空中一颗颗美丽的星星
期刊
9月22日至25日,我有幸参加了甘肃省第一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暨观摩研讨活动,这次活动由省教科文委工会主办,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  下面我就自己的参赛课和收获做如下汇报:  参赛课目和教学方式:我的参赛课目为北师大版本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物体的质量及其测量》,授课时间为40分钟。(与人教版的区别是《物体的质量》和《质量的测量》是2课时内容。)课前我认真撰写教学设计,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充分
期刊
小学低年级儿童刚刚进入学校不久。这些孩子刚刚从涂鸦期进入了图示期,这是最好的绘画启蒙时期,这一时期的孩子对绘画兴趣最浓,他们喜欢随心所欲地去画,不愿意接受技法的限制,没有比例空间的概念,为了表达自己的意思可以随意夸张某一部分。例如:孩子想让自己画的小朋友个子很高,就把他的腿画得很长很长;想让小朋友在天空中飞翔,就给小朋友身上画翅膀等等。这是孩子创作才能的萌发。我们不要禁锢他们的思维,应该让他们直接
期刊
新课改的推进,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根据新课程下的新情况,在课堂实践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积累经验,用心去思考、用心去感悟、用心去经营。新课改追求地是学生充满激情地自主学、随着课时的减少,学生学习时空的增多,仅仅有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主动性,有效率的教学是难以奏效的,下面就高中学生有效学习进行探讨研究。  一、在生本课堂上催生学生的有效学习  生本课堂把学生的学放
期刊
传统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世代相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作为语文教师,不断挖掘、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并付诸于语文教学实践,使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一、古诗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1.传统文化的传承。在语文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的把中国古典文学知识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使学生多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