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灌溉技术要求及管理技术措施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isa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地下水是我国农业灌溉用水的重要部分,研究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灌溉技术对我国农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灌溉用地下水的水质,供水水源地选择,地下水开发模式,供水水量计算以及灌溉系统的管理技术措施这几个方面介绍了如何更合理的利用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
  [关键词] 地下水;农田灌溉;开发管理
  一、地下水灌溉应用现状
  地下水是我国农业生产重要的供水水源,尤其是在北方地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1970年至2004年我国地下水灌溉面积比例从占总灌溉水量的30%提高到68%[1],机井数量也从63万眼增长到476万眼,增加了7.6倍[2]。然而,地下水灌溉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水质的问题,高矿化度的地下水灌溉会带来严重的土壤盐渍化。不合理的开采地下水会造成地面沉降,生态环境恶化,地下水灌溉的利用率低加剧了水资源缺乏现状。
  二、地下水灌溉技术指标
  1.农业灌溉水质要求
  温度:灌溉用水的温度应适宜。我国北方,以10~15度为宜,在南方的水稻区,以15~25度为宜
  矿化度:以不超过1.7g/L为宜,但是土壤原有的含盐量,土壤性质,潜水埋深,气候条件,排水条件等一系列影响土壤积盐与脱盐的因素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作物对灌溉用水的含盐量有不同的适应能力。例如,华北平原灌溉矿化度小于1g/L的水,大部分作物正常生长,矿化度为1~2g/L的水,水稻,棉花能正常生长,小麦生长受到抑制。
  盐类成分:地下水中的含盐类型对农作物有不同的影响。钠盐对农作物的生长危害极大,尤其是碳酸钠。它可以腐蚀农作物的根部,导致农作物死亡,而且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氯化钠能使土壤盐化,变成盐土,使作物生长困难,枯萎死亡。钠盐的允许含量一般为(对易透水土壤):碳酸钠,1g/L,氯化钠,2 g/L,硫酸钠,5 g/L。有些盐类对作物生长无害,如碳酸钙和碳酸钠。有些盐类对作物生长有益,如硝酸盐和磷酸盐具有一定的肥效。
  对灌溉用水进行测评时,不仅要考虑水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还要注意不要造成环境污染,特别是城市郊区,工厂附近。针对灌溉用水,我国制订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对灌溉用水进行测评时可以作为依据。
  2.水源地的选择
  对于大中型集中灌溉水源地来讲,就是选择取水地段;对小型分散灌溉水源地来说,就是解决某几眼井的具体位置。水源地的选择关系到能否水源地长期经济、安全地运转和避免产生各种不良环境地质问题。
  灌溉水源地尽可能选在含水层层数多,厚度大,渗透性好,具有调节能力,分布广,水量丰富的地段上。例如:冲洪积扇的中上部砾石带和轴部,冲积平原的古河床,厚度较大的层状或似层裂隙岩溶含水层,延续深远的断裂及其他脉状基岩含水带。
  为了保证灌溉水质,水源地应选在不易引起水质污染,便于保护的地方。远离城市或者工矿排污区上游;远离已经污染的地表水体或者含水层地段。避开易于使水井淤塞,涌沙或水质长期浑浊的流沙层或岩溶充填带。同时,水源地应选在不易引起地面沉降,塌陷等有害工程地质问题的地段。
  选择水源地时,还应该从安全,经济,扩建前景等方面考虑。满足水量水质要求的前提下,为节省建设投资,水源地要尽可能靠近农田区。为了降低成本,水源地应选择在地下水埋藏较浅或者自流地段。
  3.地下水灌溉开发模式
  我国农灌区一般采用井渠结合开发模式,尤其是在我国北方,由于降水和河流净流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与灌溉需水过程不协调,每年3~5月或4~6月灌溉临界期一般严重缺水,从而形成了“春夏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发展井渠结合的灌溉,能起到井渠互补,余缺相济和采补结合的作用。实行井渠统一调度,可提高灌溉保证程度,以及水的利用率。这种模式不仅是一项见效快的水利措施,而且也是调控潜水水位,防止灌区土壤盐渍化以及改善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有效途径。
  经过内陆灌溉区多年实践证明,井渠结合灌溉的作用可以归为三点。一是提高了灌溉保证程度,缓解或解决了春夏寒的缺水问题。第二,减少了河水的灌溉数量,从而减少了灌溉水对地下水的补给;第三,可以通过井灌控制地下水位,改善土壤盐渍化。例如:新疆乌鲁木齐冲积平原五家渠灌区的101,102,103三个团场,先后打井360眼,1978年播种面积为23×104亩,共需水量1.3×108m3,其中井灌取地下水量0.5×108m3,通过打井不但解决了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而且有效的降低了地下水位,因为过高的地下水位会带来土壤盐渍化等问题。地下水位已经从井灌前的0.5~1.0m,下降到3.0m左右,灌区的盐碱农田得到了改良。
  4.地下水供水量计算
  地下水的供水能力主要是靠灌溉区域内的地下水所受补给量来确定的。区域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有:降雨入渗,河流入渗,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农田灌溉回渗补给,含水层越流补给。其中最主要的是降雨入渗和河流入渗补给。
  降雨入渗:计算公式为Q降水=aPF,其中a为降雨入渗系数,通过地中渗透仪做实验得到的一个参数,无量纲。P为降水量,通过当地雨量站的资料得到,单位为(mm)。F为计算区的面积,单位为(km2)。Q降水为降水入渗补给量,单位为(m3/a)。
  河流入渗补给:计算公式为Q河渠=KIALT,K为渗透系数,与河道的岩性有关,单位为(m/d),I为垂直计算剖面的水利坡度,A为单位长度河段的计算剖面面积(m3),L为计算河段长,单位(m),T为河道入渗补给时间,单位是(d/a)。地下水侧向径流补给量计算公式与河流入渗补给量相同,公式中各参数含义相接近。
  农田灌溉回渗补给量的计算一般可按经验公式计算,为灌溉总水量的15%左右。越流补给不是地下水补给的主要部分,可以忽略。
  地下水可开采量是指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且不造成水质恶化,水位持续下降及其他不良后果的(下转第128页)条件下,能够开采的地下水量。可开采量不能超过补给资源量。补给资源量除去目前计算区域内的地下水开采量,和一些必要的排泄量(例如地下水排泄给河水,蒸发量等)即为最大的农田可用灌溉量。
  三、地下水灌溉系统的管理技术措施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用水大户,以关中地区为例,农业灌溉用水占到整个用水的70%~80%,平均每亩用水量达到300~500m3,1995年农业实际用水量达到34.46×108m3,而水的有效利用系数只有0.3~0.4,个别井灌区也只有0.6左右,而世界公认的以缺水闻名于世的美国德克萨斯州和以色列已达到0.8以上。从灌溉效益上讲,平均每立方米水生产谷物不足1kg,而以色列已经可以达到2.32kg。这些情况说明,农业用水的使用方法和节水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
  1.改进田间灌溉技术。在对田间耕地进行细作和平整的基础上,把大水漫灌改为小畦灌、沟灌;改长畦为短畦,可节水20%~30%。如果实行以喷灌,滴灌为代表的先进灌溉技术,可以节水40%~70%,还可增产10%~30%,蔬菜,水果,果树及一些经济作物效果更佳,甚至有的成倍增长。
  2.要完善在田间的工程配套,实现灌溉渠道防渗管道化,可以节水40%~50%
  3.优化灌溉制度,减少作物无效蒸腾。对灌溉用水采取优化调度,合理分配。结合耕种栽培技术,尽量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提高水分利用率。一般作物在全生育期的不同阶段缺水,对产量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冬小麦,播种到越冬前,如缺水50%,将减产28%,而越冬到返青,如果缺水50%,只减产7%。因此,研究限水灌溉,优化灌溉制度,可以提高单方水的效益,达到节水目的。
  4.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推广抗旱优良品种。比如,秦岭北坡以及山前洪积倾斜平原是发展果林和饲养业的良好基地,大力发展果林带和养畜业,这样既压缩了农业用水,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各个地区如果能根据自己的情况,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节水潜力是很大的。
  5.加强节水农业宣传,明确发展节水农业的投入方式,用政策推动节水农业的发展。通过资料分析对比,投资与节水的大概比例为:渠系衬砌每亩投资约80元,可节省水50m3,地下暗管输水每亩投资70~100元,可节水80m3,喷灌每亩投资约100~200元,可以节水100m3,水的利用率可达80%,农作物增长幅度大,一般可达20%~40%,并且减少了田间渠系建设与管理维护和平整土地等工作量,有利于加速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WANGJin2xia,HUANG Ji2kun,BLANKE A,et al. Thedevelopment,challenges and management of groundwater inrural China [ C]/ / GIORDANO M,VILLHOLTH K G. Theagricultural groundwater revolution: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to development. Trowbridge,UK:Cromwell Press,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水利统计年鉴[R].北京:水利部规划计划司,2004
  [3]曹剑锋,迟宝明,王文科,专门水文地质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其他文献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公司+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初的经营模式,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已形成多种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合作组织+农户、批发市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产销一体化公司等。不管哪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都不外乎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龙头企业、农户、产业基地、技术、资金、市场等。在这些要素中,资金是首要的,如
期刊
一、尼日利亚农业本身问题及其原因  1.农作物的总体产量低、品质差、优劣混杂,缺乏市场竞争力  尼日利亚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平均只有中国的19.3%。例如水稻的公顷产量只有1~2t,而我国一般在8t左右,高产纪录已经达到15t。农产品质量普遍较差,特别是大米的质量不论外观和口感比进口大米要差的多。  2.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力量薄弱,科技成果的普及率很低  ADP(农业发展项目办)是尼日利亚的主要农技
期刊
近年来,为了适应农村税费改革需要,有效解决农村财务管理中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消除滋生腐败的隐患,切实加强农村财务规范化管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各地进行了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和探索,总结了农村会计集中办公、委派会计、委托代理和报账制等管理形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有的管理形式值得借鉴和推广,而有的则值得深入探讨,如村级报帐制。  一、报帐制的做法  村级报账制就是财政部门对划拨给村(居)民委员会、村民
期刊
[摘要] 随着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村级财务管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对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前新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关键词] 农村财务管理问题完善  目前,许多村级干部普遍存在着“重生产、轻管理”的片面认识,没有很好地执行民主理财制度,认为严格财务管理不利于搞活经济,不利于自
期刊
[摘要]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构筑高效生态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如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已经成为黄河三角洲农业经济发展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目前仍然面临着农业优势产业规模偏
期刊
[摘要] 本文剖析了水稻种植大户聂天喜的生产经历、效益及体会,对湘北地区土地流转集中及发展粮食生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种粮大户;效益分析;湘北地区    家住湖南省安乡县陈家嘴镇联盟村的村民聂天喜,拥有水稻种植面积113亩(每亩667㎡),是我县面积最大的水稻种植户。一家4口人,除念高中的女儿和念小学的儿子,就只剩老婆和他一道打理田土。  一、113亩稻田的来历  1971年出生的聂
期刊
[摘要]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之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 生活保障条件之一,推进农村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今解决“三农”问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几年来,沈丘县在土地流转中进行了一些有意的探索与总结。  [关键词] 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的途径  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流转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客观要求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
期刊
近几年由于蚕丝在国际国内供不应求,蚕茧价格一路走高,在市场拉动下,全国蚕茧生产面积和产量持续稳定增加,据农业部农情调查,2008年全国桑园面积为1500万亩。我省大理、思茅、楚雄等地蚕桑生产面积也迅速地发展起来,2007—2008年,我省新增桑园面积近30万亩,全省桑园面积达到120万亩。我州祥云县、鹤庆县桑园面积不断扩大,桑农也获得了良好的收益。国家实行了“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加快了蚕桑生产区域
期刊
一、保护性耕作技术及发展  保护性耕作是对传统铧式犁耕翻和裸露休闲越冬制度的变革。核心内容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降低对土壤的耕作强度和次数,并用作物秸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保护土壤自然功能和土地产出能力,是一项先进的现代农耕技术。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在农业机械化实现较早的西方国家先产生的,由于大规模使用铧式犁翻耕土地导致土壤流失,土壤耕层越来越薄,环
期刊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加快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 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引进和培养  大力培养选拔农业科技领军人才是实现农业科技领导班子更替有序、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举措。如何有效把握农业科技领军人才的成长规律,创设条件促其较快成长进步,是当前各级农业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