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语文无真趣 情到之处自粘人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ycc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应该是具有温度的,特别是语文课。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性学科,直接关乎人的精神领域,影响学生喜怒哀乐的情绪,无论是阅读课还是作文课,都不例外。其实,只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就能够找到许许多多调动学生情绪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课堂的温度。下面具体谈谈三种方法。
  一、展示专业特长,培养学生兴趣
  通常而言,学生存在这样的现象: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但实话实说,在我所带的班级中,学生一般都不惧怕文言文,而且还相对喜欢文言文,有时我还会要求学生进行文言文写作。同样,在我所带的班级中,学生害怕写作文的情况也不多见。我觉得,多数情况下,教师的兴趣、爱好直接会影响到自己所教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地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不仅可以升高课堂的温度,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自己看了不少汉字来源、汉字分析、汉字故事方面的文章和书籍,也做了不少这方面的笔记。在讲授文言文时,我不仅可以用上这些知识,还会创造性地进行发挥。比如说,《促织》中有这样的句子:“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许多学生觉得“遽”的词义不易把握。于是我就跟学生解释说:“遽”上面是一只老虎,下面一只豕(野猪),左下是走字旁。三者会意为老虎突然发现野猪,立即追逐着,要吃野猪。因此有“遽”就有“突然”和“立即”两个意思。又比如说,“赉”和“赍”这两个字,文言文阅读中经常见到,但是学生却觉得很难理解。如《促织》中有“抚军亦厚赉成”的句子,《孔雀东南飞》中有“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的句子。我跟学生解释说:“赉”由“来”“贝”会意而成,为什么“来”“贝”?因为有人“赠送”,所以“赉”是“赠送”的意思。“赍”由“来”“家”“贝”会意而成,“家”中为什么“来”“贝”?因为有人“赠送”,所以“赍”也是“赠送”的意思。如此运用汉字构件组合的方式来分析文言文词语的意思,符合汉字造字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学生非常喜欢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经常混淆的一些常用字,我会在黑板上写出它们的篆文,并且具体讲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升课堂的温度。
  二、运用各种幽默。激活学生思维
  幽默,《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幽默是人的一种优秀品质,它能够充分体现一个人的智慧和素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幽默是优秀语文老师的一个致胜法宝。语文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来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温度,从而使课堂达到“和谐相生”的效果。
  语文课堂上的幽默,可以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形式,有时可能是教师的一个体态语言,有时可能是师生之间不经意的对话,更多的时候则可能是教师早有准备的相关故事等。鲁迅在北大讲《红楼梦》时,突然问学生:“你们爱不爱林黛玉?”学生始料不及,议论纷纷。突然,有学生反问鲁迅:“周先生,你爱也不爱?”鲁迅坦然地回答:“我嫌他哭哭啼啼。”师生之间的幽默对话,使课堂气氛十分轻松而又和谐,课堂温度立即得到提升。在教授鲁迅的《拿来主义》一文时,我运用冯骥才的一个故事导入课文:冯骥才访问法国时,遇到了这样的一件事—在一次宴会上,一位外国记者问他,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骥才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骥才机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赢得了满堂喝彩。中国要发展、进步,必须采取“拿来主义”方法。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什么是“拿来主义”?运用冯骥才的这个幽默故事导入课文,与课文内容密切关联,有情趣,有哲理,有温度,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寻找答案的欲望。
  三、捕捉生成契机,点燃学生激情
  生成是指在超出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由教师根据教学进展,相机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性学科,在教学过程中,课堂随时都可能出现各种预设之外的情形。遇到这种情形,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凭借自己深厚的语文专业功底和教学机智,抓住难得的契机,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激情,生成一出和谐有趣的好戏,把课堂推向一个新的波峰,提升课堂的温度。
  例如,一位优秀教师在讲授完《念奴娇·赤壁怀古》后,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一位学生说:周瑜在赤壁之战时已经35岁了,娶了小乔也有多年了,但是苏轼为什么还说“小乔初嫁了”?苏轼会不会把这段历史搞错了?只见这位教师略思片刻,非常有智慧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太有好了,太有价值了。接着反问学生:以苏轼的文化水平,你认为他是真的把这段历史搞错了?还是故意把这段历史搞错?如果是故意把这段历史搞错?又是为什么呢?教师的问题一出,学生先是寂静无声,进入思考的状态,继而有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同学说,苏轼故意把这段历史搞错,是为了衬托周瑜的建功立业;有的同学说,苏轼故意把这段历史搞错,是为了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有的说,苏轼故意把这段历史搞错,是为了用周瑜的年轻有为对比苏轼的年岁大而又无所作为。这位教师很好地把握了一次机会,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点燃了学生思想的导火索。又如,有一次,我在分析《项链》中的马蒂尔德形象时,被一位学生无意说的一句“路瓦栽先生太可怜了”的话触动了。我接过这位学生的话抛出一个新问题:是吗?你觉得路瓦栽先生的幸福指数是高还是低?有人说,做男人难,做漂亮妻子的男人更难,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一石激起千層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激情被立即点燃了,课堂的气氛骤然热烈起来,学生纷纷抢着发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唤醒学生思想,激励学生质疑,鼓励学生表达,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课堂上,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唤醒、激活,才能提升课堂的温度,产生最好的教学效益。
其他文献
一、作文教学应与学生生活衔接,重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强学生的人生体验,丰富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要懂得生活才是学生作文的真正源头活水,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的同时,要引导他们感悟生活,只有学生对生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有
按照考纲规定,高中阶段除了完成必修课程五个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外,还包括选修课程中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五个系列。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所以对于选修内容,特别是内容庞杂的《先秦诸子百家》,一些课堂放弃了精心的设计,而流于蜻蜓点水式的讲解。  然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断然是马虎不得的,可在实际的教学中又存在诸多困惑。例如到底是按照文言文的教法将重心放在积累字词上呢,
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议论文写作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思路不清,论证段落推进不深刻,说理不充分。(2)论证缺少章法,堆砌事例者较多。(3)材料老旧,以历史人物为主,缺少时代感,不够鲜活。如何有效解决以上“顽疾”,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如何引导学生从打造一个精彩片段开始,提高作文训练效度的。  事实上,许多学生在进行议论文立意构思时,迷恋作文素材,以致忽视思维的深度
高考作文是一种压力下的写作。较之记叙文和抒情文,议论文又是考生最为广泛选择的文章体式。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一篇文质兼美的议论文佳作?对此,我们宜未雨而绸缪,切毋临渴而掘井,只要在写作上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高考作文也会收到“难者亦易矣”的良好功效。   我们不妨以2015年新课标全国Ⅱ卷作文为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
考场作文与平时的习作有很大不同,它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完相应字数、符合题目要求的文章。所以,要写好考场作文,除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外,还须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从近年全国高考阅卷对优秀作文的界定来看,巧用“起承转合”的方法,可快速完成作文,提高作文成绩。2013年高考,梁培同学就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在50分钟写就题为《唱首歌,走下去》的作文:  唱首歌,走下去  ①流星恋上大地不惜陨落,只为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下简称《廉蔺》)出自高一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作为《史记》中著名的篇目,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在于,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典型故事浓缩了战国末期秦赵之间的政治斗争,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而其突出的文学价值在于,情节安排张弛有度,扣人心弦;动作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语言描写简练生动,凸显个性。通过情节等突显了主要人物德才兼备的人格魅力。但在实际
张爱玲作为一名作家,在文学史上算得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其女性形象塑造独具特色。对于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中所包含的意识情感、价值追求和生成原因等等,我有着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塑造大多有着相似的表现方式,在描写男女情爱以及所产生的情感冲突中描绘女性形象,表达女性意识。在封建宗法文化背景下,女性作为他姓,一直是作为外在、附属、异姓而存在的,她们大多处于家庭和社
文言文以充满生命张力的语言文字,美不胜收的形式,使人不由自主地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可观察我们的课堂发现,文言文却已成为学生“三怕”之首,文言文课堂教学已成为一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钱梦龙先生认为,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笔者在观摩了安吉高级中学顾文年老师执教的《逍遥游》后,一些关于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碎片逐渐被唤醒拼凑起来。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这篇文章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六单元的一篇自主赏析篇目。这篇文章堪称经典,值得学习,值得探究。《侍坐》可谓诗意的课堂,睿智的教学。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该学习孔子的课堂教学智慧,比如善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侍坐》中值得探究的问题也很多,比如“孔子为何与点”。  《侍坐》以“言志”为线索,
作为一个班主任,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学生盲目地生活着,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不明白自己为了什么而存在。所以,我们能做得还有很多,那就是唤醒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信心。对于一位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就是学习,每天三分一的时间用于学习,大部分学生都尝尽学习的苦味。久而久之,学生们都会心生倦意;对于我们老师而言,学生也如同自己的孩子一般,看着学生日以继夜的学习,我们疼在心里。但是,我们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