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由心生,积“微”成著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yl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的根本任务无非是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随文练笔训练点,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的写作氛围,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联系细节场景,细腻刻画精彩瞬间


  学生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往往不够细腻传神,或死搬硬套略显生硬,或提纲挈领无血无肉,或细节描写不到位无法唤起读者共鸣。面对这样写作的尴尬局面,我主张学生进行随文练笔,鼓励学生捕捉课文的细节描写,善于学习作者对于人物或场景描写时暗藏的情感主线,就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瞬间进行细腻地刻画,这样才能表达真情实感,语言训练才能扎实高效。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紧紧围绕“舐犊之情”主题精心挑选了三篇经典课例,首篇课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节选自他的代表作《母亲》,作者通过“初到厂房、寻找母亲、要钱买书、母亲给钱”四个场景的描写,镜头不断推进并聚焦在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我”内心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活动等细节。读者置身于字里行间,不禁泪目。
  教学中,我紧扣文后第一个阅读思考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场景,说说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慈母情深’”展开。这个阅读思考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高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以此问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走进第一个场景“初到厂房”,自学思考并交流作者看到、听到、感受到的阅读体会,然后再引领学生自学其他三个场景谈感受。
  学生在老师一步步引导下,激发起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生活体验的碰撞,四个场景学完后創设随文练笔的契机:当看到这一幕一幕,我们不禁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是什么原因让你鼻子一酸?请你用一段话写写当时的场景。在原有文本教学的基础上,随文练笔水到渠成,学生结合自身的情感体验和亲身经历,捕捉自己和亲人间发生的一个个感人的瞬间细腻刻画,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细致描写,在交流、分享、点评、修改中学生的随文练笔达到新高度。
  随文练笔的篇幅比较短小,借助文本引领学生当堂训练,以文本为例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随文练笔应运而生,学生的练笔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二、抓住景物变化,动静结合再现情景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乃至编者进行对话互动,这需要执教者深入解读教材并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运用点。文本中还隐藏着一些写作的技巧和随文练笔的契合点,学生阅读时很容易忽略,而教师在引领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善于抓住这一训练时机,巧妙点拨,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主题“四时景物皆成趣”,训练重点是引领学生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并学以致用。著名作家巴金笔下的《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例文,描写了榕树之静、飞鸟之动的静态和动态场景,将榕树的茂盛和飞鸟热闹的活力场景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个语言训练点,出示学生春游或秋游时的静态图片及动态微视频,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可自由选择一处场景,可静可动、动静结合再现游览情景。
  在老师的启发下,有学生结合文本描写景物的特点,仔细观察图片,唤起回忆,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写春游、秋游时静态画面的美,读来让人身临其境;有学生抓住春游、秋游时热闹的场面,巧妙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让热闹的场面动态十足,趣味盎然;还有的学生将静态和动态描写巧妙地融合,静中有动,将语言运用发挥到极致。
  学生通过文本的引领学会捕捉游人的姿态和自己游览时的独特感受,真切的表达、真实的流露、真情的碰撞,这才是随文练笔的最高境界。

三、妙用风趣语言,人物勾连仿照表达


  大教育家朱熹提出:“模拟者,古人用功之法。”课文是个很好的例子,引导学生模拟例文进行有效的随文练笔是个很好的方式,可以仿照例文的段落结构、篇章的谋篇布局、文本的表达方式、优美的经典佳句……这样才能抓住文本的精髓,学到文本写作的技巧。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手指》,丰子恺用漫画式的语言风趣幽默地将五指的形象细腻刻画。我在教学中根据文本精心设计随文练笔:选择“五官”中的一个,结合巧妙修辞,注重用词准确,仿照例文人物勾连的表达方式,学着丰子恺风趣幽默的语言特点,进行仿写。学生描写的片段妙趣横生,既巧妙又得法,颇有大家风范。
  课后,老师将学生仿写的文章进行筛选、重组,将五官聚齐,然后加上合适的开头和结尾,一篇漫画式的《五官》就新鲜出炉啦!学生艺术性的表达、漫画式的语言、人物勾连的恰到好处,一点都不亚于丰子恺的文风。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直言谋篇布局学生可能还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但是这样巧妙地连接,无痕的教学,学生豁然开朗。这样的课堂,学生岂有不爱随文练笔的道理,坚持不懈的练笔,才能真正启发学生“文”由心生,积“微”成著。

四、选用典型事例,侧面烘托人物特点


  作文难,往往难在学生没有写作的素材。小学生对于新奇事物是充满好奇心的,这为语文作文教学素材的积累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引领学生将生活中发生的点滴小事记录下来,鼓励学生写循环日记,倡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相互借鉴。学生在作文时能够从平时积累的素材中很快进行勾连,选用典型事例,仿照文本的表达方式进行练笔,下笔有神。
  《刷子李》选自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家笔下的人”这组文章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描写“刷子李”的高超手艺,课文选用典型的事例徒弟曹小三跟着师傅学徒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大篇幅采用了侧面描写烘托“刷子李”的人物形象。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学会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形象成了随文练笔的训练重点。
  教学中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的同时,我不忘处处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勾连正面和侧面的写作手法彰显“刷子李”的技艺高超,在细读课文中感受形象,品味写法,迁移运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仿写片段,真正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如在感悟到“刷子李”高大形象的同时,巧妙设计随文训练,抓住学生平时在足球联赛中精彩的瞬间作为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结合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仿写,结构有模有样,语言颇有特点。
  随文练笔篇幅短小,学生乐于接受。一幅动植物外形的描摹,一组人物对话的模拟,一幕细腻场景的再现……短则五十字左右,长则两百字也可,对于这种小篇幅的随文练笔,吸取范文的写作技巧,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引领学生与文本、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写作水平真正得到提升。
  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随文练笔的训练离不开生活的土壤,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记下生活中点滴真实的感受,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随文练笔的习惯,学生才能力透纸背,“文”到渠成。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长江小学校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现代散文。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兼具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的特点。教师要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解决不愿读、读不懂、不会读等问题,促使他们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进而理解散文的深意,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和文本深度对话,提升散文解读的能力,是提高现代散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期刊
随着教师对朗读教学研究的深入,朗读对小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和不足也愈发受到关注。如何针对以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不足入手予以优化,从而突出朗读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言语能力的积极作用,就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环节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针对这一问题,结合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朗读对学生言语发展的助力,从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一、设计合理,整合教育内容  通过
期刊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深意,其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凭借。如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美育渗透,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一、古典诗歌的美育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知行合一的学习。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以“做”为核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不同形
期刊
随着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未来我国需要的是语言应用型人才。所谓语言应用型人才,就是能将自己习得的知识转变为自己的技能,而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不能停留于表面教学,要开展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语文高阶思维。高阶思维,是高阶能力的核心,主要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新能力、问题求解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集中体现了核心素养要求下对于小学生语文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
期刊
自主先学相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更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自主先学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不接受他人支配的前提下通过阅读、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促使个体得到持续变化,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要改变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状态,强调学生调动现有知识储备积极参与,敢于质疑探究,培养其收集、筛选、获取、整合和处理重要信息的能力,以及基于相关信息分析
期刊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一堂好课的评价众说纷纭,那些错误多出的课却好像更有发展提升的空间。“出错”是课堂教学真实而正常的现象,也是必然现象,尤其低年级学生知识经验不足,学习能力缺乏,“错误”无时不在。教师如果能化“错误”为“资源”,则可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逐步提升学习能力,使“错误”成为课堂的“亮点”、学生的“拔节点”。一、知识性错误:联系生活,填补概念缺位  低年级学生的知识不丰富,对一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谓绘本,即是指画出来的图书,将图画和文字有效结合起来,并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表达故事,传递思想。绘本作为小学生喜爱的图书,以触动心灵的方式促使幼儿感知生活,感知世界,将枯燥的文字转为了生动的图画,很好地吸引了小学生
期刊
深度学习是学生在内在动机的驱动下,在理解反思的基础上,对新思想、新知识进行批判分析,使新旧信息和多学科信息达到整合,从而重建认知结构、有效迁移转化并解决真实情境中复杂问题的学习。因为深度学习最终强调的是在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对学习知识的重新建构和有效迁移,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多篇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自主寻找文本间的显性或者隐性信息,并借助这些信息举一反三解决新问题,这才是深度学习的真正
期刊
现代新儒学代表冯友兰提出“人生境界”说,分为四个层次: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最高一层是天地境界。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的状态;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该成为的状态。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笔者就以《三国演义》教学为例,探索经典阅读“美育”三步走。一、以美兴人,悦读起步  1.以读带读,听读到录读。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我首先让学生去听朗读范文。一周后,我开始换着故事读,《桃园三
期刊
关于“美”黑格尔这样说道:“美的形象是丰富多彩的,而美也是到处显现的,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要求。”正是这种爱美的要求或追求,使人流连在古典诗词“美的旋律”“美的意境”“美的情感”当中。而要承载诗词的美,必须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美的容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美的容器是指美的教学形式。教学形式的美与教学内容的美相互融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呈现“美”。另外,托·阿奎那认为“美”中一个要素是适当的比例或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