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诗赏词,熏陶情感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angru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深意,其精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都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凭借。如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进行有效的美育渗透,成为当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古典诗歌的美育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知行合一的学习。我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以“做”为核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不同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让学生通过有趣的实践活动走向生活教育的更高
  古典诗歌的美育主要包括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三方面的内容。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作品意蕴深刻,因此,通过古典诗歌教学,能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很多的古典诗歌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平仄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除此之外,很多古典诗歌作品中所出现的形象都是古人想象出来的生动画面,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二、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策略


  (一)身临其境,体验诗歌意境之美
  意境是诗歌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在初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为学生构建起与之适应的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
  譬如,《蒹葭》是《詩经》中的一首诗歌,它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方式抒发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情和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意,有着极高的审美情趣。为了帮助学生深刻体会诗歌主人公的心情,我给学生播放了一首韵律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想象这样的画面:我顺水而下,追逐你的身影,遥远地看着你站在水中央,你轻轻回眸,眼波流转,让我着迷……给学生营造一种美的意境,带给学生一种跨越时空般的美的体验。这不仅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浅吟低唱,感悟诗歌韵律之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诗歌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进行古典诗歌教学时,应当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既可浅吟,也可低唱,在极富韵律的节奏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之美。
  譬如,我在指导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时候,会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诗句读出不同的节奏感。比如,在诵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要两字两字为断,读出节奏;在诵读“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时,就要两个字一个字两个字的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要注意韵脚,把韵脚读得响亮而悠长,这样才能给人缠绵悱恻、回味无穷的美感。通过引导学生对诗歌的反复诵读,让学生在浅吟低唱中切身体会到诗歌的韵律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斟字酌句,体会诗歌语言之美
  古典诗歌的语言可谓字字珠玑,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和审美内涵。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的古典诗歌教学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诗歌作品反复品读和深入解读,体会诗歌语言文字的妙处。
  譬如,《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广为流传的代表作,全诗意境优美,情景交融,描绘了江南水乡秀丽的景色,也抒发了诗人在外地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作者无意于说理,而是在诗歌的情景描绘中充分凸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所描绘的都是虚景,是虚写,所表达的都是作者人在异地他乡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引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对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积累文学素养。
  (四)析文入情,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诗以言志”,因此,从情感的角度引导学生析文入情,对于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譬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酬和之作。诗人刘禹锡用精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被贬边远地区的经历,抒发了他内心的悲愤之情以及最终的豁达。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需要仔细揣摩,方知其真味。为此,我结合全诗的情感基调,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比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千古名句,以“沉舟”“病树”和“千帆”“万木”作比,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从悲愤到豁达的心境和情感,从中体会深刻的人生哲理。析文入情,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典诗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总之,古典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当认识到古典诗歌的美育价值,立足于学生的学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美育渗透,逐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竹山中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需要坚持“读写结合”的教学思想,不断加大对学生群文阅读学习的渗透力度,从而使学生掌握更加过硬的语文知识,抒发更多的语文情感。本文以读写结合为背景,对提高群文阅读实效性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对初中语文教师开展阅读教学有所启迪。一、适应性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
期刊
支架式导学,是在學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和学习目标之间建立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的支架,一步步提升学生学习的水平。那么,如何以“现有教材”为基点,立足课堂与课外学习,通过支架式导学的方法,引领学生掌握学法,学会学习?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做法。一、方法助学式  方法助学,教师要围绕学习核心问题,按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理解框架,以学法引领为主线,分层设定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不同学习内容及学习策略,自主构建学
期刊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一、二年级学生提出的写话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可见,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孩子的说写兴趣占重要位置。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从无意识的自由表达到有条理性的写话状态,其关键环节是合理的引导启蒙。只有让这个环节充满乐趣,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孩子才能全身心参与写话过程
期刊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深刻地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就是语言的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用“激励性语言”,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励性语言,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情绪,从而驱动、导引学生展开深度的语文学习。好的激励性语言不是随意的,而是精心预设、捕捉动态生成的结果。作为教师,只有千锤百炼之功,才能形成学生语文学习辗转挪腾之势,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滋有味”“有理
期刊
提到阅读,即记起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一次讲座中语重心长的一段话:中国孩子是先识字再阅读,比起字母文字的国家,起步起码晚了两三年,教师们,这两三年是儿童接受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期啊。是的,书面阅读起步越早越好,统编教材一年级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目的就是希望大人带着识字不多的孩子尽早进入书面语言的阅读与学习之中,笔者称之为“伴读”。充当伴读的这个“大人”可以是教师、家人……笔者以为,父母这个“大人
期刊
2020年初,教育部正式印发了新的中职语文课程标准,优化了语文课程体例和组织形式,新增了中华传统文化、历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教学内容,并进一步明确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是中职语文课的课程目标之一。中职语文教学有义务承担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中职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加强对中职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一、挖掘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渗透
期刊
课下注释是对课文中的某些字词进行读音或意义的标注,而文言文课下注释作为阅读理解的辅助手段,对文言文的学习、理解和阅读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学生可以通过课下注释对文言文的意义、发音、翻译等进行自我学习,教师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多样化地运用注释,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因此,教师正确使用文言文中的课下注释,将帮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的具体含义,帮助学生快速学习文言文,助力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一、课
期刊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经典的回忆性文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其所在单元人文主题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语文要素为“收集资料加深对课文的认识”,“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一语文要素在本单元四篇课文、口语交际及语文园地中层层剥笋般落实。怎么软着陆本课的语文要素,引导孩子进行深度学习呢?一、打通课后习题  正如孙膑观察到马脚力相差无几,改变
期刊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不少现代散文。散文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兼具语言美、结构美、情感美的特点。教师要结合散文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解决不愿读、读不懂、不会读等问题,促使他们和文本进行深度对话,进而理解散文的深意,丰富语言积累,发展思维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和文本深度对话,提升散文解读的能力,是提高现代散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期刊
随着教师对朗读教学研究的深入,朗读对小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重要性和不足也愈发受到关注。如何针对以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不足入手予以优化,从而突出朗读对小学低年段学生言语能力的积极作用,就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环节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针对这一问题,结合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朗读对学生言语发展的助力,从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一、设计合理,整合教育内容  通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