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印迹传感器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来源 :食品与机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an2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综述了分子印迹传感器(MIS)的工作原理及分类,着重介绍了MIS在真菌毒素检测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现状,并对其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其他文献
目的:拟以玉米浆发酵液部分替代麸皮用于培养杏鲍菇,提高玉米浆的综合利用价值.方法:在杏鲍菇培养基质中添加6%玉米浆发酵液替代传统基质部分氮源,测定子实体营养价值和氨基酸、有机酸、可溶性糖醇、5′-核苷酸等非挥发性呈味物质含量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杏鲍菇氨基酸CS值分别为50.31和48.93,BV值分别为157.99和144.61,NI值分别为30.8和28.0,EAARR值分别为0.854和1.025,在多评价体系下试验组营养价值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呈味氨基酸含量24.187 g/100 g、可溶性
文章从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特色、强化深度融入中国文化特色、深耕中国文化特色元素的运用厚度等维度,对出口食品包装中中国文化特色融入的本土化倾向进行了有效矫正.
阐述了重庆火锅行业在现行“单身经济”浪潮中,打破传统火锅消费场景,将火锅包装向小型化、便捷化发展,在包装中与消费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呈现出包装的社交属性,将“单身经济”与重庆火锅两个属性完全不一的个体进行融合,促进重庆火锅包装设计的未来发展.
综述了动物性食品中卡那霉素适配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概述了比色法、荧光法、电化学法、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等检测方法的试验原理,总结分析了不同方法中所使用的适配体序列及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对卡那霉素适配体检测方法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目的:探究紫苏提取物对裂壶藻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强制氧化法,以过氧化值、丙二醛值、茴香胺值、共轭二烯值作为评价指标,探究不同浓度紫苏提取物、0.04%茶多酚与0.02%TBHQ对裂壶藻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气相—质谱检测裂壶藻油中脂肪酸成分的变化.结果:强制氧化15 d后,0.10%紫苏提取物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比空白组提高了16.91%,紫苏提取物可以通过延缓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分解,起到抗氧化效果,紫苏提取物对裂壶藻油的氧化抑制效果略低于TBHQ,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仅减少了5.30%,紫苏提取
目的:开发一种营养美味、弹性好、品质优良的素食肠.方法:以大豆拉丝蛋白(FSDP)为主要原料,在基础配方上,以素食肠的弹性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选谷朊粉、谷氨酰胺转氨酶(TGase)、大豆分离蛋白粉、羟丙基二淀粉磷酸酯(HDP)、复合胶、冰水的添加比例.结果:以泡发后的大豆拉丝蛋白(含水量61.54%)为基准,除加入大豆油、羧甲基纤维素钠、食盐、白糖等基础配料外,再添加124.06%谷朊粉、2.20%TGase、121.87%冰水、23.10%大豆分离蛋白粉、11.55%HDP、2.31%复合胶(
目的:针对市场上缺少小型连续核桃烘干设备的现状,设计一种小型的核桃带式连续烘干机.方法:基于气固传热理论,建立烘干装置内部热流固耦合模型,并利用Fluent进行二维和三维仿真分析,获得烘干装置内部气体温度场的分布情况和核桃的温度场分布情况及变化规律;通过将烘干室的顶部由平顶改为有30°的角度倾斜,传送带两端的核桃掉落处改为圆弧过渡,箱体内壁用保温材料等措施,对机械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搭建烘干试验平台,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试验完成了最大烘干量为360 kg/h核桃带式连续烘干机设计,仿真优化之后烘干室内
目的:以甘蔗糖蜜为原料,研制一款新型调味料酒.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探究糖蜜发酵酒的最佳酒母醪配方,并以此配方用5L发酵罐制备糖蜜发酵酒为酒基,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活性炭最佳脱色工艺条件,再用单因素试验确定调味剂的最佳添加比例.结果:糖蜜发酵酒的最佳酒母醪配方为初糖质量浓度200 g/L、(NH4)2 SO4添加量1.0 g/L、玉米浆添加量10 g/L、MgSO4添加量0.2 g/L、NaCl添加量0.5 g/L、KH2 PO4添加量0.5 g/L、CaO添加量0.2 g/L;最佳脱色工艺条件为活性炭添加量2
文章综述了酵素产品中有机酸组成及发酵过程的动态变化,对酵素中有机酸的抗氧化、调整肠道菌群、增强饱腹感、抗肿瘤等有助于人体健康的功能活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后续可对食用酵素中有机酸评价体系及作用机制进行研究.
阐述了目前流行的3种可应用于电力辅助服务聚合平台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技术,介绍了聚合平台下各技术的参数选择考量,指出从服务器配置排查、已知漏洞排查、应用层漏洞排查3个层面排查聚合平台安全隐患,可以有效保障聚合平台正式接入交易市场、上线使用时,其网络安全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不受攻击破坏,为后续外部平台准入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