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祭合一的周宫傅祠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L_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黎里,位于苏州市吴江区,古镇核心保护区0.69平方公里,保留着97000多平方米的明清至民国建筑,拥有33个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周宫傅祠早在1986年就确立为吴江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宫傅祠,前后六进,前三进是名副其实的“周宫傅祠”,是祭祀周元理专祠,后三进准确的名称应当是周氏家祠,其中五、六两进,清代及民国时期又是周氏义学祭孔的场所。
  周宫傅祠,祭祀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工部尚书周元理。周元理(1705-1782),字秉衷,祖籍浙江仁和(今杭州),19岁进学成秀才,乾隆三年(1738年)考中举人,后以“大挑”(清代,拣选三次会试落第的举人任官,由礼部造册送吏部,挑选分一、二两等,一等的以知县试用,二等的任为教职)资格出任河北蠡县知县,不久升任天津知府。由于勤奋踏实,富有才干,乾隆三十六年授山东巡抚,后升直隶总督。他疏浚天津永定河、子牙河,修筑津门五闸,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年晋升工部尚书。乾隆皇帝非常倚重他,先赐予“太子少保”,后赐“太子少傅”,太子别称青宫,因此黎里百姓尊称周元理为周宫傅。
  周元理古稀之年请求“乞骸骨”(封建时代官员一般年满70岁退休),乾隆觉得他为官兢兢业业,是不可多得的好官,挽留了他。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周元理76岁,身体日衰,力不从心,再次要求告归。乾隆看他跪拜下去后连站都站不起来了,终于同意了,命他在京调养身体,来年阳春三月返回家乡。次年春,周元理由水路南返,三月二十日启程,六月廿七日到家,当年十月初五就病逝了。乾隆皇帝闻讯十分痛惜,于是口授了一则上谕:
  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前任直隶总督,老成勤慎,宣力有年,嗣后加恩内用,济擢尚书。后因老病乞休,特加太子少傅,以示优眷。兹闻在籍溘逝,深为轸恻,着加恩令江苏布政使前往赐祭一坛,钦此。
  乾隆口授上谕后,还拟了一篇谕祭文:
  皇帝谕祭病故原任工部尚书周元理之灵日: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恤死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周元理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闻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典,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导垆,庶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
  江苏布政使奉到皇命,赶到黎里代皇帝赐祭。可是,周家不是黎里原住民,周元理祖父周奇龄自康熙年问从仁和迁居黎里,尽管已历三代,不过还没有来得及建造祠堂。仓促之间,周家只能搭建简易平房,迎接江苏布政使前来赐祭,同时立即建造祠堂。然而,一则周家财力有限,二则同时开工的还有周元理的坟墓,入土为安更是刻不容缓的要事。再说,周元理的长子早天,二儿子周升士年仅19岁,在升士生母许夫人的主持下,周宫傅祠自乾隆四十七年开始营造,建建停停,直到13年后,即乾隆六十年(1795年)才竣工。
  据《周氏家乘》记载,许氏是周元理第三任夫人。原来,周元理原配费氏只活了23岁,继配姚氏也只有44岁。再续许夫人,22岁于归,相夫教子32个春秋,夫君故世,她主持修墓建祠,也不忘周恤同族与乡邻,夏施蚊帐枕席,冬施寒衣棉被,遇有灾荒,办粥厂施粥。晚年笃信佛教,嘉庆甲子(1804年),许夫人76岁,趺坐合掌而逝。《周氏家乘》对周元理这位续弦,不称继配,尊称“德配”。
  据周氏后裔介绍,许夫人相信“家有罗汉松,世世不受穷”古语,在周宫傅祠开工之日,亲手在正门两侧对植了两棵罗汉松。十年后,东侧的那一棵,茁壮蓬勃,而西边那棵却枯死了。存活下来的那棵罗汉松,根部分蘖成两个干枝,一样粗细,一样劲道,缠绕着,拥抱着。当时,镇上几位秀才见了,称之为连理枝,一般百姓则叫它夫妻树。时至今日,这棵罗汉松已经230多岁了,依然枝叶繁茂,生意盎然。
  周元理为官一世,两袖清风,因此第一进门厅和第二进御碑厅都是普通的三开问,同寻常百姓的居室差不多。第三进,因为江苏布政使司的官员代替皇帝前来祭祀,所以建造得高大气派。可是,祭厅两边辟出的甬道,不到一米,显得非常狭窄。整个周宫傅祠,前后虽说有六进,都只是窄窄的三开间,不设左右边落。乾隆年问,黎里人烟稠密,镇内土地十分金贵,周家能够在禊湖书院东侧买下这么一块土地建造祠堂,已经十分不容易了,按照周家当时的财力是不可能再向两边买地,扩建祠堂了。
  对于乾隆皇帝的上谕和谕祭文,周家许夫人及儿孙视为圣品,他们在祠堂第一、二两进之间建造了一座六角形御碑亭,将上谕和谕祭文镌刻上石(碑体高161厘米,宽78厘米,厚19厘米)。20世纪50年代,周宫傅祠变成了黎里中心小学。“文化大革命”期间,御碑亭被毁坏:驮碑赑屃的头和尾被砸掉,御碑、碑首、碑座被一砸为三。幸亏黎里的有心人,把御碑的碑额、赑屃的头,还有碑亭的石柱和石裙悄悄地埋到教室的地下,又将乾隆御碑掩埋在乱草丛中。2013年春,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整修周宫傅祠,事先多方调查,特别是周元理第七代孙周大有,一位年逾古稀的老先生,拿出了《周氏家乘》等重要资料,提供了相当多的信息,御碑的碑首、赑屃的头、御碑亭的六根石柱和亭基的全部石台得以找到。现在重建的御碑亭,除了亭顶和几块方砖之外,都是原物。
  第二进御碑厅朝北的“之江物望”匾额,原是满族大臣阿桂所题。之江,即浙江,也称钱塘江,周元理祖籍,这是一种借代手法,以地名代人名;物望,即人望,众望所归之意。之江物望,译成大白话就是周元理深得民心。两侧有一副当时黎里乡绅拟写的楹联:“匡扶民物昭千古,燮理阴阳彰一方。”联语赞扬周元理扶持百姓,辅佐天子,治理国事,英名将流传千古,昭彰天地之间。“之江物望”原匾与楹联早已损毁,现在的匾额是苏州国画院的书画家马伯乐重书,楹联则由黎里镇书法家陈九奇先生书写。
  第三进祭祀大厅庄严肃穆,正中悬挂“庆馀德荫”匾额,盛赞周元理给周氏后辈留下了无限德泽。原匾由桐城方维甸题写,现在此匾也由马伯乐先生重书。祭厅供桌后面的青石祭台,黎里中心小学移用改建成操场上的司令台,除少数几块有所碎裂外,一块都没有缺失,现在按照青石花纹,全部完好复原。祭厅正中恢复陈列了周元理石刻线描坐像,像前重竖四个牌位,周元理居中,左右两边分列三位一品夫人。   大厅东边有仪仗,西边悬挂的蓑衣、斗笠、草鞋和一辆马车,据《周氏家乘》记载,是周元理为官时外出巡视、治水的简单装备。
  大厅东西墙上有四条非常惹眼的用红漆刷成的大字,同祠堂庄严肃穆的气氛格格不入。原来“文革”开始,大厅成为造反派的司令部,为了营造所谓的革命氛围,造反派在墙壁上用红漆写上了毛泽东主席的“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再加一篇《反对自由主义》。20世纪90年代后期,黎里中心小学整修周宫傅祠,黎里文保所有关人员得到消息,认为这也是一种历史的遗迹,最后双方商量确定保留四篇文章的标题,现在公开陈列,让后人记住“文革”那一段历史吧。
  道光元年(1821年),周元理孙子周光纬续建了后面三进家祠。这样,整个祠堂成为两大部分,前三进为周元理专祠,后三进为周氏家祠,门厅前照壁背面的“周氏家祠”四字,就是家祠建成后增刻的。
  第四进宗祠楼,是周家祭祀列祖列宗的场所。前面院中左右两边的花坛,植有椿树、慈竹和萱草。古代以椿树比喻父亲,慈竹和萱草比喻母亲。周大有先生说,他们周氏世世代代以孝道著称,这里的花草树木,都有象征意味。
  宗祠楼楼下,正中供奉的是周家黎里始迁祖周奇龄像,两边对联:“代代忠良昭日月,世世英灵护乾坤。”中间横批:“德馨黎川”。黎川是黎里的别称,对联赞颂周氏世代忠良,横批赞颂周奇龄的声名传遍黎里全镇。周奇龄(1650-1711),号南陵,周家尊称为南陵公,他爱黎里的环境,更爱黎川的乡亲,带领周昴和周星二子,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自杭州移居黎里。两年后,周奇龄与周元理父亲周昴一起筹建了周寿恩堂,10年后,周星也建造了周鸿寿堂。周奇龄仰慕宋代范仲淹高义,一生勤俭,捐出义田三百亩留给族人,作为建立周氏义庄的基础。道光元年至道光十年,周氏义庄在周元理孙子周光纬和曾孙周宪曾手中建成。由于周元理后裔乐于周济周氏族人,也乐于为黎里百姓做善事,道光皇帝专门赐予“乐善好施”匾。周氏义庄就在周宫傅祠堂的东边,接下来,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将整修周氏义庄。
  第四进宗祠楼本是供奉周家列祖列宗的场所,现在从黎里始迁祖周奇龄至周大有,中间8代人,选择了10位代表人物,为他们画像并加上生平简介,张挂在东西两侧的墙上,墙上还有周奇龄至现在的周氏世系表、周氏衍派百字歌等。
  根据《周氏家乘》记载,黎里周氏一族是北宋周敦颐的后裔,上文提到的周大有先生就是周敦颐第31代孙。宗祠楼楼上,根据周大有先生的回忆,正中供上了周敦颐的画像,上有“孔孟后一人”横批,两边安排周氏后裔拟写的“汉室军容推细柳,宋朝理学尚濂溪”对联。此外,陈列了雍正皇帝的手书《爱莲说》,文天祥的《赞周敦颐》诗,还有周敦颐至周元理的世系简表。
  以上,第一至第四进都是原建筑,2013年黎里古镇保护开发管理委员会认真加以整修,努力做到了修旧如旧,运用原材料原工艺,恢复原环境原风貌。别的不用多说,光说铺地的青石板就足够了。由于年深月久,青石板大半碎裂,建筑工人花工费时,一块块仔细拼合。当然必定会出现少量缺失,大家千方百计四处寻访,访得同类同质同型号的石板,一一补齐。第五进敬齐堂和第六进下房,前者由于年久失修而倒塌,后者由于电线老化失火而焚毁,现在按照原规模、原式样,购买旧材料,进行了重建。
  第五、六两进是一组富有江南特色的走马堂楼。两进堂楼,原是用来接待远道而来祭祖的周氏后裔,也用于祭祀后族人会聚,饮福酒、吃糕点,休息聚谈的场所。每年祭祀最多春秋各一次,其余时间这两进空关着也是一种浪费。周家先在这里开办家学,培养子弟敬祖读书,以期光宗耀祖。家学先收本族儿童,后招收贫家子弟,成为吴江县颇有名声的义学。学堂一般都供孔子像,春秋两季举行祭孔仪式。黎里镇上没有孔庙,晚清与民国,黎里民众的祭孔仪式就在这里举行。由于后进的院落较小,参加祭孔的人多,于是就把孔子像移到第三进正厅平台上举行祭孔礼仪。这样,周宫傅祠就成了祭祖与祭孔合一的场所。江南不乏祭孔之所,但在家祠中同时祭孔,可以说是独创。现在通过周大有等老人的回忆,在这座走马堂楼上,安排了书塾,陈立了孔子像,还请本地画家描绘了一幅《孔子施教图》。
  周宫傅祠,一祭周元理,二祭周氏列祖列宗,三祭孔子,三祭合一,江南罕见,为江南祭祀文化留下了重要的实物。
  周宫傅祠一路六进,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80多平方米,其中2/3是清代建筑。2014年,这里按照《周氏家乘》记载,按照周氏后裔及黎里老前辈的回忆,复原了周宫傅祠的种种摆设与文化陈列,大到供桌及其木器家什,小到一草一木,务求原汁原味。
其他文献
地处浙西的建德市大洋镇,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兰江上发达的古代水运,毗邻的严州古城的商贸繁华,以及古代文人骚客的流连忘返,赋予古镇浓郁的人文气息,孕育了人们高雅的文艺情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大洋农民,有着虔诚的诗心,有着粗朴的文学素养,他们在扬谷风车的谷斗板上及车肚壁上用毛笔写诗,把他们对风车的赞美之情、哲思之胜和描摹之形含蕴其中。此诗被人们称为“风车诗”。  风车诗创作繁盛期当在清末民国。从大洋
和田(古代称于阗)美玉以白、润为上品,现今民间好玉者动辄称和田极品白玉为羊脂玉,但专业玩玉者通常则称之为白玉,只字不提羊脂玉,否则就觉得是本行道的新手而非行家里手。但是,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第17号窟出土的五代时期的一份写本文书中,已有羊脂玉这种类似的称呼了。明代高濂《遵生八笺》“论古玉器”条云:“玉以甘黄为上,羊惜(脂)次之。”“今人贱黄而贵白,以见少也。”明代尚未以“羊脂”色玉为极品白玉,反而是低
想象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尤其是写作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立足文本,正确引导学生通过仿写培养基本的想象力,通过续写培养导向能力,通过改
侗族的传统民间祭祀活动是几千年来侗家人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产物,也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侗族民间祭祀活动的原动力是民间信仰,
在班主任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爱和信任。文章分析一位初中女生因为家庭疏于管理,在学习和生活上状态混乱的案例,阐述班主任通过女生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信任,制定有效的措
摘 要:创新能力是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文章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多学科融会贯通、将能力培养渗透到生活中、转变评价思想等方面,对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探讨,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创新能力;核心素养;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
本文阐述了玻璃钢夹砂管的技术特点、水力学特性,对其在供水工程中应用的经济性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施工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各行各业都急需具有较强英语能力的专业型人才,中职学校必须把握社会发展趋势,打牢学生英语基础,还要考虑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
从教材的发掘扩充,针对专业研究教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几个方面,探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发挥的问题.
通过冻融试验、劈裂抗拉强度试验、温度收缩系数的测定,综合评价了细集料的粗细情况对水泥稳定集料抗裂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