皈依自然:“身”“心”分裂的艰难抉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bird51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
   以“抉择”为教学小专题,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度解读作品“皈依自然”这个主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曾这样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陶渊明骨子里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他在现实中的“行为”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聚焦“抉择”这个专题视点,开展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二、专题任务
   (一)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提问: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归整信息,然后用一句话归纳。
   学生:发言。(只了解情况,教师不用点评)
   PPT出示:
   梁启超说:“渊明何以能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和文艺?一定有他整个的人生观在背后。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自然’。”
   点拨:“皈依自然”这个主题,一提我们就能懂的。但想要将其读深读透,则只有从作者情感逻辑的视角才能找到途径。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皈依自然”的过程呈现出“内心平静—矛盾纠结—心灵自愈”三个情感发展阶段。三个阶段逐层深入,最终上升到生命本质的叩问与彻悟,从而深化了作品主题。
   (二)“自然”主题认知
   教师:有话不直说,变着法子说,这是文学表达之一特征。因此,探究作品主题,往往就得从主题之外去寻踪觅迹。否则,主题分析就将被“贴标签”的教学沉疴所取代。一个作品的主题是完全可以从多个视点多个维度去解读的,这样解读的好处是可深,可透,能彰显课标所期待的语文教学的逻辑层次。但作品的主题探究不能违逆甚至不能偏离作者的情感逻辑,否则,“主题”解读就会出现审美偏差。
   提问:有谁知道“皈依自然”中的“自然”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人的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
   (三)“抉择”专题解读
   提问:有谁知道“抉”的本义?
   预设:抉,本义:撬开,挖出。
   提问:“抉”的本义,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预设:说明陶渊明选择辞官归田,过程之艰,抉择之难。
   三、活动一:明抉择之因
   提问:陶渊明为什么要选择归隐?
   PPT出示: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教师:请大家齐读PPT引文,筛选出陶渊明归隐原因的句子。
   预设: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③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④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
   提问:在这四个原因中,表层原因与本质原因各是什么?
   预设:前三个是本质原因,第四个是表层原因。
   点拨:朱自清在《陶渊明年谱之问题》中说:“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程氏妹去世引发了陶渊明弃官归田的抉择,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他的“质性自然”,做官“违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
   四、活动二:赏抉择之喜
   提问:男生齐读第一段,女生听读思考:找出体现作者归家途中心情的句子,并指出是何种心情。
   预设:欢快、急迫。
   点拨:陶渊明为了更进一步表达自己的弃官归田之喜,不惜笔墨,在第二、三段中通过叙事、写景来抒情。
   提問:男女生一句一交错朗读第二段,思考:用八个四字短语按照文中所写顺序概况作者的田园乐事。
   预设:陪伴孩子 饮酒赏木 倚窗寄傲
其他文献
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雍正皇帝是最富有政治运动创新思维的。上次专栏结尾处,谈到汪景祺在封建时代也可以算得上“名教罪人”,用了这四个字并非偶然,因为汪景祺的书,很自然会让人联想到雍正即位之初的另一宗文字狱和另一本奇书。  十几年前的一天,老友金良年打来电话,他操着地地道道的老式上海话,兴味盎然地对我说:晓原兄,我又要送一本好玩的书给你啦!他说书已经寄出。那时他正主持上海书店出版社的工作,推出了许多“好玩
主政广东多年,后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宣传部部长等职务的陶铸,享有党内“才子”的美誉。即便不熟识他的人,也可从《赠曾志》、《松树的风格》等诗文中,感受他的才华和道德情操。“高山流水识知音”,陶铸也是知识分子的良师益友,以容庚、陈寅恪、章士钊为例。  容庚担任过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教授,是文字学家、书画(法)家、收藏家、文物鉴赏家。日寇侵略我国时,大量的珍贵古物外流。容庚变卖家当,耗尽工资,购回
什么原因让教材出现谬误    由王锐生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材2002到2007年版都将罗伯特·欧文说成是19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这是—个常识性错误。  这是一个根本不该出现的常识性错误,但教材几经修订,这个错误仍然“潜伏”其中。这个错误再版时完全应该解决,这么多年过去了,居然一直得不到发现和纠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教材出现如此谬误呢?  我想是因为编写人员多为业余
进入21世纪,同性恋群体和文化日益展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像同志吧、同志网站、同性恋文学(丹美文学)以及同性恋题材的影视作品(如2006年最有影响的影片《断背山》),成为人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  说“熟悉”,是因为古今中外都有不少关于同性恋的记载。我国史书上所载的“龙阳”、“分桃”、“断袖”之典故和“娈童”、“比顽童”、“相公”、“象姑”、“兔子”等都是有关同性恋的记述。2008年5月15日
城镇化是实现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人类社会从16世纪就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但是中国社会的转型却发生在19世纪后半期以后,至今仍处在转型的历史进程中,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艰辛的复杂过程。  阎连科的长篇小说《炸裂志》直面中国的城镇化发展问题,挖掘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典型“炸裂村”的成长过程。  用文学表达中国的城镇化进程,需要在深度和广度上对这个时代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反思和把握,
由谈宜彦、孙柏瑜等撰著的《机关统战工作规律研究》,是多年来中央国家机关统战工作的实践总结和升华。该书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中央国家机关党的建设的实际出发,深入研究了中央国家机关统战工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就机关统战工作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实现机关统战工作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顺应科学发展大势  机关统战工作,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党历来十
美国政治思想家H.D.克罗利在1809年出版的著作《美国生活的希望:政府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作用》(H.D.克罗利:《美国生活的希望:政府在实现国家目标中的作用》,王军英等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文中简称《美国生活的希望》,该书引文只注页码。)在美国政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因其对美国传统的民主、自由、个人主义和国家权力等概念进行了新的解读,它标志着传统自由主义在二十世纪向新自由主义的转向。
“语境·文本”栏目导语    现代解释学有两个基本概念,在英语里记为context和text,表示“共同”的词根con在两者之间很自然地搭起了一座桥梁。然而,这两个概念的亲缘关系在汉语里却不是这么显而易见,context被译为“语境”,text被译为“文本”,仅从字面上看,似乎相去甚远。  更糟糕的是,由于“境”在现代汉语里常常意指“环境”,因此“语境”常常被国人误解为“外在于文本的话语环境”。在
天地的平和宁静,自然的清静无为自是大美。这是我从刁望平的绘画、书法作品中读懂的。  刁望平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对艺术的热情和执着,在父亲的督促下每天习练书法,有时也会跟在村里画墙画的艺人后面偷偷观看。那时的他已经显露出超人的悟性,一边听评书,一边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画出他脑海中的连环画《岳飞传》。他曾偷偷离开家徒步往返两百里路买回油画颜料,在素描纸上开始对欧洲写实绘画大师们的临摹,只可惜在他离开家乡后
2012年7月26日上午,我受邀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在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启功遗墨展》开幕式。我认真地观看了启老的每件展品,还两次去世纪坛分展馆欣赏了启老的墨宝。回到阜阳,几天来激动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与启老在一起“共患难”的往事油然地浮现在我的脑际。  我与启老的患难因缘颇有些传奇色彩。1965年我一个农民的孩子考入北京师大中文系,1966年底因为为北京农大附中两名中学生伊林、涤西鸣不平,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