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洛维夫人》中观英国社会人们精神“荒原”现状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ley455185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达洛维夫人》是英国现代主义意识流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代表作。意识流小说的理论来源之一便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中共有两个平行主要人物——克拉丽萨和赛普蒂默斯,这两个人承受着来自于生活不同的压力和精神的压迫,他们的心理呈现不同的变化,本文将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角度分析克拉丽萨和赛普蒂默斯的心理变化,通过分析两个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他们最终面对人生所作出的最终选择来探索战争与生活给人们带来的不同影响、困扰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因素以及从分析人们当时的精神状态来分析当时英国人们的精神“荒原”现状。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分析理论;克拉丽萨;赛普蒂默斯;精神“荒原”
  一、克拉丽莎 . 达洛维夫人
  (一)克拉丽莎 . 达洛维夫人本我与自我的矛盾
  “‘本我'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和冲动,‘本我'的目标是为了求得个体的舒适”.(弗洛伊德,1987)。少年时代的克拉丽萨是深爱着昔日的恋人彼特的。彼特能唤起克拉丽萨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并能激起他对生活的无限激情。出于人类本身追求快乐,满足自身欲望的原则,克拉丽萨放弃对现实的考量,因此她借助彼特来实现她对爱情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探险。在少年时期的克拉丽萨很好的实现了本我,然而随着理查德·达洛维的出现,克拉丽萨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她最终选择放弃了深爱的彼特,选择了并不十分浪漫但确能够给予她安全感、务实的理查德·达洛维。当克拉丽萨在彼特和理查德·达洛维之间做选择时,克拉丽萨的本我与自我发生冲突,因本我与自我不能和谐地进行统一,这两者的冲突使克拉丽萨非常痛苦,在艰难地做出选择后,为了解除两者的冲突,使其回归为正常状态,克拉丽萨不得不做出最后的选择,抛弃了他的爱人彼特,而同时这件事也对克拉丽萨心理造成创伤。
  (二)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超我与本我的矛盾
  弗洛伊德说:“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复杂的部分。其要临着三个主要的心理上的审判:外部现实世界,本我的逃避,超我的道德标准。”(弗洛伊德,1987)克拉丽萨在成为达洛维夫人后,她厌倦了上层阶级社会的空洞、贫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虚伪与奉承。她压抑自己的内心欲望,始终不能冲破世俗的准则。因此,达洛维夫人在自我和超我之间产生了矛盾,不能将这两者处于平衡。面对生活的无奈,她想到了自杀。自杀前她想过““为什么要举行宴会呢?为什么要爬到顶上出风头,实际上在火堆里受煎熬?”[1] 这句话便是达洛维夫人想突破自我的展现,她想要实现自己内心真正渴望的——本我的实现。然而就在她想通过自杀来获得解脱时,她瞬间顿悟,她的生活就是依附在这个阶层上的,所以,在经过短暂的抗争之后,她妥协了。死亡并没有征服自我,她最终使得自我和超我之间实现了平衡即在内心渴望和社会道德准则之间做出了选择。由女主人公克拉丽莎 达洛维夫人的内心挣扎可知当时的英国上流社会是多么的闲散和无作为,人们之间存在着淡漠与隔阂,这些英国的上流社会人们虽然过着衣食无忧、富足的生活,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缺少沟通,缺少心灵的交流。英国社会中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他们感受到孤独与无助并认为心灵的伤痛无人能够给予安慰和理解。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英国社会人们在精神上交流与沟通的匮乏,人们精神处于一片“荒原”之中。
  二、赛普蒂默斯
  赛普蒂默斯:压抑自我、过分强调超我。赛普蒂默斯因为在战争中眼睁睁看着战友死去却无动于衷而不断自责, 认为这是犯下了最大的罪恶。赛普蒂默斯不断地否定自己存在的价值,在自我认识中,他压抑自己对生活的需要,对快乐的追求,导致他不能如同正常人一样生活,亲临战场的他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折磨着他的灵魂。面对道德上的准则以及良心的谴责,赛普蒂默斯始终不能释怀在战场上面对死去的战友还无动于衷的事实。这种超出常人的“超我”使得他剥夺自己获得幸福的权利,这种过分内疚感使得他无法如常人拥有正常生活。最终导致他自杀行为。追寻赛普蒂默斯悲剧的原因,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赛普蒂默斯作为参战的一员,见证了朋友的牺牲,这给他的心理留下了永远不能磨灭的创伤。因而导致了其心理上不能保持自我与超我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最终会导致人们走向死亡的边缘。通过对赛普蒂默斯的心理分析,可以了解到当时英国社会在一战之后的人们精神状态是极度地消极,处于崩溃与绝望的边缘。战后的人们普遍感到一种孤独感、恐惧感、虚无感。人们的精神心理被战争所折磨着,因此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即使拥有健康的体魄,而心灵却是处于“荒原”中。
  三、结语
  达洛维夫人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通过应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分析理论,通过分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感受当时人物的精神“荒原”状态。在达洛维夫人这部小说中,达洛维夫人和赛普蒂默斯是两个典型的英国当时社会的两个代表人物,两个人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来自于生活和社会的不同影响。从不同层面折射出当时英国社会当时的现状以及人物的精神状态。达洛维是当时是英国社会贵族中的一员,贵族的富足却无作为、空虚冷漠的生活使她压抑着自己,无从解脱。而赛普蒂默斯是另一个代表,当时的英国作为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国之一,战争的残酷和毁灭性使得英国人们的心理发生变化,而赛普蒂默斯作为参战的一员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悲剧,可以说作为战争的受害者,他的精神状态真实反映了战争所带来的给人们精神上的创伤。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维太太[M].孙梁 苏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车文博.自我与本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3]胡新梅.战争: 创伤与女人———从女性视角析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6).
  [4]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精神分析引论.张堂会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在天津一二十年代的滑稽讽世小说中,董荫狐的《换形奇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本文从原始期刊的第一手材料入手,对《换形奇谈》进行细读与文本分析,发掘出其重要的思想意义与文学史价值。  关键词:董荫狐; 《换形奇谈》; 思想意义; 文学史价值  在天津一二十年代的滑稽讽世小说中,董荫狐的《换形奇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虽然对其进行详细解读的研究者鲜有,但文学史的书写者都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期刊
摘要:周作人和丰子恺二人的儿童观,是“研究”与“审美”的不同层次;是“理性”与“感性”的冲突;是“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与“拒绝入世”的分道扬镳,归根结底,是“儿童本位”与“儿童崇拜”的分歧。本文就二人观点展开对比叙述。  关键词:周作人;丰子恺;儿童观  哲学界和文学界对儿童的看法存在着两个彼此对立,此消彼长的阵营。一个是立于经验主义之上的儿童观,他们将儿童看成是未成熟的大人,强调教育和教训对于儿
期刊
摘要:老舍的兩部经典之作《四世同堂》和《茶馆》被人所熟知,本文就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来讨论老舍在小说和戏剧之间在人物展览和表现手法上的贯通,从中可以看得出老舍笔下出现了小说化的戏剧和戏剧化的小说。他的这一创新开拓了文学界的新格局,对现如今很多优秀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四世同堂》;《茶馆》;人物展览;表现手法;穿插;铺叙;融合  小说和戏剧史老舍作品中占了重要的比重,单纯从写作手法上来看它们
期刊
摘要: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研究分析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技巧和目的,已经成为读者欣赏名著作品的主要原因。《野性的呼唤》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浓厚,二者的结合使这部作品更具魅力。本文以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为例,力图探索其笔下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全文共分为四部分:作品的写作背景、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关键词:浪漫主
期刊
摘要:关公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其形象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初有勇无谋的武夫,到姿容轩昂、智勇双全的英雄,再到忠义勇武刚强的忠臣君子,最后到被普通民众尊奉为英勇善战的战神,镇妖除魔的驱邪神,呼风唤雨、治病救灾的保护神,招财进宝的武财神,这些形象的不断变化,都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特定需求。  关键词:关公;有勇无谋; 智勇双全;忠义; 保护神  一、《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  关羽的生平据晋
期刊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准备走了  2016年5月23日,中国最后一位以先生称呼的女性–––杨绛,带着对大自然以及艺术的眷恋,永远告别了这个她曾热爱的世界。  杨绛先生的一生,是一百多年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沉浮命运的典型。在许多熟悉她的朋友眼中,杨绛先生生活简朴,为人低调,不大的寓所没有见过任何装修,就连室内也没有昂贵的
期刊
摘要: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后世学者对杜甫“诗圣”之因的论述多有涉及,但角度、观点各有不同,良莠不齐。本文结合杜甫人生经历及诗作特点从诗中圣哲、诗中圣手两个方面详细解读杜甫的“诗圣”成因。  关键词:杜甫;诗圣;忠君;格律;炼字  我國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分别被后人尊称称为“诗仙”、“诗圣”,有人说:李白是天授的奇才,杜甫是人能的极致。这神仙下凡,自然难以摹状,但是人能的极致
期刊
摘要:2000年以来,台湾青春电影突破了台湾传统青春成长主题影片固有的模式,在青春主题之下已出现和形成独具风格特点的母题,校园爱情题材、青春励志题材、同性恋题材等青春母题的出现,推动和完善台湾青春电影的广泛发展。台湾青春电影逐渐以类型化的发展模式,弥补和创新了台湾电影产业创作样式,为台湾青春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其中爱情、励志以及同性母题尤为凸显台湾新青春电影特性,本文通过这三大母题作为切入点
期刊
日出一  喷薄一出乱云散,  霞光万道映满天。  莫让美景等闲度,  萧瑟秋风又一年。  日出二  一轮金乌驻碧宫,  出巡先遣祥雲同,  喷薄一出山河壮,  借问天地谁为雄。  云  任意飘游无有根,  敢蔽日月与星辰,  若无狂风来激荡,  我为主宰尔为臣。  九一八祭  铁蹄一踏山河碎,生灵涂炭骨成堆。  倭贼侵我耻辱日,天地呜咽血泪垂。  前世不忘后世师,同仇不让敌意随。  常以此耻教万代
期刊
摘要:作为台湾新电影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杨德昌电影对于台湾社会现实的捕捉尤为深入。其电影极具鲜明的个性化美学特征,将错综复杂的现代台湾社会艺术而真实地呈现出来。主题上,他对于现代都市有着深刻的思考并进行个性化的表达,并将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或轻或重地融入作品中,透露出本人强烈的使命感及忧患意识;电影语言方面,更是独创了一整套属于他个人的影像风格,将纪实美学贯穿始终,通过还原生活的本来面貌探讨现实生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