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与民间信仰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8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公作为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其形象随着历史的前进不断地发生变化。从最初有勇无谋的武夫,到姿容轩昂、智勇双全的英雄,再到忠义勇武刚强的忠臣君子,最后到被普通民众尊奉为英勇善战的战神,镇妖除魔的驱邪神,呼风唤雨、治病救灾的保护神,招财进宝的武财神,这些形象的不断变化,都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特定需求。
  关键词:关公;有勇无谋; 智勇双全;忠义; 保护神
  一、《三国志》中的关羽形象
  关羽的生平据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云:“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飞为之御侮。”《关羽传》引有诸葛亮给关羽的书信中提到了“羽美须髯”,这是关于关羽外貌的描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关羽传》中看出,关羽英勇善战,威震华夏。在传中,陈寿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从其传记中看出,关羽虽然是一员勇猛非凡的虎将,但他缺乏韬略和长远的政治眼光。
  二、关汉卿戏剧中的关公形象
  《单刀会》这部杂剧前两折写鲁肃为要回荆州而设计邀关羽赴会,关羽并未出场,只是通过乔公和司马徽之口渲染了他的勇略胆识。第三折描写了关羽教育儿子关平打拼基业的不易,表现他誓死都会捍卫汉室的决心,为下折“单刀赴会”作了铺垫。第四折才正面写关羽与鲁肃的冲突,结尾处达到高潮,使人读之痛快淋漓,振奋精神。
  《西蜀梦》描写关、张二人遇害之后用鬼魂托梦的方式与刘备相聚,相聚之日正为重阳节刘备的寿辰,通过张飞对往年此日的怀想,来展现出今日人鬼分离,英雄惨遭迫害的悲剧。全剧以托梦复仇为结尾,表现出一种积极奋发的斗争精神,这正是关剧悲剧的本色所在。
  三、《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
  (一)刚傲的形象
  从外貌上看,关羽“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已表现出刚傲的气质禀性。
  从语言上看,关羽自己直言不讳,傲态可掬。
  从行为上看,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而且是愈演愈烈。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战黄忠,有人说不杀落马之黄忠是其“义”的表现,实质上也是其刚傲禀性的充分表现。
  (二)忠义的形象
  仁、义、礼、智、信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也历来受统治者的推崇,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是真正做到了“仁政”“仁君”,他亲政爱民、礼贤下士,在此处自不必细说。“义”这一面在关羽的身上则体现的淋漓尽致,再因其对刘备的忠诚,关羽给人的感觉就可用“忠义”二字来概括。
  四、关公民间信仰的形成与其中的关公形象
  (一)关公信仰的形成
  “忠义”符合儒家思想正统的道德标准,也是社会各个阶层都需要的品质,是一种凝聚力,粘合剂,因而被统治者和民众推上了神的宝座。统治者的推崇是关公信仰形成的外在因素。信仰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社会氛围,只有环境条件允许了,信仰才能得到发展。关公的优秀品质是统治者所需要的,他们将关公推崇到很高的地位,并教化人民去崇拜学习关公的各种优秀品质,以达到加强统治的目的。
  (二)关公信仰中的关公形象
  在民间信仰关公崇拜的现象中,表现出了人们崇尚神的文化心理,虽说是神,但在民众心中所起的作用却不同,表现出关公信仰在人民心中的多样性。一方面,据说关公死后,被封为“伏魔大帝”后便不时显圣,救助百姓。《三国演义》中就说:“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得,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而且在运城盐池也流传有关公显圣战蚩尤的故事。
  纵观晋元明时期文学作品中关公的形象以及在后来发展的民间信仰中的形象,我们不难看出關公形象在历史、戏剧、小说及民间信仰中都有各自的特点,关公形象的不断变化,都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特定需求,统治者的政策倾向或是民众的阅读需求都是引起关公形象变化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M]. 中华书局,1959.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中华书局,2010.
  [3]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第四辑)[M]. 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卷)[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唐风,冬梅:胡适鲁迅解读<三国演义>[M]. 辽海出版社,2002.
  [6]吴国钦校注.关汉卿全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7]罗贯中.三国演义[M].中国画报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公共领域作为一种自由表达观点、平等交换意见的社会场所,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起着积极的塑造作用。全球公共领域审美交往的主体成为一种变动不居的自我和他者,成为了永远的流浪者。由于虚拟现实与异国风情冲击着欲望的身体,因而更加彰显了情感的断裂和替代。  关键词:全球公共领域;替代;断裂;审美经验  公共领域作为一种自由表达观点、平等交换意见的社会场所,对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情感
期刊
摘要:在当今的社会中,环境的恶化十分严重,这都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以及我们如何正确看待科技创新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我们所要关心的。本文从一些案例出发,通过洛阳龙门石窟的申遗、以及地方政府对其的保护方面来探索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一点个人的意见与看法,希望能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科技创新;环境;可持续发展;龙门石窟  自从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
期刊
摘要:笔者将适合推广与发展我国传统技艺的德式“PBL”教学法引入金漆木雕的课堂,期望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热爱,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机会透彻和深入的学习与传承中国传統文化与技艺。  关键词:金漆木雕;传统手工艺;项目式教学法;3D打印  一、德式“PBL”教学法简介  “PBL”教学法是德国高等艺术学府的常用教学法。是一种以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或完成某一项具体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教学
期刊
摘要:继刘慈欣凭借《三体》获雨果奖之后,今年8月郝景芳又再次给国人惊喜。然而,对于其获奖短篇《北京折叠》,舆论却褒贬不一。本文试通过分析小说中女性的成长来阐释作者的意图—在阶级固化、极权统治以及对资源的竞争日益惨烈的时代里,个人的成长只是审美幻象。作为女性理想的成长范式的美丽心灵,必将是到不了的远方。  关键词:成长;审美;幻象;美丽心灵  一、美丽心灵的在与不在  试图分析成长小说中的女性角色,
期刊
摘要:须一瓜的《灰鲸》通过描写一对平凡的中年夫妇的生活日常,展现了都市中普通个体的生存焦虑。本文将运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深度挖掘都市个体存在价值缺失,生命尊严失落的精神困境,从而探求被生活之“重”所掩埋的生命本相。  关键词:《灰鲸》;生活;生命;精神困境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
期刊
摘要:《邊城》是沈从文先生最重要的一部代表性作品,曾入选了20世纪中文小说前100强,且排名第二,仅次于《呐喊》。《边城》以茶峒这一川湘交界处的边城小镇为创作背景,作者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并通过对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的描述来展现人性所具有的善良与美好。但透过这种善与美,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一种隐藏的忧伤,而也正是这种忧伤,成就了《边城》作为文学作品的不朽的艺术价值,并为我们所铭记。 
期刊
摘要:在天津一二十年代的滑稽讽世小说中,董荫狐的《换形奇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本文从原始期刊的第一手材料入手,对《换形奇谈》进行细读与文本分析,发掘出其重要的思想意义与文学史价值。  关键词:董荫狐; 《换形奇谈》; 思想意义; 文学史价值  在天津一二十年代的滑稽讽世小说中,董荫狐的《换形奇谈》是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虽然对其进行详细解读的研究者鲜有,但文学史的书写者都对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期刊
摘要:周作人和丰子恺二人的儿童观,是“研究”与“审美”的不同层次;是“理性”与“感性”的冲突;是“顺应自然,助长发达”与“拒绝入世”的分道扬镳,归根结底,是“儿童本位”与“儿童崇拜”的分歧。本文就二人观点展开对比叙述。  关键词:周作人;丰子恺;儿童观  哲学界和文学界对儿童的看法存在着两个彼此对立,此消彼长的阵营。一个是立于经验主义之上的儿童观,他们将儿童看成是未成熟的大人,强调教育和教训对于儿
期刊
摘要:老舍的兩部经典之作《四世同堂》和《茶馆》被人所熟知,本文就以这两部作品为例来讨论老舍在小说和戏剧之间在人物展览和表现手法上的贯通,从中可以看得出老舍笔下出现了小说化的戏剧和戏剧化的小说。他的这一创新开拓了文学界的新格局,对现如今很多优秀作品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四世同堂》;《茶馆》;人物展览;表现手法;穿插;铺叙;融合  小说和戏剧史老舍作品中占了重要的比重,单纯从写作手法上来看它们
期刊
摘要: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研究分析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技巧和目的,已经成为读者欣赏名著作品的主要原因。《野性的呼唤》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色彩浓厚,二者的结合使这部作品更具魅力。本文以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为例,力图探索其笔下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全文共分为四部分:作品的写作背景、作品中所体现的浪漫主义、作品中所体现的现实主义、作品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关键词:浪漫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