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尘不染度时光

来源 :现代养生·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s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生于1905年8月的上海寿星吴淑和,如今已108岁高龄了。老人虽然患有高血压及白内障,但精神依然矍铄,思维也十分清晰。老人出生于晚清的一个官僚家庭,因自幼聪明好学,练得一手好字,故深得祖父宠爱。1933年代,她来到上海,和当时在震旦大学任教的庞伯龙结了婚。婚后,他们生育了8个儿女,这些儿女从名牌大学毕业后,分别从事科技、教学、经济等工作,为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更使老人感到欣慰的是,她的第三代、第四代也个个学有所长。这对于吴淑和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女性来说,显然是不容易的。老人的高寿和她平和的心态、合理的饮食、儿女的孝顺等原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老人的心态十分平和。她虽然出生于大户人家,但绝没有少奶奶的派头。在教育子女时,她善于循循善诱,既严格要求,又注重方法。她要求儿女要养成好学不厌的习惯,却从不打骂孩子,而是引导他们树立自信心。每年开学前,老人就开始张罗子女的学费,为此,她变卖了自己的首饰,甚至家具。对儿女的饮食,老人更是煞费苦心,竭力让孩子们吃得好一些。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老八正上高中,老人就把所有的细粮、肉食、食油、白糖等留给了丈夫和老八,自己吃山芋、嚼牛皮菜,以汤汤水水充饥。难得的是,老人十分重视子女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既有业务专长,又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老四从小喜欢摆弄收音机等电子器件设备,当时家中经济拮据,可老人还是尽量满足他的要求,给他购买有关的元件,为他日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最后终于成为我国第一代电力机车设计高级工程师。老五出生在抗战时期,从小体质较弱,老人就鼓励她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魄,终于使她有了身体的本钱,完成了艰巨的教学科研任务,同时胜任了系主任的工作。直到退体后,老五依然保持着体育锻炼的习惯。8个儿女大学毕业后,全都分配在了外地,为此,老人没有一点怨言,相反还觉得十分光荣,因为她觉得这是国家看得起她,用得着她的子女。老三现为某大学校长,其丈夫是煤矿矿井建设专家,要经常出差深入到现场。在他们面临事业和家庭生活的矛盾时,老人总是再三叮嘱老三:要专心工作,不要辜负国家的重托。如今,在老人的儿女中,不但有文学爱好者、音乐爱好者、旅行爱好者、摄影爱好者,还有运动员和球迷。
  老人的高寿和她的生活习惯及合理的饮食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她每天早上5~6点起床,午后约午睡半个小时,午睡后起来洗个脚,晚上9~10点上床睡觉。老人原来有看书看报、甚至练字的习惯,但近年来因患老年性白内障,这一生活习惯也不得不跟着改变。孙媳妇乔琼华曾在《我们的爱》一书中撰文:“百岁前的好婆眼神还很好,白天兴致好时会在家写毛笔字。白纸往窗边的那张八仙桌上一铺,个子矮小的好婆,就站在桌边提笔练字,聚精会神,非常有气场……到晚上点上个小台灯,就着放大镜看书。隔一阵子去,书就换一本了。”如今,老人虽然已是108岁的高龄,但依然注重自己的形象,没事就梳妆一番。老人的饮食也很合理,可以说是少食多餐:每天早上,她吃麦片、牛奶和一个鸽蛋;9点左右喝一碗百合汤或枣子汤;中餐是稀饭或包子;傍晚喝一碗藕粉;晚餐则和午餐差不多。老人偏爱吃甜食,如苏州麻酥糖、月饼等,每天的夜宵,她吃的就是蛋卷或奶油蛋糕之类的甜食。前一阵子,老人还爱吃肥肉和河虾。此外,黄豆、毛豆、蚕豆等豆类皆是老人的喜欢之食。老人没有刻意锻炼身体的习惯,但她的一生离不开做家务,直到九十多岁还在做。她的外甥女胡平在《我们的爱》一书中撰文:“九十多岁的外婆用晒衣服的竹叉挂一个旧布拼缝的布帘,她颤巍巍地站在靠窗的凳子上,眼神很好地将布帘上的圆环一个个准确地套在屋檐下的挂钩上。我在一边看的胆颤心惊,担心她的举动有危险,但我接过来试了几次都不能挂上,只好作罢。”
  老人高寿的另一个原因是子孙小辈的孝顺。他们认为:“常回家看看”是老人心悦体健的重要因素。老大是位资深的会计师,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地银行工作。如今,她已经跨入了耄耋之年,满头银发。当她从杭州赶来看望老人时,老人拥着她,仔细端详着,舔犊之情油然而生;在鞍钢担任金属热处理高级工程师的老六也已经退休,虽远离上海,心里却老是挂念着母亲。他回来看望老人时,总会带来她爱吃的水果;在美国工作的老八是半导体高级工程师,她每年都要回到上海来看望母亲,并将所有的假期都用在了常回家看看:和老人住在一起的老七夫妇都在大学任教,他们有自己的房子,但为了照顾老人,还是和母亲住在了一起,并为老人觅得能干的护工,解除了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兄弟姐妹们的后顾之忧。春节时,护工要回家过年,老三、老五就放下与老伴儿、子女、孙子女共度佳节的机会,轮番到上海陪伴老人过年。老人105岁时,五十多个子孙和亲戚从国内外聚集到她的身边,远在美国休斯顿的老八、西安的老二、北京的老三、老五和上海的老七通过网络临时组织一个合唱队,在宴席上唱起了《游子吟》,由已是航天专家的老五夫婿担任指挥。今年春节前,老人的儿女还为老人出版了一本名为《我们的爱》精装本,书中的每一篇文章和每一张图片都记载了小辈们对老人的爱。当然,社会也没有忘记老人。上世纪80年代初,有关部门了解到老人身边没有子女,就把户口指标给了老人,使老七一家从温州迁入上海;街办、区政府、市政府还每个月给老人发放百岁老人补助养老费、营养费、护工费,让她享受了医保。今年重阳节前夕,上海老年学学会孙鹏镖秘书长一行来到老人家中家访,并送上一台足浴气血养生机。社会的温暖使老人心存感激,她逢人便说:是政府培养了她的子女,是社会给了她无比的温暖。
  吴淑和是一个可敬的老人,更是一个伟大的母亲,“社会的点点滴滴的关怀,都使母亲感到温馨。人们带来的一句问候、一朵鲜花,都会让她久久沉醉”(《我们的爱》·序)。但老人似乎并没有感到自己是“伟大”的,她对水仙情有独钟,98岁时,她曾写诗一首,抒发情操:“绰约丰姿淡雅妆,冰肌玉骨吐芬芳。廉洁清高信可仰,一尘不染度时光。”诗虽不长,却表达了老人高尚的情操和追求。
其他文献
一、碳水化物的分类  根据碳水化物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类。  1.单糖 是最简单的碳水化物,具有甜味,易溶于水,可不经消化直接为机体吸收和利用。常见的单糖有:(1)葡萄糖:是单糖中最重要的一种,人体血糖就是葡萄糖。葡萄糖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动物性食物中也有。一般说来,水果中含量最丰富,尤以葡萄中含量最多;(2)果糖:是最甜的一种糖,其甜度为蔗糖的1.75倍。果糖多存在于水果中,
午睡之争  午睡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我国民间有所谓“日图三餐,夜图一宿”之说。对“夜图一宿”的重要性,古今中外并无争议,但是关于午睡的功过是非,却历来争论不休。  我国自古以来推崇午睡,长寿者中不乏有午睡习惯者。新加坡的医生认为,午睡0.5~1小时,可使体内激素分泌更趋平衡,使冠心病发病率减少30%。研究者认为,地中海各国冠心病发病率较低与他们习惯午睡是分不开的。  古代欧洲人则认为,每一次午睡
一、脂肪的生理功能  1.供给热能 脂肪是发热量最高的一种热原质,同等重量的脂肪产生的能量,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2倍以上。脂肪是贮存能量的燃料库,所占空间小,可在腹腔空隙、皮下等处大量贮存。人在饥饿时首先动用体脂来避免体内蛋白质的消耗。冬眠动物都是靠体脂来维持不进食期间的生存的。  2.构成身体组织 一些类脂质如磷脂、胆固醇是细胞的类脂层,脑髓和神经组织都含有磷脂和糖脂,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
偶读柳宗元写的《传》,颇有感触。  是一种十分弱小却又贪心太重的昆虫,它在爬行的时候,贪婪的双眼总是不停地四处张望,只要是看到了自己中意的东西,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驮在背上,而它所喜欢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结果身体不堪负重,最后一命呜呼。  想起了近期在电视节目中常常可以看到的一则广告:有舍,才有得。  所谓的完美,对于许多事、对于多数人而言,或许永远就只能是一个难以抗拒的诱惑,人的一生,实际就是在以不
如果说20世纪的标志是物理学,那21世纪的标志即为生物学物理学给20世纪带来了两件礼物:其一是创造了超越自然的力量,这些力量包括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原子能;其二是创造了诸多物理技术,从汽车飞机到计算机和互联网尽管将21世纪的标志确定为生物技术可能为时过早,但的确存在很大的可能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得到进一步完善,人们对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态度可能逐步转变;另外,人类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都亟待通过生物技术来解决生物
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与其说是“里根经济学”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恢复,不如说是他的“乐观经济学”让整个美国重新找到了获胜的感觉。  在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之前,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曾说过一段颇为耐人寻味的话。在题为“保持美中经济关系的发展势头”的主题演讲中,保尔森首次谈及中美经济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误解,并提醒人们注意在中美两国有所抬头的保护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  保尔森谈到了保护主义背后弥漫的一种心态,即
20岁成“宅男” 某日上午,一位长相俊朗的男孩走进医院心理门诊。他上身穿一件白色休闲T恤,脚穿一双白色运动鞋,整个人显得很阳光,但他一直低着头,一言不发。这名男孩是由妈妈陪着来看病的。妈妈讲,他今年20岁了,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从小学开始就害怕与人交流,一直没有朋友。起初,男孩妈妈认为他只是性格内向,等长大了就好了。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这种“内向”性格愈演愈烈,一见陌生
季秋之月,草木零落,众物伏蛰,气清,风暴为郎,无犯郎风,节约生冷,以防疠病。二十八日,阳气未伏,阴气既衰,宜进补养之药以生气。卦剥,剥,落也。阴道将旺,阳遒衰弱,当固精敛神。生气在申,坐卧宜向西南。  孙真人曰:“是月阴气已衰,阴气大盛,暴风时起,切忌贼邪之风以伤孔隙。勿冒风邪,无恣醉饱。宜减苦增甘,补肝益肾,助脾胃,养元和。”  ——《遵生八笺》  秋季的第三个月,天地肃杀,草木凋零,众物蛰伏,
说到“五毒俱全”,所有人都认为是贬义,用来形容某一个人时,那个人简直就是坏得没法再坏了,把他千刀万剐都不为过。其实,这是一个误传的成语,“五毒”最初指的不是什么危害社会的某些劣迹、某类人,而是五种济世良药。  最初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载:“凡疗伤,以五毒攻之。”此“五毒”,据文献记载指的是:石胆,丹沙、雄黄、礐石、慈石。这五种药材,虽说毒性较强,但药力亦猛,故也
所谓红茶菌,就是生活在红茶糖水里的一种能发酵的“菌”。菌种在适宜条件下可长大增厚,形似海蜇。  红茶菌的名称起自日本。在我国称之为“海宝”、“胃宝”,俄罗斯称之为“茶霉菌”。国外还有叫做“海蜇菌”的。50年代初,我国一位研究微生物的教授发表过题为《海宝是什么》的文章,指出这是微生物共生发酵的产物。30年后,这位教授又指出,它在我国已流传百年以上。国外出版的《红茶菌的科学分析》一书也承认红茶菌起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