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创投合作正当时

来源 :投资与合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lclu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大陆的风险投资在经历了金融海啸阴霾下的短暂冷淡后,目前正经历着一场令人鼓舞的发展高潮,特别是2009年以来,人民币基金借势创业板的推出而成为一个崛起的拐点,募集数量及金额一路攀升。
  反观中国台湾地区的风险投资产业,在经历了1995年至2003年的创投黄金期后,当下中国台湾地区的创投业正趋于平淡。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如何在风险投资领域展开合作,一直是两岸相关人士极为关注的话题。
  6月29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正式签署,《投资与合作》杂志邀请了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理事长黄齐元,光创资本董事总经理、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监事张汉明,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林建甫,就目前台湾创投在大陆的概况、动向、挑战,以及台湾创投与大陆创投如何开展合作、交融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访谈(注:为了方便阅读,本文中有关中国台湾地区的文字在不涉及国家并列的情况下,统一简写为台湾)。
  
  台湾创投高峰不再
  
  《投资与合作》:台湾地区目前的创投生态如何?与创投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配套情况怎样?
  主持人:《投资与合作》杂志
  嘉宾:黄齐元 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理事长
  张汉明 光创资本董事总经理、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监事
  林建甫 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
  黄齐元:有危机,当然也有契机。但在现在的商业模式下,台湾创投已经遇到了发展瓶颈,转型的意念不够强,势必要找到未来新的发展路径。
  从1995年至2003年可谓是台湾创投的黄金期。当时时任台湾财政部长的李围鼎对台湾风险投资产业的发展推动巨大。李国鼎设法通过了必要的立法,并邀请汉鼎亚太公司帮助建立了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还采取一系列税收刺激措施来促进台湾风险行业的发展,如风险基金的投资者可有20%的投资免交所得税,台湾的创投业由此发端。
  而现在,台湾的创投业似乎走进了一个死胡同。目前200多家vC/PE发展情况并不乐观。过去台湾的创投都投资高科技,高科技以外的行业不是很熟悉,对于新兴行业的把控能力较弱。此外,台湾许多创投企业的资金来源于台湾行政院开发资金,从台湾行政院开发资金获得资金的企业投资中国大陆时都有投资额的限制。打个比方,从台湾行政院开发资金获得100元台币,则只能把其中的40元台币投资到大陆,这使得台湾地区的创投机构错过了许多大陆的投资机会。
  总的来讲,台湾的创投需要转型。至于立法方面,台湾相关立法已经很完善了,但是许多法规没有为创投助力,反而是掣肘。如上面已经讲到的行政院发展基金对创投行业的限制等等。这背后是把许多经济问题政治化,所以台湾创投发展的当务之急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去政治化。
  张汉明:我也有同样的感觉,经历过辉煌时期后,如今台湾创投高速发展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其实台湾的创投在全世界都很活跃,比如在美国及以色列等国家也可以找到台湾创投的身影。当年全球石油危机的时候,美国经济萎缩,一些失业的台湾留学生带着前沿的投资理念回台湾,促进了台湾创投的快速发展。
  如今正逐渐萎缩的台湾创投试图另辟蹊径,如开拓中国大陆市场。但结果不甚顺利,其一当然是两岸不确定的政治因素;其二是大陆经济迅速膨胀,资本市场本身就有钱,而对于那些需要募资超过1亿美元的项目,台湾的创投又无法驾驭。沿着这样的路径发展的结果是,台湾的创投逐渐走衰,大陆的创投持续走强。
  此外,我认为台湾创投要继续发展,还需要冲破社会观念的阻碍。所以,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推广教育、普及vc/PE常识。
  林建甫:不仅如此,台湾地区目前正在私募监管层面着力,原因是金融海啸之后,市场对投资银行的行为普遍不信任。前几天我还看到一条新闻称,台湾地区要成立一个专门的小组,对私募股权进行严格的审核。
  但是,我个人认为台湾当下的工作重点应该是调节市场心理,让民间的经济更活泼。我有一个感受是,现在的企业不见得都缺钱,台湾现在总共有28万亿新台币的存款总额,贷款部分只有18万亿新台币。换句话说,台湾的钱要借太简单了,但是却借不出去。钱存在银行没有人借对银行就是负担。为此,PE是一条很好的路径。因为PE不仅需要资金,还将参与公司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升级。
  我个人认为如今台湾对PE的管制太多,应该要赶快放松管制,与大陆实现更好的合作。
  
  期待“ECFA”效应
  
  《投资与合作》:刚才三位都谈到解决台湾创投目前困境的途径之一是加强两岸的合作,那么如何加强合作?
  黄齐元:近些年我一直都在推广一个概念,即“海峡并购”。台湾经济与大陆经济互补依存,中国大陆的优势在于政策、市场、资金,台湾的优势在于人才、技术、管理以及国际化接轨的经验积累,两岸如果能够将双方的优势结合,就可以创造非常好的商业模式。而且两岸企业可以进行充分合作,一起收购国际品牌。
  国台办每次到台湾,其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大陆企业和台湾企业如何彼此合作。如果双边的合作能在横向和纵向上进一步加深,大量新的、潜在的投资项目将在台湾出现。而且,正如台湾媒体报道的那样,台湾证券交易所可以成为大陆企业上市退出的孵化器。最近台湾允许大陆红筹股民营企业到台湾上市,正是举足轻重的一步。如此一来,台湾不仅是一个投资对象,也是一个融资平台。
  张汉明:的确如此。这些年我和很多有PE支持的大陆企业保持着交流,他们经常咨询我关于到台湾上市的可能性。为什么?因为这些企业到美国和新加坡上市后,发现流动性并不是很强,并且上市后成本很高。而流动性强恰恰是台湾资本的特点,台湾的游资非常充沛,并且台湾的投资人非常有兴趣投资股票。这些投资人与我们所说的普遍意义上的散户投资人还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台湾这些投资人本身就是创业家,是非常成功的中小企业老板,他们对资本市场和企业运行很熟识。
  基于此,台湾的资本市场很适合中小型企业的成长,特别是IP0融资额在1000万至3000万新台币之间的企业。其次,台湾有非常完整的高科技产业运营环境,从上游、中游到下游,台湾的高科技电子板块相当完整。不可不提的一点是,台湾的投资者非常喜欢中国概念,这也是两岸企业合作的文化和观念纽带。
  林建甫:站在台湾创投的角度,不应该怕大陆的资本进入台湾。
  站在大陆创投的角度,即便各方面还有些限制,但是现在已经放宽很多。正如黄理事长所言,以前台资的退出渠道是个问题。现在,人民币基金渐渐兴起,允许外资基金设立人民币基金,台资可以在国内A股上市,实现退出。
  当然,现在这些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一些行动上的脱节,但这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台资一定会做人民币基金,目前A股的市盈率高达40%~60%,美国资本市场只有百分之十几。可预见未来,大陆应该还会进一步放宽管制。
  
  《投资与合作》:谈到两岸合作就不得不谈ECFA,三位认为ECFA签订后会产生怎样的连锁效应?
  黄齐元:ECFA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我的观点是,ECFA的作用不仅仅是简单消除一些 关税,或者一些商品可以自由贸易,最关键的是给两岸的贸易正常化提供一个合法框架。
  张汉明:2009年年底,两岸签署了金融监理合作了解备忘录(MOU),台湾金融业终于可以开始参与大陆市场。换句话说,MOu让台湾拿到进入大陆市场的许可证,就好像是列入大联盟棒球的40人选手名单,但唯有透过ECFA才能让台湾真正“上场打球”。也就是说,要让台湾的金融业能够取得实质的对等,必须在ECFA的早期收获机制中,特别放宽“准入条件”,才能给予台湾金融业对等的商业机会。
  林建甫:ECFA对台湾太重要了。两岸签订ECFA后,台湾的国际经贸空间才有开展的可能性。台湾想要成为全球运筹中心、亚太经贸枢纽和台商营运总部,要善用大陆的世界大工、大市场,ECFA是最重要之钥。
  
  打“中国牌”
  
  《投资与合作》:在创投方面,两岸可以互相切入的行业有哪些?
  黄齐元:两岸可以优势互补,而不是竞争,两岸可以一起携手走出去,一起创造一个“中华牌”。哪些领域容易催生“中华牌”?首先是民生内需消费;其次是高科技领域,特别是两岸可以分工的领域,如云计算;再者是文化创意产业,而且两岸企业可以合作,一起收购国际品牌。对于并购,我想要做点补充,国外的许多并购基金来到大陆后都不做并购,而是去做投资,因为大陆的并购环境还不是很好,台湾的并购也还不是很完善。大量的中小企业“宁为鸡首,不为牛后”。宁愿上市拿资金也不参与并购。但随着资本市场外在生态链的改变,两岸并购的前景都很光明。
  张汉明:台湾的许多投资人很喜欢与中国的内需相关的行业。如便利店、餐饮、连锁,当然,这本身也是台湾企业的优势。
  林建甫:除了以上行业,还有许多行业可以实现两岸合作。如风电、太阳能等领域。大陆地域广阔、材料资源很丰富,市场大。而台湾有与国际接轨管理的经验,研发也有优势。此外,一些传统行业也可以,台湾的“台式管理”可以帮助大陆的企业进行升级管理。
  
  《投资与合作》:黄齐元先生作为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的理事长,能否谈谈该协会在加强两岸创投交流上的作用?
  黄齐元:台湾并购与私募股权协会于2009年9月29日正式成立,总部位于台北市,协会成员皆为从事并购与私募股权投资之产官学界翘楚。我们正向政府机构提出各项专业建议,以期为两岸的资本市场提够一个更好的发展平台。其次就是通过交流会、研讨会增进政府及民众对并购业务与私募股权基金市场的了解与参与,特别是为两岸的企业家、投资人提供一个互相增进了解的平台。
  
  《投资与合作》:张汉民先生认为台湾创投可以给大陆怎样的借鉴?
  张汉明:外在的政策环境一定要适时地跟上创投发展的需求。在台湾高科技产业和创投快速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台湾的创投政策背景都与现实市场的需求有很好的统一。
  1994年台湾开放基金就可以投资创投,在2000年证券公司也可以投入创投。政府也一直鼓励中小型电子科技公司的上柜融资,因为在台湾很奇怪,上柜的公司虽然很小,可是上柜以后要跟股民拿钱非常简单。所以大部分本来股本很小的小公司挂上去以后,市盈率一拉上来,再筹资,公司的竞争力自然增强。创投在台湾经济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的转型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当然,今天台湾的创投出现一些困境,恰恰是许多政策没有与创投的进一步发展需求相匹配。
其他文献
面对私募股权投资公司手中剩余的、急需被投资的1万亿美元,资产价格随之水涨船高,但由于好项目缺乏,私募股权收购者们或许要进入一个绵绵无绝期的忧伤季。    一边是在全球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中享有盛誉、旗下管理巨额资本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一边是在行业中具有领先行业地位及良好现金流的大型公司,外界看来,双方可以缔结一段美好的“姻缘”,然而事实并非你情我愿。6月中旬,有消息称管理着220亿美元资本的美国私募股
期刊
作中国PE已经开始启航,面对全球瞩目的“中国机会”,那些“我要进去”的企业和那些“我得出来”的职业投资人正好可以一拍即合。    PE潮到来?只要是身在当下中国PE界的人士都这样的感觉,几乎每一两周就会有一支规模在10亿元左右的PE基金出闸,几乎每个城市都在忙着出政策、给优惠、拉拢企业。PE的类型也几乎涵盖了可以投资的每一个角落。而PE基金这种只有专业人才和机构才能玩转的行当,似乎在眼下已经是全民
期刊
正如电影《梅兰芳》开头,邱如白对着梅兰芳说,“你的时代到了。”  2010年,人民币基金的时代到了!  让我们回顾一组数据。  2009年中国境内的人民币基金首次从规模和数量上超过了外资基金,数量达到91支,占总基金比例的76%;这个纪录将会被很快被刷新,仅2010年第一季度中国境内新募集的人民币基金就有41支,占总数的85.4%。  不仅如此,单支人民币基金的募资额也屡被刷新。  2008年初,
期刊
折扇开启,棋盘散落,一本《三国》,翻出“铁娘子”孙尚香。    和华尔街的故事一样,3i集团的故事也是一段值得向人们讲述的传奇。正如莎士比亚之于诗歌、米开朗基罗之于绘画,依靠对资本的极度智慧和敏锐嗅觉,3i集团奠定了其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的领先地位。  作为全欧洲最大的私募投资公司之一的3i集团,有着65年的投资历史,管理的资产高达145亿美元,在全球投资超过了1.45万多家公司,投资总额超过了45
期刊
众多优秀的中小企业,正借势创业板走向企业发展的快行道。  退出渠道的畅通,昭示着人民币基金迎来了春天,人民币基金渐成中国私募领域主角。有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不仅外资创投加速在华的人民币基金布局,具有深厚本土经验的人民币基金管理团队更是层出不穷。  人民币基金与美元基金之间,外资品牌与本土品牌之间,是竞争还是合作,未来之种种博弈颇令人瞩目。  截至2010年6月25日,迄今为止国
期刊
宝马X6实现了汽油发动机与电力驱动装置的完美匹配,驾驶者有三个行驶选项:纯电动行驶、内燃机动力行驶,以及在两种动力结合模式下的行驶。在车速低于60公里/小时的电动模式下行驶时,可以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期刊
姚继平并不属于“科班出身”的投资人,但凭借近30年的传统企业管理经验及国际化知识背景,他已可以轻松自如地将企业文化精髓植A投资理念之中。  姚继平的投资生涯正式开端始于2003年。创立普凯投资之前,他曾是德派克集团的董事和执行副总裁,负责该集团在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的运营管理,在其任职的15年间,德派克集团成功开拓了亚洲市场。  七年前,在朋友兼同事——德派克集团董事长Artiga的倡议下,
期刊
一直以来稳扎稳打的瑞尔齿科,在获得来自凯鹏华盈、启明创投2000万美元投资后,下一步动作颇令人期待。    “我们的国际大厦店已经扩建了两次,现在完成了第三次扩建,有1200平米,你一定要再去看看,完全不一样了。”瑞尔齿科的创始人兼总裁邹其芳发出热情的邀请。  三年前的2007年5月,我们曾采访过邹其芳,同样是在国际大厦店。彼时的瑞尔齿科仅占据了国际大厦二层的三分之一,邹其芳也未有融资打算,但却在
期刊
许雷,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干劲十足却也来去匆匆,拥有工商管理、法律、风险投资及商业咨询背景的他,极善于用最简洁的词汇来表达自己最直接的想法。  “工作中我比较喜欢就事论事的风格。虽然也需要交朋友,但也非常尊重对方的时间,而不是过多的打搅企业家。他们的时间很宝贵。”作为普凯投资成长型基金合伙人,许雷工作起来风风火火,同时也惜时如金。  当被问及其做投资人以来最成功的一个案例时,许雷直截了当地表示,“最成
期刊
也许在“男人邦”式的中国房地产基金业中,甘美兰是唯一一位独当一面的“女掌门”,她带给投资人的年投资回报率已超过25%。  最近,作为普凯投资房地产基金合伙人的甘美兰总有一种冲动,就是想写一写关于私募股权房地产基金业投资人教育类的文章。“当前,中国私募股权领域的房地产基金行业还刚处于萌芽阶段,但目前市场上的相关机构或从业人员却是鱼龙混杂,比较混乱。”  提及中国的房地产投资,甘美兰直言不讳: “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