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ant2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将审美教育视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新课标的审美教育理念落实到语文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呢?
  一、读熟——感知诗词的形象美
  非朗读无以体会诗歌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非朗诗无以了解诗歌的神韵、情感。朗读不只是活跃课堂和诱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主动地学习。
  别林斯基说:“诗人用形象来思考,他们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形象是意境的基础,诗词所塑造的是美的形象。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所显示的是自然美;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野渡无人舟自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显示的则是人格美。
  人物的心灵美必然表现在外部,产生语言和行为的美。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行感知,因为感知是审感的门户。古诗词中展现了不少具有心灵美的光辉形象。自古及今,有“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周瑜;有“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曹操;有“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刘禹锡;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龚自珍;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的身上体现的是人性的品质和情感,体现的是人类追求进步时的苦难、磨炼和奋争,体现的是一种坚强不屈的精神意识,他们带给读者的是一股强大的心灵震撼力,促使读者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人格美。又如李白、杜甫、王维、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等,无不在自己的诗词中展示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读懂——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诗歌(尤其是古典诗词)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呢?从古代的诗论家到现代学者有不完全相同的说法,有的说的很玄妙,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照我的理解,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以有限表现无限,以质实表现空灵的艺术境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
其他文献
汉乐府《陌上桑》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曹旭先生说:《陌上桑》“为了反击丑恶与卑鄙,全诗通篇写美,以美压邪。”(《古诗十九首与乐府诗选评》)从以美压邪的角度领悟《陌上桑》的题旨,的确深中肯綮,深契诗心。细细演绎,亦不难发现,诸多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人物美展开,剖析罗敷这一人物之美,诗人的写作意图便清晰呈现。    一、装饰美凸现罗敷爱美之心    中国古代诗歌注重人物美的描写,《诗经》《楚辞》中就有许多
长期以来,我们对课堂教学研究投入了很多精力,但对作业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教师用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作业形式层出不穷,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机械抄写、简单重复、“题海战术”等。学生忙于应付作业,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学生对作业的忽视和厌烦的程度让教师感到吃惊和无奈。观察同行们的教学过程和反思自身的教学,笔者认为目前初中英语作业布置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内容单调,枯燥,无趣;要求  整齐划一,一刀切;形式单一,缺
阅读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设疑、启发、引导等具体方式把阅读和思考的主动权和空间还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结合自己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谈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就是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价值观、所处环境等对课文进行非常规的理解,在掌握原意的基础上,把作者想说的话说出来。  1.激励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在对课文的理解中,要求学
了解英美人的写作习惯是做好完形和阅读题的基本。  了解了英美人的写作习惯及英文的文章大体结构,我们只要读几个英语句子即可明白全文的大体意思。首先他们把最重要的东西几乎都是放在段首,即主题句;然后举例说明,即围绕中心展开论述、说明;最后明确表明作者的观点。这就是英美人写作方式的“三部曲”。明白了英美人的写作习惯,我们在做题时,会感觉容易得多。下面我们总结出做好完形填空题的四个步骤。  一、细读首句、
古人云:“意者,一身之主也。”“意,犹帅也。”这里的“意”即文章的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所谓立意创新,就是要言人之未言,发人之未发,想人之未想,即占据文章立意的制高点,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独特发现和真知灼见传达给读者,让读者的精神为之一振,从而得到启迪和美感。  要想使文章有新意,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来进行:    一、运用发散思维来立意创新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它的实质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
2009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命题选材多是围绕自然与社会展开,关注“我”与社会生活、“我”与人生哲理、“我”与青春成长、“我”与思辨智慧、“我”与历史文化,在观察、体验中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在感悟时讲求发展、创新。可以说命题材料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个中涵盖学习必需的政治素养、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等基本层面,但内蕴还是聚焦于“我”游走在哲理和现实之间,那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会在平
古诗词的赏析是高考试卷中难度较大的试题,从2009年安徽省高考试卷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平均分仅为1至2分。如何鉴赏诗词,使学生在考试中有的放矢、拿到分数,是摆在老师面前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鉴赏诗词如果能掌握一定的规律(顺序、技巧),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应从诗词题目入手。  题目是诗词的眼睛。相当数量的考生看到一首诗词后,马上就其诗句进行分析或从问题入手来找答案,根本不关注诗
故事背景:博古斋是一家出售古玩的店铺。古玩店铺的东家、掌柜和伙计都必须有超强的判断力,才能识别出精品。  出场人物:赵掌柜、伙计王二、刘主事、李老板  第一幕  上午,博古斋,伙计王二扫着地,赵掌柜喝着茶。门口进来了一个官员模样的人。王二看着是个生人,连忙上前招呼。  王二:大人,来买古董吗?  刘主事:你们掌柜在吗?  王二连忙把刘主事带到赵掌柜面前。  王二:赵掌柜,有位大人要找你。  赵掌柜
王警官接到群众举报,有群众看到一起案件的在逃嫌疑人进入了花儿体育馆,嫌疑人身穿红色外套,头戴黄色帽子。于是王警官来到了花儿体育馆,找到门卫刘叔叔,一起在体育馆中寻找嫌疑人。  刘叔叔虽然没有看清嫌疑人的样貌,却记得身穿红色外套、头戴黄色帽子的人是不久前才来到体育馆的,在他之后再没有人进入体育馆。王警官和刘叔叔走过了网球场、羽毛球场、排球场,都没有看到红色外套和黄色帽子。突然,刘叔叔指着不远处的篮球
读经典名著,对青少年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能力,积累他们的文化底蕴、处世经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进取精神。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事实是什么样子呢?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支配下,很多学生“功利思想”严重,只懂拼命地争分数,沉重的学业负担压抑了他们阅读名著的愿望。加之社会上的动漫、游戏、网络小说以及各类时尚读物充斥着青少年的视野,读名著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已经不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