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心理治疗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rong08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心理治疗的产生背影与理念
  1.叙事心理治疗建构于后现代主义年代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说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个叙事,但叙事并非都是传统意义上的故事,相比之下,它具有表达内容和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于什么是叙事,有各种各样的表述,如“叙事是我们解释世界的源泉”;叙事是“人们理解自我生活和经历的方式,我们一直在故事中游弋”;叙事是“记述或设计以表达所发生的事情的前后联系的例子”等。叙事的拉丁语的本意指的是行为和具有连续性的体验。比较清晰的一种表述是:“叙事是为了告诉某人发生什么事”的一系列口头的、符号的或行为的序列。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和其他人类科学与人文学科一样,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产生了相应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叙事和生活故事的概念在社会科学中变得越来越引人注目,并不断进入包括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历史等学科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中。一场“叙事革命”由此展开。
  叙事心理治疗的盛行是与当代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分不开的。这里,有必要区分一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心理治疗观念和方法的影响。
  现代主义: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而这个时期所发展出来的辅导理论主要是:一种理性主义、对事情采用线性的逻辑分析,强调普遍的通则,譬如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后现代主义:是比较有变化性、特定性的,强调个人的观念,并且强调例外、个人观念的内在情感、价值及意识的诠释。 在这里,现代观点和后现代观点的最大区别在于两者对“真实“(reality)的看法不同。现代主义者崇尚客观的事实真相,因为它们能够加以观察及进行系统化的探讨,真相就是真相,不会因为观察的人或是观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后现代主义则相信主观的事实真相,也就是说事实真相会随着使用的观察历程的不同而改变,事实真相取决于语言的使用,并且大部分受到人们所处的背景环境的影响。
  叙事理论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向临床心理学的渗透,诞生了叙事心理学。
  叙事心理治疗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为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家麦克,怀特及新西兰的大卫·爱普斯顿。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此理论,90年代他们的书籍得以在北美发行,叙事心理治疗开始大为流行。怀特和爱普斯顿在其代表作《故事、知识、权力——叙事治疗的力量》一书中,系统阐述了他们有关叙事心理治疗的观点和方法。
  
   2.叙事心理治疗的内涵
  所谓叙事心理治疗,是咨询者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当事人找出遗漏片段,以唤起当事人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心理治疗对“人类行为的故事特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他人的故事来处理经验感兴趣。
  叙事疗法认为:人类活动和经历更多的是充满了“意义”和故事,而不是逻辑论点和法律条文,它是交流意义的工具。人类学家布鲁纳指出:“故事一开始就已经包括开始和结束,因而给了我们框架,使我们得以诠释现在。”当事人在选择和述说其生命故事的时候,会维持故事主要的信息,符合故事的主题,往往会遗漏一些片段,为了找出这些遗漏的片段,咨询师会帮助当事人发展出双重故事。例如,有学生在叙事治疗中谈到“他的问题故事”,而咨询师会引导他说出另一段他自己不曾察觉的部分,进而帮助他自行找出问题的解决之道,而不是咨询师直接给予建议。也就是在咨询过程中唤起当事人生命中曾经活动过的、积极的东西,以增加其改变的内在能量。在叙事心理治疗中,咨询师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你是怎么办到的?”随后,会将焦点放在当事人曾努力过的,或他内在的知识和力量,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困境。
  
  3.重新检视生活是叙事心理治疗的关键
  麦克·怀特认为,个人问题的形成与主流叙事的压制有关。借用福柯的分析,人之所以与主流叙事之间不断产生龃龉,原因在于人对自己所认同的“意义”常常由主流叙事代表的“真理”所决定,这些真理的论述透过权利运作,使人接受其“指定的人格与关系的规范”。于是,人必须接受自身的生活是不断处于外界对个体的权利操作中,从而才能找到反抗的机制,进而脱开主流叙事设下的单一真理,找到实践个人意义的可能。
  麦克·怀特认为对于自己或他人经验故事的叙述,不足以代表他们生活经验,个人重要的生活部分与主流叙事相矛盾,因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故事是关键。以这样的角度来看,可能帮助人的叙事心理治疗也就在于如何让人“产生或辩识了不同的故事,让他实行新的意义,带给他想要的可能性。”叙事心理治疗的重点,就是要帮助当事人重新检视自身的生活,重新定义生活的意义,进而回到正常的生活。
  叙事疗法与过去心理治疗最大的不同就是,叙事疗法相信当事人才是自己的专家,咨询师只有陪伴的角色,当事人应该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并且更清楚解决自己困难的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
  叙事心理治疗涉及的方法和策略很多,这里列举主要的几种:
  1.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
  叙事心理治疗主要是让当事人先讲出自己的生命故事,以此作为主轴,再通过治疗者的重写,丰富故事内容。对一般人来说,说故事是为了传达一件自身经历或听来的、阅读来的事情给别人了解。而心理学家认为,说故事可以改变自己。因为,人们可以在重新叙述自己的故事,甚至只是重新叙述一个不是自己的故事中,发现新的角度,产生新的态度,从而产生新的重建力量。简单地说,好的故事可以产生洞察力,或者使得那些本来只有模模糊糊的感觉与生命力得以彰显出来,为人们所强烈地意识到。对日常生活的困扰、平庸或是烦闷,把自己的人生、历史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编排”,成为一个积极的、自己的故事。这样或许可以改变盲目与抑郁的心境。
  哲学家萨特说过:人类一直是一个说故事者,他总是活在他自身与他人的故事中。他也总是透过这些故事来看一切的事物,并且以好像在不断地重新述说这些故事的方式生活下去。可以说,故事创造一种世界观、一种人生价值。
  好的故事不仅可以治疗心理疾病和精神扭曲,而且可以从中寻找自信和认同,透过令人愉悦、感动的隐喻故事,人们可以重新找到面对烦恼的现实状况的方法,正视我们过去的历史,并且找到一个继续努力、正向发展未来的深层动机和强大的动力。为了创造生活的意义,人们必须建立自己和周围世界前后一致的一份记录。他必须把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预期会发生的事件经验连成线性顺序,才能够建立这一份记录。这一份记录可以称之为故事或自我叙事。这个叙事如果成功,人对生活就会有连续感,觉得生活有意义。
  叙事心理治疗的故事所引发的不是封闭的结论,而是开放的感想。有时在故事中还需要加入“重要他人”的角色,从中寻找新的意义与方向,让当事人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生命过程。
  例如,有一个寻求帮助的当事人,他觉得自己不受别人的重视,因此感到挫折、沮丧、自卑。当他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觉得一无是处,但咨询师要求他回忆过去生命中哪个人对他“还不错”,原本脑中空白的当事人,勉强回忆起一个小学老师的名字。治疗师鼓励他打电话给老师,结果却得到一个“意外的,晾喜”。这名教师虽然已经忘了他的姓名和长相,但还是向他连连道谢,并且表示,因为当事人的电话,让他觉得自己的存在,对教学工作已经深感疲惫的他,又重新获得了动力。
  通电话的结果是:当事人不仅帮助了老师,也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原来也是这么重要。
   2.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
  叙事治疗的另一个特点是“外化”,也就是将问题与人分开,把贴上标签的人还原,让问题是问题,人是人。如果问题被看成是和人一体的,要想改变相当困难,改变者与被改变者都会感到相当棘手。问题外化之后,问题和人分家,人的内在的本质会被重新看见与认可,转而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例如,有位老师反映:“对于一些成绩一直落后的学生,想尽办法鼓励,都没有办法让他们有成就感,如何是好?采用进步奖励的方式,但是每次考试的难易标准不一,看不出进步;如果采用百分等级或排名,这些学生永远都在后面,该怎么办?”把成绩不好等同于学生,是把问题内化。怎样才是把问题外化?有的老师把问题与人拉开距离,采用多元智能的观点,找出学生成绩以外的优势,在优势上予以鼓励。学生的自尊心一旦建立起来,成绩也就有可能慢慢上升。这就是把问题外化的思维方式。
  麦克,怀特认为人的生活之所以产生适应上的问题,其原因在于个人意义的实践与主流叙事间的矛盾,但在一般的状况下,个体并没有能力发现这些压制他们的“真理论述”,于是必须透过重新辨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想法,用“问题外化”的方式,产生自身意义和主流叙事的意义一体化的知识。个体必须透过问题外化的过程,重新思索这些一体化的知识与自己的种种关联,找出当中不相容的地方,进而创造新的可能性,向原先界定与规范自己的真理挑战。
  麦克·怀特与大卫,爱普斯顿认为,问题的外化提供了下列的优点:
  (1)减少无益的人际冲突。
  (2)降低失败感。
  (3)人互相合作,共同面对问题。
  (4)打开新的可能性。
  (5)选择较轻松、没有压力的方法去看待问题。
  (6)提供对话的可能。
  3.由薄到厚——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一般来说,人的经验有上有下。上层的经验大多是成功的经验,形成正向积极的自我认同;下层的经验大多是挫折的经验,形成负面消极的自我认同。一个学生如果累积了比较多的积极自我认同,凡事较有自信,所思所为就会上轨道,不需要教师、父母多操心。相反,如果一个学生消极的自我认同远多于积极的自我认同,就会失去支撑其向上的力量,使他沉沦下去。
  叙事心理治疗的辅导方法,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叙事心理治疗的策略,有点像中国古老的太极图:在黑色的区域里隐藏着一个白点,这个白点不仔细看还看不到。其实白点和黑面是共生的。如果在人的内心,当白点由点被扩大到一个面的程度,整个情形就会由量变到质变。找到白点之后,如何让白点扩大呢?叙事心理辅导采用的是“由单薄到丰厚”的策略。
  叙事疗法认为:当事人积极的资产有时会被自己压缩成薄片,甚至到视而不见。如果将薄片还原,在意识层面加深自己的觉察,这样由薄而厚,就能形成积极有力的自我观念。 可以看看以下的例子: 学生:老师,我不知道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辅导老师:你自己觉得你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我不知道……. 辅导老师:同学怎么称赞你? 学生: (笑)他们说我很认真。 辅导老师:怎么说? 学生:就是上次的义卖会啦…… 辅导老师:你可不可以谈一下那一次的经验。 学生:上次校庆举办的义卖会,只要我在场,就会硬拉很多人来,我们班级的摊子面前可真是peoplemountainpeople sea(人山人海)。同学们都不知道我怎么把他们找来的。我有办法让她们掏出钱来,大家都说我们班的摊位没有我是不行的。
  辅导老师:在这件事里,你觉得你有哪些天分?
  学生:我……好像……有推销的天分。
  辅导老师:过去是不是还有类似的经验?说来听听……   学生:我在初三的时候……老师,我在想,我好像的确有推销的天分。我妈妈也这样说我。
  学生:初一的时候,妈妈在摆地摊。有一次她生病,身体不舒服,我刚好考完试,她要我替她一下。那一天我卖得比妈妈还多。好多逛街的人原来只是看看,并不想买,我好像有办法让他们买……
  学生:老师,大学的哪些系可以让我将来在这方面发挥?
  在上述对话中,学生的第一个“不知道”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而是内在的经验没有被学生觉察到。当与推销的天分有关的叙述出来的时候,随着故事的叙说,会带出厚厚一叠有关的经验。麦克·怀特还形容这种策略为“打开行李箱”,即将行李箱里面多姿多彩的内容展现出来。
  在叙事疗法中,对于经常受到挫折、容易产生消极自我认同的人,经过“由薄到厚”的技术应用,好不容易出现了一道曙光,如何让这个曙光不再缩回去,叙事疗法还进一步展出了“证书与宣言”的方法。
  麦克,怀特在他的咨询治疗中喜欢用“简信”。他认为许多对自己有负面看法的人,会感到他们的存在很渺小,对于这些人而言,光是收到一封指名寄给他们的信,就足以表示有人承认他们存在于这个世界。
  其他方式还有诸如“预测信”、“特殊信”、“参考信”等,主要目的都在于强化叙事心理治疗中当事人对于改变自己行为的信心,将问题外化之后,帮助当事人寻找其生命的意义。
  
  
  
  叙事心理治疗给心理、教育工作者的启发
   1.叙事方法具有广泛而独特的作用
  在叙事心理治疗中,重要的不是“叙事疗法”名称本身,而是叙事的方法。说故事的叙事方法可以视为对现存的思辩、实验、调查、观察和其他传统方法的补充。
  如果把叙事作为一种扎根隐喻,可以说它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器官”、“机械”的隐喻。叙事隐喻比起另两种隐喻有更深刻的思想。它使心理过程与内容结合,使心理学与日常生活结合,使心理与社会文化历史结合,这可以克服以往心理学研究把人从文化内容、社会历史文本中抽离出来的弊端,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叙事作为一种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叙事可作为心理学研究中获得深度资料的重要手段。叙事资料作为数据资料的补充,可以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深入剖析而揭示出一般的规律或独特的意义。其次,叙事还可作为干预手段在研究中使用。叙事总是与反思联系在一起,人们在叙说生活故事的过程中,也就审视了自己。这种反思或审视是一种内源性的干预,使人们自律,变得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此外,叙事还可以作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述方式。象个案分析、传记等都是叙事的表达方式。它展现给我们的不是一堆概念的躯壳,而是有血有肉、充满生命气息的人类心理世界本身。
  2.谨慎使用教育者的影响力
  在叙事心理治疗的概念与方法当中,有许多值得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反思的空间。
  许多师生与亲子间的冲突在于长辈以优势的真理地位要求青少年接受教导,在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方式带有很大的强制性。但接踵而来的问题是:有些透过主流真理压制个体意义的方式达成的生活,学生能否心悦诚服地接受?进而他们能否快乐地成长?
  例如,对于班级或家庭中部分的“问题学生”或“问题青少年”,解决其问题的方式恐怕不在于要求贯彻老师或家长“真知灼见”的规定或预测,任何问题的发生都不应以找出一种看似最佳的解决途径,要求学生改变行为就可以了,而是应该试图理解学生对事件背后原因的认知,对其个人人生意义的看法,让学生明白其行为与主流价值间的落差从何而来,协助学生思考应如何面对主流定义下的真理,进而找出自我改变的方式以及调整对自己人生的看法。
  在对待学生或子女的教育中,尝试找出学生看待人生的方式,远比精确地指出一种适合子女或学生发展的道路来得重要,毕竟教师与父母的知识都并非中性,而都带有浓浓的权利意味。这样的知识或许有效,但不见得适合每一个个性差异极大的学生或子女,而对主流“真理”的适应不良,可能会导致问题青少年的出现。
   3.发现生命的意义比问题本身更重要
  在咨询者和当事人处于“叙事心理治疗”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可以置身事外的“工具”或“技术”,而是当事人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当事人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在这里,对待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因为同样一件事实,因为不同的解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力量。每个人都有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故事中积极的资产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例如,处在“单亲家庭”的学生,如果认为自己成长的环境是“成长的缺陷”,那么只是看到负面的一面,是向下的沉沦,但是如果把所处的环境看成是逆境的磨练,那么家庭本身会成为成长的动力。生命经验的转化,就在对于生命故事的咀嚼中:“如果妈妈还活着,她希望你怎么做?”“你从这件事情中学到了什么?”“这件事教给你什么?”等,在这些咀嚼中发现生命的意义。
   4.教师是成人之美之人
  人的消极行为中隐藏着积极的意义,只要积极的意义被彰显出来,人自我提升的力量也就会被还原。同一件事情,正面反面的意义像硬币的两面,适应不良的人是从负面去形成自己的认同,看自己的形象,不知道反过来看,这个形象就大不同,这个世界也就大不相同了。
  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中,教师不大称赞学生,在这种气氛下长大的学生,不容易发现自己,不容易形成积极的自我认同。所以,教师的角色非常重要。
  教师或许不是专家,但是却是一个成人之美的人。教师以欣赏的眼光来看每一个学生,找到当中的美,然后光大和成全它。叙事心理治疗的方法应用,隐藏在核心的是一颗成人之美的心,这是关键、是灵魂。
  教师也不必认为自己是权威,权威通常是去指导别人的。生活中,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故事,这些故事塑造了现在的这个人。语言里隐喻着人存在的本质,故事被语言说出,也带出了这个人实际存在的美。教师带着好奇的态度,欣赏的眼光,让内在的美发出光彩,不只是成人之美了,也成就了自身的美。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是令广大家长、老师最为头疼的问题。许多孩子学习时东张西望,上课做小动作,摆弄小东西,一点小动静就会使他们分心。这种上课不能长时间听讲、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现象有三个原因:理解能力落后导致小动作增多;视一动统合能力落后使注意力分散;第三个原因是感觉动作功能的落后。因此,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在某种程度上不是主观上的故意,而是“不能”的问题,通常并非是孩子贪玩、有意不想学习
期刊
“小先生活动模”式的提出  上海市行知中学是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亲手创办,并以他的光辉名字命名的一所市重点中学,又是上海市最早的心理辅导实验学校之一。三年来,学校经过艰苦的探索和研究,初步形成了具有行知中学“真人教育”特色的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模式——“小先生活动模式”。  一、关于“活动模式”的提出  “活动”是“被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各种动作的总和。”“活动具有形象睦和意识性。”“模式”
期刊
德育是—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发展着的概念体系,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德育内容。未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还要具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当代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都是我国当代德育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德育实效的—个有效突破口。  但在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期刊
我们总被媒体报道的一个个夭折的生命而震撼:死亡为什么选择了尚处花季的少年?是啊,那些天真烂漫的孩子,本应该正在享受童年美好时光。可是,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时,却用自己的生命选择了逃避,或者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选择了怨气的发泄。  当问题爆发出来的时候,我们才开始比较多地关注这些孩子,关注那些早已显现出来的儿童与社会,儿童与家庭,儿童心理发展自身的矛盾,或许这时我们才会想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反思社
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的心理有重要影响,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才能善于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用扬长的方式培加自信   阿德勒讲:“在教育中引起最大困难的,并不是儿童本身的各种限制,而是他认为他具有的各种限制。假使一个儿童知道他的智商很低,他可能变
期刊
[题记]2佃3年10月,广西桂林,第一届海峡两岸心理辅导研习会。两岸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三百余人济济一堂。专家报告异彩纷呈,会议间歇代表们自发的互动交流与分享热烈而积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段对话,也许片面,也许稚嫩,但是绝对真实。  [主角1]郭蓓老师(以下简称郭):重庆市渝中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师资培训。她一直热衷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深受教师们欢迎的好老师。此次她克服了晕机、经费
期刊
如果你班上有个喜欢惹事、不断制造麻烦的学生,你恐怕会很头疼。如何教育这样的学生呢?还是让我们先从孙悟空说起吧。  对孙悟空大家都比较喜欢,但你想过为什么吗?或许你会说他本领高强,富有正义感。然而,仔细分析,悟空却曾经是个问题儿童,他性泼凶顽、暴横人间、欺天诳上,他还以强凌弱,如此劣迹可谓罄竹难书。可我们还是喜欢他,究竟为什么?  因为悟空是个反叛人物,他恰恰迎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反叛意向,释放了人们
期刊
我国中小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年级的增高呈现下降趋势,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认识了科学上的几种心理效应后,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与我们的社会、家长、教师的某些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众心理效应  法国科学家法伯曾做过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把若干条毛毛虫摆放在一个花盆边缘上,使它们首尾相连,围成一整圈。再在花盆周围不到6英寸的地方撒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然而,由于这些虫子有“相互
期刊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倾向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学校的关注。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系统讲述心理学的概念、理论,其授课方式单调、乏味,学生在课本上勾勾画画,课下认真背书,完成作业,有的学校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课的考试。殊不知,心理健康课本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
期刊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济源市的一些学校便开始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目前已在全市营造出了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整体工作己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确立新型育人观,增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校长和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担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影响教学成绩;心理健康教育是非教学任务,可搞可不搞;心理健康教育是专业人员的事,与一线教师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