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失湖泊中的战车
——驾车穿越罗布泊
日出大漠
罗布泊的路,按照艰难的等级可分为“搓板路”、“按摩路”、“拆车路”、“窒息路”。所谓的“搓板路”,就是路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按摩路”上坑坑洼洼的幅度更大,汽车在行驶的时候前后左右摇摆不定;“拆车路”则类似于汽摩场地赛中的“驼峰路”,一般的车走一段就会散架;“窒息路”有没过车轮的碱土,车行之中,土浪包围车辆,让人无法呼吸。刚下罗布泊,我们就尝到了“搓板路”和“按摩路”的厉害,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考察队员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当晚,考察队在距离罗布镇40公里的雅丹群安营扎寨。
罗布泊的太阳几乎是从我们的脚下升起的。起初,是一抹红霞,后来,红霞逐渐扩散,越来越红,越来越亮,一颗红球跳跃着冲出红霞,刹那间,整个罗布泊像笼罩了一层细细的红纱。沐浴罗布泊的霞光,回顾罗布泊的变迁,我们的思绪,忧虑多于兴奋。
继续向“大十字”挺进。“大十字”是我们的向导“沙漠大叔”赵子君为罗布泊命名的一个地名,它像一个十字街口,四通八达。“大十字”西通米兰古城、农垦三十六团;“大十字”东直达罗布镇;“大十字”西通往彭加木墓地,返回敦煌;“大十字”北连湖心、余纯顺墓、楼兰文管所。
湖心碑林
从罗布泊到湖心,行程54公里,这一段路除了有五公里左右的“按摩路”,还算平整,汽车行驶一小时就到达湖心。罗布泊湖心标志是1997年底,一位工程师根据地图经纬度测量的湖心地点,虽然没人考证,也成了一个景观。1997年该标志点只埋下一个空汽油桶,1998年2月广东首个女子罗布泊探险队竖下第一块木碑后,现已增加了近二十个石碑,记录了每一个前来罗布泊探险者的心迹,号称湖心碑林。
来到湖心,“沙漠大叔”的心情多少有点沉重。就在距离湖心三公里的另一个湖心,是他的哥哥号称“沙漠王”的赵子允亲自测量确定的。2004年9月26日,67岁的赵子允参加科考活动因车祸殉职。这次,我们随行的卡车上带了两块重达五吨的石碑,是著名的华藏山社为纪念赵子允准备的。这位杰出的地质工作者、罗布泊的儿子,在险象环生的探险生涯中,无数次地引领科考队伍从迷途和险途中脱离危险。
我们帮助“沙漠大叔”从卡车上卸下沉重的纪念碑,心情也同样的沉重。
行走不远,来到余纯顺墓前。这是一座用花岗岩雕琢成的墓碑,墓碑造型为红旗状,上面刻着“余纯顺之墓”、“1952~1996”字样。碑的左上角凸现出余纯顺的青钢像,背后衬托着八条纹路,象征着他“八年风雨走中国”,在碑的最下方摆放着一双铜铸的鞋。全体考察队员向余纯顺墓深深鞠躬,用各自的方式祭奠这位英雄。
特色宾馆
楼兰在地图上的位置被标注在罗布泊地区的东北面,瑞典科学家斯文·赫定在最后一次去罗布泊的途中,对这个古代中国称之为鄯善的古国遗址进行了考察。他说,对于考察过和即将考察这个地区的每个人来说,都是趣味无穷的。
同样是斯文·赫定去过的楼兰,一百多年后,我们又去了。随行的摄影家和记者们,从罗布泊湖心抵达楼兰文物管理所已是夜晚,而这里距离真正的楼兰遗址还有43公里的行程。安营扎寨之后,联系楼兰文物管理所的上级主管部门若羌县文体局的孟局长,确定了第二天去楼兰的行程。
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管理所,两个土丘上,插了高高的信号旗,用于白天为人们指路。土丘的边缘,用啤酒瓶镶嵌,是这里惟一能够看见的绿色。管理所还养了羊和鸡,因为没有草就给羊和鸡喂玉米和大米饭,鸡吃得比较舒心,而羊则是烦躁不安。
终见楼兰
第二天清晨,几声清脆的雄鸡鸣啼把我们叫醒。在荒无人烟的楼兰,能听见鸡叫的声音让我们很感动,何况这鸡叫的声音如此洪亮。我们收拾好东西,拔营就向楼兰出发了。走出这18公里的土沼,终于看见楼兰了。已经被铁栅栏围起的楼兰遗址到处是耸立的黄土包,如果没有管理所的向导,我们一定会误认为那是一片雅丹。
如此的楼兰,最突出的标志是佛塔和三间房,而走进深处,则是河谷纵横,黄沙漫漫,高处的台地上堆满了腐朽的梁木,从木质的断层可以看出,那是胡杨。三间房的一侧,有竖起的胡杨木围起的圆圈,也有芦苇围起的圆圈,很神秘。据传,17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楼兰人有个习俗,每个人生下来时,家人要为他种下三棵树。一棵留给后人;一棵给自己做棺木;另一棵用来在自己的墓地上栽一个木桩子。我们想,这些木桩子的所在地,可能就是他们的墓地。在楼兰一带,太阳墓的情形也是这样的。
强烈的阳光下,楼兰故城是那样的神秘,四周是夯土而筑的城垣,多处已坍塌,但仍断断续续地接着,南北城恒各有一处缺口,好像是古城南北相互对应的两座城门。城区大体呈正方形,面积约有10万平方米,城中的东方矗立着一座十余米高的佛塔。
我们来到楼兰著名的“三间房”,这是一座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屋,建在一块高于四周地面数米的土台上。“三间房”的构造比较规整,而东西两厢的墙壁是由红柳枝作夹条,表面涂以草泥而成。
如果说,有人根据出土的文书和木简推测“三间房”是楼兰故城的宫庭遗址,那么,面前清晰可辨的不同的房屋格式,是否在无言地暗示,这里曾经不仅有上下阶层的对比,甚至也有贫富悬殊的差异?走出罗布泊,回忆那七天以来的每时每刻,罗布泊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记忆,还有许多启示。
行走荒漠的轻骑兵
——摩托车穿越罗布泊
罗布泊—自从几年前了解到它的神秘、凶险之后,一直牵挂我的心田,经充足准备,得知在国庆节前后是穿越罗布泊的最佳季节,认为可以做单骑穿越一试。配置部分装备后骑上我的“幸福250”摩托车从金昌出发,开始了罗布泊探险之旅。
下马威
在抵达敦煌前,路上虽也有部分磨难,但比之在罗布泊境内的遭遇实在是无足挂齿。在敦煌稍作休整后向玉门关进发。次日中午到达玉门关雅丹城,此处是东线进入罗布泊的惟一入口,刚进入时道路就很难行,全是沙窝子路段,陷车严重。行程途中看到随处丢弃的爆裂的汽车轮胎、废零件,可看出道路的难行程度,越想越有一种恐惧感。由于道路太黑,摔跤无数,到了咸水井已是夜里一点钟,这一天我只在早上吃了一个回民饼,但此时的疲劳度早已压倒饥饿感,随便钻进一矿工房就一头睡下。
第三日下午4点到达红石井地域的白石滩锰矿,这一路段错综复杂、极易走错,科学家彭家木就失踪于此区域内。行驶约40公里到达湖滩东岸,岸边全是雅丹地貌,气势宏伟,终于看到罗布泊的本来面目了。但一眼向湖滩深处望去时又生怯心,因这里只有约两三公里的能见度,难怪都说一旦在湖滩内迷路又没有罗盘或先进的GPS,想走出去只能是九死一生。当我正式进入湖滩路时,感到先前的路几乎就算是“高速公路”了。湖滩内的简易道路全是干涸的盐土块构成,异常坚硬,车子颠簸的极为厉害,时速只有七八公里,十公里左右的路程就我让修车十余次。
待到了罗布镇后,已是子夜时分。因认不清路误闯入钾盐厂区,遭到三条牧羊犬的追赶,驶入工人宿舍才得以脱身,吓了我一身冷汗。稍后找到镇驻地时,遇到修路队的一位李师傅,因他听出我是东北口音,亲切地叫我老乡。晚上他又给我讲了很多罗布泊的情况,包括有不少走进罗布泊的落难者都被他们救过,在湖滩内还发现过一些穿越者或民工迷路后死亡的干尸,当时就地掩埋了。听得我毛骨悚然。罗布泊湖水干涸后沉积了大量的钾盐,为开发钾盐资源,特设罗布镇,并从哈密修筑一条公路越过罗布泊至若羌,这给日后来穿越的人提供了极大便利,当然其探险的价值也随之降低。
抵达湖心
早起床后我想了很久还是不甘心,一定要走下去。刚行驶不久,我的上下嘴唇就被含有盐分的干风吹裂,疼痛难忍。水是这里最有价值的东西,为了尽量不动用携带的饮用水以防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沿途只是拣一些被人丢弃的半瓶矿泉水饮用,殊不知我这个平时连他人喝水杯子都不碰一下的人,在这种特定环境下为了生命得到保障,也顾不得那么多讲究了。道路忽而是坚硬的盐土块,忽而是易陷车的软沙窝,极其难行。我要么不时地停下来修理摩托车被巅松巅坏的部位,要么就是坐下脱掉鞋子倒里面的沙土,真是狼狈。待我行到离湖心碑只差十多公里时天色已黑,意识到不能再行驶了,便就地搭蓬宿营。
一早我到达湖心碑,原湖心碑已不复存在,陈列的都是全国各地团体穿越车队埋下的纪念石碑。此后再往前走不远就是陈宗器碑,再行十多公里就到达探险家余纯顺墓。本想进楼兰一看,保护站人员说没有特殊手续决不能进入。据说要办这样的手续相当麻烦,无奈只能继续往北岸行驶出罗布泊。又行了约三十公里到达龙城雅丹区,比之东岸一带的雅丹地貌更加壮观神奇,使我真正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驶出罗布泊
原打算从北线出罗布泊至吐鲁番,可出龙城不久到了一岔路口往北拐,行驶约15公里时,道路陷车非常严重,最后干脆不能行驶,车痕也越来越少,只好原路往回返。虽然临近黄昏天气较冷,但走这段路已经使我全身被汗水湿透,体力消耗极大。最后天色全黑,来时的车印又找不到了,我马上意识到已经迷路,只得就地宿营,待到天亮后再做决定。因事先就了解到这个区域会有狼出没,我不敢怠慢,在帐篷内点亮蜡烛,一直到深夜三点没听到可疑声音,在身旁放了一把刀子和斧头后才昏昏入睡。次日早上收拾行李后我又返回龙城向西行驶,到达孔雀新镇军营。军营官兵问清我身份后要送我食物,因这里基本上已走出无人区,加之四天以来在罗布泊内的行驶,摩托车受损严重,动力已经不足,为了给自己和车子减重,只接受了官兵们的一些梨和火腿肠。此时我清点了一下携带的食品,依然够在极度环境下生存十天。告谢官兵们后继续赶路,这一路上见到成群的黄羊奔跑,场面颇为壮观。遗憾的是没有见到野骆驼,只看到一些骆驼的尸骨和新鲜粪便。最后行驶到夜里两点半左右到达乌什塔拉,终于驶出罗布泊地区的艰难路段。
荒原走来生力军
——徒步穿越罗布泊
一直以来,罗布泊都是一个容易让人做梦的地方,这片赋予太多神秘和挑战的地方,曾过往无数脚印,也曾永远的留住了一些足迹。当穿越成为一种可能,当征服不再是一种荣耀,对我来说,徒步穿越罗布泊必将是我最好的圆梦方式。
路遇风沙勇者行
2003年2月,我和乌鲁木齐市登山协会一行15人由向导赵子允老师带领,乘四辆四驱越野车对罗布泊徒步路线进行了侦察,决定3月底完成罗布泊南岸至北岸土垠遗址150公里的徒步穿越。
3月中旬,一次纯粹的无后援穿越罗布泊行动开始了。
以向导赵子允为首的七人徒步分队,从乌鲁木齐市乘四驱越野车经吐鲁番到达罗布泊入口迪坎尔。这其间行程300公里,由于路况很好,我们并没有受什么罪,也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路上。第二天经尖铁矿、金矿、白石泉、龙城雅丹,又是一天的300公里,全部是越野路段。大约走了九个小时,下午很晚才到达土垠遗址。当时天气很差,正刮沙尘暴,六七级的大风,考虑到如果明天由南向北徒步正是顶风,便临时决定明天从土垠开始由北向南徒步。想到罗布泊地区地域太大,万一走失搜救工作难度很大,我们在150公里的徒步线路上设置了四个营救点,一旦发生问题,在无法确定队员位置时先去这四个营救点救援。队员发生问题如果无法联络大本营时,也去就近的营救点,等待营救。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营救效率和成功率。
行在无路的路上
我们每个人按每天饮用4瓶水,徒步预计五天共20瓶,外加后备4瓶共24瓶刚好一整箱,六天大约三公斤的食品,四人一顶帐蓬,一部海事卫星电话,加上衣服,每人都背了近三十公斤的食品和装备。
第一天只走了17公里,在余纯顺墓西附近宿营;第二天走了近三十公里,到达湖心纪念碑宿营。第三天从湖心向南又走了十多公里。前三天的路基本上还算好走,没有遇到太大困难。第四天进入了盐壳地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仅路很难走,气温变化更是难以忍受。早晚温差很大,中午气温到了三十度,夜晚却降到零下五度。白天实在太热时只好在原地用衣服等物遮阴乘凉,休息三个小时,以躲开一天中最热的时间。经过几天并不算容易的跋涉,到了第五天时,只剩最后的42公里就能到达终点了。我们遥望目的地,满怀必胜的信念,走到十点天黑时只剩8公里了。有一个队员实在太累走不动了,于是大家决定好好休息一下。烧水、做饭,在罗布泊享受了我们充满胜利感的美妙晚餐。
凌晨一点半,前方月光下一片黑色的丘陵出现在眼前,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南岸终点。
对于一个圆梦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甜苦掺半的美梦;而对于一个喜欢做梦的人来说,结束也意味着另一个梦的开始。
——驾车穿越罗布泊
日出大漠
罗布泊的路,按照艰难的等级可分为“搓板路”、“按摩路”、“拆车路”、“窒息路”。所谓的“搓板路”,就是路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按摩路”上坑坑洼洼的幅度更大,汽车在行驶的时候前后左右摇摆不定;“拆车路”则类似于汽摩场地赛中的“驼峰路”,一般的车走一段就会散架;“窒息路”有没过车轮的碱土,车行之中,土浪包围车辆,让人无法呼吸。刚下罗布泊,我们就尝到了“搓板路”和“按摩路”的厉害,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考察队员浑身就像散了架一样。当晚,考察队在距离罗布镇40公里的雅丹群安营扎寨。
罗布泊的太阳几乎是从我们的脚下升起的。起初,是一抹红霞,后来,红霞逐渐扩散,越来越红,越来越亮,一颗红球跳跃着冲出红霞,刹那间,整个罗布泊像笼罩了一层细细的红纱。沐浴罗布泊的霞光,回顾罗布泊的变迁,我们的思绪,忧虑多于兴奋。

继续向“大十字”挺进。“大十字”是我们的向导“沙漠大叔”赵子君为罗布泊命名的一个地名,它像一个十字街口,四通八达。“大十字”西通米兰古城、农垦三十六团;“大十字”东直达罗布镇;“大十字”西通往彭加木墓地,返回敦煌;“大十字”北连湖心、余纯顺墓、楼兰文管所。
湖心碑林
从罗布泊到湖心,行程54公里,这一段路除了有五公里左右的“按摩路”,还算平整,汽车行驶一小时就到达湖心。罗布泊湖心标志是1997年底,一位工程师根据地图经纬度测量的湖心地点,虽然没人考证,也成了一个景观。1997年该标志点只埋下一个空汽油桶,1998年2月广东首个女子罗布泊探险队竖下第一块木碑后,现已增加了近二十个石碑,记录了每一个前来罗布泊探险者的心迹,号称湖心碑林。
来到湖心,“沙漠大叔”的心情多少有点沉重。就在距离湖心三公里的另一个湖心,是他的哥哥号称“沙漠王”的赵子允亲自测量确定的。2004年9月26日,67岁的赵子允参加科考活动因车祸殉职。这次,我们随行的卡车上带了两块重达五吨的石碑,是著名的华藏山社为纪念赵子允准备的。这位杰出的地质工作者、罗布泊的儿子,在险象环生的探险生涯中,无数次地引领科考队伍从迷途和险途中脱离危险。
我们帮助“沙漠大叔”从卡车上卸下沉重的纪念碑,心情也同样的沉重。
行走不远,来到余纯顺墓前。这是一座用花岗岩雕琢成的墓碑,墓碑造型为红旗状,上面刻着“余纯顺之墓”、“1952~1996”字样。碑的左上角凸现出余纯顺的青钢像,背后衬托着八条纹路,象征着他“八年风雨走中国”,在碑的最下方摆放着一双铜铸的鞋。全体考察队员向余纯顺墓深深鞠躬,用各自的方式祭奠这位英雄。
特色宾馆
楼兰在地图上的位置被标注在罗布泊地区的东北面,瑞典科学家斯文·赫定在最后一次去罗布泊的途中,对这个古代中国称之为鄯善的古国遗址进行了考察。他说,对于考察过和即将考察这个地区的每个人来说,都是趣味无穷的。
同样是斯文·赫定去过的楼兰,一百多年后,我们又去了。随行的摄影家和记者们,从罗布泊湖心抵达楼兰文物管理所已是夜晚,而这里距离真正的楼兰遗址还有43公里的行程。安营扎寨之后,联系楼兰文物管理所的上级主管部门若羌县文体局的孟局长,确定了第二天去楼兰的行程。
这是一个很有特色的管理所,两个土丘上,插了高高的信号旗,用于白天为人们指路。土丘的边缘,用啤酒瓶镶嵌,是这里惟一能够看见的绿色。管理所还养了羊和鸡,因为没有草就给羊和鸡喂玉米和大米饭,鸡吃得比较舒心,而羊则是烦躁不安。
终见楼兰
第二天清晨,几声清脆的雄鸡鸣啼把我们叫醒。在荒无人烟的楼兰,能听见鸡叫的声音让我们很感动,何况这鸡叫的声音如此洪亮。我们收拾好东西,拔营就向楼兰出发了。走出这18公里的土沼,终于看见楼兰了。已经被铁栅栏围起的楼兰遗址到处是耸立的黄土包,如果没有管理所的向导,我们一定会误认为那是一片雅丹。
如此的楼兰,最突出的标志是佛塔和三间房,而走进深处,则是河谷纵横,黄沙漫漫,高处的台地上堆满了腐朽的梁木,从木质的断层可以看出,那是胡杨。三间房的一侧,有竖起的胡杨木围起的圆圈,也有芦苇围起的圆圈,很神秘。据传,1700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楼兰人有个习俗,每个人生下来时,家人要为他种下三棵树。一棵留给后人;一棵给自己做棺木;另一棵用来在自己的墓地上栽一个木桩子。我们想,这些木桩子的所在地,可能就是他们的墓地。在楼兰一带,太阳墓的情形也是这样的。
强烈的阳光下,楼兰故城是那样的神秘,四周是夯土而筑的城垣,多处已坍塌,但仍断断续续地接着,南北城恒各有一处缺口,好像是古城南北相互对应的两座城门。城区大体呈正方形,面积约有10万平方米,城中的东方矗立着一座十余米高的佛塔。
我们来到楼兰著名的“三间房”,这是一座一百多平方米的房屋,建在一块高于四周地面数米的土台上。“三间房”的构造比较规整,而东西两厢的墙壁是由红柳枝作夹条,表面涂以草泥而成。
如果说,有人根据出土的文书和木简推测“三间房”是楼兰故城的宫庭遗址,那么,面前清晰可辨的不同的房屋格式,是否在无言地暗示,这里曾经不仅有上下阶层的对比,甚至也有贫富悬殊的差异?走出罗布泊,回忆那七天以来的每时每刻,罗布泊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记忆,还有许多启示。
行走荒漠的轻骑兵
——摩托车穿越罗布泊
罗布泊—自从几年前了解到它的神秘、凶险之后,一直牵挂我的心田,经充足准备,得知在国庆节前后是穿越罗布泊的最佳季节,认为可以做单骑穿越一试。配置部分装备后骑上我的“幸福250”摩托车从金昌出发,开始了罗布泊探险之旅。

下马威
在抵达敦煌前,路上虽也有部分磨难,但比之在罗布泊境内的遭遇实在是无足挂齿。在敦煌稍作休整后向玉门关进发。次日中午到达玉门关雅丹城,此处是东线进入罗布泊的惟一入口,刚进入时道路就很难行,全是沙窝子路段,陷车严重。行程途中看到随处丢弃的爆裂的汽车轮胎、废零件,可看出道路的难行程度,越想越有一种恐惧感。由于道路太黑,摔跤无数,到了咸水井已是夜里一点钟,这一天我只在早上吃了一个回民饼,但此时的疲劳度早已压倒饥饿感,随便钻进一矿工房就一头睡下。
第三日下午4点到达红石井地域的白石滩锰矿,这一路段错综复杂、极易走错,科学家彭家木就失踪于此区域内。行驶约40公里到达湖滩东岸,岸边全是雅丹地貌,气势宏伟,终于看到罗布泊的本来面目了。但一眼向湖滩深处望去时又生怯心,因这里只有约两三公里的能见度,难怪都说一旦在湖滩内迷路又没有罗盘或先进的GPS,想走出去只能是九死一生。当我正式进入湖滩路时,感到先前的路几乎就算是“高速公路”了。湖滩内的简易道路全是干涸的盐土块构成,异常坚硬,车子颠簸的极为厉害,时速只有七八公里,十公里左右的路程就我让修车十余次。
待到了罗布镇后,已是子夜时分。因认不清路误闯入钾盐厂区,遭到三条牧羊犬的追赶,驶入工人宿舍才得以脱身,吓了我一身冷汗。稍后找到镇驻地时,遇到修路队的一位李师傅,因他听出我是东北口音,亲切地叫我老乡。晚上他又给我讲了很多罗布泊的情况,包括有不少走进罗布泊的落难者都被他们救过,在湖滩内还发现过一些穿越者或民工迷路后死亡的干尸,当时就地掩埋了。听得我毛骨悚然。罗布泊湖水干涸后沉积了大量的钾盐,为开发钾盐资源,特设罗布镇,并从哈密修筑一条公路越过罗布泊至若羌,这给日后来穿越的人提供了极大便利,当然其探险的价值也随之降低。
抵达湖心
早起床后我想了很久还是不甘心,一定要走下去。刚行驶不久,我的上下嘴唇就被含有盐分的干风吹裂,疼痛难忍。水是这里最有价值的东西,为了尽量不动用携带的饮用水以防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沿途只是拣一些被人丢弃的半瓶矿泉水饮用,殊不知我这个平时连他人喝水杯子都不碰一下的人,在这种特定环境下为了生命得到保障,也顾不得那么多讲究了。道路忽而是坚硬的盐土块,忽而是易陷车的软沙窝,极其难行。我要么不时地停下来修理摩托车被巅松巅坏的部位,要么就是坐下脱掉鞋子倒里面的沙土,真是狼狈。待我行到离湖心碑只差十多公里时天色已黑,意识到不能再行驶了,便就地搭蓬宿营。
一早我到达湖心碑,原湖心碑已不复存在,陈列的都是全国各地团体穿越车队埋下的纪念石碑。此后再往前走不远就是陈宗器碑,再行十多公里就到达探险家余纯顺墓。本想进楼兰一看,保护站人员说没有特殊手续决不能进入。据说要办这样的手续相当麻烦,无奈只能继续往北岸行驶出罗布泊。又行了约三十公里到达龙城雅丹区,比之东岸一带的雅丹地貌更加壮观神奇,使我真正领略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驶出罗布泊
原打算从北线出罗布泊至吐鲁番,可出龙城不久到了一岔路口往北拐,行驶约15公里时,道路陷车非常严重,最后干脆不能行驶,车痕也越来越少,只好原路往回返。虽然临近黄昏天气较冷,但走这段路已经使我全身被汗水湿透,体力消耗极大。最后天色全黑,来时的车印又找不到了,我马上意识到已经迷路,只得就地宿营,待到天亮后再做决定。因事先就了解到这个区域会有狼出没,我不敢怠慢,在帐篷内点亮蜡烛,一直到深夜三点没听到可疑声音,在身旁放了一把刀子和斧头后才昏昏入睡。次日早上收拾行李后我又返回龙城向西行驶,到达孔雀新镇军营。军营官兵问清我身份后要送我食物,因这里基本上已走出无人区,加之四天以来在罗布泊内的行驶,摩托车受损严重,动力已经不足,为了给自己和车子减重,只接受了官兵们的一些梨和火腿肠。此时我清点了一下携带的食品,依然够在极度环境下生存十天。告谢官兵们后继续赶路,这一路上见到成群的黄羊奔跑,场面颇为壮观。遗憾的是没有见到野骆驼,只看到一些骆驼的尸骨和新鲜粪便。最后行驶到夜里两点半左右到达乌什塔拉,终于驶出罗布泊地区的艰难路段。
荒原走来生力军
——徒步穿越罗布泊
一直以来,罗布泊都是一个容易让人做梦的地方,这片赋予太多神秘和挑战的地方,曾过往无数脚印,也曾永远的留住了一些足迹。当穿越成为一种可能,当征服不再是一种荣耀,对我来说,徒步穿越罗布泊必将是我最好的圆梦方式。

路遇风沙勇者行
2003年2月,我和乌鲁木齐市登山协会一行15人由向导赵子允老师带领,乘四辆四驱越野车对罗布泊徒步路线进行了侦察,决定3月底完成罗布泊南岸至北岸土垠遗址150公里的徒步穿越。
3月中旬,一次纯粹的无后援穿越罗布泊行动开始了。
以向导赵子允为首的七人徒步分队,从乌鲁木齐市乘四驱越野车经吐鲁番到达罗布泊入口迪坎尔。这其间行程300公里,由于路况很好,我们并没有受什么罪,也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路上。第二天经尖铁矿、金矿、白石泉、龙城雅丹,又是一天的300公里,全部是越野路段。大约走了九个小时,下午很晚才到达土垠遗址。当时天气很差,正刮沙尘暴,六七级的大风,考虑到如果明天由南向北徒步正是顶风,便临时决定明天从土垠开始由北向南徒步。想到罗布泊地区地域太大,万一走失搜救工作难度很大,我们在150公里的徒步线路上设置了四个营救点,一旦发生问题,在无法确定队员位置时先去这四个营救点救援。队员发生问题如果无法联络大本营时,也去就近的营救点,等待营救。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营救效率和成功率。
行在无路的路上
我们每个人按每天饮用4瓶水,徒步预计五天共20瓶,外加后备4瓶共24瓶刚好一整箱,六天大约三公斤的食品,四人一顶帐蓬,一部海事卫星电话,加上衣服,每人都背了近三十公斤的食品和装备。
第一天只走了17公里,在余纯顺墓西附近宿营;第二天走了近三十公里,到达湖心纪念碑宿营。第三天从湖心向南又走了十多公里。前三天的路基本上还算好走,没有遇到太大困难。第四天进入了盐壳地区,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不仅路很难走,气温变化更是难以忍受。早晚温差很大,中午气温到了三十度,夜晚却降到零下五度。白天实在太热时只好在原地用衣服等物遮阴乘凉,休息三个小时,以躲开一天中最热的时间。经过几天并不算容易的跋涉,到了第五天时,只剩最后的42公里就能到达终点了。我们遥望目的地,满怀必胜的信念,走到十点天黑时只剩8公里了。有一个队员实在太累走不动了,于是大家决定好好休息一下。烧水、做饭,在罗布泊享受了我们充满胜利感的美妙晚餐。
凌晨一点半,前方月光下一片黑色的丘陵出现在眼前,半小时后我们终于到达了南岸终点。
对于一个圆梦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甜苦掺半的美梦;而对于一个喜欢做梦的人来说,结束也意味着另一个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