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成语文化差异与翻译

来源 :现代科学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w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成语形成的影响
  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共性来自人类(包括各个不同的民族) 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 , 对事物及其本质规律的认识基本相同。因此, 语言中必定也存在许多相似之处。然而,不管两种语言多么相似,我们都不能认为他们代表相同的社会现实。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和两种文化传统的不同,成语的形成过程主要受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影响。
  (一) 地理环境因素
  人们土生土长的自然环境是影响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英汉两个民族在这一点上有着明显的差别。英国是一个岛国,因此,与海水有关的词water, sea 和fish 就会迅速被人们联想到。在英语当中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许多相关的成语。如as weak as water (弱不禁风) , drink like a fish (豪饮) , to miss the boat (错失良机)。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 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 在人们的生产实践中,许许多多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应运而生。如“面如土色”、“风调雨顺”、“斩草除根”等。
  (二) 历史背景因素
  一个民族的历史背景对该民族语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在英汉成语当中,相当一部分成语都可以找到与之相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其实汉语成语也是一样。许多成语都是来自历史事件、寓言故事或民间传说, 有的本身就包含某个特定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如“三顾茅庐”、“亡羊补牢”、“狗咬吕洞宾, 不识好人心”等。
  (三) 风俗习惯因素
  日常生活中,人们谈论最多的可能就是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的差异也是英汉文化差异的一个显著方面。反映到成语中,主要是表现在动物形象和颜色上。
  二、英汉成语翻译的主要方法
  由于英汉两种文化具有很大差异,所以翻译就是文化之间的转换。这就像兰博(Lambert) 和雷恩(Robyns) 所认为的: 与其把翻译视为一种双语之间的转换活动, 不如把翻译看成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因此, 成语翻译一方面要尽量将原文的意思用“最贴切、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出来”, 具体到成语翻译方面, 不管用那种翻译方法,都要确保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呈现在译文读者面前。
  (一) 直译法
  所谓直译法, 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 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凭字面意义和人们的生活经验就可以理解的成语,这些成语往往不涉及强烈的民族文化色彩。如a gentleman's agreement (君子协定) , armed to the teeth (武装到牙齿) , 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二) 意译法
  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达洛特认为成语跟暗喻的翻译一样,要在译语中找到等值的对应语是不可能的,因为比喻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全新的使用方法。因此,显然不可能找到等值语。这时就可以采用意译法,结合上下文灵活传达原意。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 又无同义成语可以借用时, 就得用意译法。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 (家丑) , 逼上梁山(be forced to do something)等。
  (三) 直译加解释法
  为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 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非意译, 但由于语言根植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彼此之间有文化差异的存在,采用直译很可能产生歧义和模糊不清的意义,在交流时让人费解。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采用直译加解释法。比如a Don Juan (唐璜,意为风流浪子) ,to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运煤到纽卡索, 指多此一举, 纽卡索-- 英国一产煤中心) , 班门弄斧(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xe before Lu Ban, the master carpenter) ,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The wit of three cobblers combined surpasses that of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这些成语往往带有很强的民族文化色彩。
  四、结束语
  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反映文化,又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成语是语言的精华,是“浓缩的文化”。凝聚着各民族的经验和智慧。由于英汉成语与其特定的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它们各自都带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反过来也反映了英汉民族的文化内涵。在对这些含有丰富文化信息的成语进行翻译时,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到底该采用什么方法,应该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选择。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研究其不同的文化底蕴,深入了解其不同的文化特点,找出恰当的翻译方法,就能做到对英汉成语的精确翻译,从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推动跨文化交流的进程。
其他文献
教师的语言修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及学生素质的高低,数学教学更应注重语言的运用技巧。  一、数学教师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严密、完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务必要用准确、严密、完整的语言来表达数学概念、性质等,揭示其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如: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要讲清分数中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值相当于商,使学生从关键词“相当于”中懂得分数与除法既有联系但又不能等同。 
期刊
游戏是幼儿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幼儿童年的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丰富多彩的游戏不仅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而且能增长幼儿的知识,发展智力。传统的民间游戏来源于民间的现实生活,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的在漫长的历程中创造、流传下来的传统游戏,具有浓厚的趣味性、较强的随意性、灵活多样的形式、丰富广泛的内容,简便易行、易学易会,符合幼儿好动、好学、好模仿的心理特点。然而大多数人认
期刊
备课是一门艺术,要用一辈子的时间用心钻研。它不是单纯的写教案,而是教师将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课前预设、学情分析、课程标准等多方面综合而成的。而且在真正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还要针对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及时地随机应变,加以调整。  记得在教学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美术教材第一册时,其中有这样一课《太阳月亮星星》,它是教材的第二十课。在一年级上了几节绘画课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在绘画时都乐于在画面
期刊
[教学内容]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抓紧学习,爱惜时间,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知道抓紧学习,爱惜时间,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今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将语文课程性质界定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和内容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学习“理解”语言文字运用,二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与之对应的就是言语发现和言语表现。言语发现即实现“据言知意”,其任务在于对“意义和形式”的理解和发现,包括发现语言文字的规律、发现表达的秘密、发现言意
期刊
【摘要】 随着课改的推进,语文课程与教学取得重要进展是有目共睹的,但种种问题也相伴而生。特别是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社会上出现轻视语文教育的倾向;课改过程中出现非语文、泛语文的倾向;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对策,以此来提高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  【关键词】 问题、对策  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几年了。语文课程和教学都取得了重要进展,
期刊
一、教材分析  《铁的重要化合物》这一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内容。在“第一章 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第三章进入元素化学的学习,开始具体介绍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了解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学习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材料,又能为接下来介绍的物质的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与能量等理论
期刊
【摘要】 关注每一个学生,努力创设情景做好引导,把课堂充分还给学生,把自主性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学习,加深理解和体验,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能以长久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关键词】 拓展 主动性 有效  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已成为语文教师一个研究的问题。阅读心理告诉我们:要使语言文字升华为自我感受,必先将语言文字具体内化为可感形象,然后借助形象感悟进行理性提升。西沙群岛是一个
期刊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是新时期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生物教学应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将要讲授的一堂课的总体规划,它是实现课堂高效率的前提。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掌握教学目标,而且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知识水平,更要吃透教材,内化教材,熟悉教材中的每个知识点,知道和教材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期刊
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是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  一、理解的涵义及过程  在感知基础上对头脑里所形成的知识表象作初步加工,形成一些比较笼统的、粗糙的认识,这是对数学知识的初步理解。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数学知识进一步作比较精确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理解。其结果是对所学数学知识有比较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对于一些要求熟练掌握的数学知识还应让学生作更深刻地理解,使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