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石景:沉溺在江南柔软的时光里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a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绍兴,是一个江南水乡,有“东方威尼斯”的美称。而绍兴的石景,多姿多态,蕴含着丰富的色调、奇异的情趣,是江南水乡的又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坐上乌篷小船,在宽阔的河湖中,但见筑有青石叠砌的纤塘路,石板路浮在水上,将水面劈成两半。纤塘路是摇船背纤者行走的小路,也是船只依傍的石岸。它蜿蜒数十里,一直伸展到水天极目处。晴雨之时,或伫立船头,或远眺塘路,近处河道、堤岸、舟楫,远方田野、村落、山影,扑朔迷离,变幻无穷,宛如一幅水墨小品。
  绍兴处处可见石景。不仅在巍峨的石寺、轩昂的石屋等地可以见到石的风骨,就是青石板深巷、石砌的河岸、玲珑的石桥,也往往能见到石的奇趣;更不用说那“吼山”“东湖”“羊山”“柯岩”了。那里岩壁陡峭,岩势奇险,岩潭清冷,岩景多变,堪称绍兴的一大奇观。
  绍兴傍山临海,岩层分布极广,其中多凝灰岩、流纹岩,石矿资源相当丰富。汉时,这里已经有人工采石的记载。到了隋朝,越国公杨素,为构筑绍兴古城,广用民工,大举采石。在此之后的千余年间,采石之声不绝,人工采石成为民间一大行业。采石的民工,多根据石质的优劣,因石凿石,或取或留,随势而定,于是留下了千奇百怪的石景。
  吼山,在绍兴城以东15公里之地。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此养狗猎鹿,以献吴王。因对“狗山”的发音日久转音,所以呼成“吼山”。这里的石景险峻奇特,有兀立山腰的孤岩,有隐蔽山麓的洞府,也有幽深莫测的水潭。特别是云石墩和棋盘石引人注目。云石墩,是一块平地耸起的周围达数丈、高达十余丈的方形巨石,上覆一块椭圆形的巨石。它底小顶大,高耸入云,时有云雾缭绕,故称“云石”。有诗云:“知不是天造,良工匠意成。千年云气老,七日浑沌生。”云石对面,又见一凌空矗立的巨石,底部细小上头粗大,石上托著三块巨石,犬牙交错,犹如天外飞来,这就是“棋盘石”。人在石下翘首仰观,有摇摇欲坠之感。传说这是神仙弈棋之处。
  被古人称之为“绝胜”之地的柯岩,可与吼山媲美。它位于古镇柯桥附近的山下。柯岩石景推“云骨”最为奇绝。此是古人取石后留下的一方孤岩,高30余米,上宽下窄,恰似一座倒置的宝塔。远视耸立如锥,袅袅婷婷,如出云岫,因名云骨。云骨石顶端古柏苍翠,老枝横逸,使人叹为奇观。此外,周围尚有石佛、蚕花洞、七星岩等石景几处,另有怪石奇岩,或俯或立,百态千姿。
  东湖,有巧夺天工的山水盆景的美称。泛舟东湖,穿行在悬崖陡壁之下,可以领略到“坐井观空”的意趣。四望斧削铖凿的陡崖,有的倒悬,有的对峙如门,有的深曲若洞,险奇峻峭不可名状,环顾左右,山光水色石景频频入眼,美不胜收。东湖,是千百年来一代代石工手足胼胝、鬼斧神凿杰作。
  “石刹更兼石山拥,佛殿巧筑似神工。”这两句诗生动地道出了羊山石佛寺的绝妙景色。石佛寺在离城约15公里的羊山,隋时民工开石留下孤石一座,后人据此开凿了一穴石窟。在石窟内雕有石佛一尊,高l0余米。石佛体态匀称,造型优美。佛在岩内,岩在潭中,景色别致。这里依岩建寺,寺内石壁有多幅摩崖石刻。
  縱观绍兴石景,时时见天然景致,但它们又分明是古代绍兴人民辛勤劳作的智慧结晶。始于古人采石开山之时,无意识遗留下来的大写意石景,给后人留下无限遐想。
  绍兴,是一个水乡,也是一个石乡。石洞、石桥、石坊、石亭、石碑、石路、石阶、石柱、石栏、石墙……在绍兴,处处有看不尽的石景。
其他文献
二0一七年九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重版了陈寅恪先生手书《后代政治史略稿》的典藏本,可谓是“再造”善本的又一范例。该版于书末附载了陈寅恪写给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的十四通书信,并有高克勤先生的细致考证,对我们了解陈寅恪在一九四九年以后著作出版的史事颇有裨益。  最近,笔者取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陈寅恪手书《唐代政治史略稿》与民国商务印书馆本《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民国三十
吴昌硕(一八四四至一九二七)是清末民初书画大家,书法以篆书见长。晚年常集秦石鼓文字作联,兴之所至,则题长跋坦露心曲。  六十三岁所书《昌策若木七言联》跋:“此聯句颇有寿意,不知作者为谁,恒轩尚书(吴大瀓,号恒轩,一八三五至一九0二)时一书之。兹抚其法,而用笔仍本《石鼓文》,更觉古劲有致。乙巳除夕(一九0六年初)为养木居士作画,砚有余墨,乘兴涂抹。安吉吴俊卿。”缶翁虽以吴大潋字法写此联,用笔却本猎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巨变,艺术制度、艺术家社 会身份的转变,艺术家自身创作风格的形成与变化,与新中国成立之初  倡导的国家叙事方式紧密相连。当我们重新展阅潘天寿的艺术作品,尤 其是对他在新中国伊始的创作实践与艺术特征进行审视时,如果从国家 叙事的意志诉求与艺术风格的选择、艺术家个人经历相结合的角度去分 析,可重显其不为人重视甚至被遮蔽的思想轨迹与创作线索,从而使潘 天寿思想艺术转型的历
《古本戏曲丛刊》第六集于今年终于出版了,这让我心生无限感慨,因为从上大学起,我的每一段经历都和《古本戏曲丛刊》相联系。三十多年来,我从对中国古代戏曲产生兴趣,到一步步走上古代戏曲研究的道路,寻寻觅觅,磕磕绊绊,《古本戏曲丛刊》一直陪伴左右,让我不时品尝到曲径探胜的欣喜。  早在一九五三年,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兼文学研究所所长的郑振铎先生筹划、设计了《古本戏曲丛刊》这一大型古代戏曲作品总集项目。随后的几
二○一七年五月十六日是著名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去世十周年忌辰。 在她去世十年后的今天,学术界大概没 有人会否认,她的主要贡献在于力图打破传统人类学“我们”(现代) 与“他们”(“原始”或者“过去”)的认知区隔;在一般意义上将“我们” 与“他们”之间的差异归咎于制度、组织,而非其他本质性的因素, 并且尝试就所有社会都可以观察到的一些自相矛盾和模棱两可的分 类实践来说明,
冷战结束以降,国际和国内社会都出现了各种超越传统安全的新威胁。国家受到民族主义分离运动、族群冲突以及随之相伴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普通民众也日益暴露出安全的脆弱性,成为这种非传统安全的受害者。其中,恐怖主义极端势力越来越对国际政治和社会民众造成巨大的安全威胁:从极端的宗教对峙,到国内的分离势力,恐怖主义已成为影响国际和国内社会的重要非国家行为体。早在二十年前,哈佛大学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就推出了《文
图像史料同文本史料和口述证词一样,都是见证历史的重要证据。因此早在十八世纪,历史学家就开始运用图像史料,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例如弗朗西斯·哈斯克尔在《历史及其图像》里,便提到当时的英国史研究采用了贝叶挂毯作为史料。在十八世纪以后,图像史料更被广泛使用。只是尽管如此,史学界对如何在图像史料中发现历史,认识历史,将图像史料作为历史的关键证据,仍然存在着很大争议。一些保守的历史学家甚至完全否定图像史料的
“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人生有三种自由:时间自由、财务自由、角色自由。这里面我最珍视的是角色自由,人生只活一次,尽量去多体会一些角色,可能会增强心中的幸福感。”这位在各种角色间游刃有余的“大叔”,叫做马东。  相声世家走出IT男  用今天的标准衡量,马东怎么说也是一个“星二代”,出身相声文艺世家,父亲马季的光环一直都笼罩在他的头顶上。少年时期的马东是个内心细腻敏感的人,他回忆起为什么会在大学选择和说
与基督教文化有关联,是曹禺的生活经历和创作实践给人留下的鲜明印象。少年时期,他就随着继母出入教堂,宗教音乐成为曹禺精神的一份营养。后因执教一所大学,他又熟读《圣经》。而在思考中国的出路时,他也曾经想到要在基督教中找寻中国的希望。这一问题,显然被过去的研究者们有意或无意忽略了。在这方面,宋剑华著《困惑与求索》,意在跨越一个个研究“障碍”,欲使曹禺的创作深受基督教影响这一论题得以成立。宋剑华把曹禺早期
终于下定决心,我把小屋里仅有的一盆文竹请了出去。  所谓下定决心,就是忍痛割爱,因为太在意,就有了太多的牵挂,牵挂太多就感到累,这是一种悖论,难以调和,只好做出选择,文竹之于我便是如此。  所谓仅有,是说我的屋里没有别的花木,只有这么一盆文竹。  我对奇花异卉兴趣不大,总觉得它们虽奇美、珍贵,却过于娇气。花与人大抵都是如此,太美丽、漂亮就难以伺候,稍有懈怠,它便给你一点颜色看看。诸如这等让人如履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