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的建设与发展,手机阅读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时尚,已经变成当代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对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次调查以安徽财经大学部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手机阅读行为本身、手机阅读的对象和内容以及对手机阅读的改进建议等情况的调查研究,从内容供应商、出版社和学校三个层面提出了阅读引导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阅读 ;阅读行为特征
一、前言
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在上网人群中占比高达92.5%。伴随着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手机这一“带着体温的媒体”以其快捷方便、操作简单等特性在群众中快速普及,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手机成为在校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也慢慢地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因此,对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的研究样本为部分安徽财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20份,其中有效问卷506份,有效回收率达92%。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4.19%和65.81%,与安徽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男女生比例大体相当。因此,本次问卷调查抽样效果较为合理、质量较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大学生手机阅读的现状
(一)手机上网年龄与阅读方式
由调查结果可知,手机上网年龄为5-6年的占到27.08%,6年以上的占到18.58%,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手机上网年龄相对偏高。
在对平时主要阅读方式的调查中,大学生选择以电脑、平板电脑作为主要阅读方式的分别占到3.16%和4.94%,以纸质书阅读作为主要阅读方式的占26.09%,而选择手机阅读作为主要阅读方式占比高达65.81%。这说明通过手机阅读大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得到了大多数大学生的青睐。
(二)手机阅读时间与主要使用场景
调查结果显示,每天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为0-1小时的约占24.11%,2-3小时的约占41.50%,4-5小时的约占22.73%,6小时以上的约占11.66%。我国成年国民2015年人均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这一数字近乎是2014年的两倍。被调查者每日手机阅读的平均时长约为2.88小时,远超全国成年国民人均手机阅读时间。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强,手机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普遍。
由于手机方便携带的特性,使得手机阅读的地点呈现出多样性,碎片化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时间和场景主要分布在:寝室84.98%,睡前51.78%,等待时42.09%,教室(上课)36.96%,走路、乘坐交通工具18.58%,食堂(用餐)13.44%,其他5.93%。由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寝室进行手机阅读的比例最高,睡前手机阅读也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这不仅会影响到视力和睡眠质量,也会对次日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主要阅读内容、客户端及媒体形式
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内容往往能折射出其基本的阅读取向。研究表明,在使用手机阅读的大学生中,选择“休闲娱乐”、“学习资源”的比例位居前二,分别为66.40%和50.00%;其次是“社交信息”,其比例为42.69%;第四是“时事新闻”,其比例为38.74%;“搜索查询服务”的比例最低,为17.19%;“报纸杂志、文学作品”排在倒数第二,比例为20.75%。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意浏览,无固定内容”现象在大学生手机阅读中十分明显,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缺乏利用手机学习的主动性,而更倾向于“娱乐化”、“泛阅读”的趋势。
大学生手机阅读主要使用的客户端调查结果显示:微信(68.77%)、微博(58.30%)、百度(45.26%)、腾讯(40.91%)、知乎(21.54%)、今日头条(17.39%)、iReader(15.02% )、网易(9.29%)、UC(8.70%)、其他(23.91%)。由此可见,大学生手机阅读越来越呈现出“社会化阅读”的趋势。
通过不同性别大学生与手机阅读内容的媒体形式的交叉分析,发现大多数男、女生都更倾向于图文并茂的内容呈现形式。但在纯文字、纯图片、视频等其他媒体形式的选择上,男女比例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说明男、女生的性别特点也是影响选择承载手机阅读内容媒体形式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四)手机阅读环境
统计结果显示,对于手机阅读环境83.79%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独自一人,选择2人、3人及更多的只占很小的比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手机媒体依赖症”者对于现实与社会的低热情,这是手机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共享性、开放性、互动性特点是截然不同的。
(五)每月手机阅读的花费
调查结果显示,有60.87%的大学生每月在手机阅读上不产生相关费用,而每月手机内容花费为0-10元、10-20元、20元以上的大学生分别占21.94%、10.87%、6.32%。说明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免费的手机阅读内容,即使有一部分大学生会在手机阅读上花费一定的金额,但是花费的金额还是相对较低的。
(六)手机阅读的主要原因及动机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原因及动机是多维度的:休闲娱乐占据首位,其次是了解新闻,后面依次是学习、打发无聊时间、保持网络联系、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获得社交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打发无聊时间”成为“休闲娱乐”、“了解新闻”和“学习”后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原因及动机之一。若将“利用碎片化时间”看做一种“见缝插针式”的主动阅读,那么“打发无聊时间”则是一种盲目、消极的阅读行为,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在手机阅读方面缺乏积极地引导。
(七)手機阅读态度与评价 在对手机阅读态度的调查中,48.81%的同学选择“喜欢,值得推广”,47.23%的同学选择“无所谓”,另外还有3.95%的同学选择“不喜欢”。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手机阅读的态度还是较为认可的。
大学生在手机阅读优缺点评价上观点较为一致。接近75%的大学生认为手机阅读的优势在于携带方便,不受空间限制;迅捷、容易获得学习资源;节约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同时,约九成的大学生认为手机阅读存在屏幕小,字体小,伤眼睛;信息不够全面等缺点。
四、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特征
(一)手机阅读依赖性过强
大学生纸质阅读的频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相比之下,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丰富与完善,手机阅读逐渐成为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手机的使用年限与每日阅读时间较长的学生占大多数,大部分学生自中学阶段已经养成手机阅读的习惯,在大学这个更加强调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时间段里对手机阅读的依赖性更加明显。
(二)手机阅读“多元化”、“娱乐化”、“个性化”
传统文本阅讀的目的更多是汲取知识,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阅读方式在大学生心中慢慢淡化。手机阅读的覆盖面广、内容新颖,符合大学生对阅读的需求。“微信”、“微博”、“百度”和“腾讯”是大学生最热衷的手机APP软件,可见大学生手机阅读内容较为“娱乐化”与“个性化”。
(三)手机阅读内容“碎片化”
手机阅读内容受手机屏幕的限制呈现出短小精悍的特点,大学生长期通过手机阅读无疑会导致思维出现“碎片化”倾向。除此之外,大学生利用学习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手机阅读,将分割思维、文字与时间的初始状态,不利于思维的发散。
五、改进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建议
(一)内容供应商层面
相关手机内容供应商应明确大学生用户群体的特点,开发出适合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满足其需求的手机应用软件。考虑到大学生群体与时俱进的性格特点,手机内容供应商应开通个性化定制服务。
(二)出版社层面
出版社应把握数字化时代潮流,用互联网思维去提供符合大学生需求的高质量书籍产品。应主动寻求转型发展,由传统的纸质书出版转向纸质书与数字资源结合的出版模式。
(三)学校层面
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快速完善数字化资源配置并积极开发移动端,通过微信、微博的推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内外通过不同形式的图书推广活动,积极号召大学生回归课堂、回归书本,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减少零散的手机阅读时间,合理分配课外时间。
参考文献:
[1]叶蓉.湖北省大学生手机阅读现状调研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63-65.
[2]许广奎,周春萍.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14):82-85.
作者简介:丁天娇(1996.01.16)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4级本科生,国际商务专业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阅读 ;阅读行为特征
一、前言
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在上网人群中占比高达92.5%。伴随着互联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手机这一“带着体温的媒体”以其快捷方便、操作简单等特性在群众中快速普及,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手机成为在校大学生每天的“必修课”,也慢慢地改变着大学生的阅读行为。因此,对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二、样本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的研究样本为部分安徽财经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共发放调查问卷550份,回收520份,其中有效问卷506份,有效回收率达92%。在所有的调查对象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34.19%和65.81%,与安徽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男女生比例大体相当。因此,本次问卷调查抽样效果较为合理、质量较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大学生手机阅读的现状
(一)手机上网年龄与阅读方式
由调查结果可知,手机上网年龄为5-6年的占到27.08%,6年以上的占到18.58%,由此可见,大学生的手机上网年龄相对偏高。
在对平时主要阅读方式的调查中,大学生选择以电脑、平板电脑作为主要阅读方式的分别占到3.16%和4.94%,以纸质书阅读作为主要阅读方式的占26.09%,而选择手机阅读作为主要阅读方式占比高达65.81%。这说明通过手机阅读大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得到了大多数大学生的青睐。
(二)手机阅读时间与主要使用场景
调查结果显示,每天花费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为0-1小时的约占24.11%,2-3小时的约占41.50%,4-5小时的约占22.73%,6小时以上的约占11.66%。我国成年国民2015年人均手机阅读时长为62.21分钟,这一数字近乎是2014年的两倍。被调查者每日手机阅读的平均时长约为2.88小时,远超全国成年国民人均手机阅读时间。这从侧面反映出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更强,手机阅读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普遍。
由于手机方便携带的特性,使得手机阅读的地点呈现出多样性,碎片化时间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手机阅读的时间和场景主要分布在:寝室84.98%,睡前51.78%,等待时42.09%,教室(上课)36.96%,走路、乘坐交通工具18.58%,食堂(用餐)13.44%,其他5.93%。由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寝室进行手机阅读的比例最高,睡前手机阅读也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选择,这不仅会影响到视力和睡眠质量,也会对次日的学习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主要阅读内容、客户端及媒体形式
在校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内容往往能折射出其基本的阅读取向。研究表明,在使用手机阅读的大学生中,选择“休闲娱乐”、“学习资源”的比例位居前二,分别为66.40%和50.00%;其次是“社交信息”,其比例为42.69%;第四是“时事新闻”,其比例为38.74%;“搜索查询服务”的比例最低,为17.19%;“报纸杂志、文学作品”排在倒数第二,比例为20.75%。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随意浏览,无固定内容”现象在大学生手机阅读中十分明显,这说明目前大学生缺乏利用手机学习的主动性,而更倾向于“娱乐化”、“泛阅读”的趋势。
大学生手机阅读主要使用的客户端调查结果显示:微信(68.77%)、微博(58.30%)、百度(45.26%)、腾讯(40.91%)、知乎(21.54%)、今日头条(17.39%)、iReader(15.02% )、网易(9.29%)、UC(8.70%)、其他(23.91%)。由此可见,大学生手机阅读越来越呈现出“社会化阅读”的趋势。
通过不同性别大学生与手机阅读内容的媒体形式的交叉分析,发现大多数男、女生都更倾向于图文并茂的内容呈现形式。但在纯文字、纯图片、视频等其他媒体形式的选择上,男女比例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说明男、女生的性别特点也是影响选择承载手机阅读内容媒体形式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四)手机阅读环境
统计结果显示,对于手机阅读环境83.79%的调查对象选择了独自一人,选择2人、3人及更多的只占很小的比例。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手机媒体依赖症”者对于现实与社会的低热情,这是手机媒体和其他媒体的共享性、开放性、互动性特点是截然不同的。
(五)每月手机阅读的花费
调查结果显示,有60.87%的大学生每月在手机阅读上不产生相关费用,而每月手机内容花费为0-10元、10-20元、20元以上的大学生分别占21.94%、10.87%、6.32%。说明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免费的手机阅读内容,即使有一部分大学生会在手机阅读上花费一定的金额,但是花费的金额还是相对较低的。
(六)手机阅读的主要原因及动机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原因及动机是多维度的:休闲娱乐占据首位,其次是了解新闻,后面依次是学习、打发无聊时间、保持网络联系、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时尚和流行趋势、获得社交话题。
值得注意的是,“打发无聊时间”成为“休闲娱乐”、“了解新闻”和“学习”后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原因及动机之一。若将“利用碎片化时间”看做一种“见缝插针式”的主动阅读,那么“打发无聊时间”则是一种盲目、消极的阅读行为,这说明目前大学生在手机阅读方面缺乏积极地引导。
(七)手機阅读态度与评价 在对手机阅读态度的调查中,48.81%的同学选择“喜欢,值得推广”,47.23%的同学选择“无所谓”,另外还有3.95%的同学选择“不喜欢”。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手机阅读的态度还是较为认可的。
大学生在手机阅读优缺点评价上观点较为一致。接近75%的大学生认为手机阅读的优势在于携带方便,不受空间限制;迅捷、容易获得学习资源;节约时间,利用碎片化时间。同时,约九成的大学生认为手机阅读存在屏幕小,字体小,伤眼睛;信息不够全面等缺点。
四、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特征
(一)手机阅读依赖性过强
大学生纸质阅读的频率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相比之下,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丰富与完善,手机阅读逐渐成为当前大学生最主要的阅读方式。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手机的使用年限与每日阅读时间较长的学生占大多数,大部分学生自中学阶段已经养成手机阅读的习惯,在大学这个更加强调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时间段里对手机阅读的依赖性更加明显。
(二)手机阅读“多元化”、“娱乐化”、“个性化”
传统文本阅讀的目的更多是汲取知识,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传统阅读方式在大学生心中慢慢淡化。手机阅读的覆盖面广、内容新颖,符合大学生对阅读的需求。“微信”、“微博”、“百度”和“腾讯”是大学生最热衷的手机APP软件,可见大学生手机阅读内容较为“娱乐化”与“个性化”。
(三)手机阅读内容“碎片化”
手机阅读内容受手机屏幕的限制呈现出短小精悍的特点,大学生长期通过手机阅读无疑会导致思维出现“碎片化”倾向。除此之外,大学生利用学习生活中碎片化的时间进行手机阅读,将分割思维、文字与时间的初始状态,不利于思维的发散。
五、改进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建议
(一)内容供应商层面
相关手机内容供应商应明确大学生用户群体的特点,开发出适合大学生学习与生活,满足其需求的手机应用软件。考虑到大学生群体与时俱进的性格特点,手机内容供应商应开通个性化定制服务。
(二)出版社层面
出版社应把握数字化时代潮流,用互联网思维去提供符合大学生需求的高质量书籍产品。应主动寻求转型发展,由传统的纸质书出版转向纸质书与数字资源结合的出版模式。
(三)学校层面
高校图书馆应与时俱进,快速完善数字化资源配置并积极开发移动端,通过微信、微博的推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课堂内外通过不同形式的图书推广活动,积极号召大学生回归课堂、回归书本,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减少零散的手机阅读时间,合理分配课外时间。
参考文献:
[1]叶蓉.湖北省大学生手机阅读现状调研分析[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3):63-65.
[2]许广奎,周春萍.高校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调查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2,(14):82-85.
作者简介:丁天娇(1996.01.16)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2014级本科生,国际商务专业